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券分析师信息供给效率的实证研究

中国证券分析师信息供给效率的实证研究

叶庆祥[1]2003年在《中国证券分析师信息供给效率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证券市场上,证券分析师是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之间信息沟通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信息沟通中发挥着桥梁作用。证券分析师有效的信息供给对证券市场的有效性起着关键作用。本文从信息供给效率的角度来研究中国证券分析师的存在是否有利于增进证券市场的有效性。本文构建了一个实证框架,通过从信息供给结构和信息供给质量两方面的实证分析,得出了一些关于我国证券分析师信息供给效率的结论。接着,进一步分析了我国证券分析师信息供给效率的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为规范我国证券分析师的市场行为,促进证券市场的有效运行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李仁德[2]2011年在《我国证券评论信息供给效果的统计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自中国证券市场建立以来,证券评论一直伴随着证券市场的运行而存在。证券评论运用电视、报纸、网络媒介的手段传播证券评论信息,搭起沟通市场和信息的桥梁。可以这么说,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二十年,方兴未艾的证券评论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作为“市场监测”的谏言者对证券市场的繁荣稳定提供了舆论导向;作为证券信息的供给者对投资者获取投资信息起着决策参考的帮助。二十年来步履蹒跚发展的中国证券市场见证了证券评论的发展,所以本文认为证券评论的研究对促进证券市场的高效运作以及维护投资者利益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本文以传播学经典理论拉斯韦尔5W模式为研究主线,深入考察证券评论信息供给的一般规律。从证券评论信息内容的供给和受众需求评价角度出发,笔者试运用定性以及定量的研究方法考察证券评论信息供给的效果问题。本文对于上述问题的逻辑,根据下面的思路展开。第一、分析证券评论信息供给的内容。对其分为两部分阐述,第一部分采用内容分析法,通过整群抽样的统计方式,对上海证券报和中国证券报的证券评论进行抽样分析。试求通过定性数据统计的方法,对证券评论信息供给的内容特征做出规律性的、启示性的探索。第二部分通过构建“好友指数”的计量分析,检验证券评论作者——机构分析师预测的准确度,来验证证券评论信息供给的效率。第二、分析证券评论受众的需求规律。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证券评论做了深入的受众需求分析,力求以此及彼,以表及里、深入浅出的探索出证券评论受众需求的一般规律。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深入分析其评价的有效性。力求揭示目前股评信息供给传递到受众的现实效果。本文采用系统的分析方法,在对证券评论的供需两方进行深入的统计分析以后,进而对证券评论存在问题的成因进行由表及里的分析。笔者认为,我国当前证券评论主要存在着下列问题:(1)评论投资信息的供给效率不足;(2)证券评论分析师人格的非独立性;(3)证券评论法律监管界定的模糊。并且在拉斯韦尔的传播5W模式的信息传递的路径上,也存在着一些制度性的问题。在文章最后,笔者试图为规范当前证券评论的信息供给提供一些可行的思路。本文认为证券评论信息供给问题的规范涉及到叁方主体——证券市场环境和约束机制、证券咨询业的规范、证券财经媒体的把关。结合上文发现的问题,对此提出若干相应的对策建议。

陆琳[3]2011年在《证券分析师跟进决策及其信息供给效率研究》文中指出证券分析师作为上市公司和投资者的信息中介,一方面利用其专业知识与信息搜集加工的相对优势,向投资者提供合理反映证券内在价值的信息,从而提高资本市场定价的效率;另一方面,其作为理性经济人,基于对搜集信息的成本与效益的权衡考量,会更多地基于市场层面信息作分析。这样,证券分析师的增加反而提高了股票价格与市场的“同涨同跌”(股价同步性)。目前成熟资本市场上对于分析师增进市场运行效率的作用已得到论证,而我国证券市场作为新兴资本市场,证券分析师行业仍处于发展阶段,对分析师跟进决策和资本市场作用方面的研究问题有待从理论研究和实证检验等方面作进一步的论证。基于以上所述,本文以2006年-2010年中国所有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公司特征角度对分析师跟进决策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以股价同步性作为股价信息含量的指标,通过检验分析师与股价同步性的关系来对分析师跟进的资本市场作用(信息供给效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在对分析师跟进决策的影响因素方面,本文发现分析师基于对信息收集成本效益的考虑,在公司经营特征方面,倾向于选择规模比较大、成长性高、盈利能力较强的公司;在股价市场表现特征上,倾向于选择机构持股比例大、交易量大、股价波动率小以及上市年限短的公司。2、在对分析师跟进的信息供给效率研究方面,发现随着分析师跟进人数的增加,股价同步性随之变大,说明中国的分析师更多的是基于市场层面的信息向投资者提供投资建议,而不是通过挖掘公司基本面信息或者说是特质信息来使股价更多的反映公司的内在价值,并没有很好地起到提高资本市场定价效率的作用,以上相关结论在不同年度也基本保持一致。另外,本文通过采用二阶段最小二乘法回归检验分析师跟进与股价同步性的内生性问题、替换关键变量以及提出分析师为零的样本等稳健性检验进一步论证了本文的研究结果。最后,根据实证得出的结果,进一步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帮助监管者和投资者认识证券分析师的作用和局限以及促进资本市场效率的提高贡献一些作用。

