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绍明[1]2002年在《麻醉药对大鼠海马锥体神经元钠通道电流的影响及其机制》文中研究表明前言 全麻原理是麻醉学最重要的基本理论之一,但全麻药作用的确切机制至今不明。一般认为吸入全麻药的作用机制较为复杂,其中可能包涵静脉全麻药的作用机制。不管吸入全麻药宏观和微观水平的作用部位如何,现在可以肯定分子水平的作用部位是在神经细胞膜。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吸入麻醉药发挥效应的部位是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 在诸多的离子通道中,麻醉药对n-乙酰胆碱受体(nAChR)和r-氨基丁酸A受体(GABA_AR)通道影响的研究最多,因实验条件和药物剂量等因素不同,研究结果不一。一般认为nAChR通道不是全麻药作用的主要靶位。尽管GABA_A受体通道是大家公认的全麻药主要靶位之一,在其临床麻醉浓度主要增强GABA对该受体通道的效应,但已发现许多用对该通道作用不能解释的现象,故全麻药对其它兴奋性离子通道的作用已受到重视。在中枢神经系统(CNS)主要的兴奋性离子通道中,钠通道为主要的兴奋性电压门控型离子通道,是可兴奋细胞产生动作电位及传导神经冲动的关键部位和决定因素,虽以前的实验发现枪乌贼巨轴突模型的钠通道对全麻药不敏感,但后来的研究证明临床浓度的全麻药对鼠脑钠通道、肺泡Ⅱ型细胞钠通道及心肌细胞钠通道都有显着的抑制作用,且遵循Meyer-Overton规则。因此,全麻药对脑钠通道的影响以及此影响在全麻中的地位值得研究。本课题分叁部分研究异丙酚(静脉麻醉药)、异氟醚(吸入麻醉药)和利多卡因(局部麻醉药)对急性分离的CNS钠通道的影响。 第一部分 异丙酚对大鼠海马锥体神经元钠通道电流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选用10*4d SD大鼠,雌雄不拘,体重20-309,由徐州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将实验大鼠快速断头,置于0-4℃氧饱和的人工脑脊液(ACSF)中分离出海马,手工切成约500pm厚的脑片。将脑片放人孵育槽中用 ACSF漂浮孵育 60加n,连续通以 95% O。+5呢 CO。维持 pH在 7·35-7.40。采用H步酶消化法,分别用 10 InL的 ACSF配成 0.05%的 TyPsin和0.05%的Pronase,相继在孵育精内酶解根2℃,各30 min人酶解后的脑片冲洗2次后继续用ACSF孵育。实验时每次取二片脑片放人盛有ACSF约1InL的小玻璃杯中,先后用尖端热处理的直径为400 pm和150pm左右的Pasteur吸管轻轻吹打,经400目钢网过滤到细胞灌流槽内,放在倒置显微镜上静置15-20min让细胞贴壁,用细胞外液灌洗3次后作全细胞膜片钳记录。 在显微镜下选择合适的锥体神经元作为实验对象,用硬质有芯玻璃毛坯管二步拉制记录电极,用微电极操纵器将电极缓慢推向细胞,当电极尖端贴住细胞膜后轻轻吸引使之封接,当封接阻抗大于 IGfl时,负压破膜,补偿电容电流和串联阻抗形成全细胞状态。用EPC—9膜片钳放大器在室温(24-26T)下记录钠电流,电刺激脉冲的输出及电信号的采人均通过计算机由商用软件Pulse 8.02来完成,经数字化处理后贮存于计算机硬盘。 实验分为7组,异丙酚h,Pro)按加人在细胞外液中的浓度广0、30、50、100Pmol/L)对应分为Pro;。组、Pro。。组、u。组和PrO;。组,目肪乳剂Ontralwid,Iry)按 PrO。。组和 Pro;。组同样的浓度对应为 ILPw组和 ILP;。组,对照组灌流给药时仍用细胞外液。每组6个细胞,分别记录给药前、给药后2 dn及冲洗后2 dn的钠通道电流变化。抑制程度以最大内向电流的减少来计算,用与基础对照值的百分比表示。 ·2· 结 果 对照组*LPro组和 ILPl。组的峰钠电流下降率分别为 4.二 L 3.2%3.7士46%和中3土3.二邮,差别无显着性意义(P>o.05*异丙酚抑制峰钠电流的程度与浓度呈正相关k=0·993,P<o.0*,PrO;。