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高考特点之学科专业化考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科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回顾30多年来的历史高考改革历程,我们不难感受到历史高考的改革在不断深入,选拔能力在不断提高,试题的难度总体也呈上升趋势。那么从2007年开始至今的新课标形势下的历史高考试题呈现了怎样的特点呢?其中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对历史专业化考查加强了。原因在于高考试题命制权掌握在高校教师手中,他们的命题思路有很大一致性,都受自己专业研究方向和专业特长的影响。这个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史料的呈现与分析
1989年开始出现史料分析题,1990年史料分析题改称材料解析题并一直沿用至今。以史料为中介认识过去,是历史认识的最重要的特点。史料分析(材料解析)题也是诸种题型中最能体现历史学科特点的题型。近四年的高考题中,就全国Ⅰ卷来说,客观题史料呈现率达到了80%以上,主观题更达到了100%。那么对史料本身的判别与分析就成了高考出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史料的呈现与分析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关于史料真伪的判别。比如,(2008年上海卷7)研究鉴真东渡历史的方法和途径,实际上问到了原始史料和二手史料哪个可信度更高的问题。(2010年新课标卷35)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说明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实际上这则史料的导向是让我们破除主观立场的影响,对史料进行去伪存真的分析,到底谁的记载更符合历史真实。(2010年上海卷33)曹墓之争,直接问到了质疑者的依据,即怎样证明对方的观点是不可靠的。接着,即提到了如何写出信史的问题。
第二类:对史料进行分类解读。例如(2009年宁夏卷35)借用法国史学家的话把史料分为两种,一是留下实迹(碑碣及制造品),一是心理的状态。再如(2009年上海卷32)历史图片是重要的历史史料,以图证史是历史研究的新方法,历史学家把图像分在了“可视的历史”行列。
第三类:对史料之间关系进行阐释。例如(2009年海南卷33)探索历史的奥秘第(2)问中,就问到了如何认识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之间的关系问题。
二、史学研究原则的遵守
关于史学原则的遵守,在高考题中出现了这么五类:
第一类:主要解决什么是史实,什么是史论的问题。例(2009年上海卷3)①春秋时期,郑国发生了火灾,掌管祭祀的官员建议子产焚烧玉石向上天祈祷,②子产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③于是积极组织灭火。④这说明当时以祭祀为核心的宗教意识日益淡薄,而世俗理性逐渐占据上风。上述材料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D)
A.①B.②C.③D.④
第二类:论由史出,史论结合原则。如(2008年广东单科9)考查可以作为外国商品输入造成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瓦解的直接证据的史实。如(2000年广东卷25)约瑟夫·奈教授2002年指出一个观点,问下列表述与奈教授的看法是否一致。再如(2010年四川卷23)问到推论符合史实的……这都是要求作答者要坚持:论由史出,史论结合原则。
第三类:对史论关系原则解读。如(2008年广东单科4)齐国管仲说:“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之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事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某研究者据此得出“中国精耕农业的产生与专制国家农业政策密切相关”的结论。该判断:(D)
A.材料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B.材料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C.材料不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D.材料不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此题给出一个观点,给出一个结论,问材料充不充分、理解准不准确,结论合不合理。这实际上是要求对史论关系原则进行解读。当然这种题型在刚出的时候是一种创新,但由于不成熟,引起了很多争议,所以近两年没有再出现。
