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无烟产业的误区——“绿色时代”与“绿色旅游”浅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误区论文,产业论文,时代论文,旅游论文,浅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世界性的人口增长和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使用,严重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环境危机,使人类真切地认识到必须建立一种以环境保护为标志、实现人与自然共同生息、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的文明——“绿色文明”,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将是全人类共同的奋斗目标。在我国的旅游界,一直流行着“旅游业是无烟产业,不象其它产业那样对环境造成污染”的观念。然而,当我们冷静地审视旅游业开发的环境效益时,就会发现这一理论的严重错误。克服旅游业发展中忽视环保的短期行为,实现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是我国旅游界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迎接“绿色时代”的到来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人类可以更加如意地按照自己的价值尺度打破自然平衡,改造自然界。这些改造活动,既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时又对人类构成了一种潜在的巨大阴影。急功近利的片面性把人们引向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和无节制的耗费,使不同水平的自然平衡都濒临于自我修复的极限,从而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和危机:大量的珍稀动物消失、人口过剩、耕地锐减、城市热岛效应、资源耗竭、环境被严重污染、生态失衡……。以美国杜邦化学公司发明的CFC[,3](氟利昂)为例:长期滥用氟利昂使得地球的臭氧屏蔽层出现两个大空洞,南极臭氧空洞面积已达1000万平方公里,一直延伸到新西兰、澳大利亚、智利和秘鲁南部,从而使得恶性肿瘤在全世界范围内蔓延,皮肤癌和白内障患者急剧增加。全球每年死于黑色素的已由50年代不足500人上升到今天的超过6000人。伦敦烟雾事件、孟加拉国洪水泛滥等一系列惨痛的事实,使人类在一度盲目追求高速度发展的狂热后清醒过来,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样:“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人类逐渐深刻地认识到必须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建立一种社会经济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绿色文明”。
在20世纪后期,一股推崇绿色环保的“绿色革命”浪潮席卷全球。1970年,在意大利成立罗马俱乐部,指出人类社会的进步并不等于GNP值的上升;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发表了《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宣言》;1978年西德实施保护环境的蓝色天使计划;1987年34个国家签署保护臭氧国际公约《蒙特利尔公约》;1990年在加拿大温哥华’90国际大会上提出了永续旅游的概念;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纪念人类环境会议20周年的会议,发表了《21世纪议程》;新成立的世界贸易组织WTO,专门成立了环境与贸易小组,“环境与贸易”议程将成为WTO的优先议程。
在“绿色革命”浪潮的强烈冲击下,绿色环保的观念日渐深入人心,“安全、优质、无污染”的绿色产品也不断涌现,如“绿色食品”,“绿色汽车”,“绿色电冰箱”。世界上许多大企业都加入了环保的行列。例如可口可乐公司率先在全世界推广可以再生使用的容器;澳大利亚正在设计世界上第一座“绿色体育馆”,该体育馆的设计极其强调环保意识,其供电依靠设在馆顶上的14组太阳能电池完成,座椅的70%来自于废木材、废金属;所有纸张如海报、入场券、说明书等都可以在使用过后重新造纸。一切事实都表明,一个保护地球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关系,确保人类的永久生存和社会经济的永久持续发展的“绿色时代”已经到来。
