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骨质疏松症的研究与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吕伟强[1](2021)在《肥胖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肥胖与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的关系,为临床上辨证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提供参考。方法:随机选择从2019年6月至2021年2月就诊于我院进行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检测的绝经后女性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中医辨证,剔除不符合入选标准的病例,本次研究共计纳入400例。按照中医证型共分为四型: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肾虚血瘀证及其他证型;按照骨量丢失情况分为三组:骨量正常、骨量减少、骨质疏松组;按照体重指数值(body mass index,BMI)分组共分三组:18.5kg/m2<BMI<23.9kg/m2为正常组,BMI<18.5kg/m2为偏瘦组,BMI>24kg/m2为肥胖组。统计绝经后女性骨量丢失情况及绝经后女性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分析绝经后女性BMD与年龄、身高、体重、BMI等一般数据的关系,分析肥胖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应用SPSS18.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绝经后女性骨量分布情况:骨量减少(217例,54.2%)>骨质疏松(146例,36.5%)>骨量正常(37例,9.3%)。无骨质疏松的绝经后女性(共254例)各证型人数分布情况:其他证型(70例,27.6%)>肝肾阴虚(64例,25.2%)>脾肾阳虚(62例,24.4%)>肾虚血瘀(58例,22.8%)。有骨质疏松的绝经后女性(共146例)各证型人数分布情况:肝肾阴虚(47例,32.2%)>脾肾阳虚(43例,29.5%)>肾虚血瘀(33例,22.6%)>其他证型(23例,15.7%)。2.绝经后女性BMD(股骨颈、L1、L2)与一般资料的相关性:年龄、BMI与BMD(股骨颈、L1、L2)呈负相关(P<0.05);绝经年龄与BMD(股骨颈、L1、L2)呈正相关(P<0.05);身高、体重与BMD(股骨颈、L1、L2)无明显相关性。3.肥胖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相关性:脾肾阳虚组BMI平均值(23.83±2.52),明显高于其他证型(P<0.01),肝肾阴虚组与肾虚血瘀组间BMI值无明显差异;按照BMI值将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分为偏瘦组(38例)、正常组(42例)与肥胖组(43例),对三组间中医证型分布情况进行对比得出:偏瘦组、正常组及肥胖组之间在中医证型方面有差异,肥胖组的中医证型以脾肾阳虚为主(P<0.05),提示肥胖是脾肾阳虚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结论:1.绝经后女性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症发生率高,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以肾虚为主,肾虚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生的首要原因。肝虚、脾虚、血虚等因素也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生的重要原因。2.年龄、肥胖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绝经年龄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保护性因素,身高,体重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无明显相关性。3.肥胖是导致绝经后女性发生脾肾阳虚型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
李健阳[2](2021)在《绝经后妇女骨量丢失阶段证候分析及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肾阴虚证关联基因CLCF1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分析绝经后妇女在骨量丢失阶段、各年龄段的中医证候特征。2.将绝经后妇女依据中医辨证、骨量丢失阶段、骨折史进行分组,比较CLCF1的表达差异,进一步验证CLCF1与PMOP肾阴虚证的相关性。3.探究调控CLCF1对OPG/RANKL/RANK系统的影响。方法1.通过回顾性研究2007年至2020年收集的2823例骨量丢失阶段的资料,分析福州地区绝经后妇女在骨量丢失阶段的症状、证候、兼证特征。2.将骨质疏松诊断与中医辨证结合,对受试者进行分组后,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CLCF1的m RNA、蛋白水平,比较CLCF1在各组的表达差异。3.使用过表达技术、CRISPR/Cas9技术敲除THP-1细胞中的CLCF1基因,检测OPG、RANKL、IFNα、IFNγ的表达变化,检测THP-1细胞生物行为学的变化。结果1.在各阶段,症状比例最高的为健忘,且随骨量丢失的程度加重,发脱齿摇、下肢抽筋、口干咽燥、失眠、倦怠乏力、头晕、耳鸣、多梦、畏寒肢冷、胸闷、目眩的比例呈线性上升趋势(P<0.05);肢体麻木的比例呈线性下降趋势(P<0.05)。在各阶段,虚证比例最高的为肾虚,且随骨量丢失的程度加重,肾虚、心虚、肝虚、脾虚、气虚比例呈线性上升趋势(P<0.05)。在各阶段,肾虚兼证比例最高的为心虚、脾虚,且随骨量丢失的程度加重,肾虚兼心虚、肾虚兼脾虚的比例呈线性上升趋势(P<0.05)。在各阶段,常见证型比例最高的为肾虚血瘀,且随骨量丢失的程度加重,肾虚血瘀的比例呈线性上升趋势(P<0.05)。在各阶段的各年龄段,主要症状、虚证、肾虚兼证、常见证型基本与各阶段整体特征相符。2.在中医证型分组中,PMOP肾阴虚组的CLCF1蛋白水平显着低于无PMOP肾阴虚组、PMOP无肾虚组(P<0.05),且PMOP肾阴虚组的CLCF1蛋白水平具有低于无PMOP对照组的趋势(P>0.05);在骨量丢失分组中,骨质疏松组的CLCF1蛋白水平低于骨量正常组(P<0.05);在骨折史分组中,骨折组的CLCF1蛋白水平具有低于无骨折组的趋势(P>0.05)。此外,CLCF1蛋白水平与腰椎骨密度呈显着正相关关系(r>0,P<0.05),与骨质疏松的发生呈显着负相关关系(r<0,P<0.05),与骨折的发生呈不显着的负相关关系(r<0,P>0.05)。3.CLCF1过表达后,OPG蛋白表达上升(P<0.05),RANKL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OPG/RANKL比值显着上升(P<0.01),IFNα、IFNγ蛋白表达下降(P<0.05),THP-1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能力升高(P<0.05);CLCF1敲除后,OPG蛋白表达下降(P<0.05),RANKL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OPG/RANKL比值具有下降趋势(P>0.05),IFNα、IFNγ的蛋白表达上升(P<0.05),THP-1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能力下降(P<0.05),早期凋亡率上升(P<0.05)。结论1.大多数绝经后妇女在低骨量阶段已表现健忘、腰脊痛、发脱齿摇、腰膝酸软、下肢抽筋等症状,与肾阴虚证相关,且与骨质疏松阶段、严重骨质疏松阶段主要症状相同,其比例随骨量丢失加重而上升,提示临床应尽早干预,缓解症状。2.骨量丢失阶段均表现出肾虚、肝虚为主的虚证,肝肾阴虚、肾虚血瘀为主的临床常见证型,且肾虚的兼证以肝虚、心虚、脾虚为主,提示OP的证型复杂,临床防治应以肝肾为主,同时重视心虚等兼证的治疗。3.CLCF1是PMOP肾阴虚证的关联基因,其蛋白表达与腰椎骨密度呈显着正相关关系,与骨质疏松的发生呈显着负相关关系,有望为PMOP肾阴虚证的分子标志物、治疗靶点。4.CLCF1的表达变化会影响OPG/RANKL/RANK系统,从而参与骨代谢,有望成为骨代谢疾病的治疗靶点。
