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中小学校长培训问题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村中小学论文,校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98X(2012)03-0012-03
本研究选取参加陕西省“阳光师训”送培下乡活动的商洛市部分县(区)农村中小学校长、教育行政领导及教育培训机构教师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陕西省中小学校长培训需求情况调查问卷》250份,回收有效问卷227份,有效回收率达90.8%,基本反映了陕西省农村中小学校长培训的实际情况。
一、陕西省农村中小学校长培训基本情况
为进一步加强全省基础教育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着力提高中小学校长的思想政治素质、理论水平和领导能力,近年来陕西省加大中小学校长培训力度,2008年全省下拨教师和校长培训经费1600万元,2009年增拨经费5000万元,2010年以后还在继续增长[1]。随着培训经费的逐年增长,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校长通过培训从中受益。与此同时,为全面提升农村中小学校长办学治校的综合素质,有效推进素质教育和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能力与水平,陕西省先后启动的多项专门针对农村中小学校长的省级培训项目,已经成为扩大中小学校长培训覆盖面、促进农村中小学校长专业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如2008年由中共陕西省委、教育工委联合下发的《陕西省教育系统干部“十一五”培训规划》提出,在全省50个贫困县实施“农村中小学校长培训工程”;2009年,《陕西省教育系统2008—2012年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实施意见》中提出“实施陕西省农村中小学校长培训工程,采取在县乡办班的方式”开展“送培下乡”活动;2010年由陕西省教育厅启动的“基层人才队伍建设援助计划”贫困地区初中校长培训项目等。所有这些都有力地推进了农村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的开展。但从总体上来看,校长培训工作仍存在诸多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
1.总量可观但机会不均
“十一五”以来,陕西省中小学校长培训实行省、市、县(区、市)三级分类管理,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农村校长的培训工作给予了极大关注。但是,通过对近五年参训情况的调查统计,有56.4%参训校长只参加过一项培训,29.9%的校长从未参加过培训,这说明培训机会不均问题依然存在,呈现出“四多四少”的主要特点,即中学校长参加培训多,小学校长参加培训少;公办学校校长参加培训多,民办学校校长参加培训少;县市学校校长参加培训多,乡村学校校长参加培训少;经济条件好的学校参训机会多,薄弱学校参训机会少。这样就导致校长参训不均。
2.对参训校长监管不严
一方面校长有充电学习的愿望,另一方面又要穷于应付学校管理的各种事务。即使校长们按计划脱产培训学习,也会因为没精力被迫“逃避”培训。这主要是指行政部门对培训机构监管不严,造成的管理混乱现象。如一些本该参训的校长自己不参训,但又迫于行政要求而改由其所在学校副校长或其他教师顶替参训等。调查中发现,有近80%的参训人员是负责本校某一方面工作的副校长或教导主任。对此现象,不管是承担培训项目的机构或是下发培训计划的教育行政部门,都没有做到严格的监管或检查,从而助长了这一不良现象的发生。
(二)培训机构建设相对滞后
1.培训流程尚不严密
目前,陕西省开展的农村中小学校长培训项目大多遵循以下流程:教育厅下发培训计划——培训机构制定培训方案——按照行政区划、学校类型等分配名额——培训机构组织实施。但是,这一流程在设计上存在一定的缺陷。其主要体现在培训机构在得到培训计划后,正式组织实施前,缺少对培训需求的调查和分析。培训结束后,培训机构对培训效果的评价与反馈环节亦较为薄弱。在访谈中也了解到,90%以上的参训校长反映在培训前未接受过任何有关培训需求的调查,培训结束后亦没有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价。这也是造成参训校长评价培训“听起来激动,回去后不动”的重要原因。
2.培训者重理论、轻实践现象突出
一是培训教师对基层中小学实际发展现状不了解。目前,校长培训主要由师范院校和教育学院的教师和专家进行授课。由于一些大学教师对中小学的教学和管理情况不甚了解,往往把培训的重点集中于理论学习层面,关注提高受训者的理论水平和教育理念的转变,而对农村中小学学校实际发展方面的研究明显不足。访谈调研中,参训校长普遍认为来自高师院校的培训教师整体上是理论强而实践经验不足。
二是培训专家队伍中缺少优秀中小学校长的示范引领。通过访谈了解到,最受基层校长欢迎的培训教师并不是培训机构或高校的专家学者,而是那些来自一线既具有学校管理经验又富有广博学识的优秀校长。他们的示范引领更贴近中小学实际,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因此,缺少能适应教学、科研与管理需要的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专家队伍,已成为许多培训机构发展的“瓶颈”。调查显示,90%以上的参训校长认为师范院校的教授授课缺乏实践的指导性和针对性。
