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及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在中国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研讨会上的讲话(节选)_经济论文

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及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在中国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研讨会上的讲话(节选)_经济论文

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需要解决的若干重大问题——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战略研究座谈会上的讲话(摘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规划论文,经济社会发展论文,重大问题论文,座谈会上论文,摘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本世纪头2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处在一个新的关键阶段

准确把握未来2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处阶段及其特征,是研究发展战略和制定规划的一个重要前提。按照世界银行的分类,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在650美元以下的为低收入国家,650~2555美元的为中等收入国家,2555~7911美元的为中上收入国家,7911美元以上的为高收入国家。我国人均GDP在1996年超过650美元,开始迈出低收入国家行列,去年又迈上了1000美元的新台阶,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将建成中等收入国家并开始向中上收入国家迈进。

国际经验表明,走出低收入国家并向中等收入国家迈进的时期,往往可以成为一个“黄金发展时期”,同时也是一个“矛盾凸现时期”。这一时期,对任何国家的成长来说都是一个极为关键的历史阶段,对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来讲,尤为重要。

这一阶段,之所以会出现一个“黄金发展时期”,在于该阶段人们的收入水平及其持续提高的趋势,将推动居民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消费结构的升级又推动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和升级,进而又会进一步推动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同时,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也将给我国带来各种新的发展机遇,创造更为有利的外部环境。这些,都将成为推动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条件。

一是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将为经济增长创造庞大的需求。在人们的温饱问题解决后,消费需求将从为“生存”而奋斗,转向求“发展”,求“享受”。不仅要吃饱,而且要吃好,更要住得舒适、行得方便、活得安全,呼吸更新鲜的空气、饮用更甜美的水、食用更绿色的食品,享受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今后,城镇居民的消费将逐步从舒适型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农村居民的消费也将从侧重量的增加,转向注重质的提高和品种的增加。我国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已大大降低,近年来,住宅、汽车、电信、旅游、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等的消费也在持续升温。这一切都表明,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已经进入一个快速变动,不断升级的新阶段。

二是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将为经济增长提供坚实的供给基础。消费结构的升级必然推动产业结构的加快调整和升级。今后20年,无论是三次产业结构,还是产业内部结构、企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地区结构,都将发生极其深刻的变化。从农业来看,农业的基础地位将得到巩固和加强,尽管农业在国民经济的比重将继续有所降低,但适应人们食得更丰富、更绿色的要求,农产品的质量将大大改善,优质农产品、畜牧业、水产业以及绿色产品、生态农业将快速发展。从工业来看,我国工业化的任务还未完成,实现工业化仍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艰巨任务,但实现工业化的重点将从前一阶段的以量的扩张为主,转向以上水平为主,工业化的进展会更多地体现在工业产品的消耗降低、结构优化、品种改善、质量提高和竞争力的增强。工业在国民经济的比重稳步增加一段后将呈现小幅降低趋势,符合消费升级、科技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和产品将加速增长。从服务业来看,目前我国服务业的发展相对滞后。今后,一方面,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人们求“发展”,求“享受”的需求将更加强烈,体现生活质量的教育、文化、旅游、体育、医疗保健等高层次服务需求旺盛;另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分工细化的进程中,出于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的需要,与工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金融保险、物流配送、员工培训、技术推广、信息服务、产品推介营销,以及法律、税务、会计、工程咨询等现代服务业的需求也将快速扩大。总之,无论是传统服务业,还是现代服务业,都将得到全面快速的大发展,服务业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三是城镇化加速发展,将为我国经济发展开辟更广阔的空间。随着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城镇化将成为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城镇化进程一般分为初始、加速和稳定发展三个阶段,当城镇化水平达到30%左右时,将进入加速发展阶段。最近几年,我国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但也只有40%左右,城乡二元结构还十分突出,城镇化进程仍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今后十几年,我国将有2亿以上的人口进入城市。这意味着城市消费群体的迅速扩大,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迅速改变,同时,满足2亿人口进城需要的城市基础设施、住房、公共服务等也将带来十分广阔的市场。所以,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里茨,曾把我国的城市化和美国的高科技并列为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的两大因素。

