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的风,天空中的音符--电影“我美丽的思乡”的文化审美风格分析_电影论文

世界上的风,天空中的音符--电影“我美丽的思乡”的文化审美风格分析_电影论文

凡间的风,奏响天上的音符——析电影《我的美丽乡愁》之散文化美学风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乡愁论文,美学论文,音符论文,凡间论文,散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综观百余年的电影史论,影坛上呈现的是技术主义与写实主义两种传统(亦有人称之为 戏剧主义与纪实主义)此消彼长的历史。尽管以戏剧美学为基础的好莱坞电影作为前者 领袖在电影史上独占鳌头,但写实主义电影仍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生命力在中国

、外国电影史上留下了光辉足迹。比如上个世纪初处于初创阶段的电影,五十年代在意

大利兴起的新现实主义电影,八十年代在中国影坛上涌现的一批颇富文化意味的思考型

、厚重型、深沉型电影(吴贻弓的《城南旧事》、凌子风的《边城》等)。而时至今日,

写实主义电影的足迹仍在不断向前延伸,并逐渐形成其独特的美学风格——散文化风格

。《我的美丽乡愁》即是这类电影的继承和延续,它较好地传承了写实主义电影的基本

叙事技法,并在此基础之上充分体现了电影散文化的美学风格。

(一)

《我的美丽乡愁》一个颇富散文意味的片名,先入为主地向观众昭示了其含蓄蕴藉的

叙事主题。由此,我们不难揣测与之相应的电影演绎形式自然不会像好莱坞戏剧电影那

样——将生活矛盾集中,再提炼冲突程式,最后构筑成“蛇头咬蛇尾”的圆合结构。写 实主义电影关注的是生活本身的自由流向形态,在笔者看来,那是好莱坞电影将生活矛 盾抽取之后所剩余的那部分平淡无奇的零星碎片。而写实主义电影正是拾取生活中的这 部分平淡残余,并将之巧妙地附着于隽永雅致的电影演绎形式,从而传达了一种文学所 不能替代的电影独有的散文化意蕴。

“美丽乡愁”叙事因子(内容)已奠定了影片的写实化、散文化基调,而该片的造型因

子(形式)则成功地将之具体化、表象化。通过镜头的变换、色彩与光影以及人物道白、

音响效果等直接营造朴真、恬淡的意境。《我》片表现的是外地打工族于广州的遭遇和

命运,整部影片没有刻意去构建激烈的矛盾冲突(打工族与老板之间、打工族与当地人

之间、打工族与打工族之间),而是通过细妹与雪儿这两个分别代表着不同社会阶层的

人物的细碎的生活故事(事业与情感),通过展露其平实人生,来呈现现代人的羁旅之思

和朴真乡情。影片在叙事结构上采用的是双线手法,雪儿代表的社会上流知识阶层和细 妹象征的社会下层打工族两个情节线索相互穿插着并行发展,然而除去细妹在片末进入 了雪儿童装公司,两个线索几乎没有内容上的牵连。这种情节的淡化和结构的疏散与“ 美丽乡愁”的影片主旨呈现出一种由外到内的一致与和谐,使影片整体看来弥漫着一种

清新淡雅的氤氲气蕴,散露出一种幽微静寂的感伤情调。

(二)