王晨亮[3](2021)在《羊藿壮骨汤联合唑来膦酸注射液治疗脾肾亏虚型股骨粗隆间脆性骨折PFNA内固定术后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明确羊藿壮骨汤联合唑来膦酸对于骨质疏松症患者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ution,PFNA)内固定术后前期应用的临床疗效。对比单纯使用羊藿壮骨汤、单纯使用唑来膦酸及羊藿壮骨汤联合唑来膦酸3种治疗方式对于PFNA术后患者髋关节活动度改善、髋部疼痛的缓解、中医症候改善、骨折愈合及骨密度的差异性。为中西医联合疗法用于脆性骨折术后康复方面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3月期间在甘肃省中医院骨质疏松科住院部就诊的老年性股骨粗隆间脆性骨折患者,且根据《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医临床实践指南》中相关内容进行中医证候的判定,证属“脾肾亏虚型”骨质疏松患者,选取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中药组(n=30)、西药组(n=30)和联合用药组(n=30)。中药组使用PFN A内固定术+羊藿壮骨汤+常规术后及抗骨质疏松治疗;西药组使用PFNA内固定术+唑来膦酸注射液+常规术后及抗骨质疏松治疗;联合用药组使用PFNA内固定术+羊藿壮骨汤+唑来膦酸注射液+常规术后及抗骨质疏松治疗,用药周期1个月。收集资料观察3种治疗方式治疗前与治疗后6月的骨密度值(bone mineral density,BMD),对比治疗前后的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的变化,观察3组治疗后1月、3月和12月随访的髋关节系统评分(Harris评分);对比3组治疗前与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治疗后观察对比骨折愈合时间。临床治疗期间,中医组因1患者因久居外地无法随访而退出,西医组失访1人,联合用药组未按时服药自动退出1人,实际统计共87人,运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结果分析。结果:1.基本情况:对比3用药组患者术前基本情况(年龄、性别等)无明显差异,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骨折愈合时间:通过X线比对患者骨折愈合时间,中药组患者愈合时间明显高于西药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联合用药组、西药组,联合用药组患者愈合时间优于西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值:相较治疗前BMD值,治疗后各观察时间点3组BMD值均有不同程度提升。治疗后6月,中药组BMD值低于西药组,西药组升高更为明显,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与联合用药组对比,联合用药组BMD值略高于西药组,对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VAS评分:3组患者对比治疗前后,VAS评分均有所降低。3组患者两两进行组间对比,治疗2周后中药组、联合用药组略有差距,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中药组、联合用药组存在差距,联合用药组优于中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4周后中药组、西药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效果优于西药组。5.Harris评分:治疗前后患者Harris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术后1月患者髋关节功能优良度,中药组、联合用药组患者评分高于西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和12月随访中药组评分低于西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月和12月随访患者Harris评分联合用药组略高于西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中医证候积分:中药组、联合用药组治疗前后症状均有所好转,两组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患者对比西药组症状有改善效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羊藿壮骨汤联合唑来膦酸能有效缓解患者PFNA内固定术后疼痛,提高患者的骨密度,缩短骨折愈合时间,保证患者术后早期髋关节的功能性,有利于早期患者的康复锻炼并有效干预老年患者脾肾不足带来的腰腿酸冷、乏力等症状,提升机体骨质,降低再次跌倒导致同一部位或其他部位发生脆性骨折的机率,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临床使用价值。
张娟[4](2021)在《益肾强骨方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症(肾虚血瘀型)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采用益肾强骨方联合西药治疗肾虚血瘀型老年骨质疏松症,对患者治疗前后各项疗效指标和其他安全性指标进行观察,并分析论证了该治疗方案的治疗效果和药方机理,为老年人肾虚血瘀型骨质疏松症研究提供借鉴。方法:根据肾虚血瘀型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收集100例病例,并采取抽样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50例患者为治疗组,50例患者为对照组。治疗组患者采用益肾强骨方联合碳酸钙D3片、阿仑膦酸钠片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碳酸钙D3和阿仑膦酸钠片进行治疗,治疗周期均为3个月。收集并记录治疗前后纳入患者的一般资料、视觉模拟疼痛评分、中医临床症状评分以及双能X线骨密度T值等数据,并通过IBM SPSS Statistics 25.0软件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分析。结果:(1)对两组病例治疗前的一般项目、疼痛评分、中医临床症状评分、骨密度T值等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各项数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项指标能够进行对比分析。(2)治疗结束时,对照组在疼痛评分、中医临床症状评分、骨密度T值方面得以改善;而治疗组进行治疗后发现其疼痛评分、中医临床症状评分、骨密度T值数值出现明显改善,该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治疗结束时,治疗组在缓解患者疼痛程度、改善中医临床症状、提高骨密度方面比对照组具有更好的效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本研究对比了两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其中采用益肾强骨方联合治疗时能达到93.88%,而仅采用基础治疗时只达到87.76%,前者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该差异在统计学上具有意义(P<0.05)。(5)在本课题研究期间,两组有效病例(共98例)中均无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高钙血症等并发症,有1例严重便秘病例(治疗组1例),1例严重失眠(治疗组1例),其余病例没有表现出严重的副作用;在治疗期间及治疗结束复查血常规、血Ca、血磷、ALP、凝血功能都没发现显着的差异。结论:益肾强骨方联合碳酸钙D3片和阿仑膦酸钠片的治疗方法对于缓解肾虚血瘀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疼痛程度、改善中医临床症状、提高骨密度等方面有着显着的治疗效果,且疗效优于单纯使用西药基础治疗的方法。
