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哲学:可持续发展的哲学诠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哲学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生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300年来,牛顿—笛卡尔哲学作为人类认识的伟大成就,成为占主导地位的哲学思想,指导 人类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机械论和二元论作为强调主客二分的哲学,过分强调人与自然的 对立,在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发扬人的主体性的同时,发展了人类中心主义(特别是工业社 会的个人主义)价值观,表现出严重的局限性。在这种价值观的指导下,人在向自然进攻、 改造自然的同时,发展了经济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实行一种实际上“反自然”的社 会—经济—消费生活,在这种价值观指导下,发展了科学主义的思想,并从而发展了损害自 然环境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工艺。这就导致人类社会的不可持续发展,乃至整个“人—社会— 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不可持续发展,从而使人类陷入困境之中。人类走向不可持续发展的 方向,源自于自身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现在,我们需要一种新的哲学范式。美国学者卡普拉认为:“新范式可以被称为一种整体 论世界观,它强调整体而非部分。它也可以称为一种生态世界观,这里的‘生态’一词是深 层生态学意义上的。”这种新范式产生是一次“哲学转向”,我们认为,生态哲学就是这样 的 新范式。
1 关于世界的存在
笛卡尔的实在观认为,世界是二元的:存在的本源不是一个,而是两个。存在物的基础是 两个互不依赖的本原、两个不同的实体,即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世界的结构如一台机器, 动物和人也是一台机器,它们由可以分割开来的部件组成,也可以还原为最基本的部件。它 主张 的世界理论是:人与自然、思维和物质、心灵与身体之间分离和对立。生态哲学对世界的本 源可以作出不同的解释。
1.1生态哲学的实在观
生态哲学是一种新的实在观,卡普拉说:“这种新的实在观,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生态观 ,它远远超出了对环境保护的直接关心。为了强调这种更深层的生态意义,哲学家们和科学 家们已开始‘浅层环境主义’和‘深层生态学’之间的区别。浅层环境主义是为了‘人’的 利益,关心更有效地控制和管理自然环境;而深层生态运动却已看到,生态平衡要求我们对 人在地球生态系统中的角色的认识,来一个深刻的变化。简言之,它将要求一种新的哲学和 宗教基础。”(卡普拉.转折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309)
这种实在观用生态学术语表述,世界是“人—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它是一个活的 系统,有生命,有思维,有精神。地球作为活的系统,有一定的生态结构,可以分为自然存 在、社会存在、精神存在,或者为自然运动、社会活动、精神活动等等。但是,它们都是复 合生态系统过程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们是动态的和不可分割的;如果把这种结构分割开来, 例如,任何生物同环境分割开来,或者把生物分割成各种器官,那它便不再是生物,而成死 物,是尸体。同样把自然存在、社会存在和精神存在完全分割开来,孤立起来,那也是不可 理解的,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整体。
1.2生态关系实在论和过程实在论
1.2.1生态哲学的实在论是关系实在论
世界各种事物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在生态系统内,生物与环境的关 系,一方面是生物对环境的作用,生命活动引起环境变化;另一方面是环境对生物的反作用 ,环境为生物生存提供空间、物质和能量资源,生物的生存和发展受环境条件的制约。两者 是相互依赖的。
这种相互作用(包括正相互作用和负相互作用)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得以发挥,在生态 过程中表现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所有相互作用,无论是竞争还是合作,都表现为一种生态关 系。竞争是合作的对立面,又是合作的一种特殊情况。例如,捕食作用表面上看好象只是捕 食者受益,被捕食者受损害。但实际上,这是既竞争又合作。在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关系中 ,正是这种竞争的相互作用,促进了自然选择进化。在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中,没有被捕食 者,捕食者不能生存;同样,没有捕食者,被捕食者也不能生存。两者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以调节和维持生态系统的合理结构和正常功能,对维持生物群落的稳定性有重要的作用。
