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学创作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陶渊明笔下的意象无论是虚写还是实写,都不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着主观情感、抒发主体人生多种情绪体验的一种媒介,是一个富有活力的意象,含蓄而又深刻地展示了诗人对自己的人生、对社会的独特感受与理解。此亦可以说是陶渊明在诗歌艺术中的一种天才创造,但前提一定是这众多田园意象切合诗人创作的需要。当他回归田园之后,触目可及的均是田园中的种种自然之物,而这些自然之物又恰似诗人自身的写照,它们符合了诗人表达自己的需求,由此,田园诗的创作顺理成章。
关键词:陶渊明诗歌 典型意象 创作 作用
陶渊明的田园诗记录了诗人的田园生活状况和心路历程,诗人在诗歌中描述了田园生活的静美之景,表达了自己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坚守,流露了自己在田园生活中的闲适和困顿之情,也叙述了自己对于田园躬耕生活的深刻体验。如此意味深长之美是需要文学媒介来表达的,意象则充当了这个文学媒介。毋庸置疑,诗人独创的意象不仅是为了体现自己的个人喜好,其中更是为了表述深邃而复杂的情愫的。陶渊明的田园诗中出现了诸多的意象,陶渊明田园诗中的意象选择看似平淡无常,实则独具匠心,它们或者充满平和的生活气息,或者带有宁静的自然之气,清新敦厚、和谐宁静、平易近人、明白晓畅,因而,能贴近每一个读者的内心深处,具有了深厚而宽广的感人力量。意象作为诗人创作田园诗的一大重要原因,其在陶渊明田园诗歌中产生的积极作用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陶渊明田园诗意象带有诗人强烈的个性特点,最能见出其诗歌的平淡风格。“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历来被看作是陶渊明最大的个性特点,诚如诗人杨万里所云:“我初无意于作是诗,而是物、是事适然触乎我,我之意亦适然感乎是物、是事,触先焉,感随焉,而是诗出焉。”诗人每天面对着最真实的自然风景,那触目可及的众多物象无一不与诗人敏感的心灵发生着密切的交流,于是,诗人在自然的感染下写出了很多诗作。袁行霈指出:“他(陶渊明)作诗不存祈誉之心,生活中有了感触就诉诸笔墨,既无矫情,也不矫饰,一切如实说来,真率而又自然。”正是鉴于这种心态,陶渊明诗歌中的诸多意象均来源于诗人的现实生活。诗人选择了那些凝聚着美好生活气息但却很普通的意象,如菊、酒、山、风等等,可谓不但使得陶渊明的诗歌读来浑厚、韵味无穷,也成就了陶渊明诗歌平淡自然的风格。其实,并非以田园为题材的诗歌就具有平淡自然的风格,更重要的是诗人将自己的人格、归隐田园的闲适恬淡心境和情趣融入诗中,并用白描手法勾勒众多物象,使诗歌有了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之美。诗人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遵循自己的内心去选择诗歌创作的意象,并在意象中投注了自己的个性与精神追求,将自己的人格之美与自然之美高度统一起来,进而在广阔的田园里自由地抒发自己的感情,让自己的精神得到满足,这种诗意的生活态度得到了后世读者的普遍认可。如此坦率、自然、真性情的陶渊明,其田园诗的创作可谓是铅华去尽、毫无矫揉造作之意。
二是陶渊明田园诗中意象群的出现,进一步深刻地表达了诗人细微深婉的心曲。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陶渊明田园诗中最大的意象群当属南山意象群,南山赋予了陶渊明现实的生存空间,诗人在南山下劳作并开展一系列活动,通过对陶渊明田园诗歌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松、菊、云、风等众多意象皆附丽于南山之上。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二十首》其五),两个意象的组合表现了诗人一种超然洒脱的生活状态,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浑然天成,故而其诗歌意象也就形成了独特的境界,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话外之意只能留给读者慢慢品味。