张念军[5](2020)在《骨宝丸靶向调节BMP-2治疗Ⅰ型骨质疏松的机制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证明骨宝丸的抗骨质疏松作用;通过临床研究,证实骨宝丸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疗效;通过动物实验研究,证实骨宝丸通过调控BMP通路促进骨生成作用而发挥抗骨质疏松的作用,明确其抗骨质疏松机制;明确BMP通路在成骨细胞分化与骨形成中的作用机制,并寻找其可能的作用鞭点,为骨宝丸BMP通路促进骨生成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实验一:选择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80人,随机分两组,对照组(阿仑膦酸钠)和治疗组(骨宝丸联合阿仑膦酸钠)各40例,连续治疗6个月,观察两组中医证候疗效评分、骨密度检测、血清ALP及骨钙素,及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实验二:选SPF级Balb/c种小鼠,共24只,随机分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环磷酰胺造模),正常对照组、观察组(维甲酸造模),观察两组一般情况观察、胸腺指数、检测骨密度,确立建立骨质疏松小鼠模型的方法。实验三:采用维甲酸诱导骨质疏松小鼠模型,模型组和骨宝丸各剂量组小鼠灌服维甲酸(100 mg/kg)建立骨质疏松模型,同时骨宝丸各剂量组小鼠灌服药物溶液进行防治,连续30天。实验结束后,取小鼠股骨,称取质量、测量股骨直径和股骨长度;利用HE染色法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股骨组织变化;利用Micro-CT检测骨密度;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中OC、BALP分泌水平。实验四:将选取小鼠胚胎成骨细胞前体细胞(MC3T3-E1细胞)作为研究对象,检测骨宝丸对MC3T3-E1细胞活性的影响;试剂盒法检测骨宝丸对MC3T3-E1细胞ALP活性的影响;WB法检测骨宝丸对MC3T3-E1细胞ALP、BMP-2表达的影响,进一步验证骨宝丸促进成骨的作用机制。结果:实验一:6月后,两组的中医证候疗效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骨密度较治疗前均有所提高,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清ALP及骨钙素持续降低,治疗组更加明显(P<0.05)。实验二:1.环磷酰胺造模的模型组小鼠活动度及进食量显着下降,毛发失去光泽,实验结束后体重显着低于正常组(P<0.5)。维甲酸造模的模型组小鼠与正常组比较在实验期间多数情况下活动度及进食量无明显差异,实验结束前一周有所减少(无显着差异)。此外,实验结束后模型组体质量与对照组比较无显着差异(图1B)。2.与造模前相比较,环磷酰胺造模小鼠胸腺指数显着降低(P<0.01);维甲酸造模小鼠胸腺指数无明显差异。3.与正常组比较,环磷酰胺造模的模型组小鼠骨密度有减少趋势,但是并无统计学意义;维甲酸造模的模型组小鼠骨密度较正常组减少,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三:1.骨宝丸对维甲酸导致的小鼠股骨的质量、直径、骨密度和骨髓组织减少有防治作用;2.骨宝丸对维甲酸诱导小鼠血清促进OC和P1NP分泌增加。实验四:1.骨宝丸对MC3T3-E1细胞几乎无毒副作用,且在剂量1-8 mg/ml时具有促进细胞增殖的作用。2.骨宝丸对MC3T3-E1的ALP活性有显着增强的作用(P<0.05或P<0.01),并且呈现剂量依赖性。3.骨宝丸显着提高了MC3T3-E1细胞ALP蛋白和BM-2蛋白生成水平,且呈现一定的剂量依赖性。结论:1.骨宝丸治疗对绝经后骨质疏松,临床效果明显,短期内能够提高骨密度和骨转换率。2.维甲酸诱导绝经后骨质疏松小鼠模型可靠性高,本课题后续研究将采用维甲酸造模。3.骨宝丸可防治维甲酸诱导的小鼠骨质疏松,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保护BMP-2分泌进而促进骨形成有关。4.骨宝丸可促进小鼠胚胎成骨细胞前体细胞(MC3T3-E1细胞)增殖分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保护BMP-2分泌进而促进骨形成有关。
闫子惠[6](2020)在《2型糖尿病患者骨代谢及骨密度水平与相关中医证候的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通过对糖尿病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骨代谢指标及骨密度水平与相关中医证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120例,采集患者一般资料和实验指标,根据患者临床表现进行辨证分组,应用统计学的方法探究2型糖尿病患者的中医证候与一般资料、骨密度以及骨代谢水平间的相关性,不同骨量分组下临床指标的分布情况,以及骨密度、骨代谢指标与其他临床指标间的关系,统计应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1.各中医证候组分布情况:患者平均年龄分布情况:阴阳两虚证组>气滞血瘀证组>肝肾亏损证组。三个证候组中女性例数均多于男性。患者2型糖尿病病程分布情况:阴阳两虚证组>气滞血瘀证组>肝肾亏损证组。2.各中医证候组间临床指标分布情况:骨形成指标PINP的均值分布情况:肝肾亏损证组>阴阳两虚证组3.各中医证候组间腰椎(L1-L4)骨密度均值分布情况:肝肾亏损证组>阴阳两虚证组>气滞血瘀证组4.各骨量分布组与患者一般资料以及中医证候间的关系:各骨量分布组年龄均值分布情况:骨质疏松组>骨量减少组>骨量正常组。各骨量组性别分布:三组均为女性多于男性。骨量正常组例数分布:肝肾亏损证>气滞血瘀证>阴阳两虚证;骨量减少组例数分布:肝肾亏损证>阴阳两虚证>气滞血瘀证;诊断为骨质疏松症的患者中:气滞血瘀证>阴阳两虚证>肝肾亏损证。5.2型糖尿病患者腰椎(L1-L4)骨密度与各指标的相关性:腰椎(L1-L4)骨密度与年龄、病程呈负相关,与BMI水平呈正相关关系。2型糖尿病患者骨代谢指标与各指标的相关性:年龄与PINP、N-MID、β-CTx水平呈负相关,C肽水平与25-0HVD水平呈负相关,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N-MID水平呈负相关。结论:1.2型糖尿病患者病变初期以肝肾亏损证为主,中后期以气滞血瘀证和阴阳两虚证为主。2.气滞血瘀证组腰椎骨密度水平最低,在临床中应注意2型糖尿病患者应辨证加用理气活血药物防治骨质疏松。3.一定程度的BMI水平对于维持骨量来说具有保护作用,2型糖尿病患者随着年龄增加,病程进展,骨密度呈下降趋势。并且增龄使整体骨代谢水平下降,另外长期高糖状态不利于骨转换,胰岛素抵抗状态对体内活性维生素D具有不利影响,进而影响骨质情况。临床中应注意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改善胰岛素抵抗,注意维生素D补充,维持合适的体质量。
张磊[7](2020)在《骨松康膏方治疗肾阳虚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观察和网络药理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研究观察骨松康膏方治疗肾阳虚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2)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方法进一步探讨骨松康膏方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可能的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方法:(1)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09月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骨脊柱二区门诊或住院病人中符合纳入标准的肾阳虚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患者72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6例。治疗组选择口服骨化三醇胶丸+中药“骨松康”膏方;对照组口服骨化三醇胶丸+仙灵骨葆胶囊,治疗周期为3个月。