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内涵、结构和战略重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化产业论文,内涵论文,竞争力论文,重点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四大能力
借鉴国际学者的研究成果,立足于中国参与全球化竞争包括国际文化市场竞争的实际 ,我们认为:“竞争力”通常包括微观竞争力、中观竞争力和宏观竞争力三大层次。
从微观层次上说,企业是直接进行具体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企业竞争力主要表现为 将一定的资源(如资本、信息、原材料、人力、物力、财力等),按照预定的目标进行处 理后的产出能力。它具体表现为:对于产品或者劳务的研发能力、对成本和价格的控制 能力、对市场的占有能力、对企业内部的管理能力、对政府和其他公共组织的协调能力 等。
从宏观层次上说,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综合竞争力,包括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科技 实力和文化实力。它不但包括“硬权力”,也就是资源总量、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科 技实力,而且包括“软权力”,也就是政府和民间组织的动员能力、文化的生产和传播 能力、在国际组织中的作用及对国际社会的影响能力等等。这种能力在一个地区或者一 个国家遇到危机的时候,尤其会显示出巨大的抗风险能力和再生能力。韩国在遇到20世 纪90年代后期的亚洲金融风暴时,迅速地动员了各种社会资源,比较快地克服了经济困 难,而且反过来调整了产业结构,形成了IT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研发和出口优势,就 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从中观层次上说,产业竞争力是指某一产业如金融产业、造船产业、汽车产业、文化 产业等,通过对生产要素和资源的高效配置和转换,稳定、持续地生产出比竞争对手更 多、更好的财富的能力。它不仅仅表现为市场竞争中现实的产业实力,而且还表现为可 预见的未来的发展潜力。
从整体上看,文化产业竞争力既有与一般产业如养殖业、种植业、家电制造业等相同 的共性,也有它作用于社会伦理、国家凝聚力、文化普及程度、国际影响等而具有的特 殊性。它包括了四大核心能力:
第一,整体创新能力。它指文化产业在产品内容、产品形式、科技手段、组织结构等 方面的整体创新能力,由于文化产业的核心价值是原创性的文化内容,而文化内容是影 响千百万人的心理,唤起社会的广泛认同,扩大国际和国内影响的根本要素,决定了该 产业最重要的价值内涵。没有文化内容的创新,产品数量再多也只是一堆没有价值的空 壳。所以,它比知识含量比较低的传统种植业、传统养殖业、低端服务业等,更倚赖于 内在的创新活力。可以说,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最宝贵、最核心的产业能力。
第二,市场拓展能力。它指文化产业不断拓展市场空间的能力,这不但包括在已有的 市场中占据更多的份额,而且包括率先去开拓新的市场,打开新的文化消费空间。产业 竞争力的强与弱,归根结底是由市场来决定的。没有市场的需求,也就无所谓竞争力。 市场对文化产业的产品和劳务需求比较大,则该产业就相对有竞争力。需求既是竞争力 提高的结果,也是竞争力进一步提高的前提。
第三,成本控制能力。它指文化产业内部通过组织的合理化,促进有效竞争有效地配 置资源,从而不断降低成本,充分利用和获得规模经济效益的能力。成本越低,则产品 和劳务的竞争力越强。而降低成本的要素,是合理竞争。美国政府之所以要分拆微软公 司,恰恰在于担心微软公司愈演愈烈的兼并和垄断,最终将导致美国IT产业组织僵化, 成本越来越高,而丧失了在国际市场上的活力。
第四,可持续发展能力。它指文化产业与社会、人文、生态环境、资源等相协调,从 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文化产业并不是一个自我维持、独立运转的封闭系统,它要 不断获得信息、智能、技术、资金、自然资源等的支持,避免过多地消耗不可再生的自 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如某些地区为了获取短期效益,对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掠夺性 开发,造成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巨大破坏),而通过智能资源等的不断投入与优化整 合,推动文化产业实现扩大再生产。
二、文化产业竞争力的七大内容
从上述文化产业四大核心能力出发,可以展开为七个竞争力指标的板块,这实际上就 是文化产业竞争力的七大内容:
第一,产业实力。它是市场拓展能力的基础,市场竞争首先是实力的较量。它可以采 用主要的经济总量指标来反映,最核心的是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增长率和文化产业占当地 GDP总量的比重,其次可以采用文化产业万元资产的利税额,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进出口 总量等。
