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结构初探_思想政治课论文

中学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结构初探_思想政治课论文

中学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结构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课论文,课堂教学论文,思想论文,结构论文,中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中指出:“我国现行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必须进行认真的改革,这已成为培养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建设人才的迫切任务之一。”中学思想政治课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大都通过课堂教学才能达到。因此,只有对中学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结构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探索,找到一种适应中学思想政治课特点的课堂教学结构,才能把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改革落在实处。本文试图对中学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结构作一些探索。

教学理论告诉我们,课堂教学结构是一种反映教师施教程序和学生学习活动的规范形态,是一个以学生认识规律的纵向发展为“主轴”,以学生、教师、教材三位于一体,多层次、多侧面信息传递、反馈的交叉型立体网状式结构系统。具体地说,即是指如何组织45分钟的一堂课教学活动。包括教学活动应该怎样引导、讲授;学生怎样自学、质疑、讨论;教具如何准备及运用等等。只有将这些教与学的活动排列成一个合理的框架结构,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使学生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实现教学过程的科学化和最优化。

课堂教学结构的支撑点有三个,即教材、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其中,教材支撑着课堂教学的内容、方向、范围和深度;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枢纽和中心;学生实际则支撑着课堂教学的速度、规模、节奏和效果。在这三者当中,可以说,学生的思想实际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教材的编写如果脱离学生的思想实际,就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如果不能从学生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展开教学活动,也不可能使教学收到实效。当然,这并不是说教材、教师的作用在课堂教学结构中无足轻重,相反,它们同样发挥着无可取代的作用。教材的编写虽然不能脱离学生实际,但教材一旦编就并被采用,就规定着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内容、方向、范围和深度,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依据;教师虽然必须依据教材、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有的放矢地教学,但是,教材所预期的教学目的,学生思想水平与知识水平的提高毕竟要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才能实现,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构中的枢纽和中心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也就是说在一个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中,既要看到学生实际是课堂教学结构的出发点与归宿点,又要看到其他二者(教材和教师)亦有着自身无可替代的作用。正是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了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

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结构同样也由思想政治课教材、学生实际和教师这三个支撑点构成。思想政治课改革要想达到预期目的,就必须把重点放在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上。由于有关中学思想政治课教材改革问题我们已在《从学生的反馈信息看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完善》一文中探讨过了,本文着重从教师如何了解学生实际以及如何优化教学过程和设计、选择适当的课型方面作一些探索。

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摸准学生的思想脉搏,使教材的编写、教师的教学有的放矢,使课堂教学结构优化,就必须畅通师生交流的渠道。学生实际是一个多元的复杂综合体,包括知识、技能、技巧、思想、观点、信念、言语、行为、习惯等。特别是学生心理(思想)矛盾,更是思想政治课应注意的重点。因为,学生心理(思想)矛盾是思想品德发展的动力,任何外界的教育影响,作为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条件,都要通过心理矛盾的折光而起作用。教师的任务不是代替受教育者的内部矛盾运动,而是自觉地运用内部矛盾运动的规律,启发、引导、促进、加速学生的内部矛盾运动,即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因此,要想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忠诚,更需要有一些具体的、科学的、学生乐意接受的方法。综观中学思想政治课目前的教学现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了解学生思想实际的做法,大体有以下三种方法:第一种,教师在上课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什么疑问就提出来,然后组织大家一起讨论;第二种,教师要求学生将自己在课前准备好有代表性的问题写到黑板上去,针对性地进行分析。由于学生有了思想准备,所以提出的问题较有质量,内容涉及面广,学生也有较高的积极性,但教师往往毫无准备,仓促应战,大多数教师往往无法完成任务,出现不能令人满意的结局;第三种,则是采用书写预习笔记的形式。教师让学生通过笔记反映自己的想法,并提出不同的问题。具体做法是:让学生在通读课文、分清教材内容层次的基础上,把自己看不懂的地方及由教材内容而引起的种种想法记下来,教师在课前阅读、批改。我们认为预习笔记式这种了解学生实际的方法,既可以使师生之间围绕教材的交流有一条畅通的渠道,也可以避免教师临阵仓促应战。通过预习笔记这种形式,并辅之以调查表、座谈会等形式,还可以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诸如当代中学生具有信息接受的广泛性;比较方法的横向性;思想上的求异性、探索性、逆反性;处理问题的直观性、粗糙性;理想信仰的可塑性;教学教育活动的参与性等特点,这些当今中学生最突出的心理(思想)矛盾特点,我们都可以通过预习笔记以及相应的辅助形式来获得。

了解教学对象仅仅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前提,要达到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预期的目的,收到应有的效果,还必须探索思想政治课发挥其思想教育功能的有效途径,即还必须优化基本教学过程,设计和选择适当的课型。

首先,必须优化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的基本过程,即必须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及教材的不同特点,灵活运用读、讲、议、练、写等教学手段,或单独使用,或结合使用。比如,在高中教学实践中,我们针对高一学生刚从初中升入高中,知识面较窄,社会经验少,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差的实际,在高一年级采取了三段式的教学结构,即预习提疑——讲解答疑——综合解疑。由于高二、高三的学生经过高一的训练,有了一定的基础,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有所增强,因此,我们便采取了四段式的课堂教学结构,即自学预习提疑——综合讲解答疑——集中训练解疑——写出小论文。这些做法在实践中也的确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因为,这样的教学过程始终围绕着学生的思维焦点——“疑”进行的,而这些疑点又是学生在学习教材后,经过个体或团体(班级或年级)的思想撞击后迸发出来的。毋庸置疑,这种教学过程可以起到激发学生积极情感的作用。

