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庆文
(临沂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山东临沂 276000)
【摘要】目的:识别和分析某公司垃圾焚烧综合利用发电项目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和程度,分析与评价其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及效果。方法:通过职业卫生现场调查、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职业健康检查、等方法对该项目进行评价。结果: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化学毒物、粉尘、物理因素。检测结果表明:化学毒物、高温和噪声强度等均符合国家卫生标准要求。矽尘浓度测量结果超过了国家卫生标准要求。结论:在确保各类防护设施有效运行、保证生产设备正常运转、改善粉尘作业场所防护设施的情况下,该项目在职业病危害控制方面是可行的。
【关键词】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R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2-0335-03
某公司垃圾焚烧综合利用发电项目,新建1×700t/d垃圾焚烧锅炉、l×12MW抽凝汽轮发电机组及辅机系统,受该公司委托,笔者单位于2017年对该公司新建1×700t/d垃圾焚烧锅炉、l×12MW抽凝汽轮发电机组及辅机系统项目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1.内容与方法
1.1 评价内容
主要包括生产工艺的合理性,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分布,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及效果,职业病防护用品,应急救援措施,健康监护,管理措施及落实情况等。
1.2 评价范围
主要是1台700t/d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炉配1台12MW抽凝机组及辅机系统,对在正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效果和职业卫生管理措施等进行综合分析评价。
1.3 评价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等主要法律法规;《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职业病危害评价通则》等主要评价标准和规范,并结合本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特点进行评价。
1.4 评价方法
通过对职业卫生现场调查、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数据、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职工职业健康监护情况、个人防护和职业卫生管理水平的分析,对试运行期间的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进行评价。
2.结果
2.1 生产工艺
垃圾焚烧过程可分为垃圾存储和上料、垃圾渗沥液、燃煤输送、垃圾焚烧、余热回收、汽轮机发电、烟气净化、出渣、飞灰固化等系统组成。
2.1.1垃圾存储和上料系统 该系统主要流程如下:
汽车运入→卸料平台→垃圾仓→预处理系统→抓斗桥式起重机→炉前给料机→焚烧炉。
2.1.2垃圾渗沥液系统 垃圾仓底部坡向垃圾门侧。垃圾仓侧壁设有隔栅门,使垃圾渗沥液通过隔栅流至渗沥液沟,再流入渗沥液收集池。
2.1.3燃煤输送系统 输煤系统工艺流程框图如下:干煤棚→铲车→大倾角胶带机→除铁器→振动筛→破碎机→胶带机→刮板输送机→焚烧炉。
2.1.4垃圾焚烧系统 由垃圾给料系统、燃烧空气系统、点火系统、垃圾焚烧系统组成。
2.1.5余热回收系统 垃圾焚烧产生的烟气经余热锅炉热交换后排出。余热锅炉是由汽包、水冷壁、炉墙及包括过热器、对流管束、省煤器等在内的多级对流受热面组成的自然循环锅炉。
2.1.6汽轮机发电系统 1台日处理400吨垃圾焚烧炉配套余热锅炉产生压力5.29MPa,485℃的蒸汽60t/h。
2.1.7烟气净化系统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氮氧化物去除的SNCR系统、脱酸反应器系统、消石灰贮存及喷射系统、活性炭贮存及喷射系统、袋式除尘器系统、飞灰输送系统。
2.1.8出渣系统 该项目焚烧炉炉渣的排放采用干式排渣方式。
2.1.9飞灰固化系统 飞灰的主要成分为CaCl2、CaSO3、SiO2、CaO、Al2O3、Fe2O3等,另外还有少量的重金属和微量的二噁英等有毒物。
该项目飞灰稳定化采用水泥作为稳定化材料、配以螯合剂与水泥混合的稳定化工艺。
2.2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化学毒物:甲烷、硫化氢、氨、甲硫醇、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氯化氢、氟化氢、重金属(汞、镉、铅等)、二噁英、柴油、磷酸三钠、盐酸、氢氧化钠、次氯酸钠、化验试剂(盐酸、氢氧化钠、硫酸铜、硫酸钾、硫酸亚铁、重铬酸钾、铬酸钾、重铬酸钾、硝酸银、硫酸、氯化锌、乙二胺四乙酸、三乙胺、双氧水、高锰酸钾、磷酸)、臭氧、锰及其无机化合物;
生产性粉尘:煤尘、活性炭粉尘、其他粉尘、矽尘、水泥粉尘;