散文化风格作为写实主义电影的总体倾向,在具体影片中主要是通过对电影视听技法

的巧妙运用来形成某种隐喻或象征,从而含蓄地传达影片意旨来实现的。隐喻和象征本

源于文学领域,而作为后起之秀的电影在吸纳众姐妹艺术之长的过程中成功地借鉴了此

二种手法,并附之以电影的独特表达——隐喻是通过蒙太奇手段将两幅画并列,从而使

观众在思想上产生一种冲击,以领会导演在两幅画并列之后所要传达的潜意;象征则是

指导演的潜意并非产生于两幅画的冲击之中,而是潜藏于画面之内。《我》片在运用隐

喻和象征手法的过程中,还成功地引入了文学领域的意象手法。意象的引入,无疑使影

片意旨的传达更寓言化、符号化,从而更为浓烈地凸显了影片的散文化美学风格。《我

》片选择了鱼作为贯穿影片始终的意象,我想编导是出于对与主人公自身及其人生追求

相似的一种自然物像的趋同,从鱼的外在形态看,它轻盈、灵动;而从鱼的内在神韵看

,它又有着自由与追求的精神内涵。鱼的内外特质与影片主人公细妹的外形与气质有着

某种程度的契合,鱼隐喻了主人公自身并象征了其追求。

从视觉角度看,影片主要是通过镜头变换手法来完成隐喻和象征。细妹到达广州之后

在其乘坐的中巴车上偶然看到了途经桥下的一条晶莹剔透的河,她强烈地要求即刻下车

,为的只是手中的宝贝“红头绳”——一尾金红的束手束脚地游弋于矿泉水瓶中的小鱼 。她飞跑到桥边,闭眼迎风而立,双手紧拽着水瓶,微笑地将其亲昵地贴在脸上来回滚 动,“回去告诉我妈妈,我到广州了。”细妹不舍地将其挥入河中。接着,镜头迅速切 换到荡漾在河中的顺水漂流的水瓶……镜头的有意提示,让笔者不禁想到了“驿寄梅花 ,鱼传尺素”,想到了“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古人认为天上和人间是 一种对应的关系,“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天上有水,银汉为河,鱼 即为水中之物。鱼连接着天河地川,有着沟天通地的功能。所以此处,鱼化为了细妹的 信使。而与此同时,如果联系此后影片中关于鱼的某些细节,我们还会发现此处的鱼还 具有某种隐喻功能,“红头绳”从四面环壁的水瓶游入了肆无羁绊的都市之流,细妹也 在那一刻彻底走出了湖南老家那块闭塞狭小的四角天空,步入了五光十色、来去自由的 现代都城。

而从听觉角度看,隐喻与象征的表现就显得略微浅显。《我》片中主要是通过人物道

白(对白、独白)来实现。影片一开场,细妹就在言谈之中流露了自己“来广州看海”的

畅想。在笔者看来,这是编导先入为主地赋予观众的一种暗示:细妹是一条正在寻海的

鱼。而于打工的海鲜餐馆中,初来乍到的细妹聆听到了一番关于鱼和水的说教:“中国

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有道是‘水往低处流’,广东处于东南沿海,是中国水最多

的地方。而水生财,广东就是钱最多的地方。鱼离不开水,有水就会有鱼,水多自然鱼

多……”这有悖于细妹“来广州看海”的单纯,却是实实在在现实生活的隐喻。它含纳 着细妹对广州的最初印象,数不尽的人头——“鱼”是如此之多;它包蕴着细妹迟早都 会明白的生活本质——自己其实也是那鱼群中的一分子。“鱼水论”描摩着现实广州的 世态风貌,而对尚未明确自己的社会角色,尚未寻找到自己的社会定位的细妹而言,她 自然不可能了解“鱼水论”那讳莫如深的潜意。离开了熟悉的生长环境,进入了物欲横 流的“鱼水世界”,于涉世未深的细妹,她便失去了自由伸展的空间,取而代之的是刻 意与拘束,是让她无所适从的格格不入。她屡屡遭骗,被无理的客人泼水,被凶猛的毒 蛇咬伤,抱着妈妈打来的电话痛哭,电话线却被老板无情地扯断……细妹说她是条鱼, 可在笔者看来,此时的她只是一条海鲜餐馆中养在鱼缸里的四面触壁的食鱼,还远没有 适应都市的洪流。

