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1]2003年在《腾挪跌宕的灵魂——莫言创作论》文中研究说明从86年《红高梁家族》至今,莫言的创造力旺盛而持久,更为可贵而值得研究的是:他的作品以一种“天马行空”的艺术才华满足多重领域,不是在同一层面上重复自己,而是积极探索,既是“寻根派”的中间力量,又是先锋小说家;既是军旅作家,又是民间化写作的代言人。莫言在每个领域的创作都独辟蹊径,既体现为主题意蕴的深刻上,又体现为叙事手法上的创新,同时又是一个天生的先锋小说家,其作品或多或少或明或暗遍布着活跃的潜意识、无禁忌的联想,充满野性的个人化而又联接着种族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由于文化空间本身的多维结构与多向放射而导致的叙述的‘爆炸’性、多层性、‘漫游式’风格。《檀香刑》可称为相当纯粹的民间化写作,它的形式、语言及内在精神都是真正民间意识的勃发。本文从叁个层面来分析莫言创作。第一部分:性爱·生命力·国民劣根性着重从主题意向入手,追溯莫言的创作之源。纵观莫言的作品,其主题意向从两个维度上展开:对激狂性爱和狂热生命力的赞美与弘扬,对国民劣根性的揭露与鞭鞑,而这两者的关系又是不言而喻的,是一个物体的两面,它们共同体现了莫言重铸民族魂的思考和探索。第二部分:感觉·激情·叙事着重分析莫言创作的审美品格。 1、鲜活丰盈的艺术感觉 从语言上说,莫言的小说是感觉的艺术,他那些鲜活丰盈、充满想象力和爆炸性的艺术感觉使其小说创造出一个崭新而独特的空间世界,其中又内含了时间的变幻不定。 2、热烈酣畅的主观激情 莫言不同于内省、思辩、智性写作型作家,他态肆张扬的宣泄内在的激情,更多的体现为非理性的情感宣泄,是个释放主观激情的歌者,尤其对审丑领域的开拓,对象征、隐喻世界的着意构建,在完整和丰富现代审美艺术形式的同时,更是对传统审美风范的叛逆与挑战。 3、自由开放的叙事方式 莫言作品的叙述视角、叙述手段多变,其在叙事方式的变化与试验,对同时期文坛和作家产生深远的影响。第叁部分:民间立场·狂欢话语着重分析莫言小说创造的民间文化立场及其精神走向。 1、民间立场的确立 他首先发现了潜藏于民间深处的那种活泼的、自由自在的精神指向和生命形式,升华为独立而高贵的民间审美意识。在多元文化语境的参照之下,在现代理性意识的审视之下,莫言探讨了民间文化形态对当代人精神生成、对当代中国真正的现代性作品生成的重要意义。 2、肉体的政治伦理学 对肉体的感觉描写从刺激的强度呈现出爆炸状态,重现了感性经验的强大精神能量,体现民间社会对主流社会的反叛。 3、狂欢节的精神图景 莫言写了许多民间节目,其言说的重点转向传奇性、刺激性,能感到生命律动的那一部分,在这里政治的权威被消解,民间显示了巨大的同化力和顽强的生命力。
王逸竹[2]2017年在《试论莫言小说中的摩罗精神》文中提出自从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他的小说迅速被读者、批评家甚至一些作家们捧成了 "文学的时尚"。一时间,有关莫言小说与莫言家族的热议甚嚣尘上,"蔚为大观"。其实,往往在此类文学和文化极尽繁荣的背后却隐藏着更为惊人的文学真实。这个真实直指莫言小说存在的根本价值和终极意义。一些批评家总结莫言的创作精神是"天马行空"、"自由自在"。可惜的是,对于这种精神面向的分辨和剖析没有形成一定的研究风向。有关莫言小说精神向度的研究日益趋于表层和平面,甚至成为了稳固的"莫言文化"。对于莫言小说的研究,应该拂去蔽日浮云,直面精神所指。正如刘再复把莫言比喻成一条游戈于现当代文学困境中的鲸鱼。此种鲸鱼状态与莫言小说中所蕴含的"摩罗精神"应是息息尉关。何谓"摩罗精神"?就是以赛亚·柏林想象中的浪漫主义精神,亦是格里尔森所指出的精神价值优胜于形式价值的一种超文本倾向。此论文旨在通过聚焦莫言小说中呈现出的"极端"浪漫主义化的历史叙事、人性书写和文本内在的自由主义精神来实现对"摩罗精神"上的价值指认。与此同时,以观照浪浪主义精神在中外文学史上的交流状态为经,来探究莫言小说中"摩罗精神"的发生状态和涉乎于文本内外的艺术精髓。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提及的"摩罗精神"主要发轫于17世纪的德国浪漫主义。在"五四"时期的鲁迅那里被化解为"摩罗精神"。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当代文学中又幻化为"先锋"意识,即为浪漫主义精神的一种现代体例。摩罗精神之于莫言小说可谓互为表里。莫言小说透着反骨。他凌乱含混的叙事结构、凌厉狰狞的叙事语言还有魔鬼般的想象力通通指向他无所畏惧的精神叛逆和对生命意志的自由追求。这种浪漫主义的精神张力包裹了莫言小说的物质内壳,让黑暗与虚无化为实有。莫言小说渗入的怀疑精神、叛逆精神和自由精神成为直视人生、社会和历史的方法论。这也是莫言小说成为中国当代文坛独树一帜的关键。要知道,莫言小说从不是讲述过去,而是谈论现在,探索人性中最为隐秘的精神活动。他批判性地思考人与社会和历史的关系,颠覆了秩序和理性的常规状态。这种颠覆精神就是摩罗精神,就是孤独的浪漫主义式的反抗,也是莫言冲破层层精神藩篱和桎梏所达的生命大境界。