第四类:多角度地认识和考查史实。例(2010年四川卷22)法国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在《为历史学辩护》中指出:“在进行历史研究时,人们往往迷恋于寻找单一的原因,便错误地将原因归结于某一个,这样就成为一种价值判断。”马克·布洛赫强调历史研究应(C)
A.抓住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B.分清历史事件的主次原因
C.多角度地认识和考察史实
D.以正确的价值判断为起点
此题借用法国史学家马克·布洛赫的一段话,强调历史研究应多角度地认识和考察史实。
第五类:客观公正的原则。(2009年福建卷23)西方历史哲学家柯林伍德指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在这里,柯林伍德强调的是(D)
A.思想史构成了全部历史的主干
B.一切历史都可以被置换为思想史
C.思想史决定了整个历史的发展
D.历史学离不开人的主观判断
此题强调的是虽然历史学离不开人的主观判断,但必须遵守客观公正的原则。
启示:在做材料解析题时要对材料做一一对应的诠释。
三、文史常识的考查
所谓文史常识,就是进行历史专业学习或研究必备的知识。文史常识的考查,是近几年全国各地文综命题的共同视角,近四年全国各地高考题中有十几处考到。
比如(2007年上海历史单科卷B1、2009年全国文综Ⅰ、Ⅱ卷12)姓氏来源;(2007年全国Ⅰ卷12)帝王谥号;(2007年全国Ⅱ卷12)祭祀功能;(2007年宁夏卷26)中国古代避讳;(2008年全国文综Ⅰ、Ⅱ卷12)“阴”、“阳”问题;(2008年宁夏文综卷20)干支纪年;(2008年宁夏文综卷32)民国“元旦”与新中国“元旦”区别;(2008年广东历史卷20、海南文综卷4)京剧;(2008年上海历史单科卷B4)端午习俗;(2009年山东基本能力12)年龄;(2009年浙江文综12)文字;(2009年上海历史单科卷1)史书体裁;(2010年全国文综Ⅰ、Ⅱ卷12)阴阳五行。
文史常识考查已成为必考趋势,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予以补充。
四、历史功能发挥
从(2005年上海卷1)“告诉我,历史有什么用”起,命题人有意地加强对历史功能的考查。比如(2008年全国Ⅱ卷23)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说:“一种文明的历史,就是对古代材料中那些对今天仍然行之有效的东西的探索。它有待解决的问题不在于要告诉人们关于希腊文明或中世纪中国我们所知的一切——而是要告诉人们在西欧或现代中国以前的时代与今天仍旧相关的东西。”在这里,布罗代尔强调的是从文明传承的角度阐释历史。说明历史具有文明传承的作用。再如:(2010年福建卷17)李大钊在《史学要论》中指出:“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历史观,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知识;史观与知识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历史事实的解喻自然要不断的变动。”他在这里强调历史研究要与时代同行,即要与时俱进。再比如:(2010年上海卷18)有学者认为,电视台“名家讲座”虽然办得好,但内容过于偏重帝王将相的活动和宫廷琐事,离一百多年前梁启超提倡的“新史学”宗旨相去甚远。这里所说的“新史学”宗旨是让国民从中受益。
其实,我们对历史功能的考查题目并不陌生,近两年一直提到的隐性考查热点问题和历史学科的现实感增强,包括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等,都是对史学功能的发扬。
五、史观的应用
就历史学科来说,是为了“更好地帮助我们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当前的社会,知道世界发展的潮流,从而感悟人生的意义、明确个体的责任”(黄牧航《史学观念的转变与高考历史试题的命制》)。新形势下的高考出题视角也从原来的一元史观(革命史观)发展到了多元史观(以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和全球化史观为主),甚至形成一个不成文的规律,就是全国卷每年第一题考文史常识,最后一题考史观。大都是从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的角度进行考查的。如2007年全国文综Ⅱ卷23题强调用整体性的观点认识西方和非西方的历史;2008年宁夏卷35题说明的是世界各地的横向联系进一步加强;2009年全国文综Ⅰ卷23题强调的是20世纪世界联系日益密切;2009年全国文综Ⅱ卷23题强调的是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2010年全国文综Ⅰ卷23题表明经济全球化时代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都出现变化。
六、历史研究新领域、新动态在高考题上的应用
高考命题专家曾明确指出过,历史学科的命题原则之一是会涉及学术界研究的前沿问题,反映主流史学理论、史学观点和现代意识。近几年用到最多的有以下几个新研究领域。
