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工作论文,试论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创新是21世纪的时代主题。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在这一时代背景下,高校承担着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的重任,不仅要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创新,而且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创新。创新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主题。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创新
我国正逐步走向知识经济,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成为知识经济生成和发展的根本。在高等教育的观念发生重大变革的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着观念创新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灌输教育向辨析式教育的转变
追求新知识、重视知识的增量,是知识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以“唯一正确的标准答案”为特点的灌输教育,不仅不能适应专业知识教育的要求,而且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也具有明显的滞后性。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媒体的迅猛发展,使学生所面对的信息量急剧扩大,他们一方面不再满足课堂上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单纯说教,另一方面,大量混杂信息亦使他们眼花缭乱,往往良莠不分,进而造成思想上的混乱。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从过去的灌输教育转变为辨析式教育,即帮助学生从正确的政治立场出发,掌握科学的认识方法和分析方法,对现实状况和思想问题进行辩证剖析,在信息处理过程中明辨是非,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一次性教育向终身教育的转变
随着知识更新周期的加快,高校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正从一次性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与此相对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思想政治理论的不断发展,面向学生建立起终身教育的机制,为人才的培养和长期成长服务。只有用不断发展的思想政治理论武装人们的头脑,才能为人们投身改革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精神动力,在引导和帮助各类专业人才走正确的政治道路的过程中,不断促进他们自我人格的完善。
3.模本型教育向个性化教育的转变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习惯将“老实听话”、“循规蹈矩”、“老成持重”等作为教育模本,这种教育往往给学生一种压抑感,不利于他们创新潜能的发挥。因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从模本型教育向个性化教育转变,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鼓励他们自信、自强、自立,把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作为对人才基本素质的内在要求,激励学生走个性化的人才成长之路。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针对性,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对症下药,把教育效果落到实处。
4.校园教育向社会教育的转变
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办学主体日益多元化,后勤社会化机制和学生园区的逐步建立,学校不再成为由围墙封闭的校园环境,而形成一种与社会密切互动的开放环境。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不能仅限于在校园环境中进行,必须由校园教育转向社会教育。要充分整合校内外的教育资源,建立新型教育覆盖机制,调动社会各界的教育力量,形成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使他们在开放的学校环境中接受教育,经受锻炼,成长成才。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的创新
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观念应用于育人实践,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其关键在于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机制。要从社会发展的时代需要和当前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载体和教育渠道等方面加以改进和创新,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达到育智塑德、修身正行的效果。
1.教育内容创新
随着社会发展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人们通过传媒所获取的知识和信息越来越多。对于处于心智发展高峰期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兴趣广泛,精力旺盛,充满了对知识和信息的渴求,往往能够较快地获得大量的知识和信息。一方面,他们不再满足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教条,会因其知识陈旧和信息量小而失去兴致;另一方面,他们面对所获得的各种各样的知识和信息感到茫然,凭借他们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分析能力无法对获得的知识和信息进行有效地梳理和整合,迫切需要教师的帮助和指导,澄清观点,理出线索,形成思路,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创新,在加快知识更新和加大信息量的过程中,注重教育内容的科学性与伦理性、政治性与历史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有机结合。要把面向世界的科学创造与面向人类的伦理关怀相结合,把社会发展的政治抉择与我国走过的历史道路相结合,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相结合,使广大同学从中找到分析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而学会在复杂的社会现实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教育方法创新
个性化的教育时代要求在施教过程中注重教育对象的主体意识作用的发挥。特别是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创新教育方法,使广大同学对于正确的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形成“认同——赞赏——践行——追求”的自觉过程。其一,说教法与体验法结合。要改变过去思想政治教育单一说教的方法,增强学生在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体验,把思想认知与情感体验紧紧地结合起来,使他们在言说和践行正确的政治路线和道路要求时,有充分的愉悦的情感体验,达到知、情、意、行的内在统一。其二,研究法与人格法结合。对于具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和分析能力的大学生而言,他们的学理思维活跃,对于问题喜欢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进行逻辑分析,因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大力提倡研究法。思想政治工作者既要善于带领学生分析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使思想政治教育达到应有的深度;同时,又要以自身的言行和精神追求为学生树立榜样,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人格魅力,加大感召力度。其三,激励法与成就法结合。要把正确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内化为大学生自觉的精神追求,必须通过反复激励,并使他们有所成就,才能实现。一方面,在大学生的求知成长的过程中,对他们身上表现出的积极因素要及时给予外部激励,加以表扬、奖励,建立良好的校内激励机制;另一方面,要帮助大学生在正确的成长道路上不断取得进步和成绩,使他们获得成就感,引导他们学会自我激励。
