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粮食生产波动的国际比较看我国利用世界市场稳定国内供应的可行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界市场论文,看我论文,可行性论文,粮食生产论文,稳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粮食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所有国家对此都十分重视。粮食安全包括许多方面,首先是供求的长期总量平衡,其次是供应的波动,第三是分配和可获性,以及营养、卫生、检疫和化学药品残留物,等等。在连续多年的大丰收之后,我国粮食市场价格持续走低,长期以来的供应不足问题已得到基本解决,供应的波动上升为今后一段时间内的主要矛盾。如果这一矛盾不能妥善解决,就可能导致农民收入的下降和波动,并可能导致政策的偏差,其结果不仅会增加当前农民和农村问题的严重性,而且可能再次诱发粮食供应不足的问题。因此,本文以缓和粮食供应波动为中心讨论粮食安全问题。
粮食的生产波动是不可避免的,是由包括政策、制度、自然条件等综合因素决定的。我国粮食生产的波动幅度与世界其它主要粮食生产国相比并不算高,但是,由于流通环节的缓冲能力低,因而对粮食市场价格形成和农民收入等诸多方面产生的影响比较大。要使供求趋于平衡,就应设法稳定供应,减少粮食供应的年度波动。
消除或减少国内粮食供应波动可以有几种选择:一是极力刺激生产,尽一切力量扩大生产量,使最低年生产量也能满足当年需要;二是完全依靠国内储备,靠以丰补歉的方式抹平年度间的波动。前者看似绝对安全,但是以上升的边际成本和下降的边际效益为代价,生产成本升高,粮食价格下降,生产者利益受损,除了产量最低的年份外,国家需耗费大量财政支出以处理过剩的粮食供应;后者则由于加大储备的成本负担和损耗,导致国内价格上升,粮食品质下降,消费者利益受损。这两种选择都会导致补贴的增加,加重国家的财政负担。
另一种选择是部分利用国际市场,利用国际贸易与储备等手段一起来抹平年度间的供应波动,增产年份多出口、少进口,减产年份多进口、少出口。近些年来,随着国际市场粮食的大量供应和价格的下滑以及我国国内粮食生产成本和价格的一升再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利用国际市场来调节供应比完全自给自足更为经济,且能从很大程度上缓解我国人地紧张的矛盾,有助于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增加农民收入。
然而进入国际市场就意味着引入风险,这种风险就是国际粮食市场的供求与价格变化。粮食是一种关系国计民生的特殊商品。对于我国来说,要利用国际市场实现国内供需平衡,最大的担心就是世界粮食市场的供应安全,即我国的进口安全。而所谓“安全”,一是指世界市场上的粮食可供性,即是否“买得到”,二是指经济上的可行性,即是否“买得起”。本文将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讨论这两个问题。
二
如果不考虑“粮食禁运”这一非经济因素的贸易壁垒,是否“买得到”的问题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一是世界粮食市场长期的供应情况,即总量的可供性;二是在我国国内粮食生产量下降,需要大量进口的年份,世界市场是否有粮可供,即某一时点上粮源的可供性。
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银行和国际食品政策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大量的研究表明,世界粮食生产总量完全可以满足人们的有效需求。这一方面是因为世界粮食生产的潜力巨大,另一个原因是世界粮食的有效需求的增长率在降低。从世界食品供需情况看,近些年世界市场粮价的低迷,发达国家昂贵的“休耕计划”、出口补贴政策等无不是这种总量供大于求(指有效需求)的现实反映。
对于我国来说,要利用世界粮食市场就应该研究世界粮食市场供应的波动与我国国内粮食生产波动是否同步。世界市场粮食的可供量主要由该年的粮食产量决定,我国当年的粮食产量增减也将直接导致该年度的进出口需求变化。如研究结果表明世界粮食生产的波动与我国国内粮食生产的波动呈“此消彼长”或“此长彼消”的态势,即呈明显的负相关,那么利用世界市场最“有利可图”;如二者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则利用世界市场亦较安全;如果二者“荣辱与共”,那么即使从长期看国际市场的粮源不成问题,但其时点上的供应安全仍值得怀疑。
考虑到我国的粮食生产实际上是从1978年以后走上正轨的,我们的研究也从1978年开始,截取近20年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考察我国粮食生产波动与世界粮食生产波动的相关性。首先需要说明的是,该“波动”是剔除了粮食生产长期趋势后的波动,即产量的“增加”或“减少”不是简单地将当年数值与上年比较,而是把实际产量与根据长期趋势得出的各年相应的预期值相比较,高出为增产,低出为减产(谷物的各年预期产量和波动值见表1)。