四是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将为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客观条件。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当前,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技术革命经过几年的调整,在全球范围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网络化深刻影响并改变着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信息、生物技术、新能源和航天、海洋、新材料等领域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科学发明和科学发现到实际应用的时间越来越短。所有这些,为我们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只要我们抓住科技进步迅猛发展带来的机遇,就有可能实现某些领域的跨越式发展。

五是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将为我国广泛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提供重要机遇。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国际贸易已占到全球生产总值的41%,国际间生产要素重组和产业转移规模空前,国际分工格局已经并将继续发生新的变化,贸易、投资、金融自由化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我国较之于拉美、南亚、中东欧和俄罗斯等,具有劳动力成本低、基础设施条件较好、产业配套能力较强,以及经济、政治、社会稳定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具备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地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有利条件。只要我们抓住经济全球化趋势带来的机遇,就可以在国际分工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最大限度地获取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利益,从而推动国内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这一阶段,之所以也是“矛盾凸现时期”,原因在于,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物质资源的消耗强度增加,从而污染物排放也将进入高增长时期,资源和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随着经济社会结构的快速变动,人口、就业、收入分配、公共服务、社会公正、社会安全等各种社会问题将进一步突出;同时,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增强,在给我们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国际竞争加剧的挑战。

一是资源和环境的瓶颈约束加剧。传统工业化过程是一个索取自然、大量消耗自然资源的过程。20世纪的100年,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超过了以往历史的总和,同时也加速了地球资源的消耗。去年我国创造了1.4万亿美元的GDP,但为此也消耗了约50亿吨各类国内资源和进口资源。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消耗的资源还将继续增加。仅从能源消费来看,在充分考虑节约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前提下,到2020年我国一次能源的消费总量就将达到30亿吨标准煤,比2000年度翻一番多。我国煤炭资源丰富,但也面临现有精查储量不足、生产能力不足、运输能力不足和环境容量不足等四大压力。石油、铁矿石、有色金属、木材等的国内保障程度将大幅度降低,对外依存度大幅度提高。资源的高强度消耗,必然给环境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我国的化学需氧量排放、二氧化硫排放已居世界第一,二氧化碳排放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污染排放已经大大超出环境容量。化解日趋紧张的人与自然关系,解决日益紧迫的资源环境与经济快速增长的尖锐矛盾,是我们新世纪必然面对的重大挑战。

二是社会矛盾突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每年新增人口将保持在千万左右的高位,满足其衣食住行的需要负担沉重。人口基数大、增长幅度高以及持续时间长,导致就业压力日渐加大。城市除现有失业和下岗1400万人员外,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人,农村还有1.5亿就业不充分的富裕劳动力亟待转移。人口问题的复杂性还在于,在人均GDP只有1000美元的阶段,就提前进入到人口老龄化阶段,这种“未富先老”将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近年来,我国城乡、区域、不同收入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持续扩大。进入新时期,由于市场机制作用增强,产业结构大调整、城镇化快速发展,以及经济增长的区域集中化趋势等,遏制差距扩大趋势并到达缩小的拐点,进而逐步缩小差距,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由于我国社会发展长期滞后于经济发展,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公益性文化等方面的历史欠账较多,特别是公共服务在城乡、地区之间的反差很大,如何解决好“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也是进入新时期后我们必须面对和着力解决的重大课题。总之,今后一个时期,人口、就业、老龄化、收入分配、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矛盾和问题将越来越突出,极易引起部分社会成员的心理失衡甚至利益冲突,处理不好会影响社会稳定。

