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语文教学中的教与学的技巧论文_谢娴

试论语文教学中的教与学的技巧论文_谢娴

(遂宁市河东实验小学校 遂宁 629000)

【内容提要】本文从教师在教学中要处理好怎样教,学生在学习中怎样学的处理方法进行了阐述,从而实现最美的语文学习境界。

【关键词】教学、学习 途径 效果

实践证明,提升教育教学效果的最佳途径就是要从教学中来,再到学生中去。如果说,我们在教学中处理好了这两个方面的关系,那我们在教学中就是有效的,就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处理好这些问题呢?下面,通过我多年的一线教学工作谈一谈自己的体会,以供大家参考。

一、老师要有一种教育的情怀,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学习过程中老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成为学生喜欢的朋友,让学生乐于参与到老师的课堂学习活动中来,那我们的教育就会变得轻松学生的学习就会变得快乐了。那么,怎么做到这一点呢?我认为应该有下面几点可以去注意:

第一是老师要有亲和力。比如说生日的时候给学生一个本子留着纪念,寒暑假归来给同学们一包糖果分享,如此种种细小的心思,学生就会觉得你是他的朋友。师生关系处理好了,学生就会喜欢老师,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并尽力地做好。

第二是老师要用人格魅力去征服孩子的心。让孩子觉得你是一个他可以信任的人。一个优秀的老师会得到同学的认可,会在学生中形成榜样。做到这一点并不难,比如你可以展示自己的荣誉,可以展示你是一个爱读书的人并把自己的文章与大家分享,还可以展示你在书法、朗诵等某方面的特长。于是,你就会成为学生心中的偶像,成为学生的楷模。

第三是充分让学生体悟到学语文的快乐,具体讲就是文字之美,文学之美。那就需要老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带着孩子们在优美的文章中去感受生活去体会人生的百态,去领悟祖国河山的壮美,去遨游祖国三千年来璀璨文化,在陆游的“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中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在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中感受祖国河山的美丽,在苏东坡“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感悟佛家思想的人生真谛,在《论语》中体会孔子在游学中读书的道理。

二、在反思中不断前行

教育教学中,我们要做一个自我的批判者,既要相信自己更要有怀疑自己的精神。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反思我们是否做到了让学生拓展了知识的积累、生活的阅历,学生是否能围绕一个知识点去举一反三。比如走进课文外的古诗词、经典名著,积累到更多的东西,扩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及认知能力。正是有这些反思,我们才会让自己的教学走得更远,让学生走得更有价值。

我们努力构建理想的课堂。叶圣陶先生曾说:生活即教育。我们应该设计一些列活动,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去探索,根据生活经验用合适的知识加深领悟;开展小组活动,让学生动手动脑,学生间互动,在合作学习中提升学生参与面及学习兴趣。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重点化式的教学,也就是在学习活动中老师只给以点化,给学生引申,比如老师在此时可以提一两个问题,老师的作用是给学生提供微小的帮助,该帮才帮,不该帮就不要帮;学生的作用是围绕着问题解决心中的疑问。这就要求老师要学会安静,给学生去思考去认知去领悟的空间,让学生享受克服困难在探究中享受成就感。我们总是有这样的感觉,有的课文一读就懂,可是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总是陷入其中而不能自拔!究其原因估计还是担心学生学不懂、弄不清。孔子曰:“一读就懂不要教”学生读了就懂,我们就让学生去读吧,在读中感悟去理解,孔夫子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给学生一个更为广阔的自由学习空间

老师要用一个宽广的胸怀,站在山之巅去关注学生的成长,让学生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去感悟。有了这个思想,那我们就会给孩子一对飞翔蓝天的翅膀,体会到语文学习的快乐。

一是让学生博览群书,达到墨香入心。一个班级一定要有图书角,一个学生每天一定要有一定的时间读书,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读书习惯,让学生在书里与经典同行,与先贤对话。我们不要求学生读了一本书之后马上知道其中的道理,感悟其中的奥妙,但是我们可以让孩子们在博览群书中积累下许多优秀的作品,打开他们心中的窗户,走入知识的殿堂,享受读书的快乐。在这种培养读书的兴趣习惯中,我们会为孩子的成长建筑起一条美丽的路。

二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我们既要让学生海量阅读,无目的的浏览,可是也要让孩子慢读,慢慢的品读,在感悟中思想得到升华,在升华中明白作者的思想作者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并且还能够提出自己的问题,写出读书的心得。

三是学以致用,不要做读书的无心人,而应该适当地让他们学以致用。比如,写一篇作文,将字词文章的表达方式、文章的好句段通过内化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之中,运用到自己的情感之中,运用到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之中,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四是培养学生有高尚的灵魂。任何一篇文章都有一个中心思想,这种思想是学生应该明白的,然后形成一种美丽的高尚的道德。文以载道的“道”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人类良心,社会责任感。作为教师,不仅要重视其文本本身的含义,更要用作品去感化学生,让学生的灵魂干净起来,让学生的内心思想高尚起来。让学生明白我们今天的责任,社会的责任,民族的责任,个人的责任。这和国家教育大纲里面语文学习要培养国家意识、民族意识、社会意识的理念相吻合。学生在自己的作文中产生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境界,这样的文章才有魅力,才会去传递正能量。

总之,语文的教学应该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反思去总结,处理好教与学的过程,用简单的方式呈现出教学过程的美,呈现出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余文森,吴刚平,刘良华.《解读教与学的意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论文作者:谢娴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7年第8期(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16

标签:;  ;  ;  ;  ;  ;  ;  ;  

试论语文教学中的教与学的技巧论文_谢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