第二,产业效益。它是成本控制能力的直接体现,可以选择投入产出比和动态指标来 反映。文化产业的投入产出比越高,证明它的产业效益越高,它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劳务 在文化市场上的竞争力就越强。所以,美国《财富》杂志在评选世界500强时,不仅仅 列出了年度产值的指标,而且列出了利润、资本和股东权益的指标,评选最有增长潜力 的企业,说明产业效益与产业规模在体现产业竞争力方面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而在产 业效益的指标中,最核心的是文化产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资产利税率以及本地文化产 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
第三,产业关联。它是成本控制能力的间接体现,也是文化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标记。 文化产业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通过一个上下游联动的产业链条,利用文化资源的投入 ,对内容进行深入开发而达到反复产出,包括为相关产业提供丰富的市场附加值。比如 当代动漫画产业所创造的文化价值,扩散和延伸到了相关的礼品业、服装业、文教体育 用品制造业、广告业、娱乐业、电子游戏机业等,产生了非常明显的带动效应。在国际 上许多著名文化节庆会展期间,如洛杉矶的奥斯卡颁奖庆典、法国戛纳电影节、里约热 内卢狂欢节、法兰克福图书展、汉诺威工业展览等,都给当地相关产业带来了明显的效 益,成为名副其实的“黄金周”、“黄金月”。所以,在研究文化产业关联度时,可以 选择本地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文化产业对相关产业比如旅 游业、交通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广告业等的带动率、海外游客与本地人口的比率 等来体现。
第四,产业资源。它是整体创新能力的基础,包括发展文化产业所需要的人力、装备 、资本、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条件。它一般可以选择资源的存量和强度指标来反映。由 于文化产业不但需要资本、自然资源等硬资源,而且需要人类自然遗产、人类文化遗产 、受过良好教育并且具有较高支付能力的人口等,所以,在考虑文化产业的资源方面, 要考虑人文发展指数HDI,本地拥有世界遗产数量,本地万人口中艺术家、科学家和工 程师数量,文化产业投入的R& D比重等。
第五,产业能力。它是文化产业的成长性因素,包括科技创新能力、产品研发能力、 资源汇聚能力等。最核心的是本地文化产业的技术进步贡献率、获得专利的数量、获得 省市以上文化艺术奖项的数量、举办国际展览的数量等。凡是强势的文化产业,无不在 新产品和新服务的开发方面,体现出源源不断的巨大活力,处在全球文化市场的中心位 置,而弱势的文化产业,首先在于创新活力的缺失,而停留在模仿和跟随的境地,逐渐 处在全球文化市场的边缘。
第六,产业结构。它是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前提。产业结构是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 果,但是产业结构的主动性调整和升级更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前提。产业结构的高 度化可以从产业、人员、资本、技术、贸易等方面的结构要素来选择指标,比如本地上 市公司总市值占文化产业GDP的比重、本地文化产业的外贸依存度、高新技术类文化企 业占本地文化产业企业总数的比重、外国直接投资占本地文化产业年投资总额的比重等 。
第七,产业环境。它是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基础。因为产业发展必然在一定的 体制和机制的背景下进行,文化体制和机制是文化产业得以运行的法律性、制度性整体 框架,是培育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规则性平台。它包括文化产业的总体制和运作的分类 体制,如文化投资体制、文化市场体制、文化管理体制等,具有刚性的特点;而文化机 制是指由政策、措施等构成的运作性模式,具有弹性的特点,是在人为实施过程中形成 的一套规则和办法。两者相互依托,对产业竞争力将产生更持久和根本的影响。为了描 述和分析文化产业的环境要素,可以采用一个地区颁布(或实施)的有关文化产业的法律 法规数量、本地当年人均创业投资额、本地人均每天使用互联网时间、本地人均公共文 化服务设施面积等。
三、提升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重点战略
明确了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基本内涵和结构规律,才有可能形成面向世界、立足国情、 后来居上的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重点战略:
(一)发挥创意优势战略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发展文化生产力”的理念,而文化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之 一则是人的创意,即形成原创内容的能力。无论从全球还是从全国看,当今一些充满活 力、辐射广泛的文化产业重镇,并不一定是有悠久历史传统、遍布名人故居、文化人集 聚成堆的地方,相反,一些原来文化遗产并不深厚、传统也不雄厚的地方,一旦选择了 正确的发展战略,反而后来居上,诞生了生机勃勃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艺文特区等 新的形态,释放出令人惊讶的文化生产力。可以说:文化生产力的释放,取决于建立一 套能够激发创意资源的组织体系!