疗程结束后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肾阳虚中医症候积分、中医临床疗效、骨代谢指标(血钙、骨碱性磷酸酶)和骨密度进行组内及组间疗效比较及统计学分析。(2)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筛选出骨松康膏方组方药物的主要活性成分及其作用靶点;通过Gene Cards、OMIM数据库筛选出骨质疏松症的疾病靶点;运用Venny平台将骨松康膏方药物调控的靶点与骨质疏松症疾病作用靶点取交集,得到骨松康膏方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作用靶点;通过STRING在线平台构建共同靶点PPI网络;通过Cytoscape软件构建药物-活性成分-疾病-靶点互作网络;通过R语言软件应用Bioconductor-cluster Profiler R包对共同靶点进行基因功能(GO)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1)本次临床观察研究显示,骨松康膏方与仙灵骨葆胶囊均能有效降低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肾阳虚型中医症候积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中医临床疗效方面,二者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骨代谢方面,二者均不能有效提高患者血钙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松康膏方较仙灵骨葆胶囊能有效提高患者骨碱性磷酸酶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骨密度方面,二者均不能在短期内改善患者腰椎骨密度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安全性方面,治疗3月后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肝肾功能损害,无明显毒副作用。(2)(1)从TCMSP数据库中共筛选得到骨松康膏方组方药物有效生物活性成分86个,935个作用靶点。(2)从Gene Cards、OMIM数据库筛选得到骨质疏松症相关靶点1026个,通过韦恩图得到骨松康膏方药物与疾病共同靶点63个,这些靶点主要包括白介素-6(IL-6),核转录因子(JUN),蛋白激酶(AKT1),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1),雌激素受体基因(ESR1)等。(3)GO功能富集分析显示生物学过程主要涉及对类固醇激素的反应、对活性氧的反应等;分子功能主要涉及核受体活性、转录因子活性、类固醇激素受体活性、细胞因子受体结合等;细胞组分主要涉及细胞外基质、胶原蛋白、核染色质等;KEGG通路富集分析,共富集出119条信号通路,富集基因较多的通路主要有AGE-RAGE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雌激素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松弛素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等。结论:(1)骨松康膏方治疗肾阳虚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治疗3个月其临床疗效与仙灵骨葆胶囊相当,并且能有效的提高患者骨碱性磷酸酶水平,具有促进成骨细胞分化的功能,安全无明显不良反应,可进一步临床推广应用。短期内两组患者骨密度水平均未见明显变化,需要长期的随访,进一步观察研究。(2)本研究通过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初步验证表明骨松康膏方治疗骨质疏松症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作用特点,预测了其可能的作用靶点和作用机制,为进一步的实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王雅琪[8](2020)在《中药水煎液对高铝诱导斑马鱼骨质疏松的影响》文中认为铝在骨骼过量蓄积会导致骨质疏松症。中药治疗骨质疏松症有很好的疗效,毒副作用小,但作用机理还未得到全方面的解释,仍需不断补充与完善。基于骨质疏松症与体内铝过载有关,而目前未见驱铝样作用机理的药物,从铝过载的角度考虑,我们推测中药治疗骨质疏松的机制可能是中药中所含的成分与Al3+形成络合物,从而使得机体内铝的含量减少,进而达到治疗效果。本课题组前期建立了一种体外评估中药络合铝能力的方法,筛选出对铝络合能力强的中药。斑马鱼具有与人类基因骨骼发育相似度高、能够保持在体动物的完整性等优势,近年来广泛应用于骨骼疾病的研究。本文采用斑马鱼为模型动物,氯化铝为造模用药,建立一种快速、高效的高铝诱导斑马鱼骨质疏松的模型,研究体外筛选出对铝络合能力强的益智仁、人参、党参、郁金、白豆蔻、鱼腥草等6味中药防止斑马鱼骨丢失的作用,以进一步验证前期实验结果,为这些中药用于预防和治疗铝致骨质疏松症提供研究基础;为进一步阐明中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理及物质基础提供实验方法与依据。实验以受精后第3天(3 dpf)斑马鱼幼鱼为模型,用不同浓度的氯化铝(5、10、15、20μg/m L)溶液培养斑马鱼,于7 dpf进行茜素红和阿尔新蓝染色并统计骨矿化面积、累积光密度值及软骨形成面积;在5μg/m L氯化铝溶液培养至7 dpf的基础上,移除氯化铝,改用阳性对照药去铁胺和不同浓度的人参、益智仁、郁金、党参、鱼腥草、白豆蔻水煎液(0.1、1、10、50、100μg/m L)培养至11 dpf,茜素红和阿尔新蓝染色,统计骨矿化面积、累积光密度值及软骨形成面积。用不同浓度氯化铝溶液培养斑马鱼后,斑马鱼骨矿化面积、累积光密度值和软骨形成面积呈剂量依赖性降低,且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50μM去铁胺可防止高铝诱导斑马鱼骨量丢失,修复其软骨损伤。益智仁(0.05、0.1、0.5μg/m L)、人参(0.1μg/m L)、郁金(0.1、1、10、50、100μg/m L)、党参(0.1、1、10μg/m L)、白豆蔻(10、50、100μg/m L)能防止高铝诱导斑马鱼骨丢失;鱼腥草(1、10μg/m L)可增加高铝诱导斑马鱼的骨矿化量。本文所建立的高铝诱导斑马鱼骨质疏松模型有明显的骨丢失及软骨损伤,可用于防治骨质疏松药物及其微量成分的筛选;去铁胺对所建立的模型有防止骨丢失的作用,证明了该模型的可行性,同时可选择其作为本模型的阳性对照药。益智仁、人参、党参、郁金、鱼腥草、白豆蔻均具有防止高铝诱导斑马鱼骨丢失的作用,进一步证明了前期体外筛选的实验结果;且与铝络合可能是郁金、鱼腥草、人参抗骨质疏松的机理之一;益智仁、白豆蔻、党参可能是治疗铝致骨质疏松症的潜在药物。
王梓仪[9](2020)在《更年骨疏方治疗肝肾阴虚型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更年骨疏方治疗肝肾阴虚型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进一步提高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本研究选取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门诊就诊的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除去脱落病例(治疗组1例,对照组2例),实际完成病例总数57例,其中治疗组29例,对照组28例。治疗组给予中药更年骨疏方治疗,对照组给予骨化三醇胶丸治疗,总疗程2月,观察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前后患者的中医症状、VAS疼痛评分、骨密度值、血清Ca、P、ALP水平等指标的变化及服药后的不良反应,综合评价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1.一般情况比较:两组年龄、性别、病程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中医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4%,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中医证候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均有下降(P<0.05),但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4.VAS疼痛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后VAS疼痛评分均有下降(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5.骨密度值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骨密度值均无明显改善(P>0.05)。6.血清Ca、P、ALP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Ca、P、ALP均有改善(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更年骨疏方治疗肝肾阴虚型骨质疏松症疗效显着,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中医症状及相关生化指标,提高生活质量,安全无不良反应。
