浅谈中学历史课堂问题设计的策略论文_罗忠义

浅谈中学历史课堂问题设计的策略论文_罗忠义

贵州省正安县第六中学 罗忠义

【摘要】《历史课程标准》对过程与方法强调为:认识到历史学习是一个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注重探究式学习,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我们主要是从围绕教材能引发思考的内容设疑和抓住教材重难点实施渐进式提问,且问题应有创造性和趣味性来优化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

【关键词】中学历史;问题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3-0132-01

中学历史新课标,把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提出来,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备课活动中要注重学生学习历史方式的突破,要大胆提倡探究式学习,要把历史课堂准备成有活生生感知材料的专题课,注重学习自身收集材料,注重学生探讨而并非以前的“硬灌死记”,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自身实践和合作探究中体会出历史课程的价值和功能,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为探究式学习方式,从而发展学生探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因此,教师必须要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要具有扎实宽广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汲取最新的历史研究成果和其他科学知识,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熟练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还要学习最新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和总结,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从而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设计出优质的课堂教学活动。加之,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提问题最忌含糊其辞,不着边际,无法作答。这就要求教师对历史知识必须准确理解和把握,科学地设计问题。问题的科学性不仅要教师在文字表述上讲究逻辑性,更要在问题内容上讲究明确和逻辑关系。同时,问题的设计要讲究实效,也就是通过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并能和现实生活相联系,从而使学生加深对生活的理解和世界发展趋势的把握。

一、围绕教材能引发思考的内容设疑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如能围绕教学目标,巧设问题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就会给初中的历史教学注入持久的活力,使学生的学习更为有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的教学中,我针对教材中的两个子目提出以下问题:“欧洲经济发展”与“欧洲资本主义萌芽”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为什么说商品经济不等于资夲主义经济?如何理解商业资本对资本主义萌芽的巨大影响?货币地租在资本主义萌芽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原因是什么?资本主义萌芽的本质是什么?这样,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环环相扣的若干问题,经过我的启发和学生的思考,既突出了教材的重点,又突破了教学的难点,从而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这些问题的设计,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对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起着积极的影响。

二、紧紧抓住教材重、难点实施渐进式提问

从心理学角度,人们若对某件事物或某项活动没有一点认识,也就不会对它有情感,因而不会对它有兴趣。所以不是任何问题都是有效的,非常熟悉或完全陌生的事实都不能形成学生的问题动机,只有那种使学生感到困惑而又不会灰心丧气的问题才是合适的。渐进式提问可以在一堂课中进行,也可以在某一个教学阶段进行。问题设计的层次性是相对于历史学科的能力特点而言,能力应表现为知识的、理论的、方法的内容,第一层次是基础知识的掌握,第二层次是基础知识的运用。第三层次是历史思维能力的扩展,针对三个层次的能力要求,教师在设计历史问题时必须要注意层次性,要从易到难设计问题。问题的解决者主要是高中学生,所以在设计题目过程中,要分析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要求,问题的设计要适应高中学生的学力水平,要量学生之力。教师总是抱怨在课堂上无论怎么引导,学生总是“启而不发”,关键就在于教师设计的问题与学生本身的认知水平有出入,学生无法理解问题的实质意义或理解了却没有能力回答。

三、从能激发学生兴趣出发设置问题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的源动力,没有兴趣的学习是被动的。只有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时,他们的心理活动才能处于激活状态,从而提学习的积极性,激发思维的活跃性,注意力才能集中,学习的效果才会增强。要想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求知,由厌学情绪转变为乐学欲望。就应该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创设新型的教学情境,大力倡导在练习中要体现一个“新”字即题型设计的多样化,练习方式的多样化。如学习《中华文化的勃兴》时,教师可以先写出一些甲骨文,让学生猜一猜其文字所表达的含义?这些文字后来又是怎样发展的。课伊始,就让学生感到新奇,有悬念,愿意学,喜欢学,自然而然就将学生带入了知识的海洋。

四、从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来设置问题

创造性的问题可以把竞争机制引入课堂,可以引发学生之间的辩论,可以激发出独创性的见解,更会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升华。如:在《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一章的教学中,有老师设计过这样的几个问题:1、既然但丁被誉为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先驱,为什么他的作品中还充满着宗教的色彩?2、既然马丁、路德在进行宗教改革,为什么还宣扬“信仰耶稣即可得救”的原则?3、既然尼德兰革命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的革命,为什么不是世界近代史的开始?这些问题,虽然对历史知识比较薄弱、能力偏低的高一学生只有在讨论和积极思考中才能初步解决,但是教师不能避而不问。实践表明,这些问题正是教学中学生的质疑点,在这里采用问题教学方法,会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老师点拔启发下,学生通过积极思辩,既加深了对历史概念(如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自身的思维能力。

总之,课堂的实质就是多种思想的碰撞,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和生本之间的交流和对话。有经验的历史教师总是十分讲究课堂问题的设计,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水平的不同,从历史学科的学科特点出发,注意从思维的深度、广度和密度上设计问题,竭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高潮迭起。

【参考文献】

1、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8、12

2、唐振春,历史问题教学初探,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6

论文作者:罗忠义

论文发表刊物:《科教新时代》2014年3月总第23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28

标签:;  ;  ;  ;  ;  ;  ;  ;  

浅谈中学历史课堂问题设计的策略论文_罗忠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