生态学家在生态系统研究中,非常重视各种生态因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他们不是孤 立地研究各种生态因素,而是在它们的相互作用与相互联系中研究它们。“一切事物与一切 事物有关”,这是生态学最重要的规律。生态哲学是关系实在论。
1.2.2生态过程比生态结构更重要
生态系统同世界上其它事物一样,是有一定的结构的。但是,它的结构和过程是相互关联 的,结构与过程比较,过程更基本。
卡普拉说:“我谈现代科学世界观时,谈的是少数人的观点,是站在科学最前沿的人的观 点——如伊利亚·普里戈津、戴维·博姆和其他一些同样的人物。我把这种现代观点称为生 态世界观。在生态世界观中,始终贯穿着两个主题。一个主题是一切现象之间有一种基本的 相 互联系和相互依赖的关系。……。第二个主题,现实和宇宙在根本上是运动的。结构不再 被看成是基本的东西,而是一种基本过程的表现形式。再则,结构和过程两者最终也是被看 成是互补关系。这两个主题——相互联系和运动是科学理论和东方哲学一再被提起的概念。 ”(维克多·奥辛廷斯基·未来启示录.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245~246) 生态哲学强调生态过程,这同现代自然保护的观点是一致的,它认为维护基本生态过程, 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首要条件。
强调过程的重要性,自然界不是僵死的才得以论证。自然界早在人类出现前就产生了生命 ,这里,如果我们只把它作为一种状态来描述,容易认为它是僵死的;相反,如果我们不是 把自然作为状态,而是作为过程来理解,那么,自然就不是僵死的。
这是生态哲学对现代哲学的一个贡献。
2 关于整体与部分、首要和次要
2.1新范式是整体论
机械论世界观强调分析,把整个事物分割为局部,局部又可再分,直到元素、原子、基本 粒子。它认为,部分的性质决定整体。人类的认识只有认识了局部以及它们的作用机制,才 能够认识整体。
卡普拉指出,生态世界观中始终贯穿着两个主题,第一个是“把部分和整体的关系颠倒过 来,在笛卡儿世界观中,整体的动力学来自于部分的性质”。现在恰恰相反,部分的性质是 由整体的动力学性质决定的。整体的动力学是首要的,部分是次要的。
整体论是机械论的一个哲学上的替代。麦茜特认为,整体论是由生态学提供论证的。她引 述斯兹《整体论与进化》一书,用以表明整体论基本特征的定义:“把一个植物或动物作为 整体的一个样本,我们发现作为各部分之联合的根本的整体论特征,联合是如此紧密和强烈 ,以致比各部分的总和还多;它不仅给各部分一个特定的形态和结构,而且在它们得以选定 其功能的综合中确定它们;综合影响和确定各部分,使它们的功能朝向‘整体’;于是,整 体 和部分彼此相互影响和相互确定,并或多或少地融和它们的个性特征。”(麦茜特.自然之死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324~325)
生态世界观认为,事物整体与部分的区分只有相对意义,它们的相互作用更基本,而且是 整体决定部分,而不是部分决定整体,即部分的性质是由整体的动力学性质决定的,它依赖 于整体。部分只是在整体中才获得它的意义,离开整体就会失去其存在。因而,首先是整体 ,它的动力学决定部分,部分作为整体的内容,它表现整体。它们两者是互补的,是不可分 割的。因而,我们强调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整体性。生态学的基本观点 ,是生态系统整体性观点。生态哲学是整体论世界观。
生态哲学关于世界整体论的预设,比机械论的纯机械的预设有更大的客观性和优越性。因 为事物作为一个整体,它是创造性的综合过程。也就是说,作为结果的整体不是静态的,而 是动态的、进化的,因而是创造性的。拉兹洛说:“当代世界需要进一步整合。”我们需要 更重视整体论。
2.2放弃首要次要之分,拒绝以什么为中心
机械论世界观依据分析性思维,在分析事物时总要指出首要的和次要的方面,以便抓住主 要 矛盾,认为抓住主要矛盾,一切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对待事物、处理问题,总是要求以首 要的为中心。
生态世界观不强调首要、次要之分,不强调以什么为中心,因为它认为,事物的相互联系 和 相互作用,比它们之间的相互区别更重要,所有生态因素都是相互作用的,是互补的。这就 是卡普拉所说的,我们最终要放弃首要与次要之分;并把首要与次要的地位颠倒过来。
生态哲学从放弃首要次要之分,走向拒绝以什么为中心。
在关于人类中心主义问题的讨论中,许多人认为必须追问,是以人类为中心?还是以生态为 中心?两者必居其一。
我们认为,问题不一定要这样提出,因为两者不是非此即彼地只有一种选择。因而我原则 上反对这个“以什么为中心”的问题。如果硬要说以什么为中心的话,那么要在人、自 然这两个要素的再高一个层次来认识,即“人与自然界的和谐”。
这里,如果把“以什么为中心”的问题,转换为“以什么为主”这样的问题。它的意思大 体上一样,但也许要好理解一些。
生态学强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虽然也有“关键因素”、“关键种”这样的概念,但在说 明生态关系时,所强调的是“相互作用”,而不是“主要、次要”。
3 关于主体与客体
3.1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统一