薛璠璠[4]2009年在《中国证券分析师跟进行为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证券分析师对上市公司的“跟进行为”(Analyst Following)是指分析师选择某些行业中的一些上市公司进行跟进,在盈利预测的基础上,提出专业的投资建议。分析师是否愿意跟进某家公司,跟进的分析师数量是多是少,市场对此都会有所反映,因此国外学者对分析师跟进行为进行了一番探讨。其中公司特征对分析师跟进行为的影响及分析师对信息的供给效率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并且产生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由于中国的资本市场还属于新兴市场,与国外证券市场环境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存在与证券分析师相关的制度体系的差异,因而国外成熟市场(如美国)的研究结论不能直接照搬到我国来。在这种情形下,对于分析师跟进行为的研究就有待运用来自我国资本市场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本文以2005-2007年沪深股市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借鉴国外的成熟模型,从理论上和实证上考察公司特征对分析师跟进行为的影响,并在这部分的研究基础上,用股价波动同步性作为上市公司股价信息含量的代理变量,建立联立方程,考察分析师跟进行为的信息供给效率,即分析师是否能向投资者提供公司的特质信息,进而促进证券市场的效率。本文共由六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研究概述,介绍了研究背景、选题、意义及研究思路;第二部分为证券分析师相关内容概述,介绍了我国证券分析师的定义、分类,发展历程和主要市场行为;第叁部分为文献综述,介绍了国内外研究现状;第四部分为研究设计,介绍了文章的理论分析与假设、数据来源、变量定义和研究模型;第五部分为实证结果及其分析;第六部分为研究结论及讨论。本文研究发现:(1)上市公司规模越大,上市年限越短,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越多,收益波动率越小,成长性越高,盈利能力越好,分析师跟进人数越多;(2)分析师的跟进行为显着提高了股价波动同步性。因此本文认为虽然分析师在选择上市公司进行跟进研究时对其财务基本面有所关注,但分析师主要向投资者提供的是宏观市场层面的信息,而比较少向投资者提供公司特质层面的信息。笔者尝试从我国的信息披露质量、市场投机气氛及分析师自身素质来分析其可能的原因,并提出一系列完善我国证券分析师行业的政策建议。

曹柳龙[5]2014年在《行业层面分析师跟踪的实证研究》文中提出分析师跟踪行为是指证券分析师选择研究部分公司并定期发布研究报告供投资者参考。证券分析师通常分为卖方分析师和买方分析师,具有很强的行业属性,一般只会跟踪相同行业内的部分公司,其跟踪的公司会随着时间和市场而变化,但很少跟踪处于不同行业的多家公司。证券分析师这一具有很强行业属性的职业,使得任何对于分析师跟踪行为的实证研究,如果未将行业因素纳入考量体系,都将是缺乏实际意义的。目前国内外学者普遍的做法是将行业特征作为变量之一纳入理论假设框架和实证分析模型,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本文试图通过将行业整体作为研究对象,基于行业整体的基木面数据库,设计更加直观的实证模型,检验基于行业层面上的(1)分析师跟踪行为的行业特质方面的影响因素;(2)行业整体的分析师跟踪行为与行业指数波动同步性的关系。本文依托CSMAR及Wind数据库的丰富资源,利用SAS和VBA的编程方法,以申银万国一、二级行业划分标准为依据计算2004年到2012年各个行业整体的分析师跟踪人数,构建涵盖指标全面的行业基本面数据库。为分析师跟踪行为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拓展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本文研究发现:(1)行业整体的规模越大、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越高、行业的成长性越强、行业的盈利能力水平越高、行业指数的波动性越大,行业整体的分析师跟踪人数越多;(2)行业整体的分析师跟踪人数和行业指数相对于大盘1指数的波动同步性显着负相关,说明分析师能够挖掘和传递基于行业层面的特质信息。