由此,陶诗中的意象群显而易见。主要包括了在陶渊明的关照下,田园欣欣向荣的生机和意趣被表现出来了,诗人的感情也弥漫其中,两者和谐宁静。诗人那些看似不经意实则组织严密而又巧妙的意象构建,再配上回旋舒缓的节奏,就使得其诗歌产生了一种沁人心脾的渗透力,用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来形容陶渊明田园诗的渗透力是很恰当的。袁行霈先生认为,意象群“从象的方面看去好像是孤立的,从意的方面寻找却有一条纽带。这是一种内在的、深层的联系。意象之间似离实合,似断实续,给读者留下许多想象的余地和进行再创造的可能,因此读起来便有一种涵咏不尽的余味。”陶渊明通过意象的组合使用,使诗歌具有了各种不同的意境,展现了其田园诗歌的生命力。诗人在使用意象表达自己的深邃思想时,不雕琢、不矫作,各种意象交织组合使用,使诗歌充满了静穆之气。朱光潜说:“‘静穆’是一种豁然大悟,得到归依的心情。它好比低眉默想的观音大士,超一切忧喜,同时你也可说它泯化一切忧喜。”正是这众多意象塑造的“静穆”之气,让我们可以发掘出诗人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让我们体会到诗人在经历了人生起伏、大彻大悟之后,心中郁郁不平之火熄灭后的超然与洒脱。
三是陶诗意象的写实性,最能引起人们的共鸣,也是诗人成为田园诗大家的主要原因。歌德在谈到中国人的特点时,就说过:“他们还有一个特点,人和大自然是生活在一起的。你经常听到金鱼在池子里跳跃,鸟儿在枝头歌唱不停,白天总是阳光灿烂,夜晚总是月白风清。”陶渊明的田园诗创作尤其具有这个特点,它是和生活紧密融合的,正如宋人施德操所说:“渊明随其所见,指点成诗,见花即道花,遇竹即说竹,更无一毫作为。”陶渊明的田园诗也有想象的成分,但总体上是偏于写实的。陶诗的意象多取材于现实生活,如《和郭主簿二首》其一:“霭霭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凯风因时来,回飚开我襟。”在陶渊明笔下,田园是宇宙的一部分,园中堂前的树林仿佛懂得人的心意,以繁茂的枝叶创造出一片阴凉,让相聚的老友更好地谈心、饮酒。田园的一切在诗人的笔下充满了生的欢乐,涌动着勃勃生气。通过诗歌展示真实的自我,这也是陶渊明田园诗歌能够与后世读者产生共鸣的重要原因。此外,陶渊明即使说理,也没有脱离现实,而是与其生活紧密联系,这一点也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和审美需求。他的说理产生在田园的耕作之中,产生在饮酒的过程当中,更表达了人们共同所有而不善表达的感悟,因此,陶渊明的田园诗极易打动读者的心灵,引起不同时代、身处不同环境的人们的共鸣,陶渊明成为田园诗大家也就不难理解了。
结语
诗人意象的天才创造是其田园诗创作成功的重要因素,这些意象的成功运用不仅造就了陶渊明田园诗之终归平淡的风格,也以其平淡之中见醇美的审美效果得到了后世的一致认可,成就了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而通过对其诗歌意象的研究与剖析,我们可以全面了解诗人的个性特点及其所寄予的思想内涵,并深入探讨诗人创作田园诗的重要原因。意象的特性符合诗人的表达诉求,且诗人性爱自然,这一点在后文将有论及,由此得出,诗人之所以创作田园诗也正是基于田园意象可以“述我心怀”这个原因。
参考文献
[1](明)黄文焕:《陶诗析义》,转引自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史教研室《陶渊明资料汇编》[M],中华书局,1962
[2]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意象》,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6
论文作者:魏子琪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12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4/22
标签:意象论文; 诗人论文; 陶渊明论文; 田园诗论文; 田园论文; 诗歌论文; 自己的论文; 《文化研究》2016年12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