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尔的教训与财富哲学_牟其中论文

摩尔的教训与财富哲学_牟其中论文

牟其中教训与财富哲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训论文,哲学论文,财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最先看见了别人没有看见的东西,做了别人既没敢想也没敢干的事,使人们对财富的观念产生了飞跃。

人们习惯上尊敬成功的人,他的经验与智慧也为人们津津乐道,有关他个人的故事,在社会上广泛流传,特别是当故事里的主人公从一个一无所有的苦孩子开始,凭借非凡毅力和英雄般的奋斗而一举成功后——这个故事就会格外深入人心。这时候一种传奇色彩,为其人其事罩上一层神秘光晕,人们无法想象他是如何成功的,也不敢想象他还能做什么,他让人们为之瞠目。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即他的成功示范,可能为人们指出一条新的出路,其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丰富了人们思想的同时,也在一些方面改变了人们对生存价值的认识,最终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这便是一个名人带给人们的社会效应。

1995年2月,当美国《福布斯》杂志将牟其中列入1994 年全球富豪排行榜时,一个曾因写了本书被关进监狱,出来后又怀揣三百块钱挣了几个亿的人,一时间达到了他人生事业的光辉顶点。在当时,不知道他的人很少,有关他的事迹,纷纷见诸报端,尤其是他在90年代初用轻工产品换飞机的创举,更是被渲染得神乎其神,其至在一段时间内,指导了我国对俄罗斯的贸易,那些最初步他后尘的人们,大多数也都变成了富翁。正是这个人,最先看见了别人没有看见的东西,做了别人既没敢想也没敢干的事,才从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成为那个时代的强者,同时也在精神上鼓舞了一批敢想敢干的人。

即使在今天,当你漫步于中俄边境上的某个贸易市场,或干脆来北京的雅宝路走走,你依然能从熙熙攘攘的人流中,隐隐约约看见牟其中当年的身影。他在一个万元户就让人羡慕的年代里,竟能一夜之间挣上几个亿,那种不同凡响的大手笔足以震撼中国人的灵魂,使人们对财富的观念产生了飞跃。从此后,亿万富豪的概念土生土长地诞生了,他为人们认识世界打开了一扇小小的窗口,透过他的视角,人们或多或少发现了新东西。

自1996年以后,牟其中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渐渐消退,这一方面是由于他和他领导下的南德集团再未做出什么惊人之举,另一方面也由于新观念的兴起,使早期靠抓机遇致富的那种简单的可能性大为减低,有两三年时间,人们已差不多将他遗忘,直到一本名为《大陆首骗牟其中》的盗版书在国内引起轰动,牟其中才又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并在今年5月30日上午,于湖北省武汉市的一家法庭上成了全国瞩目的焦点。 这一回他不再是以富豪的身份,而是以诈骗犯的身份出现。法庭宣判他犯有信用证诈骗罪,并判处他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力终身。次日,全国所有主要报刊,均以较大篇幅在头版显著位置上做了相关报道。一时间,舆论哗然。

暴富的同时,已潜伏下失败的隐患。对一部分金钱的无效使用,就意味着这一部分金钱的永远丧失。

如果某种警示效果真有什么作用的话,那它最多不过是安慰那些从未获得过成功的人。一个人从天堂跌落到地狱,这一景象绝非是简单地让人欣赏的,表象背后,是发人深醒的问题,我们不仅想知道那人摔倒的结果,还想知道他摔倒的过程和原因,以及有什么东西绊了他。某些动机或想法,常会在不经意间影响一个人的决策,甚至当事者自己,事后想来也不明白自己当时为什么要那样做。

一个手持几亿财富的人,只需做一个最无聊的决定,仅仅把钱存起来,就足以保证他一生不知缺钱的滋味,他又怎么可能会为了钱而坐牢呢。一定是发生了某种事故,最终影响了他的决策,不仅让他输光了手中的钱,还欠了一屁股帐,以至铤而走险,一败涂地。

人们完全有理由认为,牟其中失败的起因,源于他过快地挣到了一笔太大的钱。暴富的结果,就是在他成功的同时,潜伏下未来失败的隐患。在极度成功时,一个人很容易地就过份相信了他自己的智慧,相信了他自己可以无所不能。相反,他对他的钱倒并不很在意了,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说,他自己就是那个“钱”,好象传说中的财神一样,他也同样可以点石成金。