笛卡尔世界观强调绝对的主客二分,人与自然、思维和物质的分离和对立;而且认为只有 人是主体,人以外的世界是客体;自然界作为客体(对象),是非生命的,它的“对象化”和 “物化”,是把它仅仅作为人的一种工具,是满足人的需要的工具。因而它是僵死的,人作 为主体,有权主宰和统治自然界。
生态世界观对绝对的主客二分,虽然我们可以作主客分析,但它们的统一是最根本的,两 者统一是事物自身固有的性质。而且主体并不是唯一的,虽然在认识论的意义上,当我们 说是人对事物的认识时,主体是唯一的,是指人对事物的认识。这里有主—客关系和主—客 统一。但是,在本体论的意义上,主体不是唯一的,事物本身是它的主体,在生态系统中, 不仅人是主体,生物个体、种群和群落也是生态主体。这里也有主—客关系和主—客统一。 在价值论的意义上,不仅人是价值主体,而且生命和自然界也是价值主体。人具有内在价值 ,因而具有生存权利,人是生存权利的主体。因而,生命和自然界也具有内在价值,也具有 生存权利,生命和自然界也是生存权利的主体。生态世界观认为:人、生命和自然界的内在 价值与外在价值的统一,是主—客统一的一个方面,它具有不可分割的性质。
3.2客体不是僵死的,物质主动性有不同的层次
生态哲学不赞成机械论的看法。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生态哲学的 基本问题。它的要点是:第一,我们要承认,人和社会是作用于自然的主体;生命和自然界 是客体。第二,在生态哲学的主—客关系中,主体不是唯一的,生命和自然界也可以作为主 体。第三,作为客体的生命和自然界不是僵死的,它具有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具有相对性,而不是绝对的。
我们拟从如下8个方面对这样的看法进行讨论。
(1)地球是活的系统。它被称为“盖娅”,是生命系统,已经经历了前生物阶段、生物阶段 和人类阶段的演化。“人—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形成,世界就有了自然存在、社会存 在、精神存在和自然生态系统、社会生态系统、精神生态系统以及自然运动、社会运动、精 神运动。
(2)世界的目的性。“目的论”曾经是一种不正确的学说,它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上帝 创造的,因而都是合乎目的的。恩格斯指出,在目的论者看来,“猫被创造出来是为了吃老 鼠,老鼠被创造出来是为了被猫吃,而整个自然界被创造出来是为了证明造物主的智慧。” 这种看法是从事物之间的关系来看,一种事物是另一种事物的目的。现代哲学批判了这种目 的论,发展了只有人是目的的哲学和科学。它认为主体只能是人,一切事物的价值是由人的 功利决定的;只有人是目的,人的目的具有唯一性和绝对性。因而自然界只是人实现目的的 手段或工具。
但是,现代科学也揭示了世界不同层次的内在目的性。维纳等著的《行为、目的和目的论 》一书,把目的性分为三类或三个层次:一是人的目的性。它是人类自觉的和有计划的追求 和行为。二是动物和植物的目的性。它是生物有机体对外界环境的一种适应性,一种本能。 三 是无机自然界的目的性。这是在反馈机制作用下或协和力作用下,维持或趋向一种特定的稳 定 状态,以保持系统内部与外部环境相协调的特性。
(3)物质的主动性。世界确实如机械论认为的那样,物质没有主动性,都是被动的吗?
生态哲学认为,物质作为自组织系统,它具有相对的自主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卡普拉指 出:“自组织系统的相对自主,使古老的关于自由意志的哲学问题得到新的阐释。从系统观 点出发,决定论和自由论是相对概念。从系统对环境的自主来看,它是自由的;从其通过相 互作用的依赖于环境来看,它又是受制于环境影响的。有机体的这种相对的自主性,总是随 着它的灵活性一同增加的。这在人类达到了最高程度。”(卡普拉.转折点.北京: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社,1989.199)也就是说,物质的主动性是随着物质的进化不断提高的。
物质自发的运动和发展,表明世界上不存在无主动性的存在形式,只是物质演化的不同阶 段,有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的主动性。物质运动的源泉在物质本身。这表明物质包含主动 性。否则,物质变化发展的原因得不到说明,而只好求助于上帝。这里把物质主动性分为三 个层次:无机物的主动性;生物的主动性;人的主动性。
①在物质运动的前生物阶段,物质作为运动的负荷者,表示主体与客体的潜在不可分性。 这时物质主动性只是一种潜在的形式,或潜在的主动性,它以物质运动的源泉的形式表现。
②无生命物质运动存在着向生命发展的方向性。现代科学认为,物质的化学变化产生了生 命。这里生物运动形式产生,出现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作为生存的主体是物质的一种 形态。它作为自然物质进化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它本身是物质、能量、信息的负荷 者。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生物依赖环境生存,在适应环境中成为生存主体;生命生存对 环境发生作用,引起环境变化,环境成为客体,是生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物与环境 成为主—客关系,两者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是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物质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所有生命,任何一个生命有机体,都是自主活动的系统,它对环境的反应 不是被动的,而是具有主动性的。