王菊仙[6]2016年在《分析师现金流预测、盈余预测准确度与估值效应》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我国证券分析师队伍不断壮大。证券分析师能够利用他们的专业优势和信息优势,对企业公开披露的信息进行解读、加工,向市场参与者传递更有效的信息,因此能够降低上市公司和投资者间的信息不对称,提高了资本市场的运行效率。我国证券分析师队伍的不断壮大和成熟,有利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完善和长远发展,因此研究证券分析师的行为特征、作用、制度建设等,是我国学术界非常热门的研究话题之一。我国证券分析师行业的发展和成熟带来的一个重要变化是证券分析师越来越频繁地在研究报告中提供现金流预测信息。根据财务理论,资产的价值等于未来现金流的现值。证券分析师对公司未来现金流的预测信息必然影响投资者对公司内在价值的判断,进而影响投资者决策和股票市场的定价效率。而在我国股票市场错误定价现象普遍存在、现有文献更多关注盈余预测或股票推荐的情况下,研究证券分析师发布现金流预测的行为及其经济后果具有重要的理论贡献和实践意义。本文以2001-2012年间有证券分析师跟踪的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结合中国特殊的资本市场和证券分析师市场背景,研究了我国证券分析师发布现金流预测信息的主客观因素及其经济后果。基于信息供给的视角,本文分别考察了影响证券分析师发布现金流预测信息的内在因素,以及发布现金流预测信息对证券分析师盈余预测准确度和投资者市场反应的影响。具体而言,本文首先考察了证券分析个人特征、所跟踪公司的特征及经营风险等因素对证券分析师发布现金流预测行为的影响。其次,考察作为证券分析师报告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金流预测信息是否有助于改善其盈余预测的准确度。再次,如果现金流预测提供了额外的信息,改善了证券分析师盈余预测的准确度,那么这种额外信息是否带来投资者的市场反应,具有一定的信息含量。为检验这些问题,本研究共分以下几章:第二章对我国资本市场以及证券分析师的发展历程和相关的制度背景进行分析;第叁章对证券分析师相关的国内外文献进行回顾和总结;第四章讨论我国证券分析师发布现金流预测信息的影响因素;第五章讨论发布现金流预测是否影响证券分析师盈余预测的准确度;第六章讨论证券分析师现金流预测与盈余预测准确度的关系在公司特征方面的差异性;第七章讨论证券分析师发布现金流预测是否具有信息含量,是否引起投资者反应;第八章形成研究结论并讨论可能存在的研究不足。本研究有如下重要发现:第一,从成本收益的视角我们分析了我国证券分析师发布现金流预测信息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那些就职于大规模券商机构、从业经验丰富、跟踪行业相对较多的证券分析师更愿意进行现金流预测;所跟踪公司的治理状况越好,经营风险越小,证券分析师越愿意进行现金流预测;第二,对于发布现金流预测信息是否有助于提高证券分析师盈余预测的准确度,本研究发现,与没有证券分析师现金流预测的盈余预测准确度相比,有证券分析师现金流预测的盈余预测准确度更高;证券分析师过去进行现金流预测的次数越多,盈余预测准确度越高;第叁,本研究进一步检验了现金流预测对盈余预测准确度的正面影响在哪些公司中表现更明显,结果发现:对于那些盈余波动、收入波动、经营活动现金流波动较大、以及内外部治理环境较差的公司,现金流预测对盈余预测准确度的提高作用更明显;第四,如果现金流预测信息有用,那么是否影响了投资者的行为,是否能够带来市场反应。本研究检验这一问题并发现,有证券分析师现金流预测的盈余预测带来的市场反应比没有现金流预测的盈余预测带来的市场反应更大;事件日前证券分析师进行现金流预测的次数越多,市场反应也越大。随着我国现金流预测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证券分析师报告中,其作用和重要性也越来越重要。我们的研究表明,证券分析师发布的现金流预测的确具有改善盈余预测质量的作用,能够得到市场中投资者的认可,最终具有引导资源配置的作用。本文有以下几方面的贡献:第一,本文系统性地研究中国制度背景下证券分析师发布现金流预测的影响因素和带来的经济后果,能够补充证券分析师方面的研究成果。目前较多的研究关注证券分析师盈余预测、荐股报告以及证券分析师利益冲突等,但对现金流预测的研究较少(call,chenandtong,2009;defondandhung,2003;mcinnisandcollins,2011;王会娟、张然和张鹏,2012)。与以往研究不同,本文研究发现我国现金流预测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证券分析师研究报告中,说明现金流预测越来越重要。基于我国不断发展和成熟的证券市场环境,现金流预测的确具有补充额外信息的作用,因此补充了以前的研究成果。第二,基于国内的特殊制度背景,本研究也在如下方面拓展了以前的文献,具体如下:1、有学者已经从信息需求的角度研究过证券分析师发布现金流预测的原因(defondandhung,2003),认为证券分析师出于满足投资者的信息需求而发布现金流预测信息。但是基于我国特殊的资本市场和证券分析师市场环境,国外的理论并不能全面解释我国的证券分析师行为。因此本文从信息供给的角度研究了影响证券分析师发布现金流预测的因素,为解释证券分析师提供现金流预测的行为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2、虽然已经有人研究过证券分析师现金流预测对盈余预测准确度的影响(calletal.,2009;袁振超、张路和岳衡,2014),但是没有人考察过证券分析师现金流预测的作用在不同公司间效果的差异性,对证券分析师现金流预测所带来的市场反应的研究也较少(defondandhung,2003),本研究拓展了这方面的文献。第叁,本文的研究发现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我国处于发展中但并不成熟的资本市场和证券分析师行业,证券分析师发布的现金流预测信息越来越多,但其作用和影响如何则是证券分析师报告的使用者非常关心的问题。本研究发现现金流预测的确提高了证券分析师盈余预测的准确度,也提供了证据来表明在哪些公司中上述关系更明显,因此能够帮助投资者更好地使用证券分析师报告中的现金流预测信息,从而做出有效的经济决策。