三是国际竞争压力加大。经济全球化、科技进步都是“双刃剑”。经济全球化,不是单向的。我们要走向世界,也必须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这将导致国内竞争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我国绝大多数企业和相当一部分的产业国际竞争力较弱,尚不具备与国际先进水平和大跨国公司较量的实力。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外向度的提高,来自国际社会的技术壁垒、环境壁垒、反倾销调查等限制也日益增多。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为我们提供了跨越发展的条件,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跨越发展。科技进步的加速,总是先强化发达国家的竞争力,这就会相对地削弱我国的竞争力。保护知识产权是促进科技进步的重要途径,但也日益成为一些发达国家遏制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工具。我国科技的整体水平还不高,如果跟不上世界科技进步的步伐,有可能会进一步拉大我国与国际先进水平的距离,甚至在新一轮的科技较量中再次落伍。

四是经济安全乃至国家安全存有隐忧。我国经济外贸依存度很高,当世界经济和国际市场发生波动时,经济持续增长的循环极易受到冲击。我国高技术产业增长较快,装备制造业也有长足发展,但关键技术和主要设备仍未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我国能源和重要原材料对国际市场的依赖越来越高,作为一个大国,重要资源特别是战略资源过于依赖进口,不仅涉及全球供求格局和价格变化等经济、技术问题,还涉及如何打破现有垄断格局、运输线路安全保障等极其复杂的国际、政治、外交和军事问题,处理不好也会危及我国的国家安全。实施“走出去”战略,开发利用海外资源,必须坚定不移走下去,但并不会一帆风顺,涉及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远比想象的复杂。

总之,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处在一个十分重要的关口。许多国家的发展进程表明,在这一阶段有可能出现两种前途:一种是可以保持一个较长时间的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实现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明显提高,顺利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另一种是面对各种矛盾凸现的局面,处理不当,结果走向贫富悬殊、失业激增、分配“两极分化”、社会矛盾激化,导致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徘徊不前,甚至引发社会动荡和倒退。

我们具备走向前一种前途的有利条件。从国际情况看,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我们可以继续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从国内情况看,我们也具备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经济基础、体制基础、市场潜力和政治保证。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科技进步与创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我们就一定能避免后一种前途,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二、新阶段若干重要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十六大提出要紧紧抓住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一个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人的全面发展为一体的目标体系。实现这一宏伟目标需要政治的、经济的;物质的、体制的;内部的、外部的等多方面的条件,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科学技术发展的需求是全方位的、多层次的。

(一)资源约束问题

我国资源禀赋较差,维系人们基本生存的水和耕地,人均拥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和1/3,森林资源为1/5。45种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石油、天然气、煤炭、铁矿石、铜和铝等重要矿产资源人均储量,分别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1%、4.5%、79%、42%、18%、73%。过去几十年,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靠消耗大量物质资源实现的。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在未来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如果按照传统的发展模式以大量消耗资源来实现工业化,我国的资源需求量将接近于全球的消费总量,这是不可能实现的。为了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缓解资源约束的矛盾,根本出路在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降低工业化进程中累计的资源消耗,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

1.能源发展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源工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较,我国能源工业发展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一是供需缺口日益扩大,建设开发任务艰巨。2003年能源供应已呈现出近些年来少有的全面紧张状态。二是开发利用技术相对落后,能源效率比较低。目前,我国综合能源利用效率约为33%,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外先进水平高40%。三是环境污染严重,严重制约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003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2120万吨,约90%是燃煤造成的。

未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对能源发展的基本要求是:保障供给、提高能效、保护环境、保证安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稳定、经济和清洁的能源保障,以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和有效利用支持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按照上述要求,未来17年内我国能源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到2020年,初步测算,国内生产达到26亿吨标准煤,同时,积极开发和利用国外能源,消费力争控制在30亿吨标准煤以内,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源需求基本得到满足;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综合能源效率提高,主要耗能产品单位能耗达到当前国际先进水平;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能源设计、制造、建设和运营管理体系,供应服务体系、促进能源、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能源发展对科技发展的主要要求:一是加强资源勘探开发,努力实现油气勘探理论和技术的创新。二是重视能源安全生产技术。三是加强能源环保和提高能效技术。四是大力开发能源节约技术。五是改善能源结构。六是跟踪前沿能源技术。

