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视野下衢州市非遗现状及活态传承论文

非遗视野下衢州市非遗现状及活态传承论文

非遗视野下衢州市非遗现状及活态传承

张天卫,刘影

(衢州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衢州 324000)

摘要 :在非遗视野之下,笔者从衢州市非遗的现状出发,论述了其存在的困境,认为传承人老龄化,冷门非遗传承后继无人,政府相关部门缺少有体系的管理是主要的三个问题。根据以上三个问题,笔者就衢州的非遗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自己对于衢州非遗活态传承的相关意见。

关键词 :非遗视野;困境;活态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当中的经验结晶,是人类不可多得的宝贵财产。传承非遗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高以及文化自信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自2004年加入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之后,国家从各方面对非遗进行保护,短短十几年之间取得了一定成绩,大批的非遗进入了国家的非遗名册。尽管非遗经过整理成了较有体系的名册,非遗的现状仍不容乐观,许多非遗因为不能与时俱进,给当地带来经济效益,已逐渐被人抛弃遗忘,甚至到了濒临无人继承的危险。

基于辽西土壤水分特性及地下水动态变化试验探析…………………………………………………………高 翔(4.31)

1 衢州市非遗现状及其困境

衢州地处浙江省西部,是一座具有1 800 多年建城史的古城,1 800 多年的历史给三衢大地烙下了深厚的人文情怀,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在这座城市上演。衢州市政府在2005年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程,经过近14年的努力,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非遗体系。目前有世界级非遗1 项、国家级非遗10 项、省级非遗76 项、市级非遗227 项、县级非遗716 项[1]。非遗经十多年的申报整理工作已初具规模,但随着对非遗工作进一步开展,也暴露出了相应的问题。

虽然和邻居只有一墙之隔,但根本不认识,平时连招呼都没打过。只知道他们一家三口住,男的经常出差,只有女人带着一个四五岁正在上幼儿园的小女孩。

1.1 非遗传承人老龄化

据了解,在衢州市97 位省级及以上级别的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当中,三分之二的传承人已经年过六旬,并且集中在70~80 岁之间,同时97 位传承中不少已经去世。由于我国对于非遗传承人的严格要求(传承人必须在完整掌握该项非遗技能的同时还要在该领域有着公认的影响力),许多合格的传承人在申请传承人之时已经是年是年过花甲。以衢州市级非遗余东竹编的传承人余统善老人为例,传承人今年已经年过七旬,多年的竹编生涯让老人在衢州小有名气,不少人会找老人进行竹编的编制工作。

1.2 部分冷门非遗传承后继无人

目前在衢州市的范围内,没有一个专门的机构来管理非遗的相关工作。衢州非遗中心虽然在文化局挂牌,但是却没有相应的编制人员。衢州5 个行政区域从事非遗管理工作的人员只有区区十几人,远远无法满足非遗的管理工作。同时由于缺少相应的配套资金,非遗的工作更多只停留在申报层面,对于非遗更进一步的传承,却需要做更多的工作。

第二,多重困境儿童。在实际中,很多儿童可能即属于生理性困境儿童,也属于社会性困境儿童。多重困境是非常常见的现象。困境儿童概念体系的建立有助于帮助辨认最困难的儿童群体。

1.3 政府对非遗缺少有体系的管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非遗逐渐失去了其在实际生活当中的作用。因为无法与时俱进,许多非遗逐渐成为冷门非遗。许多年轻人倾向于选择能够给自己带来明显经济效益的非遗,对于那些冷门的,无法给自己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的非遗则是不问不顾,这导致了一些非遗传承后继无人。例如,衢州的市级非遗畲族婚礼,在笔者调查过程中,许多的畲族年轻人结婚时更偏向于现代的婚礼形式,畲族婚礼已经鲜少有人问津。

2 衢州市非遗活态传承

非遗想要普及,必会面向不同的人群,而人群类型的不同注定了非遗文本的多样化。如面对文化层次不高的受众之时,非遗文本的编写者可以开发简单的非遗文本,旨在介绍非遗的总体特点。若受众是游客,文本的编写者应该注意突出非遗的独特之处,吸引游客的注意力。衢州现在致力于文明城市的建设,开发不同类型的非遗文本,有利于其面向不同的受众,展示其特有的南孔文化。

