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的若干特点_党建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的若干特点_党建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的若干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共产党论文,改革开放以来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320(2008)06-0763-06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我国进入了以改革开放为特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3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各族人民,以一往无前的开拓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改革创新实践,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了中国人民面貌、社会主义中国面貌、中国共产党面貌的历史性变化,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而这一切,都是与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分不开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鲜明地呈现出五个方面的基本特点。

(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

所谓主题,就是某一客观事物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的主题,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由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上正式提出,是党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一面旗帜。它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组成,是在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的探索与回答中不断凸显和展开的。

邓小平多次指出: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制度,必须坚持;中国只有搞社会主义才有出路,但是如果搞不好,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把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搞清楚,不能再模模糊糊地干社会主义了,否则社会主义事业就要遭受挫折,就体现不出优越性;我们总结了几十年搞社会主义的经验,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邓小平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深刻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僵化封闭不能发展社会主义,照搬外国也不能发展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法制也没有社会主义;不重视物质文明搞不好社会主义,不重视精神文明也搞不好社会主义;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在1992年初视察南方的谈话中,邓小平对他十多年来从不同角度反复阐述的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进行了系统总结和高度提炼,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第373页)围绕着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思考,邓小平全面阐述了他对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发展战略和外部条件等方面的新认识,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初步地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并由此形成了邓小平理论,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20世纪80年代末到世纪之交,在世情、国情、党情都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提出了在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第二个阶段性理论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引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

进入21世纪以后,国际国内都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均前所未有。在此关键阶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强调要毫不动摇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并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主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等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着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以当代中国发展为主旨

所谓主旨,是指某种活动主要的意义、用意或目的。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的目的和意义所在。由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而我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长期面临着西方国家的巨大政治压力和经济压力,面对着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的繁重任务,解决好发展问题尤为紧迫,所以中国共产党必须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促进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是在对当代中国的发展问题特别是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个基本问题的探索和回答过程中进行的。

邓小平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优越性、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等方面,深刻论述了当代中国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他强调马克思主义最重视发展生产力,认为这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要求。他把发展生产力视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优越性的具体体现,指出: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总不能叫社会主义,人民生活长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上总不能叫社会主义;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他指出,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社会主义阶段的根本任务、首要任务、中心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体现出优于资本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他强调,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靠自己的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1](第377页)。为此,邓小平提出:要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围绕这个中心开展各方面的现代化建设;通过改革来扫清发展障碍,在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争取隔几年使国民经济上一个新台阶;抓住振兴科学技术这个关键,以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达到共同富裕;要把发展速度与效益统一起来;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争取国内稳定和国际和平,为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等等,从而奠定了改革开放以来全党全国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思想理论基础,保证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工作重心向现代化建设转移的战略决策的顺利实现。

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各方面矛盾也以更为突出的形式显露出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坚持以当代中国的发展为主旨,在发展理念、发展观念、发展内容、发展质量、发展模式、发展动力、发展目的等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指出: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的速度要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要在科教兴国中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区域经济要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要相互促进、全面推进,人要全面发展;要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从根本上解决发展的质量问题;要把工业化与信息化结合起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和深化改革,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关系,使广大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等等,引领着世纪之交的中国提前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二步发展目标,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

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更加全面和深入地探讨和回答有关当代中国发展的一系列问题,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强调: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科学发展观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在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动力、发展目的和发展要求等方面提出的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深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新情况,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新要求,为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正是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始终以当代中国的发展为主旨,才使得全党全国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坚定不移地贯彻“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一心一意地进行现代化建设,不断促进当代中国的全面发展进步,从而取得了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重大成就,不仅使中国人民稳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三)以改革开放为主线

改革开放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新时期因为改革开放而得名。改革开放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1978年以来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的全过程。启动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的需要,是坚持、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需要。从当时的国内背景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损失。“就整个政治局面来说,是一个混乱状态;就整个经济情况来说,实际上是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1](第264页)从当时的国际背景看,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速度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加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基于对传统体制弊端的深刻反思、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以及对国内外形势的判断和把握,邓小平明确提出了改革的问题。他指出,不改革就没有出路。“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2](第150页)“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1](第368页)“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1](第242页)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3](第7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由此开启的“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3](第9页)。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党的历次代表大会以及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都曾分别就改革开放的性质、目的、意义、原则、内容、步骤、措施等一系列问题作过重要阐述,对指导我国的改革开放发挥了重大作用。党的十七大更是对29年来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作了大跨度、全景式的回顾,对改革开放的性质和目的作了高度概括,对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作了系统总结,并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对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提出了新要求。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大踏步地赶上了时代前进的潮流,社会主义中国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崭新形象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并长期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昂首阔步走在了时代的前列。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预定的改革开放目的和实际取得的改革开放效果达到了高度统一。

