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群体性冷漠原因探析论文_侯志超

青少年群体性冷漠原因探析论文_侯志超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 陕西 西安 710302

摘 要:目前青少年群体性冷漠现象日渐明显,这种现象的出现与我们的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家庭环境都有关系,弄清楚这些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解决青少年的群体性冷漠问题。

关键词:青少年 冷漠 原因

青少年是人生充满热情、活力四射的时期,然而,近些年,我们发现青少年中出现了群体性冷漠现象,漠视友情、漠视亲情、甚至漠视生命的现象日渐增多。一些人对自己的父母动辄吆喝,对自己朝夕相处的同学、老师动辄出言不逊,因为琐事轻生或残害他人……种种现实使我们看到:有相当一部分青少年丧失了诸如良知、负罪、愧疚、关爱、同情、悲悯等情感,丧失了诸如正义、诚实、虔敬、自制、坚毅和勇敢等品质,这实质上是人格的不健全的表现。这些冷漠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原因包括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和家庭环境。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

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作为社会成员的青少年必然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我们的社会正处在大转型时期,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些都对青少年人格养成有影响。

第一,市场经济带来带来的负面影响。市场化改革推动了社会结构的经济化,带来经济繁荣活跃的同时,也推动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联的功利化,伦理上的人格平等为经济上的等价交换所取代,社会在道德意义上的和谐与合作被经济意义上的算计与竞争打破,加上我们在市场经济“效率至上”的追求、引导下,对社会责任和对消费者的责任规导不力,在张扬个性和个人利益时,对他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强调不够,在强调权利的时候,对义务和责任强调不够,出现了种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带有功利化、片面化、表面化的倾向,甚至不择手段的自私自利现象。在这个环境中成长的青少年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一些青少年做事之前先问“给啥报酬?”即使在家里干家务也要报酬。

第二,大众媒体社会责任缺失。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大众媒体理应肩负起传播社会正能量的社会责任,致力于传播真、善、美。但是,现在很多大众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消极化、虚假化、过度商业化等现象,影、视、刊中的暴力、鬼幻、戏说越来越多。被大众媒体包围了的青少年,很容易受其影响,负面信息接收多了,势必会导致青少年对事物的认知偏差,阻碍他们正常人格的养成。

第三,网络淡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网络交际软件的不断改进,丰富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渠道。尤其是更容易接纳新事物的青少年,他们更充分地利用了这些高科技成果。网络带来方便的同时,也改变了原有的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注、交流是与具体的人、具体真实的情景相关联的,在网络的虚拟空间里,人际交往情境的虚拟性导致具体真实的交流情境被抽象化,出现交流氛围缺失、关注具象缺损的局面。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长期下去容易导致青少年现实生活中交往能力下降,甚至活在虚拟的世界里,逃避现实的人际交流,变得越来越冷漠。另外,目前我们的网络缺乏规范性,其中有很多不适合青少年的内容,而青少年却可以随意浏览。青少年好奇心强,辨别能力较差,又缺少正确引导的人和机制,他们通过网络接受的更多是不利于身心健康的东西。

二、学校教育的影响

学校教育的任务用韩愈的话说是“传道、授业、解惑”,用现代教育观点说就是“教书育人”。然而,近些年,我们的学校教育重教书、轻育人,这也是造成青少年冷漠的重要原因。

首先,学校教育的功利主义。目前急功近利的思想在教育领域大有蔓延之势,中高考成为学生接受教育的终极目标,而学生的考试分数和升学率也成为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主要评价标准,培养学生品德、人格的德育成了学校教育的一个点缀。受这种评价标准的驱使,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完全围绕在努力提高学习成绩的主题之下。学校、家长、学生完全被当前不完善的教育体制所羁绊,失去了对学习的正确理解,并丧失了对真善美的独立判断能力,这种教育方向的偏颇,导致青少年功利化学习、做事的思维方式的养成。

其次,校园人文氛围不够。整个校园充满着学业竞争的冷酷气氛,光荣榜上是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照片,老师天天讲分数的重要性,墙上贴的中学生行为准则全是不准、禁止之类的强迫性语言。学习任务繁重以及升学的压力导致同学无暇顾及交流、谈心,班级活动相对贫乏,同学之间关联度低,缺少交流的机会造成学生间的人际冷漠。

再次,学校德育教育与现实脱节。目前我国学校的道德教育从内容到形式依然沿用传统,尤其是内容,与已经进入“市场经济”、“高科技”时代关联度较低,不能帮助学生解决现实中出现的问题,使学生对德育的认识仅停留在理论上。

三、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青少年出现冷漠问题,家长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首先,家庭教育出现偏差。面对社会的激烈竞争,一些父母在“重智轻德”思想的指导下,认为只要孩子学好了知识、技术,就掌握了生存的本领,非常重视孩子智力的发展和学习成绩的提高。孩子的为人处事是否正常、心理是否健康、三观是否正确无关紧要。加之,现在的青少年多是独生子女,家庭中普遍地存在溺爱、过度关爱的现象,导致孩子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关注自身利益,对他人漠视甚至无视的人格。

其次,家庭中缺少好榜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一些家长教育孩子时,重言传,轻身教,家长言行不一,使孩子养成言行不一的坏习惯。一些家长自身素质不高,他们自私自利的行为举止、物化的待人接物态度,给孩子树立了错误的典范。夫妻不和睦、邻里不友好、家里缺少互相关心的氛围等家庭环境养成孩子成长过程冷漠的人格。

还有,特殊家庭问题造就的冷漠,在社会中也越来越突出。单亲家庭、重组家庭越来越多,孩子被忽视,或得不到正常的亲情。长期在外的父母想以更多的物质上的满足来弥补孩子的亲情缺失。这些无法获得正常的亲情满足的孩子,会埋怨甚至怨恨父母,也会表现出对他人的冷漠。

从以上分析来看,青少年出现群体性冷漠,我们的社会、学校、家庭都有责任。我们要严肃对待这个问题,并认真思考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

参考文献:

[1]陈伟宏. 《道德冷漠及其矫治的多维审视》. 《唐都学刊》,2015年第三十一卷第五期.

[2] 许川川.《当代社会道德冷漠问题探析》,《科教导刊》,2015年8月(下).

论文作者:侯志超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5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9/19

标签:;  ;  ;  ;  ;  ;  ;  ;  

青少年群体性冷漠原因探析论文_侯志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