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同志“七一”讲话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阐释的几个显著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论文,重要思想论文,胡锦涛同志论文,讲话论文,代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行为心迹,言为心声,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组成以来,已经用实际行动在世人面前初步展现出亲民、务实、有为的清新形象,赢得了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的普遍认同和广泛赞誉。胡锦涛同志“七一”讲话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出的一系列新阐释,则用科学朴实的语言,昭示了新的中央领导集体上述形象的内在思想基础。只要深入细致地阅读全文就不难看出,讲话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阐释,具有以下三个显著特点。
一、贯穿着一条主线——人民主体论的唯物史观
新的中央领导集体“亲民”形象的内在思想基础,是人民主体论的唯物史观。胡锦涛同志的“七一”讲话,把“三个代表”统一人民主体论的唯物史观,明确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全国各族人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并据此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出了一系列极为重要的新阐释:
1.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坚定地相信和依靠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讲话根据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动力的观点,明确指出,“人民群众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发挥是我们事业成功的保证”,必须“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来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决不能把社会的发展进步建立在仅仅依靠极少数“社会精英”或个别社会阶层的基点上。正是基于这一认识,讲话对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作出了科学判断:我们党“始终认为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这就明确告诉我们,无论在任何时候都必须把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作为我们党的事业发展的基本依靠力量,而不能以任何理由否定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更不能把工农基本群众当成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障碍和累赘。同时也明确指出:“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我们共产党人不能把他们看成是异己的力量,而应团结他们一道前进,注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来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能最大限度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聚集起推进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
2.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讲话深刻揭示了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与实现人民利益的有机统一关系:“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是实现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基础和前提,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则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目的和归宿”。“人民群众既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又是其成果的享有者”。“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并据此作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科学论断。明确要求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必须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制定和实施深化改革、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各项方针政策,都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依据;必须统筹兼顾,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强调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能停留在口头和一般要求上,必须围绕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来落实,努力把经济发展的长远战略目标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阶段性任务结合起来,把实现人民的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结合起来,“抓紧研究解决群众生活生活中的迫切问题”。
3.人民群众的信任、支持和拥护,是我们党巩固执政地位和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讲话深刻论述了党与人民鱼水相依的关系。明确指出:“人心向背,是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我们说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这里的‘本’、‘基’、‘源’,说到底就是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以及全部工作,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强调必须坚持用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来衡量我们的一切决策;领导干部必须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只能用属于人民的权力为人民谋利益,而决不能为个人或少数人谋私利。这些论述清楚地告诉我们,“代表”不是自封的,“代表”的形成源于被代表者的信任和委托。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不是宣布我党自然而然地就是“三个代表”,更不是宣布任何一个党员干部是当然的“代表”,而是对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动提出的要求。各级党组织只有自觉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加强自身建设和做好各项工作,始终获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信赖和拥护,才能确保我们党始终成为“三个代表”,每个党员干部只有自觉按照这一要求加强自身修养和尽心尽力为人民谋利益,才能成为“三个代表”队伍中的合格成员。一旦我们党失去了人民群众的信任、支持和拥护,就会失去作为“三个代表”的资格,失去执政地位甚至走向败亡。
4.理论创新也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实践为源泉,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目的。讲话深刻揭示了理论创新与群众实践和群众利益的内在联系。明确指出:“最广大人民改造世界、创造幸福生活的伟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动力和源泉”,“理论研究只有同社会发展的要求、丰富多彩的生活和人民群众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才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影响力,才能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脱离了人民群众的实践,理论创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就不能对人民群众产生感召力、对实践发挥指导作用。”这就告诉我们,进行理论创新必须到人民群众现实生活实践中去寻找课题和资源。把广大人民现实社会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作为理论刨新的课题;把人民群众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践经验和在实践中形成的创造性思想火花,作为理论创新的基础性资源。决不能脱离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单纯依靠少数秀才在书斋里造新词、编新话去进行所谓的“理论创新”,更不能脱离中国人民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生动实践,把照搬照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理论冒充为自己的理论创新。讲话还明确指出,“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理论创新的目的”,进行理论创新必须着眼于适应和满足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需要,为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决不能脱离最广大人民群众客观需要和实际利益,单纯为创新而创新;更不能出于狭隘的个人功利目的,把理论创新当成为个人沽名钓誉、树碑立传的手段。
二、体现出一种风格——求真务实
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务实”形象的内在思想基础,是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思想作风。胡锦涛同志的“七一”讲话,一改过去我们党内长期存在的脱离现实大讲空话、套话的不良文风,所讲每一个问题都体现出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良好作风。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坚持从实际出发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阐述的思想观点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讲话阐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虽然大都是进行正面论述,但并不局限于一般意义上的泛泛而论。而是注重有的放矢,直接瞄准和着眼于解决现实社会生活中带共性的实际问题和思想问题。所以内容言之有物,句句讲到点上,使人读了一个思想观点,就能立即联想到现实生活中某些带普遍性的现象和问题,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例如:读到讲话中关于“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政治文化相协调的发展,是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论述,我们就能立即联想到社会上存在的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和破坏生态环境的倾向;读到讲话中关于“理论创新必须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前提,否则就会迷失方向,就会走上歧途”的论述,我们就立即联想到某些人以理论创新为名否定和背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倾向;读到讲话中关于“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制定和实施深化改革、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各项方针政策,都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依据,都要统筹兼顾,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和“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等论述,我们就立即联想到当前社会上存在的分配不公、贫富差距过大的现实,以及由此带来的诸多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在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时,更是直接针对某些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存在的不良作风,强调“要切实加强党风政风建设,坚决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各级干部要自觉接受监督,决不脱离群众,决不贪图安逸,决不以权谋私”。这种具有极强现实针对性的论点和论断,比那些泛泛而论的空话、套话要管用千百倍!