郑方镳[7]2009年在《中国证券分析师行业研究:效率、行为与治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证券分析师是资本市场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主要职责是搜集和分析上市公司的经营和财务数据,在此基础上对公司的业绩前景做出预测,并对其投资价值做出判断,以作为投资者的决策依据。证券分析师有“买方”和“卖方”之分,狭义的“证券分析师”专指“卖方分析师”。服务于券商的卖方分析师作为信息的提供方,其对公司业绩的预测和投资价值的判断在投资者中公开、广泛地传播,在资本市场中起到重要的信息加工者和传播者的作用,对于资本市场效率、企业估值、资本成本等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因此是学术界和实务界主要的关注对象,也是本文的研究对象。证券分析师是中国证券市场的新生事物,从成为证券市场信息加工主体之一至今不过六年的时间,但是截至2008年,分析师的盈余预测和股票评级已经成为中国证券市场各层次投资者投资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证券分析师在中国证券市场信息传递中已经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发展历史较短和数据来源有限等原因,国内对于证券分析师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研究还不多,仍处于较为零散的、缺乏系统性分析的层面,许多重要问题未能得到解答。因此,基于该问题的重要性及相关研究还较为匮乏的考虑,尽快开展有关中国证券分析师行业的系统性理论和实证研究,无论对于增强人们对于证券分析师这一中国资本市场新生事物的了解和认识,还是填补该领域系统性研究的空白,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在借鉴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分析师盈余预测质量和股票推荐的市场反应研究入手,结合分析师盈余预测和股票评级特性背后的心理偏差研究和利益关系研究,构建以分析师盈余预测质量和股票评级信息含量为主体的中国证券分析师报告研究框架,在此基础上应用构建理论模型和实证检验的分析方法,对中国证券分析师所发布信息的效率、偏差和背后的深层原因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从而为与分析师盈余预测和股票评级有关的资本成本、公司估值和市场效率检验等金融、财务和会计领域研究提供基础支持和理论、实证证据,同时也为证券市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和市场监管者的政策制订提供依据。全文共分为八章,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为导论。具体包括: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研究思路、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研究的改进与创新之处等。第二章为文献综述。包括对分析师盈余预测与市场期望、分析师报告的市场反应、分析师在资本市场中的作用、证券分析师心理偏差和证券分析师利益关系等五大研究主题以及国内市场的相关研究进行回顾和评述。第叁章介绍中国证券分析师行业的相关制度背景,包括中国证券咨询行业的发展历程、卖方分析师的发展现状、分析师的工作内容和利益关系、以及证券分析师的第叁方评价等。第四章是对中国证券分析师预测效率的研究,包括分析师盈余预测与时间序列预测模型的准确性比较、分析师预测偏差研究、以及分析师盈余预测与市场期望关系的研究。第五章研究中国证券分析师的市场效率,包括分析师股票推荐的短期和长期市场反应、以及分析师股票评级信息含量的影响因素研究。第六章是对证券分析师心理偏差的研究,该章运用行为金融理论,对分析师盈余预测时的心理偏差进行理论分析,并对相应的理论假设进行实证检验。第七章是对证券分析师利益关系的研究。该章以中国证券分析师所面临的多种现实利益关系为背景,建立分析师盈余预测决策的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得出关于分析师预测和评级偏差的理论假设,并进行相应的实证检验。第八章是对论文研究成果的总结,包括研究结论与启示、研究的局限性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本文主要的研究结论如下:1.中国证券分析师的盈余预测在准确性上优于基于公司历史盈余进行机械预测的时间序列预测模型,但是分析师盈余预测与季度随机游走模型等部分时间序列预测模型相比,还不是好的市场期望代理变量,说明投资者对分析师预测在准确性上的优势还没有充分认识。2.分析师的正面和负面股票推荐发布期间,伴随着同向的股票超额收益率,并且这种超额收益率在股票评级发布一段时间后仍然存在,由此说明,分析师股票评级具有信息含量,而中国证券市场尚未达到半强型有效。股票评级的信息含量与分析师声誉正相关,但与所评级公司的规模之间关系并不显着。3.在分析师进行盈余预测时,存在着锚定效应和代表性偏差,但是锚定效应起到主导作用,从而导致分析师在作出盈余预测判断和决策时,表现出明显的对公司盈余相关信息的“反应不足”。随着预测时间向公司年报实际发布时间临近,分析师预测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减小,这种心理偏差和反应不足程度也逐渐趋弱。4.总体而言,中国证券分析师所发布的盈余预测和股票评级存在乐观性偏差,其背后的原因是分析师所面临的复杂利益关系。其中,与上市公司管理层的关系影响着分析师获取信息、进而在未来做出准确预测的能力,机构投资者和投行部门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分析师的绩效考核,当分析师面临相关利益冲突时,就容易导致其所做出的预测和评级决策出现扭曲。本研究具有一定的探索性,研究的主要改进和创新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在研究框架上,本文结合中国证券分析师报告的特点,首次以分析师盈余预测和股票评级为核心,依照分析师预测效率——分析师市场效率——分析师心理偏差——分析师利益关系的研究顺序层层深入,构建了一个较为系统的研究中国证券分析师在资本市场信息传递中所起作用及存在问题的新框架。2.在研究分析师预测效率时,通过分析师盈余预测准确性——盈余预测偏差——分析师盈余预测与市场期望的递进式研究揭示了分析师盈余预测质量的全貌,并且通过研究不同预测发布时间下分析师盈余预测与时间序列预测模型在准确性差异上的变化,首次对分析师预测相对准确性的来源进行了研究,并得出有意义的结论。3.在分析师市场效率的研究中,结合国外相关文献和中国证券市场实际,定义了分析师“正面”和“负面”股票推荐,使得对股票评级信息含量和市场效率的研究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并更加符合现实。同时,依据理论分析和证券市场现实提出关于分析师股票评级信息含量影响因素的5个假设,并对之进行了实证检验,为相关财务学理论和政策效应的检验找到了新的途径。4.首次运用行为金融理论,对中国证券分析师的心理偏差进行研究。在对分析师盈余预测时可能存在的心理偏差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分析师相关心理偏差进行检验的两个实证新模型,并对一个被广泛采用的实证模型进行了全新的诠释,从而为今后对分析师盈余预测行为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分析思路和检验方法。5.首次对中国证券分析师面临的利益关系对其所发布信息质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合中国证券市场现实,以分析师所面临的维护与上市公司管理层、机构投资者和公司内部投行部门等叁个主要利益相关方的关系为背景,构建了多重博弈下分析师最优盈余预测决策的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得出关于分析师盈余预测和股票评级的6个理论假设,并构建相应的实证模型,对相关假设进行实证检验,从而得出一系列有意义的研究结论。