陈辉阳[10](2020)在《骨坚方对肾虚血瘀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雌激素、平衡能力和腰椎功能的影响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骨坚方对肾虚血瘀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雌激素、平衡能力和腰椎功能的影响,并与金天格胶囊治疗骨质疏松进行比较,客观评价骨坚方治疗肾虚血瘀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厦门市中医院骨一科且符合纳入标准的肾虚血瘀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78例,采用单盲的随机对照试验,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各39例。试验组采用骨坚方治疗,对照组给予金天格胶囊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对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分别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雌激素、平衡能力及腰椎功能的变化情况,并在试验前后对肝肾功能进行评估。结果:1.治疗期间无脱落病例。2.符合本研究的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年龄、BMI、病程、骨密度)经统计分析,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进行比较。3.雌二醇方面,试验组可以显着提升雌二醇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对雌二醇无明显作用(P>0.05)。4.治疗3个月后两组治疗方案均可以改善平衡能力,其中试验组对患者平衡能力的改善较对照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患者试验前JOA腰椎功能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后两组的JOA腰椎功能评分均较前好转,且试验组JOA腰椎功能评分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试验组的临床疗效要优于对照组。6.两组患者在试验前后肝肾功能检查均无异常,且组内、组间均无差异(P>0.05),说明两组治疗方案均无出现不良反应。结论:骨坚方治疗肾虚血瘀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可提高雌二醇水平、改善平衡能力及JOA腰椎功能评分,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有效治疗方法。
二、骨质疏松症的研究与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骨质疏松症的研究与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肥胖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问卷调查 |
2.2 骨密度检测及质控 |
3 统计学分析 |
研究结果 |
1 绝经后女性骨量丢失情况 |
2 绝经后女性骨痿证型分布情况 |
2.1 骨量正常及骨量减少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
2.2 骨质疏松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
3 绝经后女性骨密度与体重指数等一般资料的相关性分析 |
4 肥胖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分析 |
4.1 中医证型组间体重指数比较 |
4.2 不同体重指数组间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证型分布情况对比 |
分析与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PMOP的研究进展 |
1.1 PMOP的流行病学研究 |
1.2 PMOP发病机制及影响因素 |
1.3 骨质疏松的诊断及骨密度测量 |
2 祖国医学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 |
3 对研究结果的分析 |
3.1 绝经后女性骨量及中医证型分布情况探讨 |
3.2 骨密度与一般资料的关系探讨 |
3.3 体重指数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的关系探讨 |
问题及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肥胖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绝经后妇女骨量丢失阶段证候分析及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肾阴虚证关联基因CLCF1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绝经后妇女骨量丢失阶段证候分析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的来源及选择 |
1.1 研究对象的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问卷调查 |
2.2 骨密度检测 |
2.3 中医辨证 |
3 统计学方法 |
4 质量控制 |
结果 |
1 一般资料比较 |
1.1 各阶段一般资料 |
1.2 低骨量阶段各年龄段一般资料 |
1.3 骨质疏松阶段各年龄段一般资料 |
1.4 严重骨质疏松阶段各年龄段一般资料 |
2 骨密度比较 |
2.1 各阶段骨密度比较 |
2.2 低骨量阶段各年龄段骨密度比较 |
2.3 骨质疏松阶段各年龄段骨密度比较 |
2.4 严重骨质疏松阶段各年龄段骨密度比较 |
3 主要症状比较 |
3.1 各阶段主要症状比较 |
3.2 低骨量阶段各年龄段主要症状比较 |
3.3 骨质疏松阶段各年龄段主要症状比较 |
3.4 严重骨质疏松阶段各年龄段主要症状比较 |
4 虚证比较 |
4.1 各阶段虚证比较 |
4.2 低骨量阶段各年龄段虚证比较 |
4.3 骨质疏松阶段各年龄段虚证比较 |
4.4 严重骨质疏松阶段各年龄段虚证比较 |
5 肾虚兼证比较 |
5.1 各阶段肾虚兼证比较 |
5.2 低骨量阶段各年龄段肾虚兼证比较 |
5.3 骨质疏松阶段各年龄段肾虚兼证比较 |
5.4 严重骨质疏松阶段各年龄段肾虚兼证比较 |
6 常见证型比较 |
6.1 各阶段常见证型比较 |
6.2 低骨量阶段各年龄段常见证型比较 |
6.3 骨质疏松阶段各年龄段常见证型比较 |
6.4 严重骨质疏松阶段各年龄段常见证型比较 |
讨论 |
1 一般资料的特征分析 |
2 骨密度的特征分析 |
3 病证结合模式下,骨量丢失阶段中医证候的特征分析 |
4 创新与不足 |
4.1 创新 |
4.2 不足 |
5 小结 |
第二部分 PMOP肾阴虚证与CLCF1 的关联性分析 |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主要试剂与耗材 |
1.2 实验相关溶液配制 |
1.3 主要仪器 |
2 研究对象的筛选和资料收集 |
2.1 研究对象的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分组依据及说明 |