组、u。组、u。组和u;。组分别抑制峰销电流为14.4。8.7%(P<0.05)、43·2 t 8·8防(P<0.0且)、67.2士二8.二例P<o*二)和85.二土二一9%(P<o*二),1q为3二.5卜mOVL。‘ 讨 论 哪药对中枢神经钠通道的影响虽有研究报道,但使用的都是人工表达的血AJ型脑钠通道,缺乏p亚单位的调节作用。我们采用酶消化法,急性分离出来的含有完整钠通道的大鼠海马锥体神经元的峰钠电流(平均3-4nd)比人工表达的D A-1型细胞(平均1-ZnA)的大,阈电位和峰电位也比人工表达的细胞更负,提示分离细胞的钠通道更完整、功能钠通道更多、激活和失活更迅速。与 Isom LL等报道的 p;亚单位可加速钠通道的激活和失活,在快速反应的哺乳细胞上复合表达了p;亚单位的铀通道可使其功能钠通道。亚单位的数目增加2-4倍、并使激活和失活向更负的膜电位转移的结果相吻合,表明本实验模型更能完整的代表整体动物脑神经元的铀通道。 异丙酚是一种脂溶性的药物,有实验报道溶解异丙酚的脂肪乳剂对心肌细胞的收缩功能有一定的影响。本实验结果证实脂肪乳剂对铺通道电流无明显影响,表明异丙酚对海马神经?
焦志华[2]2003年在《氟哌利多、丙泊酚和氯胺酮对大鼠海马神经元Na~+通道电流的作用》文中研究表明氟哌利多、丙泊酚和氯胺酮对大鼠海马神经元钠通道电流的影响目的: 研究氟哌利多、丙泊酚和氯胺酮单独应用以及丙泊酚与其他两药复合应用对大鼠海马神经元钠通道电流的影响,探讨叁药对中枢神经的作用。方法:利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采用药理学和电生理学方法确定急性分离的大鼠海马锥体神经元钠离子通道的电流。观察不同浓度的氟哌利多、丙泊酚和氯胺酮以及复合应用对钠通道电流幅度和通道动力学的作用。结果: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氟哌利多和丙泊酚对钠通道电流均有可逆性和浓度依赖性的抑制作用,氟哌利多、丙泊酚对钠通道作用的IC50值分别为26.01±5.08μmol/L和44.53±3.89μmol/L。氟哌利多和丙泊酚对钠通道的激活曲线无影响,但氟哌利多可使钠通道的失活曲线向超极化方向移动。丙泊酚复合1/4 IC50值的氟哌利多对钠电流的抑制作用表现为相加作用,而丙泊酚复合3/4 IC50值的氟哌利多表现为拮抗作用。0.18mmol/L的氯胺酮对钠通道电流均没有影响,0.54mmol/L 、1.8mmol/L、5.4mmol/L和10.8mmol/L氯胺酮明显抑制钠通道电流,浓度增加,作用逐渐增强,其对钠通道作用的IC50值为2.7±0.69mmol/L。氯胺酮分别复合1/4 IC50或3/4 IC50的丙泊酚对钠电流的抑制作用均表现为相加作用。结论:氟哌利多、丙泊酚和氯胺酮对海马神经元钠离子电流分别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氟哌利多、丙泊酚对钠离子通道的抑制作用强于氯胺酮。丙泊酚分别复合氯胺酮或小剂量的氟哌利多均有相加作用,有助于增强丙泊酚的镇静作用。
雷霆, 阎睿, 李雅堂, 杨卓, 张涛[3]2008年在《乌拉坦对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自发放电的抑制作用》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深入研究麻醉药乌拉坦对大鼠海马CA1锥体神经元自发放电的作用及其机制,分析了10mmol/L乌拉坦对自发放电、电压门控钠通道、电压门控钾通道的作用.从自发放电信号中计算了放电频率、提取了峰峰间隔序列(ISI)并利用样品熵和去趋势波动法对ISI进行了非线性分析.结果表明,乌拉坦不仅抑制了自发放电的频率,而且降低了自发放电ISI序列的复杂度并弱化了其长时程相关性.离子通道研究结果表明,乌拉坦显着地抑制了钠通道电流(INa),对延迟整流钾通道电流(IK)和瞬时外向钾通道电流(IA)虽然也有抑制作用但无统计学意义.由于乌拉坦不影响突触传递,因此它可能通过抑制INa使自发放电的阈值升高而降低放电频率,同时,由于参与的通道数量或活性降低而使得ISI的复杂度下降,长时程相关性弱化.
