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威海市立医院在地图中查看
【摘要】目的:分析脑卒中神经内科护理中应用康复护理的作用。方法:随机将94例脑卒中患者分为2组,康复组与常规组各47例,分别给予康复护理及常规神经内科护理,观察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肢体运功功能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康复组治疗效果、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均高于常规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康复护理应用于脑卒中患者神经内科护理中后,可提升治疗效果,促进肢体运动功能最大限度的恢复。
【关键词】神经内科护理;脑卒中;康复护理
脑卒中属于脑血管疾病,在临床中比较常见,多发于老年人,病程较长且恢复缓慢,因而临床治疗脑卒中患者时还需给予患者良好的护理,以改善患者预后。传统神经内科护理中,护理措施主要集中于患者疾病的康复,忽略了患者心理状况等方面的改善,导致护理效果并不理想。研究指出,脑卒中神经护理中应用康复护理后,可弥补传统护理中存在的不足,提升护理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本院给予脑卒中患者神经内科护理时,即实施康复护理,效果良好。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6年1月~2016年12月接收的脑卒中患者94例,男51例,女43例;年龄44~78岁,平均(59.3±3.4)岁;左侧偏瘫45例,右侧偏瘫49例;脑梗死59例,脑出血35例。纳入标准:(1)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2)经颅脑CT或MRI检查确诊;(3)均为首次发病;(4)均存在肢体功能障碍;(5)患者及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随机分为康复组与常规组,每组47例,两组患者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
常规组患者给予传统神经内科护理,包含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情况、病房环境护理、健康宣教等。在常规组基础上,康复组患者实施康复护理,具体方法如下:
1.2.1心理康复护理
偏瘫、失语等为脑卒中患者常见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对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日常交流等产生较大的影响,导致患者产生一系列的不良心理变化,如焦虑、抑郁等,为此,护理人员应在护理期间注意评估患者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的干预患者的心理状况,并多用言语等鼓励患者,向患者传达康复护理可提升治疗效果的信息,增强患者的康复信心,促使患者积极的配合[1]。
1.2.2饮食护理
患者发病后,食欲会受到影响,减少食物摄入量,造成营养供给不足,增加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甚至影响患者的康复效果,护理人员应将均衡营养饮食的重要性详细的讲解给患者及家属,并依据患者喜好,制定科学的食谱,鼓励患者多喝水、多食用新鲜的水果,促进机体免疫力的提升,保证营养充足。
1.2.3并发症护理
脑卒中患者治疗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高,静脉血栓及口腔疾病是其中比较常见的,因而护理期间还需要给予患者良好的口腔护理,吸痰处理及时开展,避免痰液堵塞呼吸道,口腔清洁每天定时开展,并注意保护口腔黏膜,预防发生应激性溃疡,对患者大便颜色、性质等密切注意,及时的发现异常情况[2]。下肢适当抬高,约为15°~30°,并经常被动活动患肢,促进血液循环,防止静脉血栓的发生。
1.2.4康复训练护理
待患者生命体征稳定之后,康复训练应尽早开展,先在病床上给予患者被动肢体活动,并适当的开展肢体按摩,接着视患者康复情况,逐渐的过渡到主动肢体活动、下床活动。康复训练过程中,肢体活动量要不断的增加,以能获得预期的康复训练效果。另外,康复训练期间,还可配合针灸与理疗,促进康复效果进一步的升高。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所有患者均随访6个月,分别于护理前、护理1个月、护理3个月、护理6个月时利用Fugl-Meyer量表评价肢体运功功能,分数越高,表示肢体运动功能越好。
1.4疗效判定
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91%以上,无病残发生;显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46%~90%,1~3度病残;有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18%~45%;无效:未达到上述治疗标准。
1.5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及计数资料分别利用t和检验,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经护理后,康复组47例患者中,基本痊愈9例,占19.1%;显效28例,占59.6%;有效7例,占14.9%;无效3例,占6.4%;总有效44例,有效率93.6%。常规组47例患者中,基本痊愈6例,占12.8%;显效22例,占46.8%;有效9例,占19.1%;无效10例,占21.3%;总有效37例,有效率78.7%。康复中治疗效果高于常规组,差异显著(P<0.05)。
2.2护理前后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康复组肢体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常规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康复组与常规组护理前后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比较(±s)
注:与常规组相比,*P<0.05。
3讨论
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工作压力不断增加,脑卒中的发病率也出现明显提升,且向着年轻化的趋势发展。脑卒中患者发病后,致残率及致死率均比较高,神经内科临床治疗患者时,一直致力于降低致死率及致残率。随着医学技术水平的提高,降低了脑卒中的病死率,但常规护理实施后降低致残率的效果并不理想。康复护理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方式,主张以患者为中心,给予患者个体化的康复训练、心理指导等,促进疾病康复以改善患者预后情况[3]。脑卒中护理中应用康复护理后,各项护理措施可以治疗措施相互配合,且肢体活动尽早开展,促进患者肢体功能良好的恢复,缩短病程,提高治疗效果,从而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脑卒中神经内科护理中应用康复护理后,可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并促使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最大限度的恢复,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虞金蓉.神经内科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的临床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29(08):1106-1108.
[2]金海燕,丁敏,高树坤.分析神经内科护理中对脑卒中的康复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15):202-203.
[3]徐春香.神经内科疾病护理中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的护理体会和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21):283.
论文作者:杜武宁,张媛媛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11月上第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31
标签:患者论文; 肢体论文; 脑卒中论文; 常规论文; 神经内科论文; 功能论文; 治疗效果论文; 《医师在线》2017年11月上第2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