3 研究方法 |
3.1 问卷调查 |
3.2 骨密度检测 |
3.3 血样采集 |
3.4 实时荧光定量PCR |
3.5 蛋白质免疫印迹法 |
4 统计学方法 |
5 样本量估算 |
6 质量控制 |
7 伦理审查 |
结果 |
1 CLCF1与PMOP肾阴虚证的关联性分析 |
1.1 基本情况 |
1.2 骨密度比较 |
1.3 CLCF1表达水平与证型的关联性分析 |
2 CLCF1与骨质疏松症的关联性分析 |
2.1 基本情况 |
2.2 CLCF1与骨量丢失的关联性分析 |
2.3 CLCF1与骨密度及骨质疏松症发生的关联性分析 |
3 CLCF1与骨折发生的关联性分析 |
4 CLCF1与生活习惯、疾病的相关性分析 |
讨论 |
1 PMOP肾阴虚证与CLCF1的关联性分析 |
2 CLCF1与骨密度、骨质疏松症、骨折发生的关联性分析 |
3 创新与不足 |
3.1 创新 |
3.2 不足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CLCF1对OPG/RANKL/RANK系统及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
1 细胞系来源 |
2 主要试剂与材料 |
2.1 主要试剂与耗材 |
2.2 实验相关溶液配制 |
2.3 主要仪器 |
3 方法 |
3.1 细胞培养和细胞传代 |
3.2 CLCF1基因的敲除 |
3.3 sgRNA活性检测 |
3.4 CLCF1基因的过表达 |
3.5 实时荧光定量PCR |
3.6 蛋白质免疫印迹法 |
3.7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
3.8 细胞增殖实验 |
3.9 细胞侵袭实验 |
3.10 细胞迁移实验 |
3.11 细胞凋亡实验 |
4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CLCF1的过表达、敲除结果 |
1.1 过表达慢病毒转染效率的检测 |
1.2 CAS9 sgRNA活性检测结果 |
1.3 CLCF1调控后的mRNA表达变化 |
1.4 CLCF1调控后蛋白表达变化 |
1.5 CLCF1调控后蛋白含量变化 |
2 CLCF1对OPG、RANKL及干扰素 α、干扰素 γ的影响 |
2.1 CLCF1对OPG、RANKL及干扰素 α、干扰素 γmRNA表达的影响 |
2.2 CLCF1对OPG、RANKL及干扰素 α、干扰素 γ蛋白表达的影响 |
2.3 CLCF1对OPG、RANKL蛋白含量的影响 |
3 CLCF1对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
3.1 CLCF1对细胞增殖的影响 |
3.2 CLCF1对细胞迁移、侵袭的影响 |
3.3 CLCF1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
讨论 |
1 CLCF1对OPG/RANKL/RANK系统的影响 |
2 CLCF1对IFNα、IFNγ的影响 |
3 慢病毒载体、Crispr/Cas9 基因编辑技术及THP-1 细胞系的选择 |
4 CLCF1对细胞生物行为学的影响 |
5 创新与不足 |
5.1 创新 |
5.2 不足 |
6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羊藿壮骨汤联合唑来膦酸注射液治疗脾肾亏虚型股骨粗隆间脆性骨折PFNA内固定术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词汇缩略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一般资料 |
1.1 病例收集 |
1.2 诊断标准 |
1.2.1 中医诊断标准 |
1.2.2 西医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脱落标准 |
2.方法 |
2.1 分组 |
2.2 治疗方案 |
2.2.1 药品来源 |
2.3 观测项目 |
2.3.1 一般资料 |
2.3.2 疗效观测指标 |
2.3.3 观察方法 |
2.4 统计分析 |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
1.一般资料分析 |
1.1 患者年龄对比分析 |
1.2 患者性别对比分析 |
2.治疗效果对比分析 |
2.1 骨折愈合时间 |
2.2 骨密度 |
2.3 VAS评分 |
2.4 Harris评分 |
2.5 中医症候积分 |
第三部分 讨论与结论 |
1.中医学对脾肾亏虚型骨质疏松症的认识 |
1.1 肾脏不足 |
1.2 脾脏不足 |
2.PFNA内固定术在老年IFF治疗中的探讨 |
2.1 优势 |
2.2 劣势 |
3.唑来膦酸 |
4.羊藿壮骨汤 |
5.结果分析 |
5.1 骨折愈合时间、骨密度 |
5.2 VAS评分 |
5.3 Harris评分 |
5.4 中医症候积分 |
结论 |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综述 脾肾亏虚型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参与科研成果 |
(4)益肾强骨方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症(肾虚血瘀型)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临床资料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2.1 老年骨质疏松症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剔除标准 |
2.6 终止与脱落标准 |
2.7 不良事件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1 研究方案设计 |
1.1 试验方法 |
1.2 病例分组 |
2 治疗方案 |
2.1 一般治疗 |
2.2 药物治疗 |
2.2.1 治疗组 |
2.2.2 对照组 |
2.3 治疗时间及治疗期注意 |
3 观测指标 |
3.1 一般项目 |
3.2 安全性指标 |
3.3 疗效性观测 |
3.4 疗效评定标准 |
4 统计处理 |
5 技术路线图 |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1 两组病例可比性分析 |
2 疗效指标比较 |
2.1 VAS评分比较 |
2.2 中医临床症状评分比较 |
2.3 腰椎骨密度T值比较 |
2.4 临床疗效比较 |
第四章 讨论 |
1 肾虚血瘀型老年骨质疏松症的机理 |
2 一般资料分析 |
3 疗效分析 |
3.1 VAS评分比较 |
3.2 中医临床症状评分比较 |
3.3 腰椎骨密度T值比较 |
3.4 安全性及不良反应 |
4 益肾强骨方:方药分析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虚血瘀型老年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 |
1 现代医学对老年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 |
1.1 老年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 |
1.2 老年骨质疏松症的影响因素 |
1.3 老年骨质疏松症的诊断 |
1.4 老年骨质疏松症的治疗 |
1.5 老年骨质疏松症的预防 |
2 中医对老年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 |
2.1 老年骨质疏松症的病因病机 |
2.2 中医对老年骨质疏松症的治疗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5)骨宝丸靶向调节BMP-2治疗Ⅰ型骨质疏松的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认识 |
一、骨质疏松症定义及流行病学研究 |
二、绝经后骨质疏松机制研究进展 |
第二节 祖国医学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认识 |
一、中医学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病因病机认识 |
二、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辨证分型 |
第三节 中医药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 |