焦志华, 庄心良, 唐俊, 徐国辉, 陈猛[4]2003年在《氟哌利多对大鼠海马锥体细胞钠通道电流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研究氟哌利多对大鼠海马锥体细胞钠通道电流的影响。方法 用酶消化法急性分离SD大鼠 (1 0~ 1 4d)海马锥体细胞 ,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氟哌利多对钠通道电流的影响。结果 在钳制电压 (Vh) 80mV、刺激电压 (Vt) 0mV条件下 ,0 3~ 30 0 μmol/L氟哌利多对钠电流抑制率为 1 3 1 2 %~ 82 2 5 % (P <0 0 5 ,n =7) ,IC50 为 2 6 0 1 μmol/L。 30 μmol/L的氟哌利多使电流 电压曲线峰值电流平均降低 4 1 93% (P <0 0 1 ) ,但不影响其形状 ,对激活曲线无明显的影响 (P >0 0 5 )。用药前、后 5 0 %通道激活时的去极化电压 (V1 / 2 )分别为 6 6 89mV和 6 5 35mV ;使稳态失活曲线向超极化方向移动 ,用药前、后 5 0 %的通道灭活时的条件脉冲电压 (V1 / 2 )分别为 5 8 75mV和 6 8 81mV。结论 氟哌利多对海马锥体细胞钠通道电流有明显浓度依赖性的抑制作用 ,其抑制作用主要与优先结合钠通道的失活状态而影响钠通道的失活有关
蒋晖[5]2006年在《依托咪酯对大鼠海马CA1区突触传递和可塑性的影响》文中指出全麻药物的临床应用已有近160年的历史,但其作用机制至今仍不清楚。近来的研究表明,临床相关浓度的全麻药物其作用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可能是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较小数量的细胞和分子靶位发挥全麻效应。递质门控离子通道是目前发现的对全麻药物较为敏感的候选分子靶位,但其中的各种通道蛋白对全麻药物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进一步阐明全麻药物与通道蛋白之间的作用特性及其对全麻效应的影响,成了当前全麻机制研究的关键所在。 静脉麻醉药依托咪酯是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全麻药物,具有理想的药理学特征和独特的化学结构。离体研究表明,临床相关浓度的依托咪酯对许多递质门控离子通道如GABA_A受体、NMDA受体受体等均较敏感,其中以GABA_A受体的敏感性最为显着,但对于GABA_A受体是否是依托咪酯全麻作用的主要靶位,目前尚存在诸多的争议和分歧。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细胞电生理记录膜片钳,研究依托咪酯脂肪乳剂对大鼠海马CA1区突触传递、动作电位发放和突触可塑性的影响。 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目的:本实验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并结合药理学方法,以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xcita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EPSC)、自发性兴奋性突触后电流(spontanous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sEPSC)、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AP)、长时程增强(long-term potentiation,LTP)和长时程抑制(long-term depression,LTD)为指标,研究依托咪酯脂肪乳剂对大鼠海马CA1区突触传递、动作电位发放和突触可塑性的影响。 方法:(1)应用全细胞电压钳技术,观察5μmol/L、10μmol/L、
刘焕奇[6]2004年在《噻拉唑及其复方制剂—QFM合剂全麻分子机理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为揭示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及其复合用药对动物进行全身麻醉的分子机理,本课题以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噻拉唑及其复方制剂 QFM 合剂为受试药物,采用Datex 循环监护仪连续动态监测了犬 QFM 合剂麻醉期间血流动力学变化,同时同步采取血样,应用放免法和比色法测定了同时相血液相关细胞因子、神经肽、神经递质的变化,系统地研究了 QFM 合剂对犬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其产生的分子学机制;建立大鼠噻拉唑和 QFM 合剂麻醉模型,于不同麻醉阶段剖杀采取不同脑区组织样品,采用差速离心法分离了大脑皮质、小脑、海马和脑干中枢神经突触体,比色法测定了噻拉唑和 QFM合剂对不同脑区突触体 ATP 酶活性的影响,系统地研究了其全麻作用产生的中枢神经系统细胞信号跨膜转导的分子学机制;采用放免法和比色法监测了噻拉唑和 QFM 合剂对不同脑区 NO-NOS-cGMP 和 AC-cAMP-PDE 两大信息转导通路的影响,系统地研究了其全麻作用产生的中枢神经系统细胞内信号转导的分子学机制。