当发达国家已步入高度工业文明之时,我国尚处在工业化发展的初期阶段。在这一阶段,能耗高、污染严重的重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工业污染造成的隐性和显性的经济损失严重。据保守估计,以93年价格指数作为折合参数,90年代初的污染年损失已高达一千亿元以上,占1993年GNP的3%(其中不包括资源破坏损失)。倘若我们因循发达国家“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那么生态严重失衡和生物多样性的严重破坏将不可避免,环境危机造成的历史悲剧也可能重演。加强环境保护,发展“绿色产业”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二、旅游业发展对环境的消极影响
旅游是世界范围内最有影响力的社会经济活动之一,是人类最高和最深层次的愿望。它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旅游能够促进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同时,旅游也加剧了环境的损耗和地方特色的消失。特别是旅游业的盲目过度开发,造成了原有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不可挽回的损失。具体说来,旅游业的负面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大量猎杀野生动物、砍伐树木和采集植被或者大量侵占土地而改变某一旅游地动植物种群的结构,甚至引起某些种群的衰退和灭绝。
2、任意排放垃圾、油污污染水质;排放废气、燃烧包装材料污染空气;交通运输拥挤导致噪声污染。
3、游客大量涌入,破坏了资源的原始性和自然状态;某些旅游资源因为面向大众开放而失去特质而贬值;旅游消费的过度膨胀,引起旅游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超负荷运转。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找到不少实证。由于亚太地区度假旅游区成批量开发,所需的高尔夫球场迅速增加,在马尼亚的海滨地区,高尔夫球场产生的污水和工业废物结合成红潮,严重危害了海洋生物;欧洲旅行社曾因污染严重而取消曼谷的旅行计划;我国的九寨沟曾被联合国授以“世界自然遗产”的称号,然而近年来由于无规划、无限度地发展旅游经济,比如盲目地大量兴建商场、旅馆等等,环境污染极其严重,以至于联合国官员在重新视察后对中国发出了警告;苏州河近年来污染日益加剧,在有些地段甚至成为奇臭难闻的黑河。此外,一些形式趋于雷同、仓促上马而品位低劣的人造景观除了对环境造成破坏之外,还降低了中国旅游景观的吸引力,甚至歪曲和损害了中国文化。
正是在环境、自然景观、文化特色和传统习惯受破坏而付出巨大代价的基础上,旅游业才得以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因此,旅游不是人们传统观念上认为的“无烟产业”,而是同其它产业一样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我们再也不能对旅游业——“朝阳产业”中的环境隐患等闲视之,必须转变观念,将“环境、旅游设施、旅游服务”视为旅游产品整体框架的一部分,加强有利于环境和文化的“软”开发。
三、全方位开拓我国的“绿色旅游”
如何解决环境保护与优先发展旅游的两难命题呢?笔者认为,全方位开拓“绿色旅游”才是我们的唯一出路。“绿色旅游”,最根本的一点是要在旅游开发的同时,保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优秀文化精髓的传播。也就是说,要求旅游和自然、文化、人类生存环境结为有机整体。开拓“绿色旅游”,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把保护生态环境和绿色资源、满足“绿色消费”的思想贯穿于整个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就资源的利用而言,要采用新型的、无公害的能源和资源,以及能节约能源和资源的新技术、新设备;就旅游商品而言,其使用过程要尽量节约原料和能源,而且易于回收、复用和再生,或易于处理和分解,商品的命名能体现绿色环境的主题,并符合绿色环保标志的要求,商品的包装材料应该无毒性、易分解。目前已有一些国家由此入手开拓旅游业新思路。便如,美国第一家“绿色”旅行社在洛杉矶宣告开业,这家旅行社的建筑材料有50%取自再生的铅、钢、玻璃,所有物品都以尽量安全为标准,床单毛巾均用棉花或亚麻织成,并采用电子过滤系统清除自来水中的氯化物、有毒花粉、微生物等物资。每间客房都拥有一架香味发生器,可随时释放天然松香和果香。旅行社开业后经济效益菲然。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旅游业中比较严重的污染源是以包装废弃物形式出现的垃圾,因此,研制和采用新型包装材料是很有必要的。商品包装应具有4个特性,即减少材料起始消费量,大型容器再填充使用,回收循环使用,能量再生使用。当然,与此同时还应加强对游客的教育,树立“环境有偿使用、污染权商品化、市场化”的新观念。