1.社会史
黄牧航认为:在旧课程中,我们习惯了宏大叙事,总是从社会形态的高度来把握历史的发展,其负面作用就是把鲜活的历史内容挤压成几条干巴空洞的原理,学生的心中有社会形态、有国家、有民族,惟独没有活生生的个人。从文明史的角度看,历史最激动人心的一面倒不是英雄们金戈铁马、气吞山河的传奇故事,而是老百姓的桌上餐、身上服如何静悄悄地改变。
近几年,社会史试题,比如对妇女、家庭、家族、风俗、民间崇拜、人口迁移、农民及手工业者等等的研究,都有一些初步的成果,比如2008年天津卷10题考到了“隋唐时期民族大融合导致了社会观念的诸多变化以及在社会生活方面的表现。”2008年海南卷29题第(1)问考到了服饰变化与社会变革的关系,第(2)问考到了凯末尔政府禁戴礼拜帽与辛亥革命后中国剪辫运动的异同。2009年上海卷18题考到了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观,“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等竹枝词的流行,这反映了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再如2010年海南卷12题通过1909年出版的《一个女工的青春》记录了当时一位英国女工的陈述,考到了陈述者仍未摆脱社会偏见束缚,实际考查了妇女思想的变化历程。
但是,对于社会史的研究,还都停留在描述考据阶段,缺乏理论概括和新方法,这些都是中国的社会史学家们需要努力解决的问题。但在高考试题的考查中,已相当成熟,需要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
2.计量史学
计量方法(或称统计法)引入到教育科研中,通过观察、调查和实验,对所搜集的数据资料进行整理、计算、分析解释和统计检验,以说明结果,做出结论。教育领域内许多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如不运用数学分析的方法,便不易得出精确的结论。所以,广泛运用计量方法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是目前教育研究的一大趋势。
在中学历史教材中,大量出现了统计数据表格;在近年来高考历史试题中,也不乏计量数据的引入,特别是最能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论证能力的材料解析题。近四年用计量方法考查的试题就达30道之多。为此,我们也要在平时加强对数据统计类习题尤其是表格类题目的练习。
3.心态史学
“心态史学是历史学知识体系与心理学知识体系相融合的产物。从理论和方法来源看,它的一极是历史学,另一极是心理学;从研究的目的性看,它的起点和归宿是人类的历史过程。心态史学因此具有了双重含意。第一,方法论的含义,即心态史学是运用心理分析手段考察历史上人们精神状态的一种研究方法;第二,理论思维的含意,即心态史学是理解和解释人类历史活动的一种认识方式,它重视历史上各种类型人物的欲望、动机和价值观念,重视历史上各种社会集团、各种阶层的精神风貌,重视平静年代人们的精神活动和激荡岁月中人们的精神变化,重视上述这些因素对历史进程所产生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历史的心镜——心态史学》彭卫著,河南人民出版社
近年来,心态史学的一些研究成果已经在新课程改革中体现出来,也在全国各地的高考题中体现了出来。一般把高考试题中体现心态史学的试题称为“心态类试题”。这类试题一般包括四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通过个人或群体的精神风貌反映出特定时期的特征
例1.(2010年全国Ⅰ卷15)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这表明(C.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
例2.(2010年海南卷11)马克思曾经评论道:“由于俾斯麦的特别法令,倍倍尔和李卜克内西先生已经以叛国罪被逮捕,其实这仅仅是因为他们敢于履行他们作为德国议员所承担的责任,即在联邦国会里抗议兼并亚尔萨斯和洛林,投票反对新的军事拨款,表示同情法兰西共和国,抨击想要把德国变成普鲁士兵营的企图。”上述评论的历史背景是(A.普法战争)
例3.(2010年北京卷17)“上海的炮声应该是一个信号,这一次全国的人民真的团结成一个整体了……我们为着争我们民族的生存虽至粉身碎骨,我们也不会灭亡,因为我们还活在我们民族的生命里。”这段文字出自巴金即时而作的《一点感想》。让作者有感而发的背景是(D.抵抗日本全面侵华)
第二种情况:表达个人或群体欲望及立场
例如(2010年江苏卷8)“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这反映陈独秀提倡新文化运动的根本出发点是(D.批判封建思想唤醒民众觉悟)
第三种情况:特定时期个人或群体的思想观念变迁
例1.(2007年广东单科卷8)1942年国统区某报纸评论:“平时军人开小差,一般人夸为精明干练。今日壮丁逃兵役,人人骂为冷血动物。”这主要反映了(C.民众救亡意识的增强)
