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神木方言助动词“DARE”及其语法化_助动词论文

陕北神木话的助动词“敢”及其语法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神木论文,陕北论文,助动词论文,语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陕北神木话的助动词“敢”有四个义项,都属于情态意义:①表示有勇气、有胆量;②表示允许,义为“可”,用于否定式祈使句;③表示“可能”,对事件的可能性进行推测;④表示“要”,用于否定式祈使句,表达与推断情况相反的愿望。本文描写助动词“敢”的意义和用法,并通过与周边方言及元代口语文献的比较讨论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一、表“有勇气、有胆量”:

神木话“敢”表“有勇气、有胆量”的用法和普通话相同,可以称之为“”。可独立充当谓语,也可在动词性短语前作状语。主语必须是有生的人、动物,动词均为自主动词。例如:

二、表“允许”:

”出现在带“不”的否定祈使句中,意义是“可”。“不敢”义为“别”,表示制止。后头可接动词性短语,也可独立充当谓语。普通话“敢”没有同类用法。例如:

这种句子的主语是人(大多省略),动词是自主性动词。其使用语境是:说话人认为祈使对象所做的事可能有危险或不合情理,因此加以制止。

”还可构成反复问句,询问对方能否做某件带有冒险性的事。回答是“敢/不敢”。如果是反问句,则使用是非问形式。例如:

邢向东、张永胜[1]235-236曾描写过内蒙古晋语“敢”的这种用法,指出“‘不敢’义为‘不可’,是陈述句中的‘敢’经语义扩展演化来的”。侯精一[2]385-386、郭校珍[3]42都谈到山西晋语这类用于否定句的“敢”,将“敢”释为“可”。冯爱珍描写闽南话的“敢”,也谈到这类“敢”字,多用于否定句和疑问句,例如:“伊恰细,”。[4]285

三、表“可能”:

例(13)如果从已经考过的角度看,是对已然事态的推测,从评卷的角度看,是对未然事态的推测,其实它注重的是“不及格”的可能性,并不强调已然或未然。例(15)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下才能确定已然、未然。无生名词或不能发出动作的名词作主语都是未然句,动词一般是非自主、不可控的,例如:

2.与肯定句相应的疑问式有两种。一种是“敢不敢+VP,式的反复问句,表示疑问程度较高的询问。肯定回答用“敢”,否定回答不能用“不敢”,而要用表可能的“V不C”式。例如:

一种是“不敢+VP+吧”式的揣测句,表达否定性的推测。“吧”是表揣测的句末语气词。例如:

这是从客观情况的发展来观察,用揣测句表示否定性的推测。揣测句是带有倾向性的问句,肯定形式倾向于否定,否定形式倾向于肯定。所以,它表示比直陈句肯定程度较低的推测。“敢”的意义与肯定句对当,是“可能”。

四、表“要”:

”只能构成“可+不敢+VP”式祈使句,表达与所推测的可能性相反的愿望。“不敢”在普通话里没有完全相当的词语,大致相当于“不要/别”,神木话中同义的说法是“不能”。“可”是语气副词。例如:

这种句子从主观愿望出发,表达带有推测性的意愿:说话人推测某事情有可能发生,希望它不要发生。该句式也可用“可不敢”打头,后接“教”字式的兼语短语,构成“可+不敢+教+VP”式祈使句。这种句子是用使令形式表达说话人的愿望,“教”后的成分未必是后头动词的施事,只是借用特殊的句式而已,例如:

从句子形式看,“不句”同“不句”一致,其间存在密切联系。从情态意义看,则是“”同“”有密切联系。

据此,“不”的意义可归纳为“希望不要”,“”的情态意义可分析为表可能的“要”。它在神木话中的同义词是“能”,如:“真年可不能遭下年成。”“可不能教张老师调走。”[5]594-594③