一、中医学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基本原则 |
二、单味中药治疗骨质疏松症 |
三、中药复方治疗骨质疏松症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第一节 实验一临床研究 |
一、研究对象 |
二、分组方法 |
三、观察指标 |
四、统计学分析 |
五、结果与分析 |
六、讨论 |
第二节 实验二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小鼠模型的建立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统计学分析 |
四、结果与分析 |
五、讨论 |
第三节 实验三骨宝丸对维甲酸诱导骨质疏松小鼠的影响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统计学分析 |
四、结果与分析 |
五、讨论 |
第四节 实验四 骨宝口服液对MC3T3-E1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统计学分析 |
四、结果与分析 |
五、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6)2型糖尿病患者骨代谢及骨密度水平与相关中医证候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内容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3 病例筛选标准 |
2.4 观察指标 |
2.5 统计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
3.2 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各证型与一般资料的关系 |
3.3 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证型与临床指标的关系 |
3.4 2型糖尿病患者各中医证型组腰椎骨密度分布情况 |
3.5 2型糖尿病患者各骨量分布组与中医证候的关系 |
3.6 2型糖尿病患者各骨量分布组与一般资料的关系 |
3.7 2型糖尿病患者各骨量分布组与临床指标的关系 |
3.8 2型糖尿病患者各骨量分布组与骨代谢指标的关系 |
3.9 2型糖尿病患者腰椎骨密度及骨代谢指标与临床指标相关分析 |
4. 讨论 |
4.1 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证候与一般指标的关系 |
4.2 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证候与临床指标的关系 |
4.3 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证候与骨密度及骨量水平的关系 |
4.4 2型糖尿病患者不同骨量水平下一般指标的分布情况 |
4.5 2型糖尿病患者腰椎骨密度和骨代谢指标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一、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的中医学研究进展 |
二、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信息采集表 |
致谢 |
发表论文 |
(7)骨松康膏方治疗肾阳虚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观察和网络药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骨松康膏方治疗肾阳虚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观察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和病例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2 中医肾阳虚症型诊断标准 |
2.2.3 中医症候分级量化标准 |
2.3 病例纳入标准 |
2.4 病例排除标准 |
2.5 脱落标准 |
2.6 治疗方法 |
3.观察指标 |
3.1 一般观察指标:患者姓名、性别、年龄、BMI指数等 |
3.2 中医肾阳虚型症候积分比较 |
3.3 理化指标 |
3.4 中医临床疗效比较 |
4.安全性观察 |
5.统计学处理 |
6.研究结果 |
6.1 实验完成情况 |
6.2 纳入研究患者一般情况 |
6.3 疗效指标的比较 |
6.4 安全评定与药物不良反应 |
7.讨论 |
7.1 中医肾精亏虚与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关系的认识 |
7.2 仙灵骨葆胶囊抗骨质疏松症的研究 |
7.3 骨松康膏方组方规律分析 |
7.4 骨松康膏方组方药物的现代药理研究 |
7.5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骨松康膏方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
1.研究目的 |
2.材料和方法 |
2.1 使用数据库和分析软件 |
2.2 骨松康膏方活性成分筛选 |
2.3 骨松康膏方作用靶点预测 |
2.4 骨质疏松症疾病的靶点 |
2.5 疾病与药物共同靶点筛选 |
2.6 构建关键靶点的蛋白互作网络 |
2.7 药物-活性成分-疾病-靶点互作网络构建 |
2.8 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 |
3.结果 |
3.1 骨松康膏方活性成分筛选 |
3.2 骨松康膏方作用靶点预测 |
3.3 骨质疏松症的疾病靶点筛选 |
3.4 骨松康膏方与骨质疏松症共同靶点筛选及互作网络构建 |
3.5 药物-生物活性成分-疾病-靶点调控网络构建 |
3.6 骨松康膏方作用骨质疏松症靶点的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 |
4.讨论 |
总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8)中药水煎液对高铝诱导斑马鱼骨质疏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骨质疏松症的治疗现状 |
1.2.2 中药抗骨质疏松症作用机理 |
1.2.3 骨质疏松动物模型 |
1.2.4 骨质疏松研究用实验动物 |
1.2.5 所选药材 |
1.3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高铝诱导斑马鱼骨质疏松模型的建立 |
2.1 斑马鱼简介 |
2.1.1 斑马鱼的头骨及脊椎发育 |
2.1.2 斑马鱼骨骼检测方法 |
2.2 实验仪器与材料 |
2.2.1 实验仪器 |
2.2.2 实验材料 |
2.2.3 实验药材 |
2.2.4 斑马鱼的养殖 |
2.2.5 斑马鱼鱼卵的收集 |
2.3 实验方法 |
2.3.1 中药水煎液的制备 |
2.3.2 缓冲液与常用试剂的配制 |
2.3.3 氯化铝诱导斑马鱼骨质疏松模型 |
2.3.4 斑马鱼幼鱼骨骼的茜素红染色 |
2.3.5 矿化骨骼的定量分析 |
2.3.6 斑马鱼幼鱼软骨的阿尔新蓝染色 |
2.3.7 软骨的定量分析 |
2.3.8 斑马鱼骨骼和软骨染色的显微检测重复性 |
2.3.9 去铁胺对氯化铝诱导斑马鱼骨质疏松的影响 |
2.3.10 给药方式考察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斑马鱼鱼龄的选择 |
2.4.2 斑马鱼骨骼和软骨染色与定量分析重复性结果 |
2.4.3 氯化铝对斑马鱼幼鱼骨矿化和软骨形成的影响 |
2.4.4 去铁胺对氯化铝诱导斑马鱼骨质疏松的作用 |
2.4.5 给药方式考察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药水煎液对高铝诱导斑马鱼骨质疏松的影响 |
3.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3.1.1 实验仪器 |
3.1.2 实验材料 |
3.1.3 实验药材 |
3.1.4 斑马鱼品系和养殖 |
3.1.5 斑马鱼鱼卵的收集 |
3.2 实验方法 |
3.2.1 中药水煎液的制备 |
3.2.2 缓冲液与常用试剂的配制 |
3.2.3 斑马鱼幼鱼骨骼的茜素红染色 |
3.2.4 矿化骨骼的定量分析 |
3.2.5 斑马鱼幼鱼软骨的阿尔新蓝染色 |
3.2.6 软骨的定量分析 |
3.2.7 益智仁对氯化铝诱导斑马鱼骨质疏松的作用 |
3.2.8 人参对氯化铝诱导斑马鱼骨质疏松的作用 |
