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纲要》与大陆《标准》的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台湾论文,纲要论文,大陆论文,标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章编号1005-2259(2010)3-0021-04
1 两岸高中生物课程纲要标准体系
2004年8月,台湾“教育部”颁布了包括生物学科课程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在内的《普通高级中学课程暂行纲要》[1]。《纲要》虽是3个独立编制的课程文件(包括基础生物、生物、选修生物三部分独立的课程纲要),但都由“目标”“时间分配”“教材纲要”“实施方法”“附录”等五部分构成,其中“实施方法”又包括“教材内容”“教材编选”“教师手册之编辑”“教学方法及过程”“教学评量”等部分[2]。而我国大陆教育部2003年4月颁布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可视为一个总的纲要性文件,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科书编写建议、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3]。本文主要从《纲要》和《标准》均涉及的课程目标、内容标准、教学评价等3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
1.1 课程目标
台湾《纲要》中的课程目标没有像大陆《标准》中那样详细地区分为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这样明显的3个领域,而是分别在各个独立纲要中陈述了上述3个目标的主要内容(详见表1)。
大陆《标准》的课程目标是对高中生物学科所要达成的总体目标的规定,具体如表2所示。
1.1.1 认知目标的比较。台湾《纲要》对认知目标的阐述,体现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即通过不同的知识内容学习以培养学生的生物素养。虽然《纲要》的课程目标中对于认知目标没有分点详述,但在《纲要》的“附录”中规定了认知领域学习目标的评量应包括知晓、了解、应用、统整等4个层次认知能力的学习表现[2](详见表3)。大陆《标准》中的知识目标设置相对台湾《纲要》中的认知目标则简明扼要,共列为3条,涵盖了应获取的基础知识类型,生物知识在各领域的应用,生物知识与科技、社会的联系等方面。
1.1.2 能力目标的比较。台湾《纲要》在基础生物、生物、选修生物三部分体现的能力目标极为相似,可以概括为观察、推理、理性思辨及创造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将知识应用于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台湾高中的生物教学不但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关注学生对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与此相比,大陆《标准》对学生的能力发展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突出了对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采用多媒体搜集生物学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以及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比较发现,大陆的生物课程比较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探究能力的培养,而台湾生物课程则较为侧重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的能力,以及强调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知识应用这一目标在大陆《标准》的知识目标中亦有所规定,而创造力的培养这一点,在笔者看来是今后大陆生物课程改革中可借鉴的方面。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比较。该目标领域在台湾的《纲要》中显得较为笼统,虽然基础生物、生物、选修生物三部分纲要都有不同的具体目标,但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对自然的热爱之情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所要达成的共同目标。而大陆《标准》所要达到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为六点,主要涉及正确的世界观、科学价值、科学精神的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STS精神的培养,帮助学生建立可持续发展观,确立正确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等方面。总体而言,大陆《标准》与台湾《纲要》体现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甚为相似,都强调学生对生命科学素养的提高和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建立以及科学态度的形成。
1.2 内容标准
1.2.1 台湾高中生物内容标准。台湾的高中生物课程分为“基础生物”“生物”与“选修生物”,各部分《纲要》中的“教材纲要”具体规定了课程内容的体系。“基础生物”分为生命的特征、生物的多样性、生物与环境、人类与环境等4大主题;“生物”含有细胞和生物体,植物的营养,植物的生殖、生长和发育,动物的代谢与恒定性,动物的协调作用,动物的生殖和遗传,生命科学和人生等7大主题;“选修生物”包括绪论、生物的基本构造与功能、维持生命现象的能量、养分的摄取、物质的运输、气体的恒定、液体的恒定、激素与协调作用、神经系统与行为、生物对外界刺激的感应、人体的防御系统、遗传、主宰生命奥秘的分子、演化等14个主题。每一主题都由若干主要内容和备注组成。
