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自山区的报告——访贵州省湄潭实用科技学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贵州省论文,湄潭论文,山区论文,报告论文,学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们和广大读者一样,怀着看个“究竟”的心情,驱车两千多公里,来到座落在西南山区的贵州省湄潭实用科技学校。下车后,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座四面环山的别墅式院落,院落的左面和后面翠竹苍松,正前面一方5000平方米左右的鱼塘,一条县级公路顺着大门面的围墙蜿蜒而过。真是一所养尊处优的处所。即使你想象丰富,也不可能和大江南北的种菌能手们联系起来,但事实告诉我们:这些种菌致富的金凤凰,正是在这所别墅式的学校里学艺成后飞出去的。
校长邹书海中等身材,几个手指上的裂口还缠着胶布。听说我们是杂志社的,很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从言谈中可见他不善于应酬,一副黑里透红的脸上充分流露出一个憨厚农民的本色。在喧嚷中,我们的眼光四处游览,想看看他们的食用菌制种栽培究竟是些什么设备,很让我们失望,除了教室外墙角有一个用柴油桶砌成的灶外,什么也没有看见。来到屋里坐定,我们开门见山地说:“邹校长,为了向读者负责,我们是来看看您们食用菌技术的真实性的。”他浅浅一笑:“怎么说呢?不过您们来了很好,我先带着您们走走看看。”来到刚见过的油桶灶前,他介绍说:“这就是我们制菌种的灭菌设备,只需再有一只煤炉代替接种箱,就可以制菌种了。”他搬出几篓长好的试管种说:“这就是我们制的母种。”他拿起一捆递给我们:“这是灵芝”,又拿起一捆:“这是真姬菇”,如此这般共有四十多个品种。他说:“您们看得出,这几十个品种是用同一个配方和操作方法制成的,只是在转接时接入不同的菌种而已”。最后他拿起一把阿魏菇母种说:“从标签上看得出,这是今年2月28日用鲜菇分离的,现在已保藏了近10个月,还可以保藏半年,常规斜面母种保藏3个月后必须转管”。来到菌种培养室,他拿起高的玻璃瓶说:“这是原种”,又介绍矮的罐头瓶说:“这是生产种”。什么杏鲍菇、香菇、蘑菇、竹荪等均有,只是我们没有一一记下罢了。我们发现好多菌瓶的上部和下部都长满了白色的菌丝,唯独中部还是原材料本身,邹校长解译说:“这就是我们的制种技术最低也比常规方法提前一倍时间长满瓶的原因”。他还说:“这些各种菇的原种、生产种和母种,都是用油桶消毒灶灭菌,用取暖的煤炉得到无菌区生产出来的”。
一块9分多面积丁字型的地里已栽下了4000公斤草料。管理人员介绍说:这种栽培方法是直接把秸秆下在土沟里,上面再盖上泥土让它长出菇来。他还一一揭开拱膜、扒开覆土介绍说:“这一畦是鸡腿菇,这两畦是大球盖菇,这两畦是茶树菇,……”,可我们真没有口福,看到的只是草料上长满的白色菌丝。管理人员说:“这些品种要在8℃以上才能出菇,现在气温4℃以下是长不出来的”。我们只好待春暖花开后再来品尝这些菇味了。
处理草料的是用两只油桶并排建成的灶,灶里还燃着火,旁边一大堆用薄膜盖着的草料正在软化之中。据说,这次软化的是1000公斤稻草,一次性最多可处理秸秆1500公斤。一间三十多平方米的陈列室里布满了展桌,四壁也挂满了展品。靠门的展桌上是该校阳畦栽培出的16种菇类图片,邹校长除了一一介绍它们的菇名外,还特地指着一种洁白色的大型菇朵说:“目前最名贵的就数这阿魏菇,新疆先后有5个学员是来专程学习阿魏菇的栽培。韩国在新疆大量收购这种菇,野生鲜菇每公斤高达250元,人工鲜菇每公斤也值60元”。展出的有专家鉴定书,三个专利证书,世界华人重大学术成果和中国“九五”科学技术成果证书等,还有该技术在国际国内所获得的各种奖证、奖牌、奖杯等几十种荣誉,真是琳琅满目。邹书海已被好多个单位聘为客座研究员或工程师,除了本国的外,还有几个外文聘书等。
(未完待续)
标签:湄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