”“”构成的肯定句,句末语气词都是“嘞”,表示断定、确认的语气。

五、与其他陕北晋语的比较

我们就助动词“敢”的用法调查了部分陕北晋语,发现与神木话有同有异,同大于异。其中“”“”的用法完全相同,不必赘述。下文只谈“”“”。

1.横山话④

在神木话中,(32a)(33a)(34a)都不能说,其对应说法是,(32a):“鸡不敢定教黄鼬吃了。”(33a):“明儿不敢定下雨也。”(34a):“这茇树不敢定死下了。”据我们分析,这几例神木话不能说的原因在于,神木话“敢”只能用于表判断的句子,句末语气词必须是“嘞”,而横山话这几句末尾分别用了时制助词兼表申明语气的“了、也”,构成的是表示推测的叙述句(与判断句相对而言),可见,横山话“”的使用范围、频率都高于神木话。

(38)张老师不敢教调上走哩嘞。

(39)今年不敢教跌下年成嘞。

相对来说,横山话与神木话“”相当的用法,句式要求严格,不如神木话自由。

2.清涧石盘话⑤

(1)清涧石盘话也有表推断的“”,而且用法更广,频率更高。句子大多表示对未然事件的推测,少数也可推测已然事件。同神木话最重要的不同是,石盘话推测未然事态的句子,句末用表后事时兼申明语气的助词“去也”,而神木话只能用语气词“嘞”,例如:

表已然的句子,石盘话句末用“了”,神木话没有相应的说法。例如:

和横山话一样,石盘话的上述句子同神木话最明显的区别仍然是在句子的功能类型上:石盘话用的是叙述句,神木话用的是判断句,因此导致句末语气词和使用频率的差异。

与肯定句相应的揣测句有两种。一种是“圪+不敢+VP+么”,用否定形式表示推测,多表示与愿望相反的推测。从与横山话的比较来判断,这个“圪”疑即副词“敢”的促化。例如:

石盘话的这两种问句,第二种神木话完全没有,第一种除了前面加副词“圪”以外,句末语气词也不同,石盘话用“么”,神木话用“吧”。

”也可以构成反复问句。例如:

(49)你说明儿敢不敢下冷雨——敢嘞/下不下。

(50)老师敢不敢忘了给你说了——敢嘞/不会。

总之,石盘话“”的用法,同横山话比较接近,比神木话功能更完整,适用的句式更自由。

(2)神木话的“”句,即“可+不敢+VP”句式,在石盘话中要用“可是+不敢+教/让+VP”格式,即“不敢”后面加上“教、让”等使令动词,构成祈使句,表达与所推测可能性相反的愿望。其中“可是”义为“无论如何、千万”。有时也可单用“可”,语气较“可是”为弱,且频率很低。例如:

同石盘话相比,神木话很少使用b式,同时在a式中,“教”字兼语式的出现频率也比较低。

总之,与神木话一样,清涧石盘话“敢”也包含有“可能”()和“要”()两个义项,其用法比神木话更普遍。同时据黑维强先生观察,绥德话助动词“敢”也有这两个义项,其用法也同横山、清涧石盘更为接近。

六、同元代文献《原本老乞大》和《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的比较

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将诗词曲中的“敢”归纳为三个意义,例句从唐五代开始,以元曲为主。“敢(一)”云:“犹可也;亦犹可是也。”“敢(二)”云:“与管同,犹正也;准也;定也。”“敢(三)”云:“犹会也,肯也。”其中“敢(一)”相当于本文的“”,“敢(二)”部分为语气副词,本文暂不涉及。“敢(三)”与本文的“”“”都有关系。[6]32-36太田辰夫指出:“敢……从五代到近古有用于推量的,但现代不这样用了。”[7]189

元代口语中,“敢”的使用频率极高,功能十分多样。其中有的是语气副词,有的是助动词。我们穷尽搜索了两部元代文献,以观察助动词“敢”的功能和用法。结果如下。

1.《原本老乞大》[8][9]中,“敢”共出现24例,其中“敢则”1例,表确认语气(副词)2例,表“有胆量、有勇气”(相当于“”)10例,表“可”(“”)1例,表“可能”义(“”)10例。表“可”的用于是非问句,如:

(55)小人有一句话,敢道吗?(15右01)

表“可能”如:

(56)这伴当,你敢不会煮料的法度。(06右06)

