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急救模式对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6年6月在我院急诊科进行急性左心衰竭救治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患者进行边急救边转移的方案,实验组患者进行先急救后转移的方案,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74%,两组患者进行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的急救模式对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不同,先急救后转移的救治方案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不同急救模式;急性左心衰竭;治疗效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R5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5-0111-02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也在逐年增加,心力衰竭则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发病率增高[1]。临床上,以左心衰竭较为常见。急性左心衰竭发病突然,临床主要表现为面色苍白、呼吸困难、大汗淋漓、胸闷、心悸等症状,严重者可发生心源性休克。急性左心衰竭起病急,病情重,进展快,病死率高,及时有效地进行救治与其预后密切相关,而院前急救的成败则关系到整个急救过程和患者的预后[2]。本文主要研究不同急救模式对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选取我院100例患者分组进行对比分析,现做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9月至2016年6月在我院急诊科进行急性左心衰竭救治的患者100例,均符合WHO[3]中急性左心衰竭诊断标准,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男34例,女16例,年龄34~72岁,平均年龄(51±2.3)岁。实验组患者男31例,女19例,年龄33~70岁,平均年龄(50±2.5)岁。对照组既往病史:冠心病合并高血压17例,冠心病合并房颤13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4例,扩张性心脏病2例,风湿性心脏病4例。实验组既往病史:冠心病合并高血压16例,冠心病合并房颤15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4例,扩张性心脏病2例,风湿性心脏病3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既往病史等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实验组患者进行先急救再转移的方案,急救措施:①体位:患者取端坐体位或半卧位并双腿下垂、减少静脉回心血量,伴有休克者则采用平卧位;②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加压面罩吸氧或气管插管),持续性中高流量鼻导管吸氧;③监测并维持患者呼吸、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平稳;④建立静脉通道,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用药。如:利尿:呋塞米20~40mg静脉推注,减轻心脏容量负荷;强心:西地兰0.2~0.4mg+5%葡萄糖注射液10ml静推(约5min),加强心肌收缩;扩血管:硝酸甘油5~10mg+生理盐水250ml静滴,或酚妥拉明、硝普钠等扩张血管控制血压,减轻心脏前后负荷;平喘:氨茶碱0.25g+生理盐水10ml缓慢静推,可以缓解支气管痉挛,改善呼吸;镇静:地西泮5~10mg肌注;控制心室率: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拮抗剂、洋地黄、胺碘酮等药物减慢心率、降低心肌氧耗,缓解心衰情况。待病情相对稳定后经救护车转移至医院。对照组患者进行边急救边转移的方案,急救人员抵达现场后,立即给予简单处理,如吸氧、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等,快速经救护车转移至医院,途中治疗方案同实验组。
1.3 疗效评价标准
患者转移至医院后,根据其临床症状的缓解情况、生命体征恢复情况及心功能的改善程度进行评价。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生命体征恢复正常,心功能减轻2级及以上。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有所改善,生命体征恢复正常,心功能减轻1级。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无改变,生命体征未恢复正常,心功能无明显变化。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6.0版进行数据分析,数据结果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指数中治疗总有效率为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来表示,进行t检验。
2.结果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4%,两组患者进行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
3.讨论
院前急救是指患者到达医院前的紧急抢救和治疗,包括现场急救和途中救治,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环节[4]。临床实际工作中院前急救包括边急救边转移和先急救再转移两种方案。前者缩短院内治疗窗时间,以最短时间将患者转移到医院。后者稳定病情,减少转移过程中的危险性。在本文研究中,对急性左心衰竭患者进行先急救再转移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高于对照组边急救边转移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74%,两组患者进行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不同的急救模式对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不同,先急救再转移的院前急救方案的治疗效果优于边急救边转移的治疗效果。采用先急救再转移的院前急救方案可初步控制病情发展,降低转移风险,提高院前急救质量,改善患者预后,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杜敏,余猛进.急性左心衰竭患者不同院前急救模式的效果比较[J].中国急救医学,2008,28(10):943-944.
[2]李航,赵永春,梁万年.欧美国家院前急救模式和组织管理[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8,24(2):143-144.
[3]刘汉德,徐化.不同的院前急救模式对急性左心衰竭预后的影响[J].西部中医药,2011,24(12):48-50.
[4]王峰,张敏.不同院前急救方式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左心衰竭救治效果及预后的影响[J]医学综述,2016,22(4):827-829.
论文作者:张峰,张茜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2月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13
标签:患者论文; 心衰论文; 实验组论文; 统计学论文; 治疗效果论文; 对照组论文; 模式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2月第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