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习近平意识形态思想认同教育的几点思考
张琦
(德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德州)
摘 要: 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肩负着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重大历史使命和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任务。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思想是否认同以及认同程度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开展产生重要影响。多元社会思想和价值取向的冲击,新媒体时代的影响,大学生情感的不稳定性给高校习近平意识形态思想的认同教育带了巨大的挑战。通过发挥认同主体的能动性,构建高校大思政体系,拓展新媒体阵地实现高校习近平意识形态思想认同教育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 高校;意识形态;认同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①新形势下,多元社会思潮和价值取向的冲击,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的叠加,高校大学生思想的独立性、多变性,使高校习近平意识形态思想认同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高校习近平意识形态思想认同教育能否面对挑战冲出困境,对于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话语权、领导权,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办好社会主义大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 习近平意识形态思想认同教育的重要性
在2013年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向心力。”②意识形态建设是整个国家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如果失去了意识形态领域内统一的指导思想,出现了意识形态的安全危机,整个社会就会陷入一盘散沙,国家自身的安全也就无法保障,党的执政地位也无法巩固。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一直以来担当着学马、言马,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大学时期是青年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青年学生的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和民族的希望。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高校青年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思想的认同度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内容,关系当代高校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民族的未来和希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必须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高校所培养的大学生应该是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始终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主流意识的大学生。习近平意识形态思想的认同教育关系到习近平意识形态思想、主流价值观能否深入人心,在高校扎根,关系到能否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目标,对于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话语权,办好社会主义大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习近平意识形态思想认同教育面临的挑战和困境
(一) 西方社会思潮、多元价值取向对青年学生思想的冲击
全球化背景下,各种大量的西方社会思潮不断地涌入我国。西方各种社会思潮的传播,对于我国青年学生现代意识的形成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大学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高校在意识形态传播领域中的重要地位使得其成为各种思潮争夺的重要领域。西方社会思潮在传播的过程中,西方敌对势力趁机抛出代表其利益的一套价值观,例如西方宣扬的所谓的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等。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进行逐步深入渗透的西方价值观、社会思潮,对高校学生产生地迷惑性影响越来越大。社会转型时期一些矛盾的出现,在社会趋利环境一定程度的影响下,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价值观容易被部分大学生接受,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治信仰不坚定、价值取向扭曲、缺乏社会责任感、利己主义等。这种状况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习近平意识形态思想认同教育面临巨大的挑战。
(二) 新媒体时代对传统认同教育模式的强大冲击淡化了认同主体的认同感
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高校习近平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受众是高校青年学生。当代青年开放自由的个性、批判性的思维方式使得他们更具有自主思考和自我判断的能力。而这种自主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使得灌输式的意识形态教育不易被接受和认可。
新媒体时代各种传播媒介在带给我们生活方便快捷的同时也使得大量青年养成“碎片化”阅读的习惯,在课堂学习和日常读书中,注意力难以长期集中,以至于当代青年对传统“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产生抵触,对教学形式较为单一,且内容有重叠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产生了厌倦的心理。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便捷性、直接性等特点对传统的意识形态教育模式形成强烈的冲击,传统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方式方法对当代青年的吸引力正在下降,淡化了认同主体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