(57)参儿高也,敢到半夜也。(16左02)

(58)这里到夏店有多少近远?敢有三十里多地。(17右02)

(59)大医说,你脉息浮沉,你敢伤着冷物来。(30左01)

以上情况表明,“敢”表推测的“可能”义,在元代口语中已经十分常用。

值得注意的是,在《原本老乞大》中,“敢”表推测义时所出现的句子,功能上都属于叙述句,与横山、清涧石盘相同,与神木话有所不同。

2.《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10]中,“敢”的用例共146个。其中可以确定为表确认语气(副词)的19例,表“有胆量、有勇气”的75例,表“可”的4例,表“可能”的19例,表“能、能够”的15例,表“肯、愿意”的1例。其余13例或有两解,或因上下文脱漏,暂时难以确定意义和用法。

表允许、情理的“可”义的4例,其中2例是疑问句。例如:

(60)既为臣子,怎敢将主所杀?我将这行仁慈有道理忒忠孝的申生我委实下不得手!(狄君厚《晋文公火烧介子推》第1折)

(61)[三煞]不肖呵虽近族呵削了大权,贤仁的虽草泽呵加与重爵。正韶乐,明周礼,开学校。一壁交有司家削减的刑罚省,一壁交关市处征收的税敛薄。释了故杀,饶了强盗。济贫困不敢侮于鳏寡,免差徭而况取于逋逃!(郑光祖《辅成王周公摄政》第2折)

表推测的“可能”义的19例,例如:

(62)(正旦带酒上,云:)恰共女伴每蹴罢秋千,逃席的走来家。这早晚小千户敢来家了也。(关汉卿《诈妮子调风月》第2折)

(63)[黄钟醉花阴]楚汉争锋竞寰宇,楚项籍难赢敢输。此一阵不寻俗,英布谁如,据慷慨堪推举。[喜迁莺]多应敢会兵书,没半霎儿,嗏,出马来熬翻楚霸主。(尚仲贤《汉高皇濯足气英布》第4折)

(64)(云)怎生信别人言语,便交征伐去。果然曾反呵不枉了。若不曾反呵,这老子那里问三监是俺弟兄,敢都杀了,枉死了无罪生灵。(郑光祖《辅成王周公摄政》第3折)

(65)本师法旨:为凡间有一人姓陈名季卿,此人有神仙之分,交我点化此人。望见这青龙寺有一道紫气,敢有此人在这寺里。(范康《陈季卿悟道竹叶舟》第1折)

表“能、能够”的15例,如:

(66)[隔尾]那鞭却似一条玉蟒生麟角,便是半截乌龙去了爪牙,那鞭着远望了吸吸地脑门上跳。那鞭休道十分的正着,则若轻轻地抹着,敢交你睡梦里惊急列地怕到晓。(尚仲贤《尉迟恭三夺槊》第2折)

(67)[哭皇天]交我忍不住微微地笑,我迭不得把你慢慢地教。来日你若见那铁幞头红抹额,乌油甲,皂罗袍,敢交你就鞍心里惊倒。(尚仲贤《尉迟恭三夺槊》第2折)

(68)[梅花酒]你若将我恼犯了,我敢揝住你那头梢,膀转身摇,腾的漾过你那花梢。我敢腌臜臜打碎你脑,我敢各支支撧断你腰。(马致远《马丹阳三度任风子》第4折)

值得注意的是,表“能、能够”义的15例中,有4例是“敢+兼语短语(交+VP)”的格式。与陕北话“”的“不敢+兼语短语”格式,除了肯定、否定形式对立以外,完全相同。

表“肯,愿意”的1例:

(69)[后庭花]你命干是丙丁戊己庚,乾元亨利贞。正是一字连珠格,三重坐禄星。你休道俺不著情,不应后我敢罚银十锭,未酬劳先早陪了壶瓶。(马致远《泰华山陈抟高卧》第1折)