从许多国家和城市的实践看,所谓“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没有一定之规,规模可大可 小,其中,有像加拿大渥太华-卡尔顿地区那样,以大学为基础而连接信息、软件等产 业的科技型园区,充满了科技和研发的活力;有像中国台北市的华山艺文特区那样,由 “第三部门”主办,洋溢着自由创造的气息,吸引大批文化人、艺术家、会展工作者、 设计师等,来这里举办各种创作、会展和交流活动,成为“艺文乐园”,也有像上海、 深圳的文化创意产业园那样,在中国加入WTO和实施CEPA的国际化大背景下,以“孵化 + 投资”作为基本模式,按照“企业运作,政府支持,行业集中,功能完善”的原则, 形成具有研发、投资、制作和培训的产业基地;还有像英国的许多中型创意园区,比如 雪菲尔德市(Sheffield),为英国第四大城市,人口约有50万,在火车站对面有一个名 声很大的文化产业区(Cultural Industries Quarter),它并没有巨大的空间面积,而 是以“族群效果”(Cluster)为主,包括了31栋文化和创意建筑,比如千禧年博物馆、 大学科学区、图书馆、BBC电台、Site画廊、艺术家村、油画陈列馆、艺术工作室、投 资机构、中介代理、电影院和娱乐中心、咖啡厅等,他们组合在一起,形成相互聚合、 渗透激活的“引爆效果”。
欧盟、日本和台湾地区的学者,对此进行了许多研究,并提出了“释放创意资源,必 须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经济构造”的理念。(注:如Richard Florida and Irene Tinagli :Europe in the Creative Age,2004.对主要工业国家的创意活力做了比较,得出美国 创意投资的数量超过许多欧盟国家的结论,提出了欧洲必须建立新的社会经济构造、在 创意经济时代迎头赶上、焕发活力的理念,激起了广泛的反响。)香港著名时装设计师 郑兆良提出:“创意令普通的事务变得特别,并以非一般的解决方法令事物变得更好” 。香港大学许焯权博士为首的课题组则提出了推动“创意经济”的四大资本形态,即结 构/制度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这四大创意资本中的某一些如文化多 样性,如果拆分开来的话,从金融角度看,并没有表现出资本的活跃特性。但是,从创 意的角度看,资本的四种形式是相互补充的,也是一个相互依托的系统。比如,一个城 市如果缺乏承付给艺术和文学发展的公共部门和法人的资源,缺乏对创意、艺术、艺术 教育和知识产权保护上的普遍文化标准,缺乏全社会参与文化活动的广度和比较高的水 准,那么,它就难以产生新思想和新主见,难以加大创意的生成。随之,它就难以建立 信用、互惠、合作和充足的社会网络,难以丰富集体福利,活跃社会表达机制和市民承 诺机制。这样,就难以吸引优秀的创意精英和其他优秀的人力资源,而经济增长就失去 了最根本的发展动力。(注:参看香港政府中策组委托香港大学许焯权博士牵头承担的 《香港创意指标研究》中期成果。)
而且,由四大创意资本所推动的文化产业不仅具有经济意义,而且具有广泛的社会意 义,它使普通民众更多地分享社会的财富和福利,提高了社会的平等和谐程度。一个国 家或一个城市,制度的先进性和创新性达到什么程度,四大创意资本的匹配和谐达到什 么程度,决定了文化/创意产业的生产力,也决定了这个国家和城市的发展后劲。所以 ,我们认为:“资本制胜,文化致远”这一对理念,是高度统一的。从这个意义上说: 中国发展文化产业不应该奉行“尾灯路线”,不要去简单重复别人的布局,不应实施“ 既然你有,我也要有”的“赶路战略”,而要贯彻“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竞争选择 战略”和稳步推进的“制度创新战略”,从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入手,充分激发中华民族 的文化创意资源,从内涵上增强中国文化产业的竞争力。(注:欧洲学者Richard
Florida曾经指出:在最富于创意/文化产业活力的地区,往往集中了两种不同的人,一 种是严谨的研发人才,包括科学家、工程师、设计师、建筑师等,而另一种是活跃的“ 波西米亚人”(这是一个生动的比喻,想一想艺术家村里留小辫子、蓄胡须、天马行空 般的人物吧!),包括艺术家、文化人、传媒工作者等,充满了异想天开的创造,还有各 种文化背景的移民群体,带来形形色色的信息和传统。)
(二)实施资源整合战略