实验结果如下。1 QFM 合剂麻醉引起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分子学机制 (1)QFM 合剂静脉注射后,犬出现明显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具体表现为整个麻醉监测期间内 SBP、DBP、MAP 和 HR 与麻醉前的相应基础值比较显着地降低,但是这些指标的变化都在犬的生理耐受范围之内。 (2)犬 QFM 合剂麻醉期间,随着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的下降,血浆 ET 和 TXA2水平下降,血清 NO 和血浆 PGI2 水平升高,NO/ET、6-Keto-PGF1α/TXB2 的比值也升高,QFM 合剂引起的血流动力学指标 SBP、DBP、MAP 和 HR 的改变程度与血浆中内皮源性血管活性因子的失衡程度相一致。且血流动力学部分指标的变化与血清 NO、血浆 ET、PGI2和 TXA2 的变化呈现出显着或极显着相关性,说明血清 NO、血浆 ET、PGI2和 TXA2参与了 QFM 合剂麻醉血流动力学变化的调控。 (3)犬 QFM 合剂麻醉期间,随着 SBP、DBP、MAP 和 HR 等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的下降,血浆 PRA 和 AⅡ水平下降,呈现出一致性变化。且血流动力学部分指标的变化与血浆 PRA、AⅡ水平的变化呈现出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由此可见,R—A-A-S 参与了 QFM 合剂引起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的调节。 (4)犬 QFM 合剂麻醉期间,随着 SBP、DBP、MAP 和 HR 等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的下降,血浆 NPY 水平下降,呈现出一致性变化。且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的变化与血浆NPY 水平的变化呈现出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这种结果说明,血浆 NPY 的下降是 QFM合剂引起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5)犬 QFM 合剂麻醉期间,随着 SBP、DBP、MAP 和 HR 等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的下降,血浆 NT 水平上升,且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的变化与血浆 NT 水平的变化呈现一定程度的负相关。说明血浆 NT是参与调节 QFM合剂麻醉血流动力学变化的重要因素。 (6)犬 QFM 合剂麻醉期间,SBP、DBP、MAP 和 HR 等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显着性地降低,而血浆 CGRP 和 ANP 水平基本无变化,结果说明,血浆 CGRP 和 ANP 不是 I<WP=10>东北农业大大学农学博士学位论文QFM 合剂引起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分子靶位。2 噻拉唑和 QFM 合剂全麻的中枢神经细胞信号转导机制 (1)临床相关剂量的噻拉唑和 QFM 合剂能明显地抑制大鼠大脑皮质、小脑、海马和脑干突触体 Na+、K+-ATP 酶、Mg2+-ATP 酶和 Ca2 -ATP 酶的活性,并且噻拉唑和 +QFM 合剂对以上脑区突触体 Na+、K+-ATP 酶、Mg2+-ATP 酶和 Ca2 -ATP 酶活性的 +抑制呈现出明显的剂量依赖性趋势,即随着用药剂量的增加,大鼠以上脑区突触体叁种ATP 酶活性的抑制程度也增加。这种变化趋势与大鼠腹腔注射噻拉唑和 QFM 合剂后行为学变化基本一致。结果提示:大脑皮质、小脑、海马和脑干突触体 Na+、K+-ATP 酶、Mg2+-ATP 酶和 Ca2+-ATP 酶是噻拉唑和 QFM 合剂全麻作用的靶位之一。 (2)临床相关剂量的噻拉唑能明显地抑制大鼠大脑皮质、小脑、海马和脑干 NOS活性和 NO、cGMP 产生,并且这种抑制作用呈现出明显的剂量依赖性趋势,即随着用药剂量的增加,大鼠大脑皮质、小脑、海马和脑干 NOS 活性和 NO、cGMP 的生成的抑制程度也增加。这种变化趋势与大鼠腹腔注射噻拉唑后行为学变化基本一致。结果提示:NO-NOS-cGMP 信息传递系统参与了噻拉唑全麻作用产生的分子学机制的调控。 临床相关剂量的 QFM 合剂明显地抑制大鼠大脑皮质、小脑、海马和脑干 NO、cGMP的生成和大脑皮质、海马和脑干 NOS 活性,这种抑制作用呈现明显的剂量依赖性,并且其行为学变化与不同脑区 NOS 活性和 NO、cGMP 的含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结果提示:NO-NOS-cGMP 信息系统参与了 QFM 合剂全麻作用产生的分子学机理的调控。但 QFM 合剂对小脑 NOS 活性无影响,说明小脑 NOS 不是 QFM 合剂全麻作用的靶酶。 (3)临床相关剂量的噻拉唑和 QFM 合剂能明显地抑制大鼠大脑皮质、海马和脑干cAMP 的生成,并且呈现出显?