(三)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认同情感的不稳定性,消减了习近平意识形态思想认同的内化程度和可持续性
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情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一个动态循环往复的过程。随着外在的环境、内在心理的变化,认同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习近平意识形态思想的认同并不是一个简单地从理论学习到认同的过程,只有在情感上加深认同,才能真正将习近平意识形态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情感认同不仅能体现认同主体对于认同客体的接受程度,还在于主体认同情感的持久性和稳定性。高校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塑造的重要时期,情感丰富却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高校学生对主流意识形能够正确认识却未必能够达到认同,还会对主流意识形态与个人的价值判断进行比较、评价,判断其是否能满足自己的个体现实需要,以辨别是否予以认可或不认可。如果二者趋同,大学生通过“价值判断”将已经认可的主流意识形态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达到真正的认同。新媒体背景下,大量未经筛选的负面信息充斥着网络,这使部分辨别能力欠缺的学生无法理性、辩证、稳定地认识事物本质,从而导致了一些盲从的行为。同时,社会转型时间一些矛盾的叠加出现有时动摇了学生认同主流意识形态的信心。 这都导致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情感认同缺乏持续性,因而增加了习近平意识形态认同教育内化过程的困难,消减了认同教育的可持续性。
“发展性考核”是指学校从专业发展的视角对教师进行过程化与阶段性的考核(注重大数据的收集和数据的及时更新)。有关评价要素考核内容具有导向性、多维度性、民主性和可操作性。其中,“民主性”和“可操作性”的认可度高,“导向性”和“多维度性”的认可度为中上。
电机控制系统实训实验室、DSP实训实验室是由相关老师带领学生自行研发自制实训装置的。“电机控制系统实训装置”、“DSP实验箱”,参加安徽省首届高等学校自制实验教学仪器设备展,获得三等奖。“电机控制系统实训装置”融合了机械、电力电子、电力传动、自动控制、计算机、通信等先进技术,通过设计、调试、编程、控制、检测等环节的训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跨专业的综合应用能力。
三 高校习近平意识形态思想认同教育的路径选择
(一) 发挥高校认同主体的主动性,提升大学生的认同能力
应用绿色建筑设计的理念最重要的就是选用节能的设计方法进行建筑设计,首先就要注重建筑的朝向角度,这是房屋设计的重点,需要结合节能技术进行有效分析。目前,设计者要考虑和建筑的高低以及使用功能的不同,不同功能建筑所需要的日照时间是不一样,所以设计者要合理把控楼体之间的关系,具体可以对楼间距、日照时间、角度等进行科学的计算,还要考虑到建筑所在地理位置的经纬度和太阳高度角及方位角的问题,从而使大部分的房屋能够得到充足的日照,尽量设计出南北通透的房屋。
目前高校中,意识形态工作协同育人在很大程度上还流于形式,学校各部门各要素之间单兵努力,相互隔离缺乏沟通。而在大思政格局下,不仅是课程教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渗透到专业课程和综合性通识课程中,而且是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落实到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资助、组织、服务等综合性活动之中,从而调动了相关主体共同参与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积极性,促进了教育合力的形成和育人功能最大程度地实现。[1]
“没错,这两栋楼之间的距离并不远。如果用木板架起一座桥的话,就好解释多了。”霍铁不动声色地说,“可是,我向陆叔叔的助手了解过了,这段时间他根本就没出过工作室的门。”
在大思政格局下,高校习近平意识形态认同教育要与学生的实践相结合,让认同教育生活化。依据专业特色和年级特点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大学生社会实践中服务人民、奉献社会,并在实践中不断受教育、不断成长。同时,可以依托各类实践教育基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增强青年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关心热点问题,辩证地分析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自觉抵制和摒弃非主流意识形态思想的侵蚀,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提高习近平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成效。
高校中,大学生党员一般是学生中的较为优秀的成员。大学生党员一般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有较强的政治辨别力,对与主流意识形态相违背的东西能够给予揭露和摒弃。大学生党员在主观上表现为对习近平意识形态思想的认同,能够接受社会、学校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学生党员群体具有朋辈吸引力,将接收到的习近平意识形态思想在日常生活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递到其他学生中去,发挥习近平意识形态思想的教育作用。同时,身处学生中间的学生党员,能够发挥自身思想的先进性及时发现学生群体中的错误思潮并进行正确地引导。学生党员的润物细无声的朋辈引领方式避免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空洞乏味。高校在进行习近平意识形态思想认同教育时要重视大学生党员的朋辈引领作用,拓宽习近平意识形态的传播渠道。
1.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加强自我学习,增强政治鉴别力,提高认同能力
(二) 构建高校大思政体系,实现有效的协同育人,占领高校意识形态阵地