参照著名经济学家熊彼得的观点,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和源泉。创新的核心就 是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它既包括技术创新,也包 括组织创新,就是各种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新活动。越是智能型和知识型的产业,它 越需要突破常规,采用新的资源配置方式。
文化产业也是这样,它不但需要资金、技术、设备等“硬”资源,而且需要品牌、信 息、客户等“软”资源,特别需要人才、创意和经营的核心资源。作为中国文化产业的 企业,往往有这样的通病:它们在廉价的劳动力、传统的文化资源、政府的许可证方面 ,拥有相对的优势,但是缺少优质的资本、国际化的人才、强大的研发能力,含金量高 的品牌等,一句话,它们所拥有的资源是单一的,而不是复合的;是区域性的,而不是 国际化的;是停滞的,而不是活跃喷发的;是“本地通行证”,而不是“国际执照”。 所以,中国文化产业的资源整合,就必须向着国际化、复合型发展,而这种整合,套用 海尔集团的创新理论,那就是:目的是获得创造性的订单,本质是创造性的破坏,途径 是创造性的移植和重组。
在这方面,2004年5月13日盛大网络有限公司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是一个令人鼓 舞的例子。作为当时中国国内最大的网络游戏运营商,盛大公司深深体会到与国际强者 的差距,特别是缺乏自主研发核心技术的能力。他们所跨出的关键一步,就是利用盛大 公司在网络游戏领域高速扩张的势头,加快在纳斯达克上市,引入大量的国际资本以求 在核心技术研发方面的关键性突破。但是,要整合国际资源,绝非易事。从表面上看, 是适应纳斯达克游戏规则的问题,而从深层看,是中国网络游戏产业要获得国际上创造 性的订单,就要经历创造性的组织破坏,进行创造性的移植和重组。盛大采取了四条战 略性的举措:
举措之一,邀请微软中国公司原总裁唐骏加盟,这是博得华尔街股票市场好评的一着 妙棋。唐骏在微软工作十年,曾经两次获得比尔·盖茨签发的国际职业经理人“诺贝尔 奖”、“比尔·盖茨总裁杰出奖”,在华尔街也获得很高的声誉,而中国盛大公司在华 尔街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新手,难以获得投资者的青睐。唐骏加盟盛大不久,就开始 率领盛大上市团队进行全球路演,途经新加坡、德国、美国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业内 人士感慨道:“就像是英国皇室的一次封爵仪式,出身贫寒的‘盛大’从此有了标准的 贵族血统。”它证明:中国网络游戏公司正以日益增长的实力,整合国际上最优秀的人 力资源,向美、日、韩等产业强国发起新的挑战。虽然当时在海外资本市场中弥漫着“ 看空”中国概念股的氛围,中芯国际等新上市的中国概念股跌破发行价,但盛大上市第 一天仍取得上涨8.8%的成绩,此后的股价也是稳步上升。
举措之二,进军网络广告业务。盛大成立了专门的网络广告业务部门,第一批订单就 签了100万人民币。有趣的是:电视观众都讨厌看广告,一按遥控器很容易避开广告, 而网络游戏的玩家却不可随意关闭游戏,这样很可能“中弹身亡”。比较而言,盛大基 于网络游戏发展起来的135万在线用户对于开拓广告媒体业,具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 优势。
举措之三,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核心技术的研发,全力突破技术瓶颈。盛大在成都、上 海、深圳等地通过投资、兼并、控股等形式设立了多个研发中心,从事网吧管理软件、 手机游戏、短信服务的技术开发,还把收购的触角伸到了海外。
举措之四,盛大与杭州乐园和宋城主题公园合办了“游戏嘉年华”。把网上的游戏和 网下的游戏结合起来,让中国最大的网络游戏世界和西子湖畔最有趣的主题公园携手。 恰如盛大总裁陈天桥所说:“我们会学习HBO、时代华纳、迪斯尼的做法来构建集团的 商业模式。在五到十年之后……盛大会建造《传奇世界》的网络游戏主题乐园,《传奇 世界》的综艺节目,《传奇世界》的电影、电视剧,就像迪斯尼建立一个立体化的娱乐 世界。”
(三)贯彻企业发展战略
