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摩托车市场调研,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市场调研论文,摩托车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美国
美国的摩托车工业始于20世纪初期,Harley Davidson和一般公司所生产的大型高级美式车本身,才是美国摩托车工业真正的良好开端。这种具有大排量V型双缸发动机特征,并且具有低位、高把、金属质感十足的强烈个性的美式车车型发展至今,已成为摩托车市场中一个重要的车种类型。
与其他经济发达国家相比,美国的摩托车产业及市场特征是,大陆摩托车需求较多,并且在实用型摩托车中成为全域车(ATV)的所占比重较大。因此,谈到美国的摩托车工业及市场状况,必须包括全域车在内。
美国在二战前拥有许多的摩托车厂家,战后这些摩托车厂家被市场竞争逐渐淘汰出局,50年代初,lndia摩托车公司终止了摩托车生产后,美国HarleyDavidson厂是美国唯一的一家摩托车生产企业。
60年代日本摩托车开始进入美国市场,由于日本摩托车高性能、低价格,所以美国的小型摩托车和运动型摩托车打破了当时美国旅游车和太子车一统天下的局面,开拓出美国摩托车市场结构的新需求,扩大了摩托车市场整体容量,提高了市场占有率。
来自中国新大洲的报道说,他们在美国97年销售摩托车1万辆,98年已经签订了1.2万辆的合同。他们已经在阿肯色州建立合资企业,将很快投入生产,设计年生产能力为10万辆。
至今,日本摩托车在美国摩托车市场占有率达70%以上。除了全域车以外,美国和日本厂家占美国市场的95%至99%。与欧洲众多摩托车厂家存在的情况相比,可以毫不夸张地讲,美国的摩托车产业是由美国Harley Davidson和日本摩托车厂家共同组成。
美国摩托车保有量在1989年达到758万辆的顶峰以后,一直呈下降趋势,特别是91年和92年减幅更大,92年比高峰时的八九年减少142万辆。根据现在统计,一九九七美国登记注册的摩托车将近400万辆,其中保有量最多的三个州是:加利福尼亚州45万辆,俄亥俄州22万辆,佛罗里达州21万辆。
由于美国本土主要生产大排量摩托车,而且以旅游车、太子车为主,所以日本就用中小排量摩托车、运动型大排量摩托车进入美国摩托车市场。80年代中后期日本摩托车企业为进一步扩大在美国摩托车市场的占有率,也开发出各种排量的美式太子摩托车。
日本各大摩托车厂家对美国摩托车市场的策略是,开发具有魅力的新产品,适应个人消费日趋看好的形势,扩大高附加值整车销售量;同时减缓日元升值造成整车输出减少,加大对美国摩托车市场从输出量的散件输出比率。
另外作为美国经济恢复和摩托车市场看好的另一种表现,停产约40年的美国lndia摩托车也于1999年开始重新恢复生产。
97年全美销售各种摩托车36.7万辆,比96年上升百分之13,这些车辆中,公路赛车13万辆,越野车4万辆,而大部分普通两轮车,近20万辆。在美国预计美国2000年的摩托车销售量将超过50万辆。还有一个相当大的二手车用户市场。研究表明,97年仍有430万辆二手车在使用。
此外,美国摩托车的销售与进口还受欧元与美元的兑换率以及美元储蓄利率影响。
从近十年的统计中,看出美国的进口价值呈逐年升高之势,从最低点的1.1亿美元(1991年)涨到近2.3亿美元(1998年),即上升幅度几乎是百分之百。
美国历年的进口中,日本的贡献占绝对优势,而且在数量上也逐年增加。日本的出口除了1989年占总进口量的84.7%,其余年份都在90%左右,可以说这个排量的摩托车日本车左右着美国市场。
日本之后的前五名国家的出口比较平稳,基本都在每年几百万美元的数量水平上,其中,巴西对美国的出口于下降趋势,而奥地利则相反,近几年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中国的出口从无到有发展起来,进入第七位,但不稳定(对比菲律宾),且未能突破100万的大关。
总的来说,美国的摩托车市场的主要特点有:
1、可以分为两大类:分别为Harley Davidson和日本厂商垄断;
2、销售渠道成熟通畅;
3、商品款式新,变化快;
4、二手车交易活跃;
妇女比例较高,骑手年龄增大,受教育程度和收入高于人均水平。
加拿大
加拿大的人口和工业集中在与美国接壤的国境线加方一侧。大部分地区是平原,以汽车和火车为主要交通工具。尽管道路状况很好,但由于天气比较寒冷,年平均气温比较低,所以摩托车作为一种交通工具,其销售量和保有量相对美国都较低。
生育高峰的新生代带来了跳跃式的增长。加拿大98年摩托车销量增加了17%,达到32109辆,其中主要是风格特异的巡航车和旅行摩托车。据调查,1998年的9000名摩托车购买者,女性占百分之八,但是第一次购车的人士中女性则占22%。主要原因是女性可以购买他们自己所需物品的能力提高了,也就是说有了更强的独立性。