物理因素:噪声、高温、工频电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3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2.3.1检测项目 本项目确定的检测项目有:氢氧化钠、氨、硫化氢、甲硫醇、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氯化氢、氟化氢、硫酸、煤尘(总尘、呼尘)、矽尘(总尘、呼尘)、铅及其化合物、镉及其化合物、铬及其化合物、高温、工频电场、噪声、照度。
2.3.2本项目粉尘检测结果 对于该项目的煤尘、矽尘进行定点和个体采样,根据检测结果,出渣系统和靠近出渣口的余热锅炉下灰口处测的矽尘浓度超标,其他地点的超限倍数和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均符合《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的要求。
2.3.3本项目毒物检测结果 对该项目存在氢氧化钠、氨、硫化氢、甲硫醇、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氯化氢、氟化氢、硫酸的场所进行了定点检测,根据检测结果,项目中化学毒物的浓度均符合《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的要求。
2.3.4本项目物理因素检测结果 对项目的噪声、高温和工频电场进行了现场检测,根据检测结果,项目噪声、高温和工频电场的检测结果均符合《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2部分:物理因素》的要求。
汽机工为噪声作业工种,需加强减噪措施,并配备防噪耳塞。
2.4 主要职业病防护设施调查
2.4.1防尘设施调查分析
(1)在煤斗料口各给料处、卸料处及主厂房煤仓间2个料斗卸煤处设置有袋式除尘器。
(2)2套烟气净化系统各采用1套低压喷吹脉冲袋式除尘器收集烟气中的烟尘。
(3)氢氧化钙由车载压缩空气送到石灰仓,在石灰仓顶部设置仓顶除尘器来收集卸料过程中可能逸散的粉尘。
(4)在飞灰固化系统的水泥仓顶部设置一台仓顶除尘器,收集卸料过程产生的粉尘。
(5)在灰仓顶部设有专用的袋式除尘器,灰仓配有料位仪以指示仓内料位,同时可指示飞灰输送进入灰仓。
(6)项目采用干式出渣机,残渣皮带输送和卸料过程无防护设施。
2.4.2防毒设施调查分析
(1)该项目破碎机直接设置在预处理仓垃圾下料口处。
(2)预处理仓产生的有害气体通过2台轴流风机引至成品仓,靠近焚烧炉一侧的墙上设置有四个吸风口,通过一次风机吸入焚烧炉内焚烧处理。
(3)预处理仓和成品仓产生的渗沥液通过暗渠汇集中渗沥液池内,渗沥液池密封,开关设置在室外。在渗沥液池收集室内设置2个吸风口。
(4)焚烧过程、烟气净化过程、上煤过程、飞灰固化过程等均采用自动化控制系统。
2.4.3防噪设施
(1)泵集中布置在泵房内,设备基础设置减振材料。
(2)余热锅炉、空压机均单独布置,配置有消声器(设备自带),设备基础设置减振材料。
(3)控制室、值班室、休息室采用双层窗,并选用吸声性能好的墙面材料。
2.4.4防暑防寒设施 自动化控制,工人巡检。控制室、值班室和休息室内设置有空调。汽机间上部内设置有4台边墙式排风机采用上排风排出室内余热。输送高温蒸汽的管线采用超细玻璃棉进行保温。
2.4.5控制二噁英类物质的生成量的措施 项目采用“3T”技术控制二噁英的产生量,采用活性炭喷射吸附工艺控制烟气中二噁英。
2.5 应急救援调查分析
建立《应急救援预案》,每年组织两次应急响应的培训与演练活动。防护服、毒面具、应急药箱等放置在器材室内。设置固定式气体探测器,配备便携式有毒气体探测器,设置洗眼淋洗器。
2.6 个人防护用品调查
根据需要给职工配发劳保用品。岗位工人按要求佩戴防护用品。
2.7 职业健康监护
制定了健康监护制度,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应急的职业健康检查,查体率为100%。
3.讨论
3.1 评价
该项目在各方面基本符合相关法律、法规、标准的要求。在正常生产情况下,能够有效地预防职业病的发生。现已具备了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竣工验收条件。
3.2 建议
(1)矽尘浓度有超标现象,因此相关工段应加强降除尘措施,保证设施的正常运行,同时做好作业人员个人防护。(2)凡存在化学毒物的作业岗位,均应保证其局部通风系统的正常运行。(3)加强应急的演练和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对紧急事件的处置能力。(4)加强作业人员个人防护用品使用的管理。(5)做好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职工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人员的职业健康检查,为职工建立完善的健康监护档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1-2010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2.1-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2.1-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论文作者:刘庆文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2
标签:职业病论文; 因素论文; 系统论文; 项目论文; 卸料论文; 粉尘论文; 评价论文; 《心理医生》2018年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