从本文对助动词“敢”的几个义项的划分来看,表“能、能够”和“肯、愿意”两种用法均属动力情态,可以包括在“”的范围内。

上述元代文献中,不仅今陕北话中“敢”的几种用法已一应俱全(包括作表确认的语气副词),而且还有表“能、能够”“肯、愿意”的用法。

七、“敢”几种用法的区别与联系

情态可以分为三类:动力情态(dynamic modality)、义务情态(deontic modality)、认知情态(epistemic modality)。动力情态表人的能力、意愿、胆量等,义务情态表必须、允许等,认知情态表情理上的可能、应当等。[11]51-58,[12]28-63,[13]17-21,[14]根据这个分类,神木话中“”表敢于义,属动力情态(《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中表“能、肯”的用法,亦属动力类情态),“”表允许义,属义务情态,“”表推测义,属认知情态,“”表“要”义,用于祈使句,兼有推测和允许两种意义,兼属认知类和义务类。总之,“敢”的四个义项分属情态的三个大类,渐次虚化,存在引申关系。

1.“”和“”。因为“”只有否定形式,所以我们直接分析“不”和“不”的关系。见表1。

从“不”句到“不”句,动词的语义特征没有变化,但主语范围有所缩小,由人、动物缩小到人;使用的句类由陈述句变为祈使句。主语的人称随之发生变化,“”句主语是自由的,“”句主语限于第二人称。在各种句类中,祈使句的主观性是最强的。由于句子的语气由陈述变为命令,“不敢VP”的意义也由“没有胆量VP”演化为“不可VP”。这其实是一个主观化过程:[15]268-275;[16]

(预设:做某事有危险)你没有胆量做某事→(预设:做某事有危险、有悖情理)你不可做某事。

实际使用中,“不敢”的制止对象多为儿童、学生之类“弱者”,制止的行为具有某种危险性或不合情理,都是“敢”的原始意义在起作用的反映。因此,“不”和“不”之间有引申关系,经历了主观化的过程。

2.“”和“”。为了说明“”和“”之间的关系,我们将《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中表“能、能够”的用法也列入。请看表2。

从“”句到“”句,主语的范围从有生名词扩展到一切事物。主语与动词的语义关系从施事扩展到非施事,其中绝大多数主语不是动词的施事。动词的范围则由自主动词扩大到非自主动词,肯定句的语气从直陈变为推测。就主语的人称以及说话人与主语的关系来看,“”句的主语无限制,说话人和主语可能一致,如“我敢发言嘞”,也可能不一致,如“他敢耍水嘞”。“”句的主语以第三人称居多(偶尔可见第一人称,如例(13)),说话人与主语不一致,如例(17):“真儿这场戏还敢演不成嘞。”例(32a):“鸡敢圪教黄鼬吃了。”例(40):“那敢跑的公社告去也。”元代口语用例如例(62-67),说话人与句子主语都不一致。

从词义的虚实来看,认知类情态义比动力类更抽象,主观性更强。从意义之间的联系看,“有胆量→有能力→有可能”之间构成了一个连续体(普通话的“能”有“有能力或有条件做某事”“有可能”等用法,否定形式都是“不能”,其间显然存在引申关系。[5]414-415)。因此可以推测,“”是“”语法化的结果,其中表“能够”的用法起了桥梁的作用。元代口语中的大量用例正好填补了今方言中的空白。至于今陕北话中“敢”没有表“能够”的用法,则可能是在方言助动词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能”的竞争而失落了。

再如例(48a)构成的平行句式(清涧石盘):

不过,说“”是“”进一步语法化的结果,只是说出了事情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句和“”句形式相同,都是否定祈使句。“”句中“不敢”的意义同样是“别”,是对可能性的“制止”,因此,两者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以清涧石盘话为例:

对于没有方言语感的人来说,(51a)(51b)与(72a)(72b)之间没有什么区别,都是在命令听话人“别做某事”。事实上,(51a)(51b)可作两重分析,一为对听话人发出的命令:小心猫,别让它把肉叼走,这时“不敢+教……”是要求听话人实施的行为;一是用祈使句形式表达自己的担心和愿望:猫别把肉叼走。“不敢+教……”只是一个固定的“句套子”,并非要听话人实施的行为。⑥讲这种方言的人多半会作第二种理解。由此可见,“”也可看作是“”语用推理导致功能扩展的结果。[17]423-426

