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国立大学图书馆职员的培训及法人化后的变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本论文,大学图书馆论文,职员论文,法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59.31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8214(2008)05-0087-03
日本大学图书馆职员的培养和再教育是通过不同的途径和不同的组织进行的。文部科学省作为日本教育的主管行政部门,多年以来一直与大学或研究部门共同主办有关大学图书馆职员的培训;国立情报学研究所是日本信息情报的研究中心,也是信息技术的教育中心和推广中心,它开展的“研修事业”面向全国高校图书馆及其它类型的图书馆,为各高校培养了大量专业技术骨干。从办学主体的角度划分,日本大学分为国立大学、公立大学和私立大学,相应的也就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图书馆协会:国立大学图书馆协会、公立大学图书馆协会、私立大学图书馆协会。另外,一定地域内大学图书馆的联合也形成各地区、各县的图书馆协会,如九州地区图书馆协会、广岛县图书馆协会等。这些图书馆协会也有各自的培训体系。再则,每所大学也制定自己的人才培养计划和实施方案。所有这些,就构成了日本大学图书馆职员的培训体系。就其培训的内容进行分析,一般可分为综合培训、技术培训、专题培训和各种研讨会,等等。本文以日本国立大学“中坚职员” (中层干部和业务骨干)的培训为出发点,列举分析重要的全国性大学图书馆职员培训项目,并阐述它们在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后的变化。
1 面向全国的大学图书馆职员培训
1.1 “大学图书馆职员长期研修”和“大学图书馆职员讲习会”
“大学图书馆职员长期研修”是文部省主办的、以大学图书馆职员为对象的培训事业。它始于1969年,至今已经持续进行了38年,与比它更早的、开始于1964年的“大学图书馆职员讲习会”共同成为国家实施的对大学图书馆职员进行最基本的综合培训的基地,在大学图书馆职员培训中占有核心地位。
1.1.1 “大学图书馆职员长期研修”
“大学图书馆职员长期研修”(以下简称为“长期研修”)最初由文部省大学学术局和图书馆短期大学共同主办。1979年,图书馆短期大学升格为图书馆情报大学,“长期研修”相应的也变为由文部省和图书馆情报大学共同主办实施。2002年图书馆情报大学和筑波大学合并,成立“筑波大学图书馆情报专业学群”和“筑波大学图书馆情报信息媒体研究科”,“长期研修”也从2003年起改由文部省和筑波大学共同主办。2004年国立大学法人化后,“长期研修”变为由筑波大学主办,文部省协办。
按照2004年的“大学图书馆长期研修实施要项”,“长期研修”的目的是“向国立大学图书馆等的中坚职员传授学术情报及相关的最新知识,同时对其进行图书馆运营、情报服务方面的再教育,谋求职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的提高,完善大学图书馆的服务体制,更好地开展学术情报收集整理与对外服务”。参加“长期研修”的条件是:从事图书馆工作10年以上、年龄在36岁到45岁之间的中层干部(股长)或有经验的业务骨干。“长期研修”每年举办一次,时间初为4周,1980年后改为3周,2004年法人化改革后改为2周。参加人数一般在40人左右,其比例是:国立大学职员32—35名,公立大学0—2名,私立大学2—7名。
“长期研修”主要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期间还进行实习、分组讨论和参观。专题讲座一般由6—9个专题构成,每个专题又包括几个主题和内容相近的讲座课程。各专题和讲座课程可以多年延续,也可以因时代的变迁和图书馆的变化作相应的调整。
“长期研修”在日本图书馆界有很高的地位,很多图书馆职员都把参加此项培训并取得证书作为进取的目标。参加培训的人员在培训期间食宿在一起,成为“学友”,加强了他们之间的横向联系。
1.1.2 “大学图书馆职员讲习会”
“大学图书馆职员讲习会”由文部省和国立情报研究所共同主办,从2004年开始改为由国立情报研究所独立主办。其培训对象是从事图书馆工作2年以上、年龄在35岁以下的年轻职员,其宗旨是培养中层后备干部及年轻业务骨干。讲习会每年举办一次,每期4天。参加培训的人员每期200人左右,分东西两个会场,关东地区会场一般设在东京大学,关西地区会场一般设在京都大学。
“大学图书馆职员讲习会”的形式和内容与“长期研修”相似,由专题讲座、实习、分组讨论和参观组成,只是培训对象的层次和培训时间有所不同。[1]
1.2 “国立大学图书馆协会研讨会”
