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保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喉科 云南保山 678000
【摘 要】目的:探讨采用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治疗效果。目的: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100例进行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采用体位限制与药物配合治疗,研究组则行手法复位治疗,观察与比较两组其临床治疗效果与远期复发率。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96.0%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8.0%,同时研究组1年内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临床应用效果显著,可推广。
【关键词】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临床疗效;复发率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属于一种周围性前庭疾病,其在眩晕类型中约占25%,对于该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1]。部分学者认为,该病主要是由于患者耳石脱落至半规管或是粘附在壶腹嵴随着体位改变而引起的。由于该病与其他疾病相类似,因此在患者病情发展的初期,容易被忽视,从而增加治疗的难度。而临床研究表明,采用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本文为证实手法复位的有效性,对100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采用了不同的治疗方法以进行对比研究,现将具体结果与内容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治疗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100例进行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50例。对照组男23例,女27例,年龄18—70岁,平均(52.8±12.3)岁,病程1个月—1.2年,平均(5.2±0.9)个月;研究组男24例,女26例,年龄19—69岁,平均(51.8±11.3)岁,病程1个月—2年,平均(6.2±1.1)个月。入组患者经诊断均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排除合并其他严重疾病患者,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据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限制体位与药物配合治疗;研究组患者则根据其病变部位采用相应的手法复位治疗,对后半、上半规管病变患者行改良Epley手法复位,水平半规管病变行Barbecue翻滚法复位,后半规管并水平半规管病变则采用上述两种手法联合治疗;具体操作方法为:改良 Epley 法。(1)患者取正坐位,将头向患侧旋转45度,而后立即取平卧位将患耳向下偏并保持30s至眼震消除;(2)将患者至健侧转动90度并保持30s;(3)将头部与身体同时向健侧转动90度,使患者侧卧保持30s;(4)保持该头位缓缓坐起后头向前倾30度,在治疗结束后取侧卧位休息2d。Barbecue翻滚法。(1)患者取坐位,在治疗者协助其迅速平卧并指导其头部与身体向健侧旋转90度;(2)患者仰卧与患侧,头部与身体向健侧再旋转90度;(3)头部与身体向健侧再次旋转90度后坐起,至眼震消失后保持1min。
1.3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
观察患者治疗2周后临床症状消失或改善情况,同时对患者随访1年,观察其远期复发率;疗效判定标准为,治愈:患者眩晕与位置性眼震症状消失;有效:患者眩晕与位置性眼震症状发生明显改善;无效:患者各项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或者加重;总有效=治愈+有效。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0.0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 ±s)表示,两组数据比用t检验,组间率比较用卡方检验,并以[n(%)]表示例数资料,两组差异比较具统计学意义时P<0.05。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2周后,疗效判定结果显示: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6.0%(48/50),而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8.0%(39/50),两组临床疗效比较,研究组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注:组间比较P<0.05.
2.2两组远期复发率比较
治疗2周后对患者进行1年的随访,6个月后,研究组患者出现病情再次复发情况的有2例,复发率为4.0%(5/50),对照组患者出现病情再次复发情况的有7例,复发率为14.0%(12/50);1年后研究组患者出现病情再次复发情况的有5例,复发率为10.0%(5/50),对照组患者出现病情再次复发情况的有12例,复发率为24.0%(12/50)。两组远期复发率比较,研究组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一种常见的周围性前庭疾病,该病患者临床症状表现为头部运动到相应位置后发生短暂性眩晕并伴有眼震[2]。虽然患者发病后眩晕持续的时间较短,但经常性眩晕会引起患者恶心、呕吐等并发症现象,对其日常生活与工作造成较大的影响,且该病还具有较高的复发率。因此,选择有效的治疗手段对促进患者康复,降低复发率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临床对于BPPV患者的治疗常用的手段有体位限制与药物辅助治疗、手术治疗以及前庭康复治疗等。对BPPV患者采用药物辅助治疗,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症状,抑制前庭反应与减轻眩晕,但该种治疗方案的并发症较多,同时疗效还有一定的上升空间。而手法复位治疗是一种针对BPPV发病机制而设计的治疗方法,其中以改良 Epley手法与 Barbecue 翻滚法最为常用;其主要是根据患者不同的病变位置其不同的结构,通过指导与协助混着头部转动或摆动,从而使管石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从半规管内回到耳石器中,最终使半规管内流体力学恢复正常。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96.0%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8.0%,同时研究组1年内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该结果充分证明,手法复位治疗BPPV患者比体位限制与药物辅助治疗的效果显著,更适用于临床治疗。
综上所述,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不仅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同时还能降低患者病情再次复发率,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孙良颖.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治疗的复发探讨[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3,(04):46.
[2]秦迎春,张爱华,徐玉华,等.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治疗58例临床分析[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3,(02):75-76.
论文作者:寸丽花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7年3月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15
标签:患者论文; 阵发性论文; 手法论文; 位置论文; 对照组论文; 疗效论文; 两组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7年3月第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