企业是文化产业的主体,企业强则产业兴,企业弱则产业衰。在中国国家体制的大框 架内和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背景上,中国的文化企业既不能走一些西方国家纯私 有化的娱乐媒体企业模式,也不能重复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的老路,而要从中国国 情出发,结合建立现代的企业制度,提升企业的核心产品和核心专长,全面提高中国文 化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必须指出:文化产业包括影视、出版、放映、演出、设计、软件、网络、制造等多个 领域,不同领域的产业链有不同的形态,不同领域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有各自的特点, 有的适合于组建大型产业集团,以规模优势获得市场扩张;有的推崇“小的就是好的” ,以精干灵活的专家工作室和创作室见长;有的可以打造成为“产业园”或者“文化街 ”,汇聚多种多样的文化服务企业,而有的则需要跨地区跨国的连锁经营网络,把一个 优秀的商业品牌向广阔的国际市场同时推出。所以不同领域的文化产业也要“因物赋形 ”,决不能照搬别人的模式。正如一位中国民营企业家所说:我们搞文化经营的人,差 不多都要过三关:企业初创,必须找准自己的核心定位和专长,先有抵抗风浪的一席之 地;企业发展,必须从一个幼稚团队走向一个规范管理的现代企业,逐步形成核心产品 和核心专长;企业扩张,必须从单一市场走向相关多元化市场,并且借助资本市场、产 权城市等,来达到扩张的目标。
以建设宋城公园而闻名的浙江宋城集团是生动一例。它善于因物赋形,创新形态,短 期有效,长期有利。2003年6月8日,举世瞩目的杭州湾跨海大桥正式奠基,它飞跨在以 大潮闻名的钱塘江口,将在2009年全部建成通车,总投资达118亿元。它的建设除了70 亿元银行贷款外,以宁波占9成,嘉兴占1成的资本比例组建了大桥公司。其资本金中, 民营资本的比重达50%多,而宋城集团以17.3%的股份夺得民营投资的头把交椅。一家以 文化旅游起家的民营企业,却以巨额投资进入超大型桥梁建设项目,其长远的战略设计 在于:
在宋城集团看来,杭州湾跨海大桥绝非普通的基建项目,而是具有世界级工程意义的 超大型标志性景观,本身的起步就很高。大桥引入了杭州西湖苏堤“长虹卧波”的美学 理念,对景观的包装要求很高,这恰好能够发挥宋城善于打造旅游景点的长处。而在跨 海大桥靠近宁波的南端将建一个1万多平方米的海中平台,上面有观光塔、酒店、咖啡 馆、休闲厅、加油站等项目,正好由宋城集团进行设计和包装。
更重要的是:杭州湾有许多奇特的景观资源,它俯瞰东海,有“雾锁钱江,浪遏飞舟 ”的美景;有澎湃海潮,每年夏秋都是观潮的大好时机;有飞翔的海鸟,展示了“鹰击 长空,鱼翔浅底”的辽阔;站在海中平台高高的观光塔上,感到脚下怒潮的摇撼,与在 岸上观潮的感觉完全不一样。还有乘海中游轮观桥的设想,试想一下雄伟的美国旧金山 金门大桥和加拿大温哥华阿娜西斯大桥的游轮观光项目吧,吸引了多少游人的目光啊! 宋城集团率先投资大桥建设,就能够以大桥第一民营大股东的身份,为企业长远发展奠 定重要的资源。
(四)推进双向开放战略
中国不但要善于吸收境外的文化产业优质资本,而且要扩大文化产品的对外贸易,形 成双向开放、你来我往的竞争新格局。
跨入21世纪以来,中国日益成为世界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不仅以吸收 外国投资累积4500多亿美元而成为全球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之一,而且以贸易、经常转 移和直接投资项下连续多年的顺差,保持了国际收支的整体顺差,继2002年成为世界贸 易五强之后,在2003年又以8500亿美元的总额成为世界贸易三强之一。然而,中国在文 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对外贸易方面,远远落后于国家对外贸易的总体增幅,并且存在巨 大的逆差。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供的资料,从1980年到1998年间,印刷品、文学作 品、音乐、视觉艺术、摄影、广播、电视、游戏和体育用品等的年贸易额,从953亿美 元猛增到3879亿美元。但是,这些贸易主要在少数发达国家之间进行。1990年,日本、 美国、德国和英国是最大的文化贸易出口国,占全球当年文化贸易出口额的55.4%,而 文化贸易的进口额也高度集中在美国、德国、英国和法国,占全球当年文化贸易进口额 的47%。美国版权和授权费用出口增长在2000年高达377亿美元。对比之下,中国文化产 业的出口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随着中国走向国际贸易大国,中国的对外文化贸易有了历史性的增长。但事实上,中 国出口的文化商品50%以上是游戏、文教娱乐和体育设备及器材,而文化软件的出口还 是一个薄弱环节。这与中国作为国际贸易第三大国的地位不相符合。根据统计资料,20 01年中国电影、音像制品出口总额为0.3亿美元,而同年进口额为0.5亿美元;2001年度 ,中国图书、报纸和期刊贸易逆差达到5140万美元,进口增长率19%,出口增长率为5.5 %。