3.教育载体创新
教育载体是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物质依托,是进行教育实践的具体过程。随着高教改革的深入,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日益丰富,校园网络环境逐步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也要在过去较为单薄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实现教育载体的多样化,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接受性,使之对广大同学具有较强的亲和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创新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渗透性与专题性相结合。既要从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环境育人的要求出发,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与大学生生活相关的各个方面,在教学、管理、服务和文化活动等各个环节,形成渗透性的教育载体;又要抓好思想政治教育专题教学和活动的开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活动方案,做到情理交融,使这种专题性的教育载体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二是聚合式与辐射式相结合。要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组织的教育功能,通过各类学生社团吸引不同兴趣的学生加入其中,形成聚合式的教育载体;同时,积极培养学生政治骨干,发挥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辐射作用,使之成为辐射式教育载体。三是现实化与虚拟化相结合。在以有形教育阵地如广播、电视、报纸、黑板、橱窗等现实化教育载体为重要依托的同时,积极建立网上教育阵地,运用网络这一虚拟化的教育载体加大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量,开辟新型教育空间,使学生可以在隐匿真实身份的条件下,充分实现思想碰撞,提高认知水平和辨析能力。
4.教育渠道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落脚于教育过程中是施教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不同的互动形式构成不同的教育渠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创新在于把单向型与交互型相结合,把集体型与个体型相结合,把免疫型与感染型相结合,形成多层面的教育网络格局,使广大同学能够从不同的渠道受到教育影响。要改变过去以单向型为主的“你听我说”式的教育,积极拓展为交互型的教育渠道,经常与大学生开展思想交流和问题讨论,切实把握大学生的思想脉搏。要改变过去以集体型教育为主的思想政治工作局面,加强对学生个体的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个性化和针对性,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要改变过去以要求学生“不做什么”为主的免疫型教育居多的状况,增强在开放的环境中要求学生“要做什么”的感染型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学生与其他社会成员之间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动性。
三、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21世纪是以智力资源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为支柱的知识经济的时代,创新是其本质特征,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造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与效率。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传播和保存知识的功能不同,主要肩负着创新知识和培养创新人才的功能。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在于高校能否培育和造就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大批创新人才。目前,高校的教育创造和创新机制尚不健全,科研水平和科技成果转化率还较低,学生创新意识不强,动手能力较差,不够灵活。这与时代发展对高校提出的要求有着较大差距。如何缩小这种差距,全面承担起科教兴国战略赋予高校的重任,培育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不仅是教学科研工作的重心,而且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务。从思想政治工作出发,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要着重抓好知、德、思、用四个环节。
1.引导学生追求知识富有
一定量的知识积累是人们开展思维和创新活动的基础和前提,知识不单为书本所记录和描述,而且更多地蕴含在丰富的社会实践中。大学生的首要任务是掌握和领会各类专业知识,通过课堂内外的学习和实验,为自身形成创新能力准备充足的条件。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引导学生自觉追求知识富有,并将其作为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首要环节,使求真、实证等科学理性成为大学生内化的价值观念。
2.帮助学生确立精神信仰
高尚的精神境界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方向标,它包括坚定的爱国意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崇高的道德情操等,一个有知无德的人决不可能成为国家和民族的有用人才。因而,帮助学生确立精神信仰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要使学生了解自身发展与他人进步的和谐关系、了解祖国强盛与世界和平的作用关系、了解社会进步与人类幸福的利益关系、了解现实发展与未来前景的统一关系,从而实现人、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德育目标,培养具有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创新人才。
3.激发学生倾心思维创造
创新人才不仅要善于获取知识,而且要有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而创新人格的培养则是创造性思维发挥作用的关键所在。一个人能否取得创新成就,往往不取决于单一的高智力水平,而是更多地取决于人格因素,尤其是自信自强的意志品质、大胆谨慎的工作作风、克服困难的无畏勇气、百折不挠的坚强毅力和吃苦耐劳、与人合作的良好个性等。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使学生在接受创造性思维技能训练的同时,努力培养他们的创新人格,激发学生倾心思维创造。
4.带领学生投身服务实践
创新人才的价值实现在于将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运用到服务社会的实践中去,创造社会财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学以致用,既是创新的动力源,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思想政治教育要带领学生发挥知识技能优势,投身创新服务实践,使他们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找到自身的价值所在,将个人价值实现与服务社会有机统一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