例2.(2008年天津文综卷17)中国读书人历来“耻于言商,耻于言利”,而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却放弃仕途,投身于近代工商业。这里反映出的观念意识是(A.实业救国)
例3.(2008年江苏历史卷6)1869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也!”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
例4.(2009年海南卷32)中外历史人物评说(8分)(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梁启超在辛亥革命前后政治态度的变化。(5分)
第四种情况:历史人物的性格特征
例(2008年宁夏文综卷29)据记载,188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条铁路,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弃用了从德国引进的蒸汽机车而改用太监牵拉。这说明(B.封建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发展)
4.环境史学
环境史学是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国际史学界引人注目的新领域之一,环境问题是环境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包茂宏对环境史是这样定义的,环境史就是以建立在环境科学和生态学基础上的当代环境主义为指导,利用跨学科的方法,研究历史上人类及其社会与环境之相互作用的关系;通过反对环境决定论、反思人类中心主义文明观来为濒临失衡的地球和人类文明寻找一条新路,即生态中心主义文明观。这种史学领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历史思维方式和构建新历史的思路。这种新思路在文综试题的考查中尤为重要。典型的例子如2008年四川文综卷39题第(1)(2)问,考查了古今中外的环境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5.影视史学
影视史学是指以影视方式传达历史以及我们对历史的见解。1992、1993年中国台湾中兴大学周梁楷教授在台湾《当代》月刊上连续载文,对影视史学做出了生动、透彻的解析。指出:“以任何影像视觉符号中所呈现过去的事实,其成果(或成品)例如有远自上古时期的岩画,历代以来的静态历史图像,以及近代的摄影、电影、电视和数位化媒体”都是影视史学的研究对象,因此都属历史影视资料的范畴。影视历史已列入新课标的考查范围。比如说岳麓版第四单元“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第19课“电影与电视”;再比如人民版新教材第四单元“与时俱进的文学艺术”等。虽然近两年考查不多,但毕竟已成为一种趋势。此类题目以影视的发展历史,来揭示当时社会发展状况,从另外一个角度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其他的如透过电影情境结合历史背景判断正误也值得我们关注。
七、历史新专业术语的应用
新形势下高考试题难度增加,其中一个方面就是因为对一些新的专业术语的运用,学生不清楚、不理解。非常典型的如:2007全国文综Ⅱ卷22题考到了“建立起制度性协调机制”;2010年全国文综Ⅰ卷18题提到了当时的“法国工业基于经济的多元结构”;2010年全国新课标卷40题第(2)问涉及到了“原工业化”和“原工业化”阶段等。这要求我们在讲课过程中,对所看到的新历史名词或新的表述或说法,包括高考题当中已出现过的,给学生予以补充,以开阔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应该在补充时,让学生大胆猜测新词的含义,以锻炼学生应试的能力。
八、命题人专业研究领域对命题的影响
如果我们能从多方面了解最近几年掌握考题命制权的高校教师的研究领域,将会对我们把握备考方向大有裨益。比如考试中心出的题中,高频考点主要集中在九个方面:一是中外近代化;二是民族关系和国家的分裂统一;三是古代经济(小农经济;商业);四是科技思想文化(工业革命、思想家及其主张);五是制度创新;六是国共关系;七是列强侵华;八是世界市场形成发展(全球化);九是大国关系(美、日、英、德、俄)。这九大方面都跟考试中心命制试题的高校教授的研究方向有很大吻合之处。
新形势下历史高考专业化考查趋势加强的特点告诉我们:现在的高考不是教师怎么教、教什么高考就怎么考、考什么的问题;也不是仅仅考学生,实际上更在考教师。如果教师都不能把握高考,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应对高考呢?所以,新形势下的高考对教师的要求大大加强了,事实上也只有加强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才能更清晰地、有针对性地、科学地备考。所以,我们要在平时的工作中少一些抱怨,多一份研究;少一些牢骚,多看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