坦率地说,富人的智慧是他非常清楚自己可能会没有钱。这就是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富翁们的钱通常很难赚。因为他知道一个浅显的道理:那就是当一个富翁缺钱的时候,连神仙也救不了他。如果一个富翁想要长久地保持有利的位置,除了他的经营能力外,最重要的是必须要真正懂得他应该在什么时候或什么方面保持吝啬。一个真正的富人本能地不喜欢贵的东西,一方面他是金钱的创造者,一方面又是金钱的保管人。他在这两者间合理协调,以便达到最佳效益。但是南德集团的总裁致富后,干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装修豪华的办公大楼。他不仅自己显示富有,而且还通过手下的人来显示自己的富有,他买了大量桑塔纳小汽车,分给所有办公人员人手一辆,致使当时有媒体认为,圆汽车梦的最好途径就是到南德集团上班。这一现象真实地说明了牟其中对名誉财产的重视。比较相似的情况还发生在北京的红苹果连锁店身上,在其开业之初,赵登禹路的总部门前,大量崭新的捷达小汽车一度也显示出某种繁荣。不过它到底是资金有限,没闹腾几天就倒闭了,相对于南德集团的财大气粗,只是个小儿科。但它们之间似乎有着某种必然联系,至少说明南德集团比起红苹果来高明不了多少。对某一部分金钱的无效使用,就意味着这一部分金钱的永远丧失。

对于一个富翁来说,他面对的最大敌人就是他的金钱。故而,他能否有效地“镇”住他的金钱就具有特别的意义。能够被“镇”住的钱,才能够被有效地用出去。这就好象一个人出门前先要确定他的目的地一样。相反,“镇”不住的钱则经常会被莫名其妙地使用,由于目的地不明,这种钱也经常会变成祸端。

一个富翁由于富有而感觉对社会和个人负有责任的时候,就自然而然地“镇”住他手中的钱。当李嘉诚在大雨中坚持要找到风衣袋里脱落的一元硬币的时候,当巴菲特为节约5 美分特意绕道去另一家超市买可乐的时候,当比尔·盖次说什么也不愿意在高收费的停车场里存车而坚持在炎日下走一公里的时候,我们可以从中获得某种启示,即而完整而准确地理解他们为什么那么富有。如果同时我们能顺便查一查他们的捐款记录,就更会惊奇地发现,他们每一个人所捐的款项,都比得上几十个、上百个南德集团。

可以认为,富人的肩上负有真正的责任。认清这一点,有助于富人用好他手中的钱,而一个暴发户则很难理解富人到底是个什么概念,他以为一个人只要有足够多的钱就是富人。而事实上,富人通常是指那些会用钱的人。

缺乏常识的思想让人想入非非,对决策者来说,虚妄就意味着毁灭。

那些拥有巨大财富的人理应有一颗冷静的头脑,以便他能够分清真实与虚妄。事实上,人的地位越高,他能够获得的第一手信息就相应地越少,资料经人为加工后传递给他,他得学会从中分清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什么是半真半假的。对拥有巨大财富的人来说,他所遇到的情况也差不多。人高高在上时,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忽略了常识。从某些最简单、最一般的事物中转化而来的危机,结果往往致命,它以自身的朴素和不起眼儿,令人防不胜防。从这个意义上讲,大事摧毁凡人,小事摧毁伟人。

如果说牟其中用轻工产品换飞机的思路是观念的创新,那他至少还占有一个特定的有利时机,并以其善于借力使力的那种简捷的脱颖达到了目的。之后,在他的头脑中一种非常危险的、玩弄智力的倾向渐渐占了上风。人有了这种念头,他的思想就极易脱离正常的轨道,仅仅是由于不够现实,对巧妙的追求,变成了拙劣。在所谓的“西伯利亚铁路工程”和“喜玛拉雅山隧道工程”的计划中,牟其中对常识的忽略到了肆无忌惮的程度,妄图凭借自身优势的力量超越市场的规律,结果只能落个被市场无情嘲弄的下场。一个聪明人做傻事,他付出的代价是双份的,一方面他得为他做的傻事付代价,另一方面他得为他的机灵劲儿付代价。

缺乏常识的思想让人想入非非,对决策者来说,虚妄就意味着毁灭。现实的精神,只有透过常识的角度才容易把握对事物本质的认识,让我们理解真实。牟其中教训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事实,那些不可避免的失败差不多总跟那些不顾常识的行为联系在一起,显示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完全彻底的失败。而在生活中,最致命的一件事就是我们刚好不能达到正确。其中的逻辑,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世间最令人失望的事情之一,莫过于假的看上去和真的一样,一个人会因此忘记他是谁,他该做什么,又能做什么。