生命不是被动存在,它在自主活动中对环境产生重要的作 用。在这里,生物的主体地位,它把自己的生存环境作为客体,是不自觉的和无意识的,是 本能地以自己的生存为基础的。因而它的主动性仍然是未展开的一种初级形式。生物的主动 性 主要与自身生存的需要相联系,通过本能直接从自然界(客体)取得生存资料。为了生存,生 物靠调节自身的变化以适应环境的变化,求得与客体(环境)的统一。因而在这里,主体与客 体是未完全分化的,两者相互渗透交织在一起。
③人在地球上产生,也就产生了以人为主的生态关系。在这里,主体与客体的本体论意义 是,作为主体的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存在物,他靠自然界生活,自然条件和自然资 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基础,人的生存和发展受一定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制约。但是 ,人又是有意识的存在物和社会存在物,他具有智慧,主体主动性在这里达到了高级的形式 。
人类把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在自己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把自己与自 然界分开,运用自己制造的工具(作为与自然关系的中介)通过劳动作用于自然界。人的主要 需要大部分不是直接地从自然界取得满足,而是通过劳动变天然自然物为人工自然物而得到 满足。因此,人把自然界作为客体,人的主体地位是在实践中被自觉地意识到的,通过自己 的活动改变环境(适应环境和使之适应环境)的过程中达到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它表现了人的 自觉的能动性。但是在这里,并没有摆脱主体与客体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一方面是 人对环境的作用,另一方面是环境对人的作用,特别是人类活动改变了的环境对人的反 作用,表现了自然环境的主动性。
(4)自然界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生命和自然界是自组织系统,自然过程是物质生产过程,是 不断地创造价值的过程。只要有太阳能的输入,自然系统就不断地朝有序的方向进化,朝价 值不断增值的方向发展,表现它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生命和自然界是创 造价值的主体。
(5)主体的层次性。主体与客体是相对的,当说到人对自然的作用时,人是主体,自然是客 体;但是自然不是任人随意摆布的,它对人的作用都作出反应,它可以作为主体。因为在这 种相互作用中,虽然人是行动者,自然是行动的对象,是客体。但是,同时,人又是自然的 反作用的对象,在这个意义上,人又成为客体。
主体是有层次的。从主体进化的角度,可以把主体分为三个层次:①地球进化的前生物阶 段,物质自身是主体。②地球进化的生物阶段,生物成为生命主体。③地球进化的人类阶段 ,人成为生存主体。
从认识论的角度,当我们说的是人的认识时,这里的主体是唯一的。
在本体论的角度,主体有上述三个层次。
从价值论的角度,现代哲学认为只有人有价值,离开了人,自然界无所谓价值可言。但是 ,生态哲学认为,如果我们不仅承认人类生存,而且也承认其他生命和自然界的生存—— 这不仅是对一种现实的承认,而且对人类也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我们就不仅需要承认人 的价 值,而且要承认生命和自然界的价值。在这里,价值主体不是唯一的,不仅人是价值主体 ,其他生命形式也是价值主体。
(6)关于生态认识。现代哲学认为,所有的认识都是人的认识。而生态哲学认为,生命和自 然界是有“评价能力”的,从而提出“生态认识论”的问题。
(7)关于生态价值。生态哲学认为,不仅人具有价值,生命和自然界也具有价值,包括它的 内在价值、外在价值、固有价值和系统价值等。自然价值又称为“生态价值”。
(8)关于生态智慧。只有人具有智慧吗?世界著名学者贝切伊和卡普拉都提出“生态智慧” 概念。他们认为,中国老子的著作表达了高度的“最深刻和最美妙”的“生态智慧”。这可 能是从人的认识的角度来说的,指人对事物的认识符合生态观点和生态规律。
那么,生命和自然界本身是否具有“智慧”?我们觉得应该给予承认。否则,人的智慧是从 哪里来的?智慧也是有层次的。但是,智慧的层次,不一定是指“智慧”的高低。我们说“ 人学习自然界的智慧,从而提高自身的能力。”这是不是谬论?我们可以以“仿圈学”为例 , 生物圈的物质生产,是废物还原和废物利用的过程,是无废料的生产过程,因而它具有持续 性。但是社会物质生产,以排放大量废物为特征,它以损害资源和环境为代价,因而没有持 续性。学习生物圈物质生产的无废料生产过程(仿圈学),设计生态工艺和生态技术,实现无 废料的社会物质生产,这是不是学习自然界的“智慧”?
生态哲学有助于我们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现人类在地球上诗意般的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