而就在这样的生活境况中,细妹却收获了一份“润物细无声”的爱情,一份来自聪明

而质朴的强仔的内敛而温柔的爱情。细妹被蛇咬伤之后,强仔为其送来了一条别致的小

鱼为伴。这看似轻微、平常的举动,在笔者看来实则也蕴含着编导深刻的寓意,《诗经

》中大凡涉及到寻找美人、伴侣的诗,常伴有钓鱼、食鱼方面的描写,譬如“岂其食鱼

,必河之鲂。岂其取妻,必齐之姜。”“食鱼”意谓“娶妻”。闻一多先生总结说:“

鱼是隐语,古代诗中常用来指代匹偶、情侣。”此处的鱼可视为一种爱情信物,它象征 着强仔对细妹的爱,以鱼为伴实则以爱相随,用爱疗伤。

经历了种种挫伤过后,细妹在一天天成熟。片末,她选择了离开海鲜餐馆,选择了与 强仔一同至海边给曾经饲养的小鱼自由,而这并不是两人感情终结的暗示。活泼欢腾的 小鱼“扑通”一声跃入了大海,快活自由地向着海洋深处娓娓游去……此处,笔者以为 跃海的小鱼正是此时细妹的象征,是其心绪的外化与对象化。日渐成熟的细妹在仔细思 考着自己的人生,她深知自己需要一个更为自由的生活环境,需要一个更新更高的起点 ,以展开一段全新的人生追求。此处给小鱼自由就意味着让自己的心灵驰骋于大海,并 “像鱼一样自由地遨游,永不停歇!”鱼这一意象以彼模式出现,与前文提到的“将瓶 中鱼放入河中”的意象设置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从某种角度说,亦有着结构上呼应的效 果,并且在内容上预示了细妹的成长。

最后,影片结束于除夕之夜的一片欢声笑语之中,而在影像处理上则是一个自由穿梭

于水中的鱼的空镜头。这又一处意味深长的画面则象征:中国人过年爱在门墙上贴大鲤

鱼年画,以籍“余”与“鱼”的谐音企盼年年有余,“鱼”便也因此而附会上了丰富、

富足的寓意。影片以此结尾,内容上表达了国人的美好愿望,形式上完善了影片的整一

结构,效果上更使影片主旨的隽永深长。

以上提到的三处也都是通过视觉渠道来完成隐喻或象征的。此外,从视觉角度看,影

片还善于通过画面与画面间的空白来营造一种含蓄的散文化意蕴。《我》片一开场,黑

色的银幕正中就呈现了一竖排红色字体:“当北雁南飞的时候,就是想家的季节。”之

后,整部影片共以类似的模式出现了五次精确的时间提示——寒露、小雪、冬至、元旦

、除夕,并注有阳、阴历的准确日期,字体竖排、从右到左,颇有华夏古籍的韵味。这

让我不禁想到了路学长导演在《卡拉是条狗》中如出一辙的技法。对于《卡》片中的时

间提示,笔者以为编导的用意在于加剧观众的焦虑心理;而在《我》片中调用该技法,

笔者认为编导是出于凸显乡愁的需要,让观众生发一种对时光在不知不觉中流逝的伤感

,进而渲染一种淡淡的乡愁,并且照应传统的天伦心理,每逢佳节倍思亲!冬至、元旦

、除夕,“美丽乡愁”需要佳节的气息来烘托,“美丽乡愁”需要思亲的落寞来点染。

而其听觉渠道,除前文提到的人物对白之外,《我》片中还多次出现了主人公独白的

场景。片中,细妹于自我意识中不断地进行自我对话,“我到广州了,家乡的星星就又

少了一颗。妈妈也看不见我了,但是我还没有看见海,怎么能回去?”、“妈妈跟我说

过,天上有多少星星,地上就有多少人。广州的星星肯定比我家乡的多,这么多的星星

它们住在哪里呢?它们也是来打工的吗?”独白技法的调用,有效地增添了影片诗的韵味 ,并为观众辟出一块想象与思考的空间;主人公于此不断地探索和发现自我,观众也进 一步深入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以从其视角来审视社会和定位自我,由此而更深地体悟其成 长。

(三)

以上,笔者依据影片剧情的发展,围绕隐喻和象征,从视觉与听觉的双重视角对《我

》片中用以表现散文化美学风格的基本叙事技法作了大致勾勒。应该说,散文化风格与 中国传统的美学观念是相一致的。国人绘画、书法都讲究一种意境美,力求营造一种只 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含蓄韵味;散文化电影也是一样,它所力求渲染的也是一种说不出 、道不明的东西,你必须去赏、去品、去悟,否则难以体会个中意味。

凡间的风轻轻拂过,也能奏响天上的音符。《我的美丽乡愁》是以大千世界中普通人

的生活故事为载体,表现一种沉积在中国人心中的很久远、很美好的东西,一种很朴真

的乡情,让我深深触动;同时,影片对散文化叙事技法的巧妙运用和对散文化美学风格

的成功体现,则使乡情的“音符”更余音绕梁,意味深长……

标签:;  ;  ;  ;  ;  ;  ;  

世界上的风,天空中的音符--电影“我美丽的思乡”的文化审美风格分析_电影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