2.矿产资源问题。

我国人均矿产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8%,大型和超大型矿床比重很小,贫矿、难选矿和共生矿多,尤其是铁、铜、铝土、铅、锌、金等多为贫矿,难选比重大,开采成本普遍较高,实际可供利用的资源比例较低。

在重要金属和非金属资源稀缺的同时,又普遍存在着资源利用率低、节约和替代不够、粗放型经营严重、地质勘查工作滞后等问题。初步预测到2020年,我国重要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可供储量的保障程度,除稀土等有限资源保障程度为100%外,其余均大幅度下降。

未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大力提升我国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的整体水平,大力推进矿产资源的高效、清洁、综合和循环利用,大力开拓国外矿产资源市场,以矿产资源稳定、安全、经济和高效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

矿产资源发展对科技发展的要求是:一是加强对重要矿产资源的勘探,提高资源保证程度。二是继续提高资源利用率。要加强采矿、选矿和冶炼技术开发,加强贫矿和共生资源的综合回收,提高资源总体收率。三是发展循环经济。要立足于资源全面节约和综合利用,研究从资源开采到生产消费全过程的节约和替代。建立我国稀缺资源的长期稳定的国际供应基地和重要资源储备制度。

3.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

水资源短缺和时空分布不均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水资源总量2.8万亿立方米,可开发利用量约9000亿立方米,2003年总用水量5510亿立方米。北方地区水资源仅占全国的19.6%,黄淮海流域水资源仅占全国的7.7%。过去10年,生活用水比重增加,工业用水比重基本保持不变,农业用水比重下降,但仍占七成左右。

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一是防洪安全仍缺乏保障。全国堤防长度目前约有25万公里,但堤防越来越高,洪水蓄泄的空间越来越小,风险加大。二是水资源紧缺与用水浪费并存。全国目前缺水300亿~400亿立方米。因缺水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洪涝灾害。三是水资源过度开发造成生态环境破坏。北方黄河、淮河、海河流域的开发利用率都超过了50%,其中海河流域已近90%,由此造成了海河流域河湖干涸,黄河下游经常断流。

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经济规模扩大、人口不断增长、工业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等,水资源约束加剧的问题,将是未来我国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

实现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必须贯彻节流优先、治污为本、多渠道开源的指导原则,采取规划管理、加大投入、体制改革、科技进步等综合性措施。其中对科技发展要求:一是提高防洪的科技含量。抓好堤防险情探测、洪水预测预报等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二是节水技术研究与推广。三是广泛利用各类水源的技术。

(二)农业发展问题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发生了阶段性变化,主要农产品供给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向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但是,我国农业发展还面临着不少矛盾和问题。一是保障供给、满足需求,任务艰巨。我国农业发展要同时满足吃饱和吃好的需求还面临着很大的压力。二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难度很大。长期以来,我国农业资源利用低效高耗,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农产品深加工率只有20%,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都很大。农民增收增长缓慢,城乡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已经由1997年的2.47∶1扩大到2003年的3.23∶1,达到改革开放以来的最大值。三是保护生态、协调发展,形势严峻。全国约有1/3的草地出现了退化、沙化和碱化,70%的河流受到污染,39%的湖泊及东南沿海富营养化,农药、化肥等面源污染严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本世纪头20年,我国农业发展由长期以来的单纯追求数量增长转向必须同时满足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5个方面的目标,在满足人民群众对食品的数量、质量、安全与多样化要求的同时,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生态环境改善。

农业发展对科技发展的主要需求是:一是良种繁育技术。不断推出一批单产水平高、抗逆和抗病性强、品质优、节本、低耗、综合性状好的新品种,加强畜禽水产和林木良种繁育。二是农业节水技术。重点加强农田综合节水、农艺节水、生物节水、设施节水和管理节水技术的研究、示范与推广,建立与水资源条件相适应的节水农业体系。三是先进适用农业生产技术。包括耕地保护与利用技术、精准农业、设施农业与农业机械化技术等。四是动、植物重大病虫灾害控制技术,特别是生物防治技术。五是农产品保鲜和储运、精深加工技术等,