1.2.2 大陆高中生物学的内容标准。大陆高中生物新课程包括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共6个模块,每个模块有若干主题,如《必修1·分子与细胞》模块就由“细胞的分子组成”“细胞的结构”“细胞的代谢”“细胞的增殖”“细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等5个主题组成,每个主题由具体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组成。具体内容标准规定了本课程所要达到的基本学习目标,活动建议列举了有利于学习目标达成的观察、调查、资料搜集和分析、讨论、实验、探究等活动[3]。
1.2.3 两岸课程内容标准之异同。首先,从主题的划分上来看,大陆《标准》的“主题”相当于台湾《纲要》的“主要内容”,由此我们可以将台湾《纲要》的“主要内容”理解为一个“二级主题”。台湾《纲要》的“内容说明”将各“二级主题”的主要内容都详细地列出,这部分在大陆的《标准》中并未涉及,而是直接规定了每一主题的具体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有的甚至还配有案例。台湾《纲要》中则在“内容说明”和“备注”中针对不同内容提及“观察”“讨论”“探讨”等教学建议和教学要求,这一点上由于大陆《标准》没有列出类似于台湾《纲要》中详细的“内容说明”,因此所体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间的直接对应性就显得较为模糊。
其次,两岸在课程内容特色上都体现了基础知识与应用活动相结合的特点。台湾《纲要》中各主题的课程内容均体现为生物学基础知识及其应用的整体结合,在各主题中几乎都贯穿“讨论”与“探讨活动”,目的是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思考,培养推理能力及创造力,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解决现实生活的问题中去,收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同样,大陆的高中生物学各模块中亦体现了基础知识与应用相结合的特色,《标准》中特别列出了活动建议,其意图是要使学生有充分的机会将生物学基础知识与应用有机地整合起来进行实验、探究,从而在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深入地理解了生物学的基本知识,真正体会到了知识的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
1.3 课程评价
台湾《纲要》中的课程评价称为“教学评量”,共分7条,无具体维度。但笔者认为,可以归结为评量标准、评量方式、评量功能3个方面。不同的是,大陆的《标准》没有提出具体的评价规定,只是对评价提出了几条建议。评价的内容兼顾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体现了发展性、多元化、多样化和全面性的特征;并且针对不同的内容和教学方式给出了不同的评价方式的案例,为教学评价的开展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两岸课程教学评价的相同点大致有三:其一,都以促进“学”为评价目的。大陆《标准》指出:“评价的根本目的不仅在于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更重要的在于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发现教学中的缺陷,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3];台湾《纲要》指出:“实施教学评量时,除了以‘常模参照评量’的理念来解释学生的学习成就外,亦宜斟灼情况适切采用‘标准参照评量’的理念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就,以发挥教学评量在检测学生学习进展状况,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功效。”[2]其二,两岸都以课程目标为评价依据。大陆的《标准》要求“评价应根据课程目标和具体教学目标进行”[3],台湾《纲要》要求“教学评量,须根据各课教学目标……制定之”[2]。其三,都主张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大陆的《标准》建议:“在不同的教学方式中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3];台湾《纲要》建议:“教学评量的实施方式不宜仅局限于纸笔测验,可兼采观察、晤谈、实作测验,缴交实验报告或成品,设计实验及档案评量等方式为之”[2]。
总之,两岸在课程评价上都要求体现评价多元化和方式多样化,坚持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注重评价主体的多样化。这样的评价不仅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也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真正体现了教学相长、共同提高的目的。
2 启示与展望
通过对台湾《纲要》与大陆《标准》的比较研究,笔者认为可得到以下启示:首先,大陆《标准》在课程目标的设置上要进一步细化,应该制定出更为具体、明确的课程目标。大陆《标准》中对课程目标的层次表述仅为一个总目标,没有对各模块拟定相应的目标。教师虽然可以按照总的课程目标来拟定教学计划,但缺乏一个细致的可参照的标准,在不同模块的教学中就很容易出现课程目标偏差的问题,以致使课程目标不易把握,给操作带来一定难度。而台湾《纲要》则分别对“基础生物”“生物”与“选修生物”拟定了各自的具体课程目标,显然在课程目标的落实上更具指导意义,这是大陆未来生物课改中值得借鉴和亟待加强之处。其次,在课程内容上,大陆的《标准》与台湾的《纲要》所体现的基本知识点以及学习目标大同小异。但对比《标准》与《纲要》,笔者认为,大陆在《标准》的进一步修订过程中应将各主题下的“二级主题”罗列出来,以便使“具体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能够与“二级主题”相对应,增加教学活动的指导性。
《标准》的颁布是大陆高中生物课程改革历史中的又一里程碑,如何实现新课程《标准》的施行理想,进一步完善高中生物课程的改革呢?笔者认为,高中生物课程改革绝不是把《标准》在实践中加以简单的移植,也绝非仅仅是少数专家的事,关键还是需要一线生物教师的积极参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研读并践行《标准》的精神,通过课堂教学,从中发现问题并进行反思,从而不断推动高中生物课程改革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