(三)校长自身专业素质不高
1.知识结构单一
一是多数农村中小学校长是从普通教师中产生的,他们的专业知识扎实,而教育管理理论不足。在担任校长以前,教师很少有机会接受有关学校管理能力的教育和培养,一旦提拔到学校管理岗位,其领导能力往往力不从心。调查表明,有80%以上的校长从未接受过系统的教育管理专业学习。二是校长们获取教育信息的能力还相对较低,很多农村学校的校长还不会使用互联网,导致其知识结构较为单一和陈旧。三是校长的教科研能力不尽如人意。教科研水平是衡量其教师专业化的重要标志。调查显示,3年内,仅有22.2%的校长发表过3篇以上专著或论文,且80%以上的论文多以经验总结性的文章为主,理论深度不足、质量不高;3年内出版专著或曾参编著作的校长更是寥寥无几。更值得注意的是,还有52.1%的校长没有发展过与学校管理有关的科研成果。
2.专业发展动力不足
一是校长自身专业化发展动力与教龄成反比关系,即年龄越大、经验越丰富的校长其专业化发展动力越低。除了少数年轻校长为了进一步提升专业化水平有自我鞭策的意愿外,一些教龄偏大,业务相对熟练的校长,往往抱着应付的态度参加培训。这种缺乏内在动因需求,只是执行上级教育部门指示的培训,其效果可想而知。二是缺少将校长治校能力与待遇挂钩的保障体系。中小学校长的工作绩效一般都执行教师专业技术职务工资标准,中小学校长培训学分的累积、个人学历的提高以及学校管理业绩都没有与薪酬挂钩,这不利于调动校长自主学习或获得专业进步与成长的积极性。
三、思考与建议
(一)教育行政部门方面
1.建立中小学校长培训质量的考核评估制度
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应尽快完善培训质量的监督管理制度,完善中小学校长培训考核评估办法。并分别从教育行政部门、培训机构、中小学校长及其所在学校三个方面入手,全面提高培训效果和水平。对教育行政部门自身的评估内容应涉及组织领导、培训规划、政策措施、经费保障等方面;对培训机构的评估内容应放在培训条件、培训管理、师资队伍、教学与科研能力方面;对中小学校长则应从参训情况、办学成效等方面进行量化评估[2]。
2.加快中小学校长区域培训信息平台建设
互动沟通是组织建立“心理契约”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加快信息平台资源建设时,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手段,在发布培训信息、共享教育资源的同时,重视信息平台的协调功能,搭建起教育部门、培训机构与校长间的区域性互动交流平台,确保培训工作向着科学化、效益化、现代化方向不断发展。
(二)培训机构方面
1.科学设计培训方案
首先,在获准承担培训项目后,应对参训者的培训需求进行一定范围的调查和分析。以“走出去”、“请进来”,召开“项目论证会”等方式征集校长们最关心、最迫切解决的实际管理问题,扎实做好前期调研。调整培训内容以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订单式培训。”[3]其次,加强对培训过程的管理。以定岗定责、目标管理的方式强化培训项目管理责任,明确省厅、地方教育部门、培训机构的责任与义务。最后,重视信息反馈环节,并以此作为衡量培训效果的重要依据。
2.加强培训师资队伍建设
培训的综合性及实践性较强等特点决定了校长培训必须具备一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缘结构较为合理的高层次师资队伍。在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寻求突破:一是注意挖掘参训者中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优秀校长,并把他们作为教育培训的兼职教师,安排一定的先进经验介绍课程。对于这一部分的师资,要做到“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二是搭建平台,增强培训教师对教育实践的认识水平。这方面可以借鉴“影子培训”[4]的做法,即按照既定的研修目标和方案,让培训教师与校长实现一对一结对子,在真实的现场环境中,观察校长日常教学管理改革、教师专业发展、后勤管理等方面的实际做法,从而实现理论提升和实践锻炼的结合。
(三)校长方面
1.提高学习能力,培养研究意识
随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学校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发展自主权,这对广大的中小学校长提出了新的挑战。校长必须具有强烈的知识重构意识和学习能力,才能结合本校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一方面,为了拓展专业视野,必须认真钻研理论,培养独立思考和研究性学习的习惯,做到“学有所悟”。另一方面,要更加注重行动研究,尝试将先进的学校管理方法融入到本校的管理实践当中,做到“学以致用,以用促学”。
2.牢固树立校长专业化发展的理念
对于大多数的农村中小学校长而言,做校长的经历是“苦乐参半”的,即在享有职业成就感的同时,又必须承担来自于教育改革、升学率等的无形压力。因此,校长在培训和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牢固树立校长专业化发展的理念,充分把握培训机会,真正把培训作为提高自身专业化水平的重要途径。
收稿日期:2012-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