”和“”的区别如下:第一,“”句的主语是人,可以支配自己的行为;而“”句的主语不一定是人,即使是人,也支配不了自己的行动,所以,真正的主语是言者主语。第二,“”句中的动词为自主、可控动词,“”句中的动词大多为非自主、不可控动词。因此,第三,两种句子的祈使对象有所不同,“”句的祈使对象是人,“”句的祈使对象是事。如例(26)张老师是否调走并不是他本人能够支配的,其祈使对象是“事”:希望这件事不要发生。例(28)的祈使对象是“遭年成”之事,只有言者主语,没有句法主语。

由于“”的形成可能有“”(可能义)和“”(可义)两方面的因素,因此,它同时兼有认知类和义务类情态的意义,就能得到很好的解释。

4.前文指出,横山话、清涧石盘话中,“”组成的句子,大都构成“不敢+教(兼语)”式,神木话也可用这种结构。我们在分析《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时发现,“敢”表“能够”义的16例中,有4例后头是“交”构成的兼语短语。其中2例已见前文。其余2例如:

(73)[乌夜啼]敢交你这汉随何这答儿里偿了俺那天臣命!汉中王见面不如闻名,分明见把自家请。交你做了人情,交我枉了扑腾。觑楚江山似火上弄冬凌,汉乾坤如碗内拿蒸饼。你也不言语,不答应,却不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尚仲贤《汉高皇濯足气英布》第2折)

(74)[醉春风]不强如你教幼女演裁剜,劝佳人学绣刺。要分付不明白冤屈重刑名,魔合罗呵全在你!你!出脱妇人啣冤,我敢交大人享祭,强如着小童博戏。(孟汉卿《张鼎智勘魔合罗》第4折)

表可能义的19例中,也有1例用“敢+交(兼语)”式:

(75)[殿前欢]若官司见呵敢交咱受刑罚。(带云)早是禁断赛社。(唱:)私抬着个当坊土地撞人家。你丕丕地走唬得我参又怕,摆列着两行头踏。(张国宾《薛仁贵衣锦还乡记》第4折)

这种情况表明,今方言中“不敢+教(兼语)”格式并非方言的创新,而是从元代以来的口语中继承下来的。不同的是,《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中该句式都用于“敢”表“能、能够”义的肯定句,今方言则用于“敢”表“(不)要”义的否定句。

综上,“敢”四个义项的关系可图示如下:

除了助动词“敢”,神木话以及陕北晋语中还有一个使用频率更高的语气副词“敢”。[18][19]关于它的用法以及同助动词“敢”的区别与联系,将另文讨论。此处不赘。

*本文曾在“第四届西北方言与民俗国际学术研讨会”(北方民族大学)、“中国语言学发展之路——继承、开拓、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北京大学)、第六届语法化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陕西师范大学)宣读,蒙陆俭明、侯精一、刘勋宁、张谊生、吴为善、陈前瑞等先生提出宝贵意见;黑维强、张军先生和贺雪梅同学在修改中提供了多种帮助。谨此致谢。

注释:

①陕北晋语中,表使令、被动意义的动词、介词读阴平或阴平上,笔者一贯将其记为“教”字。在本文所引元代文献中,这个词写成“交”字。因此,本文记录方言和引用文献时所用字形不一,并没有特别的意义。

②神木话的“想”也可表可能,用于对当前事态的推测。如:“真儿这个天想下雨嘞。”“肚子圪拧得想疼嘞。”“我看你是想挨打了。”“想”表可能比“敢”受限,不能构成否定句。作者将另文讨论。

③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指出,“要”表可能时,否定式只能用“不会”。不过,如果是表达说话人的愿望,则应当用“别”,如“千万别下雨”“千万别出什么意外”。“别”正是“不要”的合音形式。

④横山话语料由中国社科院民族研究所张军博士提供。

⑤清涧石盘话语料由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贺雪梅提供。

标签:;  ;  ;  

陕北神木方言助动词“DARE”及其语法化_助动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