赵晓迪[3]2018年在《大地寻梦:从芦青河走向高原》文中提出张炜是大地的行走者、文坛的沉思者,而《你在高原》是张炜潜心二十二年所完成的着作,可以称为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心灵史、大地之子的控诉史与呼唤史、时代与历史的备忘录。以往的文学研究常常偏于时间维度上的变化,对于空间维度的延展并未有太多的倾斜,而在张炜的《你在高原》中出现了较为集中而壮观的空间意象群体,它们不仅有着地理空间的基本属性,更是被赋予文学与精神维度的内涵本文从文学地理学的研究角度,来阐释《你在高原》中丰富的空间描写,并且在作家体系比较中张炜的空间描写独特地展现出转变性、流动性、集体性、后续性等特点。全文除去引言、结语外共有叁个主要部分:引言部分对于张炜以及《你在高原》系列的基本情况做以说明,并且对以往的研究状况进行总结并梳理本文写作的思路与方法。第一部分,地理与作者:半岛地域与张炜创作。文学地理学首先注重地理因素对于文学要素的影响,胶东半岛自然地理独特的气候类型、地势地貌、动物植物等都与张炜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且儒、道、夷齐等人文因素也在无形中为张炜所吸纳。张炜对于自然与人文的敏锐感触使得他在《你在高原》中表现出一种地质勘探式的细致与宏阔。第二部分,地理与文学:空间意象与精神追索。自然与人文地理赋予张炜写作的性灵与底气,他的《你在高原》作为一个文本也容纳进一系列的自然的、文学的、精神的空间。张炜的空间寄托经历了“芦青河——野地——高原”的过程,随着社会属性逐渐增多,空间所被赋予的自然属性与地理意义在不断地减少,其所承载的文学上甚至精神上的含义愈益厚重,完成了空间从地理层面到精神层面的深化与升华。从“芦青河”到“高原”不仅是一种空间维度的转移,也是文本内部叙述在时间维度上的变化,更是作家张炜人生经历从少年到青年、中年对于“大地”理想追求上的深化。第叁部分,作者与文学:空间审美与创作视景。文学地理学研究不仅注意作家在自然山水的影响之下对于某一地理空间的建构,还看重这种空间建构对于作家作品及创作观念、表达方式上的影响,即作品中所传达出来的艺术性、审美性。张炜在这些不同的空间转换之中维持着统一的精神气,有着自己明确的艺术追求和思想表达以及价值立场。
夏菁[4]2013年在《莫言小说中的怪诞美》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分为五个部分:引言主要阐述怪诞理论的起源与发展和本研究的现状、目的和意义。第一章从怪诞的形象、怪诞的感官和怪诞的构思来分析莫言作品中的怪诞表现。怪诞的形象主要分析莫言作品里的那些“怪、力、乱、神”的人物和被他世俗化、贬低化的肉体;怪诞的感官主要从莫言的作品调动读者的各个感觉器官,并给人造成的极度感官冲击和幻想体验方面来分析;怪诞的构思则分析莫言作品中怪诞的情节。第二章剖析莫言小说写作怪诞化的精神意蕴,从中提出叁个观点:二元对立的精神世界、自由自在的写作精神和人类学的超越性视野。二元对立的精神世界主要是探讨莫言的多元化审美对一元化审美标准的颠覆,及其打破不平等审美规则的意义;自由自在的写作精神主要探讨莫言的自由精神在写作语言及形式上的表达;人类学的超越性视野则是从伦理学的审美框架中跳出来,以人类学的视角来看待莫言的写作。正是有着这叁点作为作者的内核,所以才有他的那些怪诞表现。第叁章从莫言的童年生活、中外文学的影响和家乡时代的影响叁个方面来分析他小说怪诞化风格的成因。在童年生活方面主要叙述了莫言童年的一大主题:饥饿;在中外文学的影响中主要分析福克纳、马尔克斯和蒲松龄对他的影响;在家乡时代的影响方面主要是叙述高密大地的民风民情以及20世纪后半个世纪的中国的时代因素对人的影响。第四章总结莫言怪诞化写作的价值及其失误的地方。价值方面主要从打破传统审美标准,帮助人们更加平等自由地思考方面来阐述;失误方面主要从莫言的无节制地堆砌丑陋方面来评价。
参考文献:
[1]. 腾挪跌宕的灵魂——莫言创作论[D]. 张明. 山东师范大学. 2003
[2]. 试论莫言小说中的摩罗精神[D]. 王逸竹. 延边大学. 2017
[3]. 大地寻梦:从芦青河走向高原[D]. 赵晓迪. 东北师范大学. 2018
[4]. 莫言小说中的怪诞美[D]. 夏菁. 西南民族大学. 2013
标签:中国文学论文; 莫言论文; 文学论文; 小说论文; 张炜论文; 摩罗论文; 莫言诺贝尔文学奖作品论文; 读书论文; 你在高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