(三)工业发展问题

建国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工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我国工业领域的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一是资本、资源、能源密集型的重化工产业结构特征明显。与我国资源保障程度和人均资源占有率低,形成较大反差。二是仍未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粗放经营的状况。万元工业产值用水量是国外先进水平的10倍。炼钢、水泥、乙烯等综合能耗也分别比国际先进水平高21%、45%和31%。工业排放严重,单位工业产值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比发达国家高10倍。三是装备制造业大而不强,整体技术水平与世界差距较大。工业发展的先进装备仍主要依靠进口。四是工业整体竞争力不强。产品品种、质量和档次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需求。技术创新能力弱,缺乏自主品牌。五是企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竞争力不强。如目前全国炼钢企业280家,但年产钢500万吨以上的企业只有8家。

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和我国的现实来看,工业仍然是我国到2020年GDP翻两番的最主要支撑力量,未来我国工业发展再走过去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粗放型增长的老路,已难以为继。必须按照十六大的要求,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未来我国工业发展对科技的主要要求:一是促进工业内部结构战略性调整,通过大量高新技术的投入,加快具有附加值高的加工业发展,加大装备制造业及其他高技术制造业在工业中的比重,提高其对工业发展的拉动作用,实现工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二是开发和应用新工艺、新流程实现重化工业的集约生产,提高资源使用率。三是研究发展高性能新型材料,为重化工业产业升级和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原材料支撑。四是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以重大工程为依托,选择具有关联度高、战略性强的技术作为重点突破口,大型装备技术等要实现自主化的突破。五是加强技术创新、提高轻纺工业的国际竞争力。

(四)服务业问题

服务业的规模与水平是经济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重要标志。加快发展服务业,是适应我国消费结构升级的必然要求,是缓解我国资源约束加剧矛盾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性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业有了较大发展,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23%上升到2003年的32.3%,已经成为就业的主渠道。但是,从目前情况看,我国服务业发展仍然相对滞后,一是总量小、比重低。二是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现代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三是粗放型经营特征明显,竞争力不强。四是发展不协调,技术水平亟待提高。

未来我国服务业的发展,要以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为方向,增加供给、优化结构、拓宽领域,扩大就业。主要任务:一是要调整、优化服务业结构,提高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二是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网络结构。三是优先发展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现代邮政、电子商务等支持国民经济高效运行的生产性服务业等。四是到2020年,我国要建立包括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在内的综合运输体系。

服务业快速发展和结构调整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的支撑作用:一是鼓励传统服务业依靠技术进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二是运用信息技术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三是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促进经济领域管理方式和流程的全面改造,加大安全认证体系、支付体系、信息服务体系和物流配送体系等电子商务的基础设施建设。四是着力提升金融服务业的技术水平,实现金融服务的电子化和网络化。五是积极推进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以信息化、交通运输现代化和综合物流体系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物流业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

(五)高技术产业

高技术产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和先导性产业。高技术迅猛发展,横向渗透,将对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广泛、深入应用,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推动着社会生产力迈向一个崭新的高度。2003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

但我国的高技术产业仍存在自主知识产权缺乏,创新能力不足,核心竞争力不强;增长的质量不高,盈利能力偏低等问题。同时,高技术产业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知识产权纠纷,外贸出口遭遇绿色标准、反倾销等制约。进一步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已成为一项紧迫任务。

未来我国高技术产业应适应新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紧紧抓住历史性机遇,抢占战略制高点。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预计到2010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年均发展速度将在22%左右,产值达到10万亿元,增加值达到2万亿元以上。此后,再经过10年左右时间,即到2020年,力争使我国高技术产业规模再增长2倍,增加值超过6万亿元,占GDP的比重提高到18%左右。