中国文化产业“走出去”不但要激发内容原创,生产大量适应国际文化市场的优秀产 品,还要解决三个大问题,就是“谁走出去”、“走到哪里去”和“怎样走出去”,即 贸易主体、区位选择和出口路径的问题。
要加强文化产品出口,就要强化主体。长期以来,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主体是国有 大企业,特别是中央级企业。实际结果是:由于国有经济体制与国际市场运作规则很难 融合,国有企业对外投资多半亏损。而另一方面,以中国企业“走出去”成效最显著的 省份为例,截至2003年,浙江已在美国、欧洲、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设立贸易公司 和办事处500多家,江苏已在3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境外贸易企业160多家,广东也在境外 设立企业、研发机构和办事处400多家,其成功者大多是民营企业(注:《民营企业是“ 走出去”的主体——关于江浙“走出去”情况的调查与思考》,《社会科学报》,2003 年1月30日。),还出现了华为公司在印度班加罗尔设立软件研发企业的成功先例,这对 加强文化产品的出口是重要的借鉴。中国文化产业要加强“走出去”的实力,就要不断 进行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给民营企业以“走出去”的同等待遇,在税收、贷款、许可 证等方面,鼓励民营企业以灵活的机制、优势的产品、多样的手段,不断开拓境外文化 市场。
要加大文化产品出口,就要选择区位,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分布情况看,虽然 遍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投资额主要集中在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香港、泰国 、俄罗斯、秘鲁、新西兰、南非、澳门等,在这10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直接投资总额都 分别超过了1亿美元,其相加之和占总投资额的80%。这是很值得思考的。文化产业的对 外贸易涉及文化传统的相关性、文化心理的相容性以及政策的限制等问题。所以,美国 、西欧和日本的跨国公司,往往首先进入地缘上相近或者文化传统上相近的外国市场, 如媒体巨头贝塔斯曼起兵于德国,其国际贸易和投资首选法国、英国等西欧国家,20世 纪70年代扩张到美国,80年代后才扩张到亚洲太平洋地区。当前,中国文化产业拟借助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区域合作关系,加大“走出去”的步伐,如借助中国 - 东盟自由贸 易区的建立,逐步进入东盟文化市场;借助中日韩三国的区域合作,进入日韩两国市场 ;借助中法文化年等双向合作形式,逐步进入欧盟市场等。在2000年世界贸易排名中, 中日韩分别居第六、第三和第十一位。中日韩在文化上有悠久的合作和沟通,随着区域 经济合作的深化,中国与日、韩在边境贸易、旅游开发、落地签证、合作研发等方面都 保持了加强合作势头,中国对外文化贸易应该利用这些区位优势。
要扩大文化贸易流量,就要拓展路径。目前中国文化产业的“走出去”的形式还太单 一,通路太狭窄,必须参照国际文化贸易的“游戏规则”和文化产业的规律来拓宽多样 化的“走出去”形式;不仅要走向国外文化商品市场,而且要走向国外文化要素市场和 文化附加值市场;不仅要选择传统形式,而且要选择创新形式。它应该包括商品出口、 服务贸易、合作研发、委托国际代理、兼并控购等多种路径。近年来,中国艺术家原创 的《野斑马》、《太极时空》等优秀文化产品成功地打入国际市场,其成功原因之一, 就是与荷兰星辰国际娱乐公司等国际著名的演出商合作,如中国古人云:“借势胜于造 势,借力强于发力。”星辰公司是欧洲地区从事杂技、马戏等演出最大的演出商之一, 具有丰富的市场推广经验和很高的声誉,该公司不仅负担《太极时空》在欧洲演出的所 有国际旅费和演职员生活费,而且每场支付的演出费比一般高出50%。这不仅使《太极 时空》较容易地打进了国外主流演出市场,而且带来了较高的收益,这是中国文化企业 走出去的一条宝贵经验。