燕麟[8]2017年在《我国股票市场价格机制与资金配置效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经过叁十多年的快速增长,我国经济正进入一种新常态发展进程中,当前正着力通过科技创新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发展。在这样的发展阶段,经济体系特别需要股票市场的支持。然而,从目前我国股票市场发展状况看,其资金配置效率低下,市场资金不能有效地配置到经济转型发展所必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去,经常出现一些业绩不佳、战略意义也不高的企业,反而可以通过发行股票获得资金,并且往往融资后即出现业绩下滑。因此,很有必要研究股票市场资金配置效率问题,以更好地发挥股票市场对经济转型发展的支持作用。已有的研究表明,"盈余管理""政治关系"与"发行抑价"等因素都会导致资金配置低效。首先,在当前核准制的环境下,审核发行申报材料真实性的责任全部落在证监会发行审核委员会身上,业绩不佳的企业就可能通过盈余管理或者政治关系获得发行资格。其次,由于参与IPO或者定向增发的股东几乎总能获得无风险超额收益,即存在发行抑价现象,所以投资者在配置资金时很少考虑企业的实际业绩与价值,导致股票市场资金配置低效。缓解盈余管理与政治关系造成的资金配置低效问题需要通过发行制度的市场化改革来完成。然而,本论文认为当前我国股票市场尚未形成适合市场化发行制度的价格机制,主要表现在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当中价格与价值脱离现象明显。在价格机制可以有效配置资金之前,草率地使用市场化程度更高的发行制度取代核准制将进一步降低资金配置效率。同时,提高资金配置效率还需要降低发行抑价程度,这也需要改革价格机制。因此,要提高股票市场资金配置效率,关键在于发现和解决价格机制当中存在的问题。经过仔细研究,本论文认为股票一、二级市场当中存在的噪声交易是造成价格与价值脱离,进而导致资金配置低效的重要原因。已有研究表明,股票二级市场当中长期存在噪声交易,造成了价格与价值的分离。虽然一级市场投资者主要为理性程度较高的机构投资者,但是由于他们获得的股票需要在二级市场变现,所以投资偏好深受二级市场影响。二级市场的噪声交易倾向通过价格传导机制影响一级市场投资者,从而使一级市场投资者噪声交易者化。因此,要改善一级市场的价格机制,需要同时解决一级和二级市场的噪声交易问题。进一步看,我国股票一、二级市场当中普遍存在的信息不透明现象以及二级市场当中个人投资者比重很高是产生噪声交易的主要原因。为了缓解这些因素,需要提高股票一、二级市场的信息透明度与机构投资者比重。由于在股票发行阶段存在盈余管理,无法直接使用计量方法测算市场信息透明度与机构投资者对一级市场资金配置的影响,所以本论文使用二级市场数据实证研究了这两个因素对价格机制与资金配置的影响。实证研究及相应的结论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研究分析师跟踪与市场信息透明度之间的关系,为市场信息透明度寻找代理变量。实证结果表明,分析师倾向于跟踪高信息披露质量的上市公司,并将这些信息传播给投资者。进一步研究分析师跟踪频率与融资约束的关系也能发现,分析师跟踪频率的提高可以降低上市公司的融资约束水平,这与信息透明度和融资约束水平的关系一致。这些证据都表明,分析师跟踪频率与市场信息透明度显着正相关,可以使用分析师跟踪频率作为市场信息透明度的代理变量。第二,研究分析师跟踪与机构投资者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分析师对上市公司的跟踪频率与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以及持股比例的变化量显着正相关,而与个人投资者的持股比例以及持股比例变化量显着负相关。上述结果表明,市场信息透明度与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高度正相关,而且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提高有利于提高市场信息透明度,因此应该提高机构投资者比重,缓解噪声交易。第叁,研究市场信息透明度和机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分别与分析师跟踪频率和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显着负相关,而与个人投资者持股比例显着正相关。上述结果表明,市场信息透明度的改善与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的上升可以抑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第四,研究了市场信息透明度和机构投资者与上市公司投资效率的关系。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分析师跟踪频率与上市公司过度投资的关系并不显着,但是与投资不足程度显着负相关;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上市公司过度投资的关系也不显着,但是与投资不足程度显着负相关;个人投资者持股比例与上市公司过度投资和投资不足程度都显着正相关。从上述结果可以推出,市场信息透明度的提高和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的上升有利于市场识别高投资效率的上市公司,提高资金配置效率。总结上述实证研究结果可以得出判断:市场信息透明度与机构投资者比重高度相关,两者共同作用可以抑制盈余管理,并提高市场对高投资效率上市公司的识别能力,即缓解噪声交易行为,纠正价格机制,为市场化的股票发行方式创造条件,进而提高股票市场资金配置效率。基于此,本论文提出可以通过提高最低交易费用、完善中介机构监管、加强违规行为处罚力度等方式提高市场透明度和机构投资者比重。