国立大学图书馆协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4年。它由以国立大学图书馆为主体的92所图书馆作为会员组成。会员间紧密协调合作,以共同提高图书馆的总体水平,推进学术情报资源的相互利用,进而更好地完成大学的使命和任务为目的。
在国立大学协会开展的图书馆职员的培训事业中,最重要的是始于1987年的“国立大学图书馆协会研讨会”。“研讨会”的研讨主题来自于协会特别委员会的研究报告。在国立大学图书馆协会中设有“特别委员会”和“调查研究班”,它们对国立大学图书馆不断面临的新课题及未来发展的方向进行调查研究,将其结果在研讨会上向各成员馆进行通报,听取来自各馆的、工作在图书馆一线的业务骨干和中层干部的意见,并不断地修改和完善,从而得出符合实际的研究成果。所以,研讨会既是学习和研究图书馆新课题、新动态的场所,又是交流意见和提出建议的平台。“研讨会”每年举办一次,分东西两个地区举办,会期1—2天。
1.3 国立情报学研究所开展的技术培训
1975年,东京大学成立情报学、图书馆学研究中心,1983年改组为东京大学情报研究中心,开始了目录信息系统的开发与研制。在此基础上,1986年正式成立学术情报中心(NASIS),成为日本大学乃至全国学术情报收集、加工、提供以及学术信息系统开发研制的中心,2004年,以学术情报中心为主体,建立了日本学术信息情报领域的综合研究机构——日本国立情报学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简称为NII。国立情报学研究所不仅是日本的情报信息中心,而且也是情报信息的研究中心,情报信息技术的教育中心和推广中心。国立情报研究所为了配合大学学术情报基础人才的培养,举办各种类型的研习会及专题培训班。
1.4 其它内容的专题培训
除上面介绍的各种培训外,还有如“汉籍担当职员讲习会”“汉籍整理长期研修”“西洋社会科学古典资料讲习会”“史料管理学研修会”等全国性的专题培训。从题目我们不难看出其具体的培训内容。
2 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后大学图书馆职员培训情况的变化
2004年4月,日本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实施。国立大学不再是国家行政组织的一部分,而成为独立的法人自主地运营,国立大学的教职员工也不再是国家公务员,而成为法人职员。国立大学的管理体制、内部结构、人事制度、财务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作为国立大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国立大学图书馆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
法人化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具有国际水平的、各具特色的国立大学,建立注重社会效益和引入竞争机制的国立大学,建立独立运营又责任自负的灵活的战略运营体制。大学图书馆的传统目标是为大学的教育、研究、学习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料和学术情报资料,提供高效、便利的优质服务。随着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其图书馆被赋予新的使命:为周边地区、社会服务,促进生产企业与大学教育部门的协作,为它们提供和传送学术情报资料;实现图书馆业务的国际化,采用电子期刊、数据库等新技术;开展国际间的馆际互借等业务,提高国际竞争力。在这种形势下,增强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提高工作效率、灵活地开展新兴业务成为非常迫切的任务。[2]
另外,法人化也给国立大学图书馆的组织机构带来了重大变化。法人化后,附属图书馆作为组织独立存在的大学由法人化前的76所下降到40所,由国立大学总数的80%降低到48%。也就是说,有1/2的国立大学图书馆隶属于教务部、学生工作部或研究协作部、学术情报部等部门。原图书馆的馆长、科长中有半数的人成为新的运营组织中的部长、科长,这就意味着在图书馆从事过图书馆管理工作的部长、科长人数在减少,很多的管理干部是从其它单位调入图书馆的。及时、有效地提高图书馆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成为当务之急。[2]
面对如此多的新情况、新问题,传统的大学图书馆职员的培训项目都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实现了平稳的过渡。以“大学图书馆职员长期研修”的变化和国立大学图书馆协会最新开展的活动加以阐述。