1.形成“课程思政”的理念,拓宽习近平意识形态思想认同教育渠道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功能,但其他课程同样承担着意识形态教育的功能性任务。和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的是,其他课程的价值观传播并不体现鲜明的意识形态性,而是通过隐藏在专业知识背后的社会、政策、制度背景以及教师的自觉体现出来。③发掘专业教学、科研、社会实践中的习近平意识形态思想的因素,找准专业课、科研、社会实践与习近平意识形态思想认同教育的契合点,运用“课程思政”的理念,克服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育模式单一,教育内容空泛、乏味、吸引力差的弊端。将意识形态的教育渗透在高校许多隐形因素当中,拓宽了习近平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渠道。
大学期间是知识积累的重要阶段,充分发挥大学生认同主体的能动作用,开拓多渠道进行自我教育,提高习近平意识形态思想的认识和了解。通过理论学习,增强理论知识积累,能够全面正确地认识习近平意识形态思想。通过参加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够辩证地看待问题,增强政治鉴别力。
2.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成效
2.发挥基层学生党员的朋辈引领作用,拓宽意识形态的传播渠道。
3.全员全过程协同育人,提高高校习近平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协同育人功效
确定搜集的主题。根据制定的学习目标,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目标,学习者有针对性地制定资料收集的主题,从不同的角度来确定收集的主题,避免收集出来的资料重复。
截至12月3日,全国共有21个省份发生79起家猪非洲猪瘟疫情,虽然疫情整体可控且并不传人,但持续4月之后,非洲猪瘟对市场影响仍在不断发酵。
(三) 拓展新媒体阵地
新媒体时代,我国网民人数迅速增长,根据互联网报告统计,截至2017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己达到7.7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5.8%,而众多网民中有大量的高校青年学生。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特殊时期,容易受到网上错误信息的影响,因而占领网络阵地对习近平意识形态思想的认同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打造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校园网站,把握校园网络舆论宣传导向,增强习近平意识形态的覆盖范围面和宣传力度,占领网络思想阵地。同时,通过微博、微信推送等网络文化传播的形式增强网络宣传的实效性。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创造浓厚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氛围,占领校园网络传播阵地,把握校园舆论导向。
其次,掌握校园网络意见的话语权,引导舆论方向。对待校园网络上的不同意见要有包容的态度和足够的耐心。吸取合理的建设性意见,宣传告知未知情况,及时澄清模糊性的认识,及时纠正错误性的言论,及时解决错误性的问题。为此,对于网络社会中出现的热点问题而引发的公共舆论时,应主动发声,掌握网络意见的话语权,并逐步引导大学生能够做到对待网络舆论透过现象观察本质,提高大学生辨别力,正确认识网络信息,强化意识形态思想、屏蔽不恰当的言论。
由上可知,韩国以堪舆为主题的汉文小说,往往与“报恩”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无论是地师为报他人恩德为其占地,还是婢女奚得吉地后报地师或主家的恩德,都体现了古代朝鲜人民对个人品德操守的看重以及对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价值理念。
注释:
① 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N].人民日报2013-8-21.
②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学习出版社2016:193.
③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参考文献
[1] 刘兴平.高校“大思政”格局的理论定位与实践建构[J].思想教育研究,2018(4):104-108.
[2] 刘芳.新形势下全面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2):90-93.
[3] 龙献忠,陈方芳.新形势下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困境、契机与路径[J].求索,2017(06):74-79.
[4] 李嘉美,陈云.意识形态安全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建设[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7(12):22-24.
[5] 白春香.构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体系的路径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8(08):249-250.
[6] 丁建飞,朱慧.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现状及培育路径的四个维度——基于八所高校的实证研究[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6(01):109-112.
[7] 邵献平,高琳.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几点思考[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6(04):96-99+108.
本文引用格式: 张琦.高校习近平意识形态思想认同教育的几点思考[J]. 教育现代化,2019,6(75):171-173.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75.061
基金项目: 本论文为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习近平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研究”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18CSZJ09。
作者简介: 张琦,女,汉族,山东枣庄人,德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标签:高校论文; 意识形态论文; 认同教育论文; 德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