牟其中正是那类本能地渴望表现自己的人,他不能安于简单的状态。当他自身的情况还很简单的时候,这使他有别于旁人,而当他自身的情况变得复杂的时候,却让他与现实格格不入。在他内心深处,始终有一个做大人物的梦想,多年来一直支配着他,影响着他。就象一个急于证明什么的人一样,在他自觉成功的时候,他变成了一个典型的非理性理想主义者,他潜意识中的英雄崇拜情结,最终导致了他的自我神话倾向,他的身心被与现实社会极不合拍的征服者的欲望所控制,古老的崇高与传统意义上支配他人命运的使命感相融合,注定了他的存在只是一个过去时态的人物。从他大量的谈话中不难发现,他的个人理想主要源自他强烈的支配意识,他表现出的气吞山河和大义凛然,也仅仅限于这样一个狭窄的层面上,而骨子里却还是个农民,脱不开他的根和土地,因此,他还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人,也注定了他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家。

对牟其中来说,或许作为一个非理性理想主义者还不是最糟糕的事,而当他同时还是一个善于行动的人的时候,他便成了他不安分的命运的牺牲品。早在中国《财富》杂志将他评为“国内第一民间企业家”之前,他就已然与企业之道背道而驰了。

陕北之行是牟其中人生旅途中理想主义的光辉之巅。如若简单地称其为好大喜功,则这种说法既不正确,又不贴切,他想做英雄的主观愿望控制了他,而在不明真象的人们也将他视为英雄的时候,虚妄与现实开始切换。世间最令人失望的事情之一,莫过于假的看上去和真的一样,一个人会因此忘记他是谁,他该做什么,又能做什么。

就从这时候起,牟其中滑向了深渊,做人的失败,让他不得不背着他所有的错误,在坠落的过程中,其重量远远超过了他自身。而他所表现出的善意在某种程度上说更类似一个救世主的善意,事实证明,这种善意将不被接受,因为它远不是一种慈善,与人性尊严的本意相去甚远。一个企业家,经营好自己的企业,就是对国家、对社会最大的善。

人不是什么都能干的(越是能干的人就越应该清楚这一点),不是什么都能想的,既便伟大如上帝,也有他不干不想的时候。

一个人不能驾驭他的财富,财富就会变成过眼云烟。而当人性的弱点捉弄人的时候,它让你在做对了的同时犯下错误。

或许,一个高明的企业家还远不能被称做一个伟大的企业家,无论他多么精通业务、娴于管理,也只能算是一般意义上的企业家。但一个伟大的企业家,通常则更接近于一个伟大的投资家,他较一般的企业家更谙熟财富的生财之道。这是一个分水岭,前者是管理层面上的,后者是统筹层面上的,一个是战术家,一个是战略家。

本来牟其中是有机会成为一个伟大企业家的人,如果他能将手中的资源做一个基本合理的配置,而不是集中起来搞些花样项目。一个企业家的眼光是否长远很重要,因为合理配置的资源足以弥补一时的损失,并能将风险置于可控制的范围之内。

世界上的钱分为两类,一类钱看得见,一类钱看不见,人们对待它们的态度,自然地将人分为“穷人”和“富人”。这绝非一般意义上的钱多钱少的概念,即使在富翁之间,对两类钱的态度也截然不同。简单地说,凡是可以看见,可以计算的财富差不多都可以划入“穷人”的财富,凡是不可以看见、不可以计算的财富差不多都可以划入“富人”的财富。

牟其中的错误,在于他太重视看得见的钱,而对看不见的钱则毫无兴趣。目光短浅的结果,使他那本来没数的钱变成了有数的钱,在他企图运用杠杆原理撬起更多财富的时候,他的有数的钱终于撑不住了。

把有数的钱变成没数的钱需要深刻的智慧,除了足够长远的眼光,还关乎个人的性格与气质。一个人能否沉得住气,能否甘于默默无闻,能否忍让对手超过自己,他的心胸如何,他面对诱惑的态度,都以其特有的价值和方式反映在他的决策之中。

财富的生财之道取决于财富资源的合理配置,一个人拥有怎样的财富,既可以让时间说话,也可以让过程说话,在某个特定时期内,他必须学会让事情自然而然地发生、存在、发展和转化。否则,他就很难指望自己能够真实地拥有一笔巨大的财富。当财富的数额达到一定的数量,财富必须经历一个成熟的稳定期,不然,财富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悄然溜走。一个人不能胜任他的财富,财富就会变成过眼云烟。而当人性的弱点捉弄人的时候,它会让你在做对了的同时犯下错误,如果恰好这是一个富人的错误,则通常他很难用钱来补救,因为在错误的情形中,钱的单位价值不具有应有的含金量,一块钱的效益甚至还比不上一分钱。于是钱开始帮他的倒忙了。