第二,坚持实事求是,通过对现实问题进行更深入一步的理论思考来探求真理,阐述的思想观点具有很强的启发性。讲话阐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是局限于对原有思想观点作简单的演绎和解释,而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通过对现实问题进行更深入一步的理论思考,以实求新、以深求新,提示出许多新道理、作出了许多新论断,启发引导我们面向现实,以开阔的视野和思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更深刻、更全面的创造性探究。例如,关于“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过去我们往往局限于研究思考什么是先进生产力及其发展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具体工作的要求。胡锦涛同志的讲话则站在唯物史观的高度明确指出:“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这一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这就启示我们,所谓“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指的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要求,是要求有先进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为其发展开辟道路。所谓“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指的是我们党要始终代表先进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从而引导我们认真观察分析,在我国现实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领域中,什么是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必须坚持的;什么是束缚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必须调整改革的;怎样通过正确进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讲话中像这样通过对现实问题进行更深入一步理论思考提出的论点、作出的论断很多。其中包括对“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论断,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的论断,对我国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征程中将长期面对的三个重大课题和对策的分析,对我党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的分析,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和团结对象的分析,对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与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关系的分析,对如何实现改革、发展和稳定有机统一的分析,以及对如何进行科学的理论刨新和实践创新的分析,都包含着具有很强启发性、引导性的新思想。
第三,注重落实和实效,通过进行科学的具体化思维探求解决问题之策,阐述的思想观点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讲话阐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是仅仅停留在一般地讲观点、讲原则上,而是着眼于抓落实、出实效,通过科学的具体化思维,努力把抽象的观点和原则具体化,使之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例如,为了使全党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落到实处,明确提出了“三落实”的要求:落实到党和国家制定和实施方针政策的工作中去,落实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去,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中去。并对如何实现这三个落实分别提出了明确具体的措施和要求。又如,在第四部分阐述“坚持马克思主义态度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新的实践,并努力在实践中继续发展马克思主义”时,明确提出了“三个结合”的具体要求:坚持学习理论和指导实践相结合,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实践相结合,运用理论和发展理论相结合。并对如何实现这三个结合也分别提出了明确具体的措施和要求。有些重要的思想观点和要求甚至具体化到了细致人微的地步。例如:“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要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对群众生产生活面临的这样那样的困难,特别是对下岗职工、农村贫困人口和城市贫困居民等困难群众遇到的实际问题,一定要带着深厚的感情帮助解决,切实把中央为他们脱贫解困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读了总书记如此明确具体的指示要求,我们在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方面,还有什么理由推脱、搪塞,而不去扎扎实实地抓落实呢?
三、渗透着一股锐气——奋发有为
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有为”形象的内在思想基础,是志向博大、开拓创新、勇往直前、奋发有为的革命事业心和进取精神。胡锦涛同志的“七一”讲话,字里行间渗透着一股锐气。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恢弘博大的志气。立志是事业的大门。胡锦涛同志的“七一”讲话,处处闪耀着理想的光芒。讲话既旗帜鲜明地宣告了我们党的最终奋斗目标:“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又立足现实,庄严昭示了我们党在现阶段“带领人民群众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的坚强决心,还重申了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紧紧抓住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集中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近期目标。强调“中国共产党人要坚持以兴国为己任,以富民为目标,走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经过长期的努力,不断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向党的最终目标迈进。”从而把我们党的最终目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奋斗目标、本世纪前20年的近期目标有机地统一起来。为我们的奋斗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立足现实、着眼长远、不懈奋斗的恢弘志气。
二是深厚坚实的底气。信心是事业的支柱。胡锦涛同志的“七一”讲话,既正视现实,清醒地看到和科学分析了我们前进道路上面临的各种严峻挑战和困难,又充分表明了我们党应对挑战、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的坚定信心和信念,处处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信念坚定、信心充足、奋发有为、成就事业深厚坚实的底气。例如,在阐述我党如何处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征程中面对的三个重大课题时,连续讲了四个“就能”:我们就能经过不懈努力实现既定的目标;我们就能聚集起推进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我们就能不断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营造和平的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我们党就能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在总结抗击非典的经验时更是进一步指出:“只要我们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切实把关心群众的工作做好、做细、做实,我们就能聚集起强大的力量,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前进。”如此厚实的底气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来源于我们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能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支持和拥护的高度自信心;来源于我们党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能顺应历史潮流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高度自信心,来源于我们党具有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应对各种挑战和考验的高度自信心。
三是开拓创新的勇气。开拓创新是事业成功之路。胡锦涛同志“七一”讲话的每一部分,都展现出我们党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的巨大勇气。例如,在第一部分中明确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实践没有止境,创新没有止境,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在第二部分中庄严宣告:始终“把创新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在第三部分则明确提出了要通过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集中群众智慧,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来“创新发展思路”的思想。在第四部分中更进一步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的事业,面对前进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课题,还要继续进行新的实践和新的探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我们推动实践创新的根本指针,又是我们深化理论探索的崭新起点。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讲话中提出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回答的“十四个如何”,更是为我们指明了继续进行研究探索、开拓创新的明确方向。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思想路线的共产党人,具有突破任何违背客观实际和人民利益的条条框框束缚的巨大勇气。我们一定能够在胡锦涛同志“七一”讲话精神的指引下,全面正确地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通过不断进行新的研究探索、开拓创新,开创出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新思路和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