宫义飞[9]2010年在《分析师跟踪、信息不对称与公司融资》文中研究指明由西方的研究文献得知,证券分析师是成熟资本市场的重要力量,卖方分析师作为信息中介,他们连结着投资者和上市公司,是公司信息的重要传播者。为了有效地向市场输送信息,提高股价的信息含量,他们会密切跟踪所覆盖上市公司,通过研读业绩报告、调研等广泛的渠道,尽可能地搜集整理影响资产价格的各种市场信息及公司信息。之后,他们采用一定的估价方法和自身对行业公司的系统性理解,做出有价值的投资分析。最后,将含有盈余预测及投资建议等内容的研究报告发布给投资者,从而增加了投资者认知的广度与深度,有效的保证了市场流动性,提高了公司的融资效率。然而,众所周知,中国证券市场有别于美国成熟的资本市场,目前仍处于新兴加转轨阶段。证券分析师的前身被称为股评家。由于在起步阶段,没有健全的法律制度的约束,资本市场上出现了大量误导投资者的股评家,其中部分股评家已然成为了股市噪音源。他们利用虚假信息误导投资者,通过与庄家相互勾结,操纵股价,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及自身的声誉。尤其是证券市场上一系列内幕交易事件的曝光,这些以投资咨询为生的股评家也再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他们被贴上了“股市黑嘴”,的标签。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有一部分“股评家”开始分化出来,逐渐发展为现代意义上的分析师。随后,行业道德规范的出台及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尤其是QFII制度的引入,卖方分析师时代真正到来了。伴随着证券分析师如火如荼的发展,他们是否摆脱了“股市黑嘴”的命运,或者说证券分析师误导投资者的系统性行为是否依然存在,而这正是本文非常关心的问题之一。另外,本文非常关注的另一个问题是,当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热衷于投资者关系管理,尤其积极吸引分析师的跟踪(或关注)时,我们不仅要问,上市公司为何如此的重视分析师的关注,究竟分析师的关注为公司的融资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呢?本文在我国新兴加转轨的资本市场环境下,重新审视了分析师跟踪的市场功能。目前,国内在证券分析师的研究方面,因其行业发展的历史短,数据资源匮乏,仍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系统性的分析,并且绝大多数的研究围绕着分析师预测的信息内容及分析师预测较管理层预测、统计模型预测的相对准确性等问题展开研究。而关于分析师跟踪的研究极少,因此基于该问题的重要性及相关研究还较为匾乏的考虑,尽快开展有关分析师跟踪与市场效率的实证研究,无论对于增强人们对于证券分析师这一中国资本市场新生事物的了解和认识,还是补充丰富该领域的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档案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通过分析证券分析师作为信息中介角色参与证券定价的过程,阐释了证券分析师在实现证券市场信息效率及融资效率方面的独特作用。本文未从分析师预测的信息内容角度入手,而是以分析师跟踪这一重要指示变量为切入点,研究了证券分析师在促进市场信息有效性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具体来说,证券分析师作为上市公司与投资者的信息桥梁,他们的跟踪(或关注)能否通过影响股价信息含量,提高信息传播效率,从而摆脱“股市黑嘴”的阴影呢?进一步的,证券分析师的跟踪对公司的融资效率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在这一问题的探讨中,本文重点考察了分析师跟踪与融资效率的关系,即证券分析师在降低融资成本及融资模式的选择中是否有着实质性的影响力。在研究中,没有直接检验分析师跟踪与融资成本之间的关系,而是利用Euler投资方程模型从一个侧面推断得出。原因是,公司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是与外部融资成本紧密相连的,同时该模型又将公司的投资与融资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很好的揭示了公司的融资效率,与本文的研究非常吻合。本文的研究内容分为7章,安排如下:第一部分,即本文的第一章。该部分提出了本文研究的问题、研究意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等。第二部分,理论分析与制度背景。为了更深入的对下文进行研究,本章阐述了相关的理论分析与制度背景。第叁部分,文献回顾。本章按照行文思路对涉及到的经典文献进行了串联回顾,对前人的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与总结。并从中发现成熟资本市场上的财务金融学者们对分析师跟踪的研究较多。而新兴资本市场的研究较少。第四部分是本文实证研究的主体部分之一,主要研究了分析师跟踪与信息效率的关系。目前学者们就证券分析师究竟向投资者提供的是市场层面的信息抑或是公司层面的信息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本部分利用股价同步性作为股价信息含量的代理变量,检验了证券分析师能否通过跟踪上市公司,挖掘并向市场释放公司特质信息,而非市场信息,由此影响股价信息效率。研究结果表明证券分析师向市场提供了公司层面信息,降低了公司与外部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提高了股价信息含量。另外也发现分析师跟踪能够有效减少股价暴跌现象。第五部分-第六部分主要研究了分析师跟踪对公司融资效率的影响。具体来说,第五部分主要研究了证券分析师能否通过影响公司内外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降低其融资成本,缓解公司的融资约束,从而影响公司的融资效率。本部分的实证研究以FHP的投资现金流敏感度与融资约束的相关关系为基础,在Euler投资方程模型里加入分析师跟踪变量,通过观察投资现金流敏感性的变化以验证我国的证券分析师是否有助于缓解公司的外部融资约束。在研究中,以终极控制人性质进行分组检验,在Gugler (2003)的研究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将政府干预程度较轻的国有控股公司界定为融资约束组,将民营控股公司以及政府干预程度较为严重的国有控股公司定义为代理冲突组,通过实证检验得出,分析师跟踪能够通过影响公司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进而缓解公司的外部融资约束。本文研究结果为上市公司管理层应重视并积极实施投资者关系管理提供了经验证据。第六部分主要研究了分析师跟踪具体是如何影响公司的融资能力及融资结构安排的。具体的说,其对债务融资(债务比率的高与低)、权益融资(权益融资额大、小)如何影响?本部分主要采用OLS模型与MLOGIT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在控制公司特征因素下,实证研究分析师跟踪对公司融资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分析师跟踪对于公司的权益融资具有显着影响,并且这种影响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增大而降低。另外,较大额权益发行而言,分析师跟踪人数越多,公司发行小额权益的概率越大;分析师意见分歧度与公司债务融资可能性成正相关关系。其值越大,即分析师预测一致性越小,即公司进行债务融资的可能性就越大。由此从资本市场微观主体-证券分析师的市场功能着手,丰富了企业融资决策研究的文献成果。第七部分研究结论与局限性本章对前叁部分主体结论进行了归纳总结,并且指出了研究中无法克服的困难及研究局限性。同时也拓展了未来的研究方向。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目前,国内关于分析师盈余预测和荐股的价值研究、我国证券分析师的信息来源及分析能力研究及分析师的利益冲突研究较多。而关于分析师跟踪或者分析师关注的研究很少。与现有的大多数研究不同的是,本文基于我国转型经济的特殊国情背景,从资本市场信息有效性及资源配置效率的角度研究了分析师跟踪的市场功能。现有的关于分析师跟踪的研究仅从单一的角度进行了论证,本文不仅从资本市场信息有效性的角度进行了论证,而且也研究了分析师跟踪对资产定价的影响,对公司融资结构的影响。因而本文的研究更系统、更全面。(2)国内现有文献大多是从公司财务特征因素的角度研究其对资本结构的影响。如公司盈利能力、公司规模、公司的成长性及资产结构等。鲜有文献研究公司的外部因素如何影响融资结构具体类型(债务融资比率的高与低、权益融资额大小等)。本文研究了在我国新兴资本市场环境下,作为扮演信息中介这一重要角色的证券分析师是否影响了公司的融资决策。可以说,本文从资本市场微观主体-证券分析师的市场功能着手,丰富了现有的关于公司融资理论的研究成果。(3)分析师跟踪、分析师预测准确性及分析师预测一致性是分析师预测属性的叁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外关于分析师预测属性的研究无论是规范研究还是实证研究较多。而国内集中研究分析师预测属性的文献寥寥可数,并且现有的文献仅从规范研究的角度作了简单阐述。本文除了重点研究分析师跟踪的影响之外,也同时也研究了分析师预测准确性及分析师预测一致性的影响。因而本文的研究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又增添了一份可供参考的资料。