焕发青春的中年骑手则偏爱10,000至30,000加元的美国车,Harley Davidson公司是最大的受益者,但Honda、Yamaha、Suzuki、Kawasaki四家日本公司和BMW也占有相当的份额。加拿大的摩托车销量在80年代初期曾经到过高峰的11万辆,但到90年代初期滑落到22000辆的水平。98年新车销售的增长和二手车需求旺盛,对于加拿大的920个摩托车经销商来说无疑是个喜讯。
加拿大98年摩托车销量增加了17%,达到32109辆,其中主要是风格特异的巡航车和旅行摩托车。
加拿大主要从日本进口摩托车。
巴西
巴西摩托车市场销售量从1997年至今有比较大的增长,进口和出口量也出现连续3年的增长。在巴西销售的摩托车超过80%是125cc以下排量的轻便摩托车,受经济等条件制约,大排量摩托车的需求不大。Honda公司基本上统治了巴西的国内摩托车市场,同时还占据出口排名第一。受高关税等因素的影响,摩托车整车进口量受到限制。因此,虽然巴西摩托车市场前景不错,但对于想进入巴西市场的外国摩托车厂家来说,形势却不容乐观。
九十年代以来,由于巴西经济不景气,也影响了摩托车市场的繁荣。但随着经济的恢复,摩托车市场状况也迅速回升。1997年,巴西全国销售摩托车达40多万辆,比1996年增长46%。1998年和1999年,生产量和销售量还在持续上升。
由于巴西是发展中国家,尽管最近两年经济有明显恢复,但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所以价格比较便宜的轻便摩托车的市场占有率超过80%。1997年销售的40多万辆摩托车中,有85%是排量在125cc以下的轻便摩托车。大排量摩托车在巴西的市场份额不大。
巴西的摩托车生产商集中在Manaus自由港,该地共有八家摩托车生产商。在巴西的摩托车市场上,Honda拥有超过90%的份额,以下依次是Yamahn,Caloi,Brandy,Cofave,Agrale,这五家拥有不到10%的份额。
摩托车进口关税率:29%
商品流通税:12-18%,因各州和排量而异
工业税:50ML以下22%,51ML以上34%
车辆保有税:全国一律2%。
阿根廷
阿根廷在南美是个摩托车的消费大国,其中仅50-250cc摩托车的进口为5000多万美元(据1997年海关统计),主要来自日本、巴西和印度。但其进口量总的来说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其本国的摩托车工业有较快的发展,各国纷纷在阿根廷合资合作建厂,提高了其摩托车的自给率。
阿根廷的各品牌摩托车所占份额大致如下:
阿根廷市场主要品牌及其市场份额
排名
品牌
摩托车排名
品牌
Cyclomotor
1 Zanella30%1 Zanella 55%
2 Honda 20%2 Daelim
3 Yamaha3 其它
4 Suzuki
5 其它
阿根廷主要从日本和巴西进口摩托车,其次是美国、印度、台湾、中国和韩国等。
英国
在一个时期的相对平静之后,英国摩托车工业正开始显现出活跃之势。这是由于九十年代末期以来,随着名人购买自行车和摩托车增多,已使这两种代步工具成为热门时尚的象征,拉动了消费者的购买力。英国的城市已显得越来越拥挤,摩托车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交通堵塞。另外,欧洲于1996年开始解除对摩托车驾照的管制,允许汽车驾驶员在无摩托车驾照的情况下驾驶125cc以下的摩托车,更加刺激了摩托车消费市场。
英国的摩托车市场主要影响因素有地理位置和收入情况。东南部地区是英国最大的摩托车市场,占有约35%的市场份额。驾驶摩托车的超过90%是男性,只有不到10%是女性,但近年来女性驾驶摩托车的比例不断增长。
英国摩托车销售呈现出特别强劲的势头。从92年起,销量已超过2倍以上,达9.3万辆。97年全年销售达93,289辆。1998年,尽管scooters和mopeds的销售下降,但由于大排量摩托车需求增加,英国销售摩托车达12万辆。目前,摩托车市场已被分成清晰的两部分:大排量摩托车市场和时髦的轻便型摩托车(mopeds andscooters)市场。
1999年1-6月份英国市场摩托车销量为78,462辆,比1998年同期增长2.3%。预计1999年全年英国市场摩托车销量将达15万辆,创15年来最高纪录。
英国摩托车市场的主要公司有Honda、Yamaha、Kawasaki、Suzuki、Triumph、BMW、Harley、Davidson、Ducati、Aprillia等。
英国摩托车最大的出口市场是德国,其次是日本和法国。在英国本土的摩托车生产商。Triumph公司最近几年重新占领市场之前,英国的摩托车出口基本上是进口产品的再出口。在出口的摩托车中,800cc以上排量所占比例不断增长。
英国的摩托车进口市场主要由日本占据。日本摩托车占有整个进口市场的约60%。但由于欧洲和美国摩托车的出色表现,英国从欧洲和美国进口的摩托车数量不断增长,使日本的进口市场份额从90年代初的约73%下降到现在的不到60%。从排量上看,英国进口500-800cc摩托车最多,250cc以下摩托车的进口量从1990年开始不断下降。原因是英国国内大排量摩托车的销量不断增长,而小排量摩托车的销量不断下降。