3.2.9 郁金对氯化铝诱导斑马鱼骨质疏松的作用 |
3.2.10 党参对氯化铝诱导斑马鱼骨质疏松的作用 |
3.2.11 白豆蔻对氯化铝诱导斑马鱼骨质疏松的作用 |
3.2.12 鱼腥草对氯化铝诱导斑马鱼骨质疏松的作用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益智仁对氯化铝诱导斑马鱼骨质疏松的作用 |
3.3.2 人参对氯化铝诱导斑马鱼骨质疏松的作用 |
3.3.3 郁金对氯化铝诱导斑马鱼骨质疏松的作用 |
3.3.4 党参对氯化铝诱导斑马鱼骨质疏松的作用 |
3.3.5 白豆蔻对氯化铝诱导斑马鱼骨质疏松的作用 |
3.3.6 鱼腥草对氯化铝诱导斑马鱼骨质疏松的作用 |
3.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更年骨疏方治疗肝肾阴虚型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语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研究内容和方案 |
1.病人来源 |
2.病例选择 |
2.1 诊断标准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剔除标准、脱落与终止实验标准 |
3.分组方法 |
4.处理方法 |
4.1 一般治疗 |
4.2 药物治疗 |
5.统计方法 |
6.观察指标 |
6.1 一般情况评估 |
6.2 安全性指标观测 |
6.3 疗效性指标观测 |
7.疗效判定标准 |
第二部分 资料分析 |
1.病例入组情况 |
2.一般分析 |
2.1 性别 |
2.2 年龄 |
2.3 病程 |
3.治疗前两组疗效及相关指标分析 |
3.1 治疗前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3.2 治疗前两组VAS疼痛评分比较 |
3.3 治疗前两组骨密度值比较 |
3.4 治疗前两组血清Ca、P、ALP比较 |
4.治疗后两组疗效及相关指标分析 |
4.1 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4.2 治疗前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4.3 治疗前后两组VAS疼痛评分比较 |
4.4 治疗前后两组骨密度值比较 |
4.5 治疗前后两组血清Ca、P、ALP比较 |
5.治疗后两组安全性及不良事件分析 |
第三部分 讨论 |
1.骨质疏松症西医研究进展 |
2.骨质疏松症中医研究进展 |
3.更年骨疏方的立方依据 |
4.问题与展望 |
第四部分 结论 |
第五部分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知情同意书 |
综述 骨质疏松症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10)骨坚方对肾虚血瘀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雌激素、平衡能力和腰椎功能的影响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病例选择标准 |
2.1 诊断标准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剔除标准 |
2.5 脱落标准 |
2.6 脱落处理方法 |
3 研究方法 |
3.1 分组方法 |
3.2 治疗方法 |
3.3 观察指标 |
3.4 检测方法 |
3.5 JOA腰椎功能评分疗效评价 |
4 伦理学要求 |
5 统计方法 |
6 安全性分析 |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比较 |
2 观察指标分析 |
2.1 两组患者雌二醇的比较 |
2.2 两组患者平衡能力的比较 |
2.3 两组患者JOA腰椎功能评分的比较 |
3 两组患者肝肾功能的比较 |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
1 中医学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 |
1.1 中医学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认识和病因病机 |
1.2 中医学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理论和治则 |
2 现代医学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的研究进展 |
2.1 现代医学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认识及发病机制 |
2.2 现代医学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概述 |
3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与观察指标的关系 |
3.1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与雌二醇的关系 |
3.2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与平衡能力的关系 |
3.3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与腰椎功能的关系 |
4 立题思路 |
5 骨坚方组方和配伍分析 |
5.1 骨坚方组方和方解 |
5.2 单味药功效和药理分析 |
6 课题结果讨论 |
6.1 基线结果比较 |
6.2 观察指标分析 |
6.3 安全性分析 |
7 两组疗效差异分析 |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四、骨质疏松症的研究与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肥胖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D]. 吕伟强.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绝经后妇女骨量丢失阶段证候分析及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肾阴虚证关联基因CLCF1的机制研究[D]. 李健阳.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羊藿壮骨汤联合唑来膦酸注射液治疗脾肾亏虚型股骨粗隆间脆性骨折PFNA内固定术后的临床研究[D]. 王晨亮.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益肾强骨方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症(肾虚血瘀型)的临床疗效观察[D]. 张娟.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骨宝丸靶向调节BMP-2治疗Ⅰ型骨质疏松的机制探讨[D]. 张念军.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5)
- [6]2型糖尿病患者骨代谢及骨密度水平与相关中医证候的回顾性分析[D]. 闫子惠.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7]骨松康膏方治疗肾阳虚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观察和网络药理学研究[D]. 张磊.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8]中药水煎液对高铝诱导斑马鱼骨质疏松的影响[D]. 王雅琪. 西北大学, 2020(02)
- [9]更年骨疏方治疗肝肾阴虚型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观察[D]. 王梓仪.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10]骨坚方对肾虚血瘀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雌激素、平衡能力和腰椎功能的影响观察[D]. 陈辉阳.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标签:骨质疏松症论文; 骨密度论文; 骨质疏松的治疗方法论文; 气虚血瘀证论文; 骨质疏松用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