其次,要以绿色为主题,开发出各种旅游项目,主要包括森林旅游、农业旅游和生态旅游。据统计,去年全世界到森林旅游的人次达到3.9亿,到2000年可望实现5亿人次,占全球国际旅游者总量的1/2,今天的游客准备额外付8%的费用,用于优化旅游环境。目前,世界上交通便利且具有优越森林资源的地区都在极力开发森林旅游。比如拥有40万公顷天然森林资源的上普罗旺斯省就适时推出了各种绿色旅游项目,其内容围绕登山涉水、探险寻幽、观赏自然景观而开展。这既适合青年人背包跋涉、露宿野营的需求,又宜于老年人随意漫步。该省还建立了形状各异、古朴实用的环保住宅,从而使其整体野营接待能力提高了五、六倍。我国的森林旅游也正在形成一种新的趋势。据统计,我国森林旅游年接待游客量已由80年代初的100多万人次、80年代末的1000多万人次上升到目前的3000多万人次。在“回归自然”这种旅游心态下,森林旅游的发展前途极为可观。
农业旅游项目在我国已有一定的市场,但其广度和深度有待于进一步的开拓。上海在这方面做得比较成功,近年来,上海市大力开展农业旅游,以园艺化设施与特色农业吸引游客。推出了一系列以园艺设施、无土栽培技术和特色农业资源为依托的旅游项目。如虹桥园艺场首次栽培无公害蔬菜上市,吸引大批游客前来参观。除此之外,上海市郊举办的各类节庆活动也极为成功,如南汇桃花节、宝山柑桔节、奉贤风筝节等。94年到闵行参观的人数就达到8万余人。
生态旅游应强调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从理论上讲,旅游系统可以分为三大类:自然生态旅游系统、经济生态旅游系统、社会生态旅游系统。第一类系统着重强调维持自然状态,第二类系统主要从经济效益与环保的角度开发旅游资源,第三类系统重在游憩、经济、社会和生态四个方面的协调统一。在西欧、北美的大西洋沿岸、地中海沿岸等地,每年吸引的游客占世界游客量的40%。美国在1993年前已有800万人次参加过生态旅游活动,另有3500万人表示要在三年内去参加一次生态旅游。我国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迹,因此,在开发中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原有的海滨、名山、冰雪等天然景观开发生态旅游,避免无中生有的粗制滥造,另一方面也要注意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维护“生态潜力”。这也就是说,不管开拓什么形式的旅游项目,都必须严格控制生态容量和经济容量,避免旅游区超负荷运载。同时,我们还可以开展一些有助于体现“绿色”特质的活动,比如开展种植新婚旅游的鸳鸯树、家庭旅游的合欢树、修学旅游的结业树、友谊树等植树活动,既利于环保,亦能吸引大量的回头客。
再次,我们应强调深层次地挖掘旅游中的“绿色文化”。这里所指的“绿色文化”,尤其重在中国的历史文化精髓和民俗风情方面。世界上许多国家就是依靠其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特殊的旅游形象来吸引游客的。比如巴黎、柏林、维也纳、雅典、罗马等旅游城市的古建筑、历史博物馆等文化遗址就吸引大批的游客前来参观。在我国,开发文化品位低、与周边环境相违背的人造景观是没有意义的,正确的作法应该是以中国特色的“绿色文化”来开拓客源市场。事实也证明,“’92友好观光游”、“’93中国山水风光游”,“’95中国民俗风情游”都是十分成功的旅游项目。北京海淀区加强“软”开发,组织除夕之夜大钟寺撞钟、圆明园游园会等活动,效果颇佳。苏州通过开发水巷探幽、古镇采风、农家趣游、品蟹赏菊、观枫觅古、参加丝绸制作等50多项特色旅游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90年3月始创的“网师园月夜游”活动也对苏州旅游业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因此,尽量避免形式的仿古,深层次地开发人文景观,使其富含文化特质,是时代之所趋。
《可持续旅游发展世界会议》于1995年4月24日至28日在西班牙加那利群岛兰沙罗特岛的“火山之家”召开,会议通过了《可持续旅游发展行动计划》和《可持续旅游发展宪章》,这表明旅游与环保协调发展的问题已为世人所瞩目。改善自然环境和城市环境,是所有从事旅游活动的人的共同责任,因此,更新观念、全方地开拓有利于环境保护和文化挖潜的“绿色旅游”显得尤为重要。在“绿色时代”所营造的“绿色环保”氛围下,为了避免被淘汰的厄运,我们只有通过开展“绿色旅游”来求得生存发展,使我国在亚太旅游市场中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