(五)推进中心辐射战略
中国要改善文化产业的空间布局,就要以大城市为核心,与周边的次级中心城市和中 小城镇形成城市群,建立文化产业的研发中心、生产中心、传播中心,推动文化产业形 成“Cluster”即“族群效应”,加快各类生产要素的聚集,在这个基础上结成覆盖全 国的文化产业协作、流通和服务网络。
俯瞰全球,发达国家全球文化产业的核心领域,如影视业、出版业、印刷业、演出业 、网络业等,主要集中在大城市群。比如美国以洛杉矶为代表的西部城市群,集中了全 国电影产业生产能力的70%;日本东京城市群,集中了全国电影产业的60%、出版产业的 35%、印刷产业的40%;加拿大以多伦多、渥太华和蒙特利尔三大城市组成的中部城市群 ,集中了全国电影产业的45%、报业的55%;韩国汉城,不但集中了全国50%的人口,而 且集中了全国主要的报业、电视台、广播电台、出版社、软件研发机构;至于赫赫有名 的美国麦迪逊大街,则成为广告业的代名词,集中了全美主要广告公司,并且辐射国内 外市场。
国际学术界给予“城市群”(Urban Agglomerations)的基本定义是:在特定的地域范 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不同类型、不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环 境条件,以一个或者两个超大型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 综合运输网以及信息网络,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而作为文化中心,它 们必须具备如下条件:第一,具有区域内外的连接性和开放性,能够集中各种人群的文 化需求,刺激文化市场的迅速扩大;第二,具有各类文化资源的互补性,能够促进城市 之间的密切交流和合作,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第三,文化基础设施,形成了多层次 的空间网络结构,能够提高文化资源使用的有效性;第四,培育了大量文化组织和机构 ,增强文化活动的分工协作,这样,它们的文化生产成本最低,文化产业的投入产出比 最高,形成对周边地区的强大辐射力。目前,中国以若干大城市为中心,包括长三角城 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唐城市群以及华中城市群、辽沈城市群、长江上游城市群等 ,形成了明显的经济增长极。
随着城市化的浪潮,中国的许多城市群应该趁势而上,创造集聚文化产业资源的基础 条件:第一,要努力培育和吸引大批的优秀人才,特别是文化创意精英“Creative
Class”,他们以强烈的创作冲动为特征,不但善于冲破旧的发展观念,颠覆旧的要素 组合方式,而且善于创造新的理念,重新组合各种要素,焕发出比过去大得多的生产力 ;第二,要吸引大量灵活高效的创业投资,进入文化产业领域。要形成与国际文化市场 接轨的投资和退出机制、中介服务机制、信托责任机制等,以便迅速地实现文化艺术成 果的市场转化,提升文化生产力;第三,要营造包容多元文化、社会秩序良好而宽松和 谐的城市环境,如同巴黎塞纳河左岸的许多艺术家工作室、创意坊和文化社区,成为繁 忙的“蜂房”,让艺术家在“和而不同”的多元文化氛围中迸发出强烈的创意火花;第 四,要坚决而稳妥地推进体制改革,打破不适应文化生产力的行政区域分割,促进文化 资源的自由流动。目前,各省市的文化管理体制,还存在明显的地域分割情况,必须形 成一个统一的文化产品和文化要素的大市场,逐步实现各类要素的合理配置,才能在文 化产业领域“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 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注: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 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标签:炎黄文化论文; 文化产业论文; 国际文化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投资资本论文; 海外投资论文; 盛大网络论文; 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