德国
德国是欧洲最大的摩托车消费市场。德国拥有欧洲最大的高速公路网,有11,309公里,大多数里程都没有时速限制,所以大排量摩托的比例比其它欧洲国家要高得多。德国拥有总里程约为656,074公里的道路网,高速路及A、B级公路所占的比例约为22%。
德国的摩托车市场上要被Suziki、Yamaha、Honda、和Kawasaki四家日本公司占领,这四家公司占有超过60%的市场份额。意大利piaggio公司在德国市场的占有率也名列前茅。在德国本国的摩托车生产商中,BWM是规模最大的,生产的大排量摩托车闻名全球。
德国人口中14-44岁年龄段所占比例超过50%,近年来德国摩托车市场的持续增长部分原因是由于适合使用摩托车的消费者的基数比较大。摩托车已经不仅为年轻人所有,30岁以上的成年人消费者所占比例超过一半。占四分之三左右,但女性消费者的比例也不断扩大。
Suzuki、Yamaha、Honda和Kawasaki四家日本公司占据了德国摩托车市场的主体,欧洲和德国本国的摩托车生产商也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
德国摩托车主要向欧洲国家出口,包括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英国、荷兰、比利时、瑞士等,其中法国是德国摩托车的最大进口国。除欧洲市场外,日本和美国也是德国摩托车的长期进口国。
德国主要向国外出口大排量摩托车,BMW公司在出口中独占鳌头。BMW公司的摩托车产品在全球有很高的知名度。
德国主要从日本、意大利进口摩托车,日本占第一位,意大利占第二位。近几年德国进口摩托车的数量不断增长,主要原因是国内的摩托车市场需求扩大,而德国本国的摩托车生产商数量较少,最大的BWM公司只生产大排量摩托车。德国的轻便摩托车市场主要被意大利的Piaggio公司占领。最近几年,德国从欧洲进口摩托车的比例逐渐加大。
法国
法国摩托车市场在过去二十年多中经历了几次萧条和繁荣。
1988年及1989年,法国摩托车市场从八十年代的不景气迅速恢复,每年销售10万辆摩托车,1992年更达到创纪录的12万辆。但从1993-1996年,摩托车市场的销量下降,每年只有8万辆。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法国经济不景气,当时摩托车被视为运动和休闲用品,经济不好当然问津的人就少。此外,取得摩托车驾驶执照的漫长过程和高昂费用(约1200美元)也抑制了摩托车消费。1996年,法国摩托车市场再次复苏,当年的销售量为336,711辆,比1995年增长36%,主要原因是规定1996年7月开始,有汽车驾驶执照并具备二年以上驾驶经验的公民可以直接驾驶125cc排量以下摩托车,不必再取得摩托车驾照。这项法律的实施—方面极大地刺激了摩托车市场的繁荣,另一方面也改变了摩托车市场的结构,125bcc以下排量摩托车在1997年1-4月份销售增长143%。
1998年的法国摩托车市场主要被四家日本公司占据,其中Yamaha销售47,156辆,Honda销售40,988,Suzuki销售26,401辆,Kawasaki销售14.425辆。日本摩托车厂商在法国采取的策略是进入所有类型的摩托车市场,但近几年日本公司在法国也面临BMW、Hearley Davidson、Triumph及Ducati等欧洲公司的强有力竞争。
法国本国的摩托车生产商Peugeot Motocycles和MBK基本上只生产Mopeds和Scooters,但在这两种类型的摩托车市场上日本公司的份额也不断增加。由法国PSA Peugeot Citroen汽车公司所有的Pugeot Motocycles集团1998年的销售额比1997年增长14%,达到10.45亿法国法郎。
意大利的Piaggio,Ducati,Cagiva等公司也在法国建厂生产摩托车。1998年意大利的Piaggio公司在法国销售摩托车6,024辆,占欧洲摩托车提供商的第一位。
法国主要向国外市场出口轻便型摩托车,最大出口市场是突尼斯,其次是意大利和德国。向突尼斯和意大利出口的主要是轻便型摩托车mopeds,而德国是法国大排量摩托车(500cc以上)的最大出口市场。
日本是法国最大的摩托车进口国,其次是意大利、德国、美国。意大利主要向法国出口轻便摩托车,德国和美国主要向法国出口价格昂贵的大排量摩托车(500cc以上)。
法国的摩托车市场近年来增长比较迅速,市场基本上被日本和意大利、德国和美国占领,本国摩托车生产商的主要市场重点是轻便摩托车。未来几年内轻便摩托车的市场占有率将持续降低,大排量摩托车的市场占有率将不断增加。
法国本国生产轻便摩托车的力量比较强,产品除供应本国市场外,还向国外出口。另外,法国还从意大利等国进口轻便摩托车,所以要想打入法国的轻便摩托车市场是比较困难的。大排量摩托车的市场主要被德国、日本和美国的产品占领。因此,虽然法国摩托车市场最近几年比较繁荣,据专家预测未来几年内还会保持增长,但其市场格局基本确定,竞争也会更加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