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力平衡针法与康复训练治疗脑梗塞恢复期的临床观察论文_孟美媛

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芒宽中心卫生院 云南保山 678000

摘要:目的:观察张力平衡针法与康复训练治疗脑梗塞恢复期的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梗塞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行康复训练法,治疗组予以张力平衡针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比较两组疗效、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等指标。结果:入组患者均获得随访,治疗组的疗效、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等观察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张力平衡针法与康复训练治疗脑梗塞恢复期疗效好,可提高患者运动功能,改善病患生活质量。

关键词:张力平衡针法;康复训练;脑梗塞

脑梗塞属于中医学“中风病”范畴,是当前心血管疾病领域的常见病、多发病,发病凶险,随着医疗救治水平的提高,致死率在逐渐下降,但致残率居高不下,给病患及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如何有效减轻残疾的影响、恢复病患的肢体功能,成为当前治疗上首要面对的问题。在基层医院当前主客观条件下,运用张力平衡针法与康复训练治疗脑梗塞恢复期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所有入组患者均为本院门诊及住院患者,时间起止为2013.5-2015.10,按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男22例,女8例,年龄37~76 岁,平均63.5±12.5岁,平均病程3.32±1.55月,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57.62±7.21分;对照组男21例,女9例,年龄 39 ~77 岁,平均65.7±11.2岁,平均病程3.11±1.24,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57.73±6.85分。入组患者未见恶性肿瘤、精神疾患等严重内科疾患。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组标准(1)参照2007年《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07年版》拟定[1](2)发病0.5月--6个月内的脑梗塞恢复期患者,生命体征平稳(3)年龄大于35岁,小于76岁且无严重内科疾患。

1.3 治疗方法

1.3.1对照组:康复训练①语言上:根据具体情况循序诱导训练发音到读字、句,鼓励多与人说话交流②肢体上:早期予以按摩、理疗,防止肌肉萎缩及痉挛,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方案,情况稳定后可借助康复器械或工具进行训练③认知上:多听音乐、读书看字,鼓励使用网络聊天工具。

1.3.2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张力平衡针法,①取穴:上肢伸肌侧(肩髃穴、阳池穴、天井穴等),上肢屈肌侧(极泉穴、大陵穴、尺泽穴等),下肢屈肌侧(髀关穴、解溪穴、曲泉穴、申脉穴等),下肢伸肌侧(血海穴、照海穴、梁丘穴等)②体位:仰卧位,双手各置于体侧,手掌保持中立位,掌心向内侧;双下肢自然放于床上并保持伸直,膝后下垫高约15cm,以维持下肢立线。③手法:弱化手法:先取上肢屈肌,下肢伸肌侧穴位。取毫针快速刺入各穴,得气后各穴位行柔和均匀的捻转手法1min。强化手法:后取上肢伸肌,下肌屈肌侧穴位。取毫针快速刺入各穴,得气后各穴位行较强的提插捻转手法1min。得气后留针30min,出针前分别用上述手法运针1min,每日1次。2周为1疗程,治疗3个疗程。

1.4 疗效性观察

1.4.1 观察指标: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简称FMA评分)[2]。

1.4.2 疗效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科创立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3]。采用主症与体征,积分综合评分法。按尼莫地平法:分值=(治疗前积分一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x100%,分4级评定:临床治愈:分值≥85%;显效:分值≥50%;有效:分值≥20%;无效:分值<20%。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用 SPSS 19.0 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先进行正态性检验及方差齐性检验,满足正态性及方差齐性时,每组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三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不满足正态性或方差齐性时,用非参数检验;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

2 结果

2.1 FMA评分 治疗前,两组患者FMA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结束后,治疗组FM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体详见表1

3 讨论

脑梗塞属于中医学“中风病”范畴,病因病机较复杂,历代医家均有研究阐述。病因总归为风邪、火邪、痰邪、淤邪等,病机多为标实本虚,常见辩证分为中经络与中脏腑,前者病情较浅,后者病情重,中医治疗脑梗塞疗效好,副作用小,中医治疗从整体调节出发,总的治则为补虚泻实,平衡阴阳。张力平衡针法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广项目,主要针对于中风后偏瘫患者,是传统针刺法的改进,在有效穴位上施以强弱不等刺激,以达到肢体生物力学的平衡,在针灸界独具特色。章薇等[4]通过研究显示,张力平衡针法可较好的改善脑梗塞患者的肌张力、恢复其神经功能。康复训练是国家近年来热门话题,有成熟的康复理论及技术,通过运动疗法与作业疗法,打断了脑梗塞恢复期异常的运动模式,可有效针对性的增强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患者语言能力,增加运动的协调性。本研究中运用张力平衡针法与康复训练治疗脑梗塞恢复期,治疗组患者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分析原因可能在于两种治疗方法可以取长补短,两种方法一动一静,动静结合,张弛有度,具有增效、协同效应。

综上所述,采用张力平衡针法与康复训练治疗脑梗塞恢复期具有显著的疗效,可提高患者运动功能,改善病患生活质量。是一种有效、可靠的临床治疗方式。

参考文献:

[1]饶明俐.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1-32.

[2]王玉龙.康复评定技术[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7(1):331-334.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l):55-56.

[4]章薇,刘智,娄必丹.张力平衡针法对脑梗死患者血清IL-1和SI-CAM-1、sVCAM-1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5.25(3):214-216.

论文作者:孟美媛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17

标签:;  ;  ;  ;  ;  ;  ;  ;  

张力平衡针法与康复训练治疗脑梗塞恢复期的临床观察论文_孟美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