刘超[10]2006年在《基于行为金融学的中国证券分析师行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证券市场是一个新兴市场,中国证券分析师作为证券市场重要参与者,他们的行为对证券市场及其投资者产生很大的影响。本文基于行为金融理论,对证券分析师的行为进行了系统研究,探索了证券分析师在决策过程的心理和行为机理、预期模式及预测能力。有利于监管部门和投资者客观认识证券分析师的行为,同时也有利于证券分析师正确认识自我。这些对于规范证券分析师的行为,发挥其作用,引导证券分析师行业规范发展,促进证券市场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现实意义。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回顾了现代金融理论及其面临的挑战,阐述了行为金融学的产生和发展历程,系统总结了行为金融学关于投资者行为的研究成果。行为金融学注重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分析,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考察资本市场价格的决定及其变动,较圆满地解释了资本市场的一些异象。指出行为金融学在中国新兴的证券市场上应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2.对中国证券分析师的行为及其行业进行了系统的分析。首先,阐述了证券分析师的概况,回顾了国内外证券分析师发展的历史,指出证券分析师的产生是证券市场的客观要求,并对证券市场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接着,对中国证券分析师在证券市场的主要行为进行了分析,指出了证券分析师行业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存在问题的原因。最后,总结了中国证券分析师在证券市场作用,指出随着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证券分析师行业将显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3.对中国证券分析师的主要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预测市场行为和荐股行为是证券分析师的主要行为,对市场和投资者影响很大。通过构建模型,实证分析分析师在决策过程的心理和行为机理、预期模式及预测能力。发现分析师决策时存在认知偏差;其对市场今后走势的方向具有一定预测能力,但对市场变化的程度没有预测能力。通过对证券分析师荐股行为的研究,发现股票在基本面不变的情况下,分析师荐股行为会引起其股价和成交量的变化,其推荐的股票短期能产生异常收益。以上结论有利于监管部门和投资者客观认识分析师行为的影响。4.中国证券分析师行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在对证券分析师行为分析和分析师行业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当前中国证券分析师行业正面临着国内证券市场快速发展和加入世贸组织后外国同行业竞争的新形势,从完善有利于分析师行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与构建促进分析师行业发展的内部机制两个方面考虑,提出进一步促进分析师行业健康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参考文献:

[1]. 中国证券分析师信息供给效率的实证研究[D]. 叶庆祥. 浙江大学. 2003

[2]. 我国证券评论信息供给效果的统计分析[D]. 李仁德. 上海理工大学. 2011

[3]. 证券分析师跟进决策及其信息供给效率研究[D]. 陆琳. 上海交通大学. 2011

[4]. 中国证券分析师跟进行为的实证研究[D]. 薛璠璠. 厦门大学. 2009

[5]. 行业层面分析师跟踪的实证研究[D]. 曹柳龙. 华东师范大学. 2014

[6]. 分析师现金流预测、盈余预测准确度与估值效应[D]. 王菊仙. 中央财经大学. 2016

[7]. 中国证券分析师行业研究:效率、行为与治理[D]. 郑方镳. 厦门大学. 2009

[8]. 我国股票市场价格机制与资金配置效率研究[D]. 燕麟.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7

[9]. 分析师跟踪、信息不对称与公司融资[D]. 宫义飞. 西南财经大学. 2010

[10]. 基于行为金融学的中国证券分析师行为研究[D]. 刘超. 天津大学. 2006

标签:;  ;  ;  ;  ;  ;  ;  ;  ;  ;  ;  ;  ;  ;  ;  ;  

中国证券分析师信息供给效率的实证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