据测算, 我国谷物的波动值与世界谷物的波动值的相关系数为0.2082, 说明世界谷物生产量的波动与我国谷物生产量的波动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事实上,如果仅讨论在某一时点上世界市场谷物的可供性,我们会发现只有在个别年份(1980、1988、1993、1995)两者的实际值都在趋势值以下。但从这些年份的世界市场谷物贸易来看,除1995年外并没有出现供不应求的、货少价高的局面,而1995年的谷物歉收原因之一是世界主要谷物生产国基于长期的世界市场价格低迷,谷物播种面积较大幅度地减少。
表1 谷物产量波动对比(1978~1998年)*(单位:百万吨)
中国 世界(中国除外)
年份 实际产量 预期产量 波动值实际产量 预期产量 波动值
1978273.0 280.3-7.3 1308.71280.528.2
1979292.7 289.0 3.7 1244.71297.8
-53.2
1980280.3 297.6
-17.4 1269.81315.2
-45.4
1981286.4 306.3
-19.9 1347.11332.614.6
1982315.3 315.0 0.4 1378.11349.928.1
1983345.6 323.621.9 1282.21367.3
-85.0
1984365.9 332.333.6 1421.91384.637.3
1985339.8 341.0-1.1 1481.91402.079.9
1986352.1 349.6 2.4 1486.51419.467.2
1987359.2 358.3 0.9 1412.91436.7
-23.9
1988351.8 367.0
-15.2 1375.41454.1
-78.7
1989367.6 375.7-0.8 1504.31471.132.9
1990404.4 384.320.1 1548.11488.852.3
1991398.4 393.0 5.4 1490.41506.2
-15.7
1992404.2 401.7 2.6 1569.11523.545.5
1993407.9 410.3-2.4 1494.31540.9
-46.6
1994396.5 419.0
-22.5 1564.01558.3 5.7
1995418.7 427.7-9.0 1479.71575.6
-96.1
1996453.8 436.317.5 1615.01593.022.0
1997445.8 445.0 0.8 1654.51610.344.2
1998447.1 453.7-6.5 1607.21627.7
-20.5
*为了简便起见, 在测量长期趋势时我们采用了简单趋势回归的方法,即将年份作为自变量、谷物总产作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直线回归求得回归系数算出各年相应预期产量。
资料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生产年鉴》。
三
从经济上讲,我国完全有能力进口更多的粮食。目前我国的外汇储备达1500多亿美元,居世界前列。而近年来粮食进口额占我国进口产品总额的比重却一直很低(见表2)。从价格上看, 近年来国内市场粮价已接近甚至超过了国际水平。而与国内市场粮价的年年上升相比,国际市场的价格变化却显得更加平稳,充分显示出世界粮食市场的“买方市场”特征(见表3)。由表3可以看出,1983~1995年的十几年间,世界市场农产品出口价格一直处于平稳态势。实际上,除20世纪70年代初苏联在世界市场上大量抢购粮食而使粮食价格迅猛上涨以外,世界粮食价格始终处于疲软状态。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资料,1973年美国墨西哥湾港口的小麦离岸价为每吨178.5美元,1995年为177.1美元;1974年玉米价格为131.5美元,1995年为123.2美元;1973年大米价格曾达到每吨700美元,而1995年的价格仍只有367.7美元。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粮食收购价格节节攀高,十几年间增长了五六倍之多。应该说,我国国内的粮价上升是合乎经济规律的。粮食,特别是谷类作物的生产被公认为“土地密集型”的生产项目。国际经验表明,粮食生产达到相当大的规模时,才会有比较好的收益。我国的农户经营规模非常小,农户数量又特别巨大,粮食生产比较优势下降不足为奇,而这还没有把稀缺的土地资源计入生产成本。倘若市场化的改革触及到地价,粮价上涨的“上限”是多少还很难预料。
表2 中国粮食进口额(1980~1996年)
年份进口商品总额(亿美元) 粮食进口额(亿美元)
1980 200.224.8
1981 220.132.4
1982 192.834.1
1983 213.924.8
1984 274.118.3
1985 422.510.0
1986 429.010.8
1987 432.117.5
1988 552.819.0
1989 591.430.0
1990 533.523.5
1991 637.916.4
1992 805.917.5
1993 1039.510.6
1994 1156.913.2
1995 1320.837.3
1996 1388.429.5
年份粮食进口占进口总额的比重(%)
1980
12.4
1981
14.7
1982
17.7
1983
11.6
19846.7
19852.4
19862.5
19874.0
19883.4
19895.1
19904.4
19912.6
19922.2
19931.0
19941.1
19952.8
19962.1
资料来源:据《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中国统计年鉴》有关数据整理计算。
说明:因1997年起粮食进口额的统计口径有所变化,我们的数据截止到1996年底。