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一是优先发展信息产业。重点发展计算机和软件产业、集成电路和新型元器件产业、通信和网络产业,力争取得突破,掌握核心技术,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基地,重要产品产量和互联网用户数居世界第一,集成电路设计进入世界前列,成为全球互联网中心节点和软件出口国之一,信息服务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二是大力发展生物产业和航天产业。抓住生物经济兴起的机遇,重点发展医药生物产业和农业生物产业,加快产业化,形成产业规模,进一步发展空天技术和卫星技术,以应用推动航天大产业的形成。三是积极发展新材料产业和先进能源产业。

(六)人口与健康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我国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卫生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但从总体上看,我国人口与健康事业的发展与经济发展还很不协调。

在人口发展方面:一是人口数量过多仍将是我国的首要问题。二是人口结构问题将成为我国未来十几年人口发展最严重的挑战。人口老龄化问题对经济社会发展会产生相当程度的影响。三是出生人口素质不高的状况在短时期内难以根本改变。

在卫生方面:一是随着人们更加关注自身健康和生活质量,要求提供高层次、多样化的卫生服务,而我国的卫生服务体系还不适应这种要求。二是人口老龄化将成为卫生事业长期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三是面对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病的双重挑战,疾病预防控制任务仍十分繁重。四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对卫生机构应付现代公共卫生问题的能力带来挑战,对公共卫生监督职能提出了更高要求。五是农村卫生工作落后,城乡卫生资源差距较大。

新时期人口健康工作的重点任务是控制人口增长,稳定低生育水平;全面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工作等。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完善我国农村卫生体系、城市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环境卫生体系和财政经费保障体系。

面对今后人口与健康面临的挑战和要求,一是疾病诊断、治疗、康复、预防的技术手段方面,需要卫生科技在高新技术创新和适宜技术推广方面都做出贡献。二是加快新型避孕节育药物和相关器具的研究,开发优生优育和生殖健康的新技术新产品。三是以重大疾病为龙头带动对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的深入研究。四是大力发展健康产业相关技术。

(七)环境和生态保护问题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环境和生态保护问题。然而,环境和生态形势依然没有根本改变,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压力。一是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仍处于较高水平,远远高于环境承载能力。二是主要流域和水系污染相当严重。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约相当于GDP的1.5%~3%。三是城市空气质量处于较重的污染水平,近半数以上的城市超过国家空气环境质量二级标准。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较低,二次污染严重。有毒有害的有机物污染、电磁辐射污染、危险废物污染等问题日渐突出。四是水土流失,退化、沙化、盐碱化面积不断扩大,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五是农村环境问题日渐突出。六是在环保科技领域方面缺乏系统解决环境与生态问题的较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学研究,比较注重针对具体污染的防治技术和末端控制,对全过程预防和控制污染的清洁生产技术,以及循环经济发展中各种链接技术和工艺的研究不够。

环境和生态保护工作要认真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改善生态质量、保障环境安全、保护人民健康为目标,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未来我国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对科学技术的发展需求:一是加强对重点生态环境区域和重点生态环境问题的综合性研究。二是加强对全球环境问题和长期环境问题的研究,包括气候变化和温室气体减排、生物安全、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地下水污染、面源污染等。三是加强对水环境安全、空气环境质量安全,有毒有害工业废弃物处理关键技术研究。四是围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重点任务,结合国民经济信息化的进程,尽快建成生态、环境、资源和灾害的综合监测体系。五是推进循环经济重大技术研究。六是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八)公共安全问题

公共安全是新阶段经济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随着我国体制和结构转换加快,各种矛盾交错复杂,法制的完善还要有一个过程。当前,公共安全保障基础薄弱,突发性、灾难性事件时有发生。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核安全、社会安全、信息安全、反恐防恐及外来生物入侵等领域的技术研究和技术支撑严重不足。未来一段时期,公共安全应以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出发点,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方针,以建立国家公共安全保障体系为目标,进一步加强公共安全技术研发和安全设备研制,培育公共安全产业,重点突破危险源识别和监测技术,以及生产安全、信息安全、食品安全、核安全、反恐防恐等领域的重大关键技术。

标签:;  ;  ;  ;  ;  ;  ;  ;  ;  

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及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在中国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研讨会上的讲话(节选)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