佚名[7]2010年在《第十四届中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文中研究指明2010年10月15-18日,南京神经损伤001大黄酚聚氰基丙烯酸丁酯纳米囊对脑缺血再灌注小鼠学习记忆障碍的保护作用李超,张丹参,薛贵平(河北北方学院药理学教研室,河北张家口075000)
黄春阳[8]2014年在《依托咪酯对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动作电位及离子通道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依托咪酯对大鼠海马CA1区胞体动作电位及配体门控氯通道和钾通道的影响。方法:40只雄性大鼠快速断头,取出海马组织并用切片机切出400μm厚度的海马脑片,随机分为四组:脂肪乳剂组(n=10),依托咪酯组(10),依托咪酯+DIDS组(n--10),依托咪酯十四乙铵组(n--10)。运用全细胞电流钳技术给予不同强度的刺激,膜片钳放大器记录各组在不同刺激强度下依托咪酯对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动作电位发放以及氯通道和钾通道的影响。结果:脂肪乳剂不影响胞体动作电位的频率和幅值。随着脑片在依托咪酯脂肪乳剂中孵育时间的延长,10μmol/L依托咪酯脂肪乳剂明显减少胞体动作电位的数目,动作电位的幅值也减小;逐渐增大刺激的强度,胞体动作电位产生的个数会相应增加,但幅值无明显变化。DIDS+依托咪酯20分钟后减少动作电位数目,且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动作电位衰减的时间逐渐延长。加入K通道阻滞剂四乙胺后,不影响依托咪酯对动作电位产生的抑制。结论:依托咪酯脂肪乳剂可能主要通过开放氯通道、增加氯离子内流,来达到抑制神经元动作电位的发放的作用,钾通道对依托咪酯的抑制作用影响轻微。
佚名[9]2003年在《中华麻醉学杂志2003年第23卷主题词索引》文中指出说明:(l)本索引按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2)在汉字相同的情况下,按数字、英文字母、希文字母顺序先后排列。(3)缩略词及未译出的原文按英文字母顺序排在各(字母)部之首。(4)文题、作者后括号内数字为期号,最后为起页。 A边缘系统异丙酚对海马锥体神经元钠
佚名[10]2006年在《中华麻醉学杂志2006年第26卷主题词索引》文中研究说明说明:(1)本索引按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2)在汉字相同的情况下,按数字、英文字母、希文字母顾序先后排列。(3)缩略词及未译出的原文按英文字母顺序排在各(字母)部之首。(4)文题、作者后括号内数字为期号,最后为起页。
参考文献:
[1]. 麻醉药对大鼠海马锥体神经元钠通道电流的影响及其机制[D]. 何绍明. 中国医科大学. 2002
[2]. 氟哌利多、丙泊酚和氯胺酮对大鼠海马神经元Na~+通道电流的作用[D]. 焦志华. 复旦大学. 2003
[3]. 乌拉坦对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自发放电的抑制作用[J]. 雷霆, 阎睿, 李雅堂, 杨卓, 张涛.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2008
[4]. 氟哌利多对大鼠海马锥体细胞钠通道电流的影响[J]. 焦志华, 庄心良, 唐俊, 徐国辉, 陈猛. 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3
[5]. 依托咪酯对大鼠海马CA1区突触传递和可塑性的影响[D]. 蒋晖. 新疆医科大学. 2006
[6]. 噻拉唑及其复方制剂—QFM合剂全麻分子机理的实验研究[D]. 刘焕奇. 东北农业大学. 2004
[7]. 第十四届中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J]. 佚名.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10
[8]. 依托咪酯对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动作电位及离子通道的影响[D]. 黄春阳. 新疆医科大学. 2014
[9]. 中华麻醉学杂志2003年第23卷主题词索引[J]. 佚名. 中华麻醉学杂志. 2003
[10]. 中华麻醉学杂志2006年第26卷主题词索引[J]. 佚名. 中华麻醉学杂志. 2006
标签:外科学论文; 动作电位论文; 丙泊酚论文; 海马论文; 神经元细胞论文; 依托咪酯论文; 氟哌利多论文; 科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