国立大学法人化赋予国立大学以广泛的自主权,国立大学从国家的组织中独立出来。“长期研修”也放弃了由文部省直接主办的传统模式,改由合并了图书馆情报大学的筑波大学主办,文部省协办。另外,鉴于法人化后国立大学图书馆的运行效率空前提高,时间的重要性充分显现, “长期研修”也缩短了培训时间,由原先的每次3周改为2周。
“长期研修”最大的变化不仅表现在上述形式方面,更重要的是培训内容的变化。如前所述,随着法人化的酝酿,2001年,“长期研修”新增了“大学改革与图书馆”“电子资料的引入”“社会的变革与大学图书馆”等专题。2001年后,这3个专题内的讲座课程日益充实、丰富。在“大学改革与图书馆”专题中,除2001年开设“大学改革及推进”课程外,几年来又开设了“国立大学法人制度”“国立大学法人化的财务制度、会计制度”“国立大学法人化的机构改革”“面对法人化图书馆业务的调整与分配”及“法人化后大学图书馆的评价方法”等讲座。“电子资料的引入”专题中举办的讲座包括“电子杂志的起源”“电子杂志的现状”“电子杂志的购入”“电子杂志的契约”“电子杂志与学术信息传送的方式”等。“社会的变革与大学图书馆”中则进行了“终生学习与大学图书馆”“社会对大学图书馆的期待”“与山手财团的合作”等讲座。2003年,“国立情报研究所的工作进程”专题更改为“学术情报的交流”主题,相关的讲座也变得宽泛了,如“与全球化相适应的图书馆的理想状态”“国际化时代图书馆间的协作”“国际学术信息传播的现状与课题”等。从前的一些专题也得到深化,如“电子图书馆功能的开发与推进”由“电子图书馆概论”开始向“电子图书馆系统”“电子图书馆的未来”“电子图书馆契约”“学术情报的收集、对外发送”等讲座逐步深入;“多样化的情报服务”专题中,“新的情报探索空间——因特网”“利用局域网开展的情报服务”“大学图书馆情报素养教育的实际”“大学图书馆对教学科研的服务”“情报化社会图书馆的作用”等讲座得以开设。[1]
法人化后,国立大学图书馆协会除继续完善“研讨会”外,还开展了更多的培训活动。在2004年7月1日的第51次国立大学图书馆协会总会上,设立“人才委员会”的提案得到通过。[3] 人才委员会从图书馆职员的工作经验、职位等方面综合考虑,对从前已有的培训计划从课程设置、教师选取、日程表安排等方面进行修改,制定出新的切实可行的培训提案,培训的范围扩展到新入馆职员和管理人员。法人化前,新到馆职员的培训计划与内容是各学校自行制定的,而在新的培训提案中,由人才委员会提出基本的培训方案,各地区、各大学自行组织实施。与此同时,面向管理人员的培训也有声有色地开展着。2005年7月,国立大学图书馆协会人才委员会实施了对图书馆部长、科长等管理人员的培训,这是第一次单独以大学图书馆干部为对象的培训。这些部长、科长包括了在国立大学图书馆任职的干部职员,特别是包括了国立大学法人化中由于组织的合并与重组而从其它岗位调整到图书馆岗位上任职的部长、科长。这次培训特别研讨了法人化改革中国立大学图书馆所面临的新的管理问题,如:大学预算的减少和出版价格的提高对日本学术基础的重大影响——今昔对比与现状分析;伴随着法人化和机构的合并与重组,大学图书馆干部职员的新作用与责任(中期目标与计划的实现、社会贡献等);学术情报机能的回归;学术情报的创造、积累,对外发布机能的构筑及其与全球化业务相对应的措施等。[4]
从本文有关国立大学图书馆“中坚职员”的培训中可以看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日本形成了由文部省、国立情报研究所、国立大学图书馆协会、国立大学等机构承担的国立大学图书馆职员培训体系。各个培训项目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图书馆的变化需要而不断调整,在2004年的国立大学法人化前后,它们都分别做了较大的调整。这些培训项目开阔了大学图书馆职员的视野,为其提高自身素质创造了机会,其成果是丰厚的。但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由于图书馆职员的自身素质与水平不一,有必要对不同层次的、不同工作任务的人员实施不同内容的培训;另一方面,法人化改革后,国立大学具备了许多私立大学的特点,公立大学也开始向法人化方向迈进。因此,各类大学图书馆之间的合作需进一步加强。如何加强各机构间的合作,建立一个既能将各种类型的培训组织有机地联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又能保证其各自培训对象、目的、内容的独立,还能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这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基于这样的想法,国立大学图书馆协会人才委员会已开始探讨面向全国大学图书馆职员的、由相关部门共同分担的、多层次的、更高效统一的图书馆员培训体系。[4]
[收稿日期]2007-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