2.1 将非遗与数字科技结合,保存其多文本形式

将非遗以纪录片的形式记录是许多非遗得以保存的方法,通过纪录片的视角,不为人知的非遗能够向大众介绍自己的前世今生,同时也能扩大其自身的知名度。随着一大批以《绝技》《了不起的匠人》等为代表的反映非遗的纪录片的问世,许多不为人知的非遗也逐渐走进了大众的视野之中。像九华立春祭等具有固定程序的非遗,就可以用纪录片的形式来保存其程序性影像。同时也可以建立相应的非遗数字图书馆,对非遗的资料进行数字归总,方便相关的读者进行查阅。于2016年9月于衢州落成建设的中国儒学馆的部分功能就是作为衢州非遗的数字图书馆,保存非遗的数字资料。

2.2 根据受众类型的不同与功能的多样性开发不同的非遗文本

所谓活态传承,就是要衍生、开发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2]。对非遗工作的申报只是对现存的非遗进行归类,更重要的是对非遗进行活态继承,使其能够以适应现代社会方式存在。针对衢州目前的非遗状况,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2.3 扩大非遗的受众范围,培养合格的传承人

非遗是活着的非遗,对非遗的申报以及文字材料的记录只能使它停留在纸面之上。非遗活态传承的关键主体是传承人,如果没有一代又一代的合格传承人,非遗就失去了其最初存在的意义。扩大非遗的受众范围是非遗得以传承的关键,也是培养传承人的基础。因此有关部门可以举办非遗进校园的活动,让一些非遗成为学校的选修课,让孩子们能在平时接触非遗,从而培养孩子对于非遗的兴趣。对于相应的非遗从业者,政府可以组织相应的非遗培训班,邀请传承人进行授课,提高非遗从业者对于非遗的熟悉程度。笔者在衢州市余东村进行调研的时候,发现当地的小学会邀请非遗传承人开展相应的竹编非遗课程,从小培养余东村孩子对于竹编的兴趣。

2.4 对非遗进行创造性改造,使其适应现代社会

非遗之所以需要进行保护,究其原因就是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变化,因此可以尝试对非遗进行改造,使其适应现代的社会。国家乡村振兴计划中提出,“紧密结合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建设,深入挖掘乡村特色文化符号,盘活地方和民族特色文化资源,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3]。对于那些具有民族特色的非遗,可以将其进行改造,助力于当地的旅游发展。如衢州市区级非遗畲族祭祖,北二村的畲族人就对其进行了改造,把畲族祭祖与“三月三”风情文化节相结合,将畲族祭祖改造成了一个观光的节日。游客在体验畲族节日的同时,也能体会到畲族的文化。对非遗进行创造性的改造能够使其融入现代社会,也能使其融入现代的社会。但是对非遗进行改造的过程中,不能改变其根本内涵,否则就会破坏非遗的根本属性,失去其意义。

3 结语

非遗是人类文明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是人类历史长期积累的文化结晶。随着现代文明的冲击,原来能够与社会结构相适应的非遗逐渐变得格格不入,甚至到了濒临失传的地步。因此我们便要对非遗进行活态传承,笔者就衢州市非遗的现状及其传承的方式进行了粗浅的论述,希望能够为衢州非遗的传承提供一点经验。对于衢州非遗的传承需要政府、社会、传承人等多方面主体的努力,只有各方齐心协力,非遗才能得以保存,融入现代社会。

参考文献

[1]夏有军.公共图书馆在非遗保护与传承中的创新服务研究——以浙江省衢州市为例[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19(2):88-92.

[2]苑潇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路径探索[J].大众文艺,2018(24):3-4.

[3]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J].云南农业,2018(11):1.

[4]覃智顺.非遗传承,路在何方[N].社会科学报,2019-02-28(5).

[5]刘亲荣.非遗保护视野下广西民族传统口头文学的当代价值及传承[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97-100.

Current Situation and Live Inheritance of Non-heritage in Quzhou C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on-heritage

ZHANG Tianwei, LIU Ying
(Quzhou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Quzhou Zhejiang ,324000,China)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current predicament and the status quo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Quzhou City.It is believed that the aging of inheritors, the lack of successors of unpopular intangible heritages and the lack of systematic management of relevant government departments are the three main problems.Based on the three above problems,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his own opinions on the living inheritanc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ccording to the status quo of it.

Key words :Perspectiv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edicament; Living inheritance

中图分类号 :G2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4110(2019)09(b)-0051-02

基金项目 :2018年国家级大学生创业创新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811488029)。

作者简介 :张天卫(1998-),男,浙江金华人,本科,研究方向:非遗的英译研究。

标签:;  ;  ;  ;  

非遗视野下衢州市非遗现状及活态传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