表3中国与世界农产品价格指数对比
全国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1978=100)
年 份
小 麦
玉 米
稻 谷
1983 170.1168.6164.0
1985 171.3171.8167.3
1988 212.8216.3241.2
1990 238.6278.3291.9
1993 260.8316.6339.7
1994 396.9479.0523.1
1995 528.3674.9631.9
世界农产品出口价格指数(1990=100)
年 份
小 麦
玉 米
稻 谷
1983 116 125
96
1985 106 103
76
1988 107
98 105
1990 100 100 100
1993 104
93
88
1994 111
99 100
1995 131 113 119
资料来源:据《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及联合国粮农组织有关数据整理计算。
另一个问题是,如果我国决定部分利用进口而不是完全依赖国内储备或扩大生产来减少和消除年度间的波动,那么这部分进口数量增加是否会对世界市场造成冲击,从而造成价格上扬?为此我们需测算一下这部分进口的大致数量。假设减产年份变异量在2 %以内时政府不加干预,由市场自行消化、平衡,而超出2%以上时超出部分的30 %用进口弥补,其余由储备来平衡,那么年最大进口量约为500万吨;即使超出2%以上部分的一半用进口解决,年最大进口量也仅为800多万吨(见表4)。这个数字仅占国内年消费量的2%左右, 不足世界市场年进口量总额的4%。如果今后的粮食产量向下波动不超过1981年和1995年的水平,这部分用来“熨平”国内供应波动所引起的进口数量增加就不会超过这个数字,对世界市场的冲击就不会很大。
表4 粮食年产量变异统计及进口数量估算(单位:百万吨)
年份 实际总产 预期总产 年变异量
1978 304.8 317.0 -12.2
1979 332.1 326.1
6.0
1980 320.6 335.3 -14.7
1981 325 344.4 -19.4
1982 354.5 353.6
0.9
1983 387.3 362.7 24.6
1984 407.3 371.9 35.4
1985 379.1 381.0 -1.9
1986 391.5 390.2
1.3
1987 403 399.3
3.7
1988 394.1 408.5 -14.4
1989 407.6 417.6 -10.0
1990 446.2 426.8 19.4
1991 435.3 435.9 -0.6
1992 442.7 445.1 -2.4
1993 456.4 454.2
2.2
1994 445.1 463.4 -18.3
1995 446.6 472.5 -25.9
1996 504.5 481.7 22.8
1997 494.2 490.8
3.4
年份年变异率(%)进口量(一)
进口量(二)
1978 -3.84
1.7
2.9
1979 1.84
1980 -4.37
2.4
4.0
1981 -5.64
3.8
6.3
1982 0.26
1983 6.78
1984 9.53
1985 -0.50
1986 0.34
1987 0.92
1988 -3.52
1.9
3.1
1989 -2.40
0.5
0.8
1990 4.55
1991 -0.14
1992 -0.53
1993 0.48
1994 -3.94
2.7
4.5
1995 -5.49
4.9
8.2
1996 4.74
1997 -.69
资料来源:据《中国农业发展报告》及有关数据整理计算。
说明:1.年变异量为实际总产与预期总产的差异,正值为增产(与预期总产相比),负值为减产。
2.年变异率为年变异量占预期总产的比重。
3.进口量(一)为年变异率2%以上的30 %采用进口所需的进口量,进口量(二)为年变异量2%以上的50 %采用进口所需的进口量。
四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中国进入世界市场,部分利用粮食国际贸易来实现国内供应的稳定所面临的所谓“安全”风险是极低的,这一点无论是从世界市场粮源的总量供应、时点供应,还是从经济上、价格上来说都是如此。实际上,如能真的这么做,反而有利于我国的粮食供应安全。
首先,中国的耕地资源稀缺,以世界7%的耕地面积养活世界22 %的人口,可以说每一寸土地都在毫无保留地奉献日渐稀薄的养分。而世界上很多国家的耕地却处于闲置状态。有资料表明,1991~1995年美国每年平均停耕的粮地为881万公顷,近年来,欧盟国家停耕了约15 %的土地。土地不能进口,但进口粮食则等于间接地进口国外的土地资源,这不仅可使国内耕地得以休养生息,提高土地产出率,还可以腾出一部分土地来生产附加值更高的其它作物,用增加的收入换取粮食,更为经济。
其次,与增加进口量会引起世界市场粮食价格上扬相比,中国进口动向的捉摸不定所造成的这种世界粮食供应的紧张状态往往更会使世界市场价格居高。如果能像前文所述,定出准备利用进口填平年度波幅的程度,每年的进口数量是可以提前预测估算的(至于弥补预期产量与实际需求之间的差额,如也利用国际贸易来解决,其数额应更易推算)。把这一数字公之于众,明确地以粮食进口国的身份进入国际市场,提高粮食进口的透明度,这样将有利于各粮食生产国相应地扩大各自的生产量,增加世界市场的供应,使世界市场价格趋于稳定,甚至稳中有降,而作为进口国的我方则能处于更为有利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