其次,必须设计和选择适当的课型。所谓课型是指组织教学的不同形式和教学过程的不同结构。思想政治课往往采用一框教材一课时的教学形式,而一课时往往可以采用多种教学形式,交叉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当然,教师不可能在一课时内采用所有的方式方法,而往往以某种形式、某种方法为主来安排教学过程,而以某种教学形式、教学方法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结构即称为某课型。我们认为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的课型可以分为以下几种课型:自学提疑课、讲解答疑课、练习解疑课、讨论辩疑课、教学活动课、写小论文课等。

自学提疑课是众课型的起点,具体要求和做法是:(1)通读课文;(2)划分层次,写出内容要点,并排列出知识体系,归纳出重点和中心论点;(3)划出难点或疑点;(4)写出由课文内容引起的种种想法,特别是对涉及到青少年自身和社会关心的热点方面的看法、观点,让教师备课时掌握,做好充分的准备。这种课型主要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并且养成自学习惯和学会自学方法。这种课型与上述三个支撑点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学生的自学,当然是对教材的自学,进而是对教材有分析、有研究的自学,是对教材进行思想反馈、社会分析的自学,也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自学。学生通过“读”,了解教材,发现问题,从而使受教育者产生专心学习、探求知识的欲望。

讲解答疑课是众课型的基础,具体要求和做法是:教师在把握教材、熟悉学生思想实际后,选择好教材与学生思想实际的最佳结合点进行突破,做到画龙点睛,让学生有豁然开朗的感受。这种课型主要是发挥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它要求教师必须讲清教材中的基本知识点,包括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否则教师的导向就会失去针对性,甚至出现胡乱联系,这种课型在凯洛夫《教育学》中曾概括为:“以给学生讲授新教材为主要目的的课。通过教师必要的点拨、引导、解惑、总结,从而阐明教材的基本观点,把学生的思想认识从自发状态逐步调整到自为状态。从而使学生产生使用这些知识说明、解决问题的欲望。”

练习解疑课是众课型的核心。具体要求和做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反映的普遍情况,把教材中的疑点和基础知识设计成一定的习题,让学生练习,一方面巩固学到的知识,另一方面,通过练习,发现学生存在的不足,有针对性地评析,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特别是应变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这种课型的主要目的在于巩固知识或训练实用技巧和运用规则、定理、规律、概念的工作方法。在这种课型中,教师要明确与此相适应的教学目的,激发学生去完成一批实验性、练习性及创造性的作业,从而使学生在掌握技能、技巧的同时完成巩固知识的任务。

讨论辩疑课是上述三种课型的深化和提高。具体要求和做法是:(1)教师专题准备,列出讨论提纲;(2)下发讨论提纲,由学生酝酿准备;(3)先进行小组讨论;(4)由小组代表交流观点;(5)教师、学生大讨论。讨论课的目的在于创设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演示,增加思想摩擦或碰撞,从而提高学生的辨别分析能力、评判能力,使学生接受更为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这种课型通过讨论而理解掌握教材,分析和解决问题,给予学生提出、分析、辨析问题的机会,造成一个比较思想、选择观点、发展思想的环境,使教师在学生的议论活动中发现问题,引导学生探讨与教学相关的问题,从而掌握讨论的难度、深度、限度,讨论的范围,使得课堂讨论既生动活泼,又不放任自流。

教学活动课属于社会实践课,它是对上述课型教学效果的实践检验。具体要求和做法是把多种教学活动引入课堂,如师生对话讨论;邀请英模人物、知名人士和有关领导及有关专业技术人员作报告或与学生座谈;时政演讲和评论演讲;观看电影、录像片;进行实地调查和参观等等。教学活动课的目的是让学生的思想品德在外部影响和个体活动相互作用中逐步得到培养和陶冶。这种课型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辨真伪,明是非。拓宽他们的视野,在活动中巩固原有知识,同时获取书本上所学不到的知识,从而使学生学习的知识更加丰满,这样做不但符合认识发展的客观规律,更能激发起学生走向社会、学以致用的实践欲望。

写小论文课则是众课型的提高。具体要求和做法是在学习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后,结合社会不同领域的实际问题立论分析,让学生把书学懂、学活。这种课型的目的在于贯彻理论联系实际这一思想政治课的敬学原则,真正实现“面向社会”的教学目标,不断提高教学对象的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述课型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有机统一的,它们都必须由教材、学生实际、教师这三个课堂教学结构的支撑点所支撑。同时不同课型的运用和不同课型在单元教学中的比例以及不同课型前后相继的次序应适应不同的教学目的。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也在不断发展,适应变化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课型也必将随之变化,这就要求我们不拘泥于某一形式,而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课的课型。

课堂教学结构的主轴是学生认识规律的纵向发展,即学生从不知到知,从知之甚少到知之较多的认识发展过程。而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结构的主轴应该则是学生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等一系列知识的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这个认知过程的主体,教师是这个认知过程的主导,教材则是这个认知过程的依据。优化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结构的目的,就是要遵循学生认识发展规律,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从而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总之,全面探索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结构的内在联系及其发展规律,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正是我们进行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长期任务,也是思想政治课改革能否收到实效的关键所在。只有勇于探索,敢于实践,锲而不舍,才能获取其中之真谛。

标签:;  ;  ;  

中学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结构初探_思想政治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