在大是大非面前,某种固执的耿直甚至是唯一的选择。

在日本,西武集团老板堤义明堪称首富,就是在全世界,他也是数一数二的富翁。这么一个富可敌国的人物,当他最初从父亲手中接过庞大的家族产业时,他做的第一件事,便是立下规则,什么都不做。父亲临终前叮嘱,要他坚持忍守十年,其间,不要做自己想做的事,十年过后,凡事皆可自作主张。父亲的要求,堤义明不折不扣地照办了,非但没感觉受限制,反而从中获益匪浅。最终,忍守了十年的堤义明,将西武发展成了世界上最庞大的家族产业。他自己也成了世界上最成功的人物之一。但事后总结,堤义明则将功劳归于父亲,认为自己只是按他的话做了而已。

其实,堤义明的经营天才是很少有人能比得上的,他父亲的话不过让他明白了一个道理,对于过大的财富,掌握它的人必须给它一段时间,以便让它有一个自我酝酿、自我消化、自我成形的过程。

而牟其中的所做所为跟堤义明恰好相反,他是迫不急待地要说,迫不急待地要做,迫不急待地要证明给别人看。结果,他在最不该说的时候说了最不该说的话,在最不该做的时候做了最不该做的事,在最不该证明什么的时候证明给了别人。假如牟其中曾经忍守过一年,他就不会败得这么惨。一个人不能永远靠聪明做事,在大是大非面前,某种固执的耿直甚至是唯一的选择。

在为自己谋利的同时也肯为别人谋利,则用掉的每一分钱都会带来相应回报。财富之神至高无尚的原则是:赚钱也要有一颗爱心。

若说牟其中是“大陆首骗”,则这话还不够一针见血。深一层看,我们有理由认为,他是他自己的“首骗”。他欺骗自己的本事,远胜过他欺骗别人的本事。

他的自欺让他毁灭。一次侥幸得手,只是加快了毁灭的时间。他是典型的那种在最不该动脑筋的地方也动脑筋的人。做生意赚钱需要智慧,可更需要实实在在的精神,但他却总惦记投个机、取个巧。表面上看,他的动机是多样的,心思是拐弯的,实际上,这是画蛇添足的智慧,是所有智慧中最高不成低不就的一种,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一种。

从另一个角度看,牟其中又不是那种知道自己上天堂很难的富人,他是那种根本就不想上天堂的富人。因此,在旁人看来,他似乎总是一个危险的人,结果他经常是让人防着他,他做了事,却不成事。

财富可以让某人变成英雄,不过这个英雄的内心深处至少要有一份坦诚。唯有如此,他的财富才能够获得宽容,他英雄的名称也才有商业上的价值。假如他在为自己谋利的同时,也肯为别人谋利的话,则他用掉的每一分钱,都会带来相应回报。财富之神至高无尚的原则是:赚钱要有一颗爱心。

认为钱是万能的人,钱对他而言只是个随心所欲的工具。可以真正把钱变成财富的人,才有资格称富人。

人们很难笼统地说富人就是有钱的人,正确的说法,应该是说富人是富人,有钱的人是有钱的人。但如果我们想透视财富,则最准确的说法应该是,有钱的人是在有了富人的意识之后才变成一个富人的。

何为富人意识呢?一般地说,凡认为钱是万能的人,他实际上并不尊重钱,钱对他而言只是个随心所欲的工具,他随时准备使用它们;相反,凡认为钱并非万能的人,他却在很真实地尊重钱,他明白钱的长处与短处,他只在该用钱的时候才用钱。通常,那些知道钱的长处与短处的人,就是富人。

在生活中,我们如何看待钱,从哪个角度看待钱,就决定着我们从何有钱,为什么有钱。钱是利还是害,从我们最初注视它的时候就基本确定下来。如果一个人的目的仅仅是钱,则当他径直过去取时,他往往拿不到这个钱,如果他的目的是为了达到某个目标而同时拥有钱,则他会由于这个目标的实现而有钱。当他经这样而有钱时,这个钱就比较真实,也比较长远。最后,财富对他来说只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奖赏,是奖赏给他工作的结果。

有钱的人是一种人,因为有钱而富有的人是另一种人;一个人拥有一亿元钱是一回事,一个人成为一个亿万富翁是另一回事。看似相同,其实有别。唯有那些少数的、可以真正把钱变成财富的人,才有资格称富人。

这里,钱是一种形态,财富是另一种形态,前者有利用的价值,后者有变化的价值,一个谋取利润、一个创造利润。故而,再少的一笔钱也可能变成财富,而再多的一笔钱也可能最终消失,一切取决于我们的观念,一切取决于我们的眼睛——取决于我们究竟看见了什么!

标签:;  ;  

摩尔的教训与财富哲学_牟其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