改革开放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在我国新时期的各个方面。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新时期的一切变化都是和改革开放连在一起的。以改革开放为主线,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的一个最鲜明的特点。

(四)以党的自身建设为关键

所谓关键,是指对事物的发展状况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项事业发展的关键,就在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党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是在不断探索和回答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基本问题的过程中展开的,是紧紧抓住党的自身建设这个关键来推进的。

改革开放初期,面对国内外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邓小平把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鲜明地提到了全党面前。他要求全党认真思考“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执政党的党员应该怎样才合格,党怎样才叫善于领导”[2](第276页)的问题,并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改善党的领导、改善党的组织状况、改善党的纪律、改进党的作风等问题,特别是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2](第333页)的重要论断。之后,又提出了新时期党的建设的目标和路径,开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面对世纪之交我国经济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在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同时,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的十四大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的经验教训,以加强党的建设和改善党的领导为题,对如何改善党的领导提出了新的要求。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把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条件下,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所进行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称之为“新的伟大的工程”,从而正式提出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概念。同时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总目标,并对党的建设面临的一些重大问题作出了具体部署。党的十五大重申了党的建设的总目标,并把邓小平理论载入党章,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加强了党的理论武装。2000年1月,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的科学论断。在这一时期,党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党的建设的新实践,对党的建设的新经验做了理论总结,在党的性质、衡量政党先进与否的标准、吸收党员标准、处理党与其他组织的关系的原则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党的十六大对党所处的历史方位作了科学判断,对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了部署。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号召全党牢记毛泽东提出的“两个务必”,在新的“赶考”中取得优异成绩。要求全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指导实践;推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倡导求真务实作风,保证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作出全面部署。2005年至2006年上半年,全党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了重要的实践成果、理论成果和制度成果。同时,通过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党风廉政建设取得重要成果。党的十七大对新世纪新阶段党的建设经验作了系统总结,对如何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了全面部署。与此同时,还提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新概念;强调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提出了一系列相应的制度改革的新要求;提出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党的建设的目标、思路、主线、重点和新格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基本问题的不断探索和回答,构成了这一时期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的关键。它指引着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向前推进,从根本上保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持、巩固和发展。

(五)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和前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项事业之所以能发生历史性的变化,其先决条件,就是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大解放。解放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在整个改革开放新时期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的先导和前提。

邓小平高度重视解放思想,认为它是做到实事求是的前提,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他热情支持和参与了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开启了解放思想的闸门。他所发表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实际上成为随后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言书。邓小平指出:“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2](第141页)“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2](第143页)正是在解放思想这个前提下,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和国家历史发展的伟大转折,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从封闭转到开放,从墨守成规转到各方面。80年代初,邓小平还特别指出,“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2](第312页)1992年初,邓小平在视察南方时发表的重要谈话,是在国际国内政治风波严峻考验的重大历史关头,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理论和路线,深刻回答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极大地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正式确立,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加快发展。显然,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的探索与回答,是从解放思想开始的。

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强调“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能否做到这一点,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4](第537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进一步激发了全党全国人民思想解放的活力,在进一步深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问题,引导全党进一步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面对新的历史起点上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强调:必须继续解放思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3](第12页);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结合自身实际和时代条件变化,不断探索和完善适应本国情况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不断增加全社会的生机和活力,真正做到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与人民群众共命运。通过不断的思想解放,党在继续深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的同时,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重大问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走向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和社会和谐提供了根本的指导。

改革开放30年来的实践表明,解放思想为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是党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的先导、前提和思想源泉,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实际工作每前进一步,都是与解放思想联系在一起的;党的每一次重大创新理论成果的产生,都是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和前提的,都是解放思想的产物。而每一次思想解放,都必然带来理论创新,进而带来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和各方面工作的创新。党正是通过不断解放思想来不断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发展的。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各族人民,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以当代中国的发展为主旨,以改革开放为主线,以党的建设为关键,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和前提,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在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大基本问题中,不断深化和丰富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而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谱写了新中国发展史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辉煌篇章。

标签:;  ;  ;  ;  ;  ;  ;  ;  ;  ;  ;  ;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的若干特点_党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