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城乡规划设计院 广西南宁 530022
摘要:本文通过对扬美古镇、芦墟古镇的调研分析,总结桂中古村镇的布局特点、建筑特点,揭露其与历史、地貌、河流、民族的关系,解读桂中地区外来移民的特点及与当地土著融合发展的状况。
关键词:桂中古镇 民居 移民
众所周知,广西是一个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与此同时,这里还居住了占总人口65%的汉族人民。先秦时期,广西设桂林郡,由于交通能力限制,从北方派来的驻守和移民只停留在桂北一代,南部区域在很长一段时间都由百越的土著自由发展。直到明清时期,来自广东的汉族移民开始稳定迁入,与广西的少数民族尤其是壮族发生交融,在这些民族交融的地区,建筑和文化产生了新的异变。这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民居样式,也是我国民居研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1 桂中区域概况
1.1广西行政区域划分
按照广西行政区划,整个广西地区划分为5个区域:
1.2主要河流
广西境内河流大多随地势从西北流向东南,河流分属珠江、长江、桂南独流入海、百都河等四大水系。
流经桂中地区的河流属于珠江水系。珠江水系是广西境内最大的水系,流域面积占广西土地总面积的85.2%,集雨面积5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833条,主干流南盘江—红水河—黔江—浔江—西江自西北折东横贯全境,出梧州经广东入南海,在境内流长1239千米,两大支流——左江与右江分别与越南、云南勾连,向东于邕宁县宋村出汇集为邕江,后流入郁江——浔江——西江进入珠江水系。
1.3民族分部
广西世居民族有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个,另有满、蒙古、朝鲜、白、藏、黎、土家等其他民族44个。壮族是广西也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南宁、柳州、崇左、百色、河池、来宾等6市,汉族在各地均有分布,主要集中在南部沿海及桂东地区。
桂中所处区域是汉族、壮族的主要聚居地,因而在这里发生的民族融合也最为明显。
2 桂中古镇的布局及其形成的原因
镇,用于商品交换的集市逐渐稳定并有定居人群聚拢而形成的居民点。古时候,镇的形成往往有两种原因——经济或者政治,二者又都归于地理位置这一前提。前者以商业活动为主,自发性高;后者以执政机关意志为主,统一性强。
广西有四大古镇:桂林的大圩古镇、贺州的黄姚古镇、宾阳的芦圩古镇和南宁的扬美古镇。其中芦圩古镇和扬美古镇隶属于桂中地区,这两个古镇涵盖了两种成因,布局迥然不同,下文将依次分析。
2.1以商业活动为主要成因的古镇布局——扬美古镇
水运带来了无数港口、城镇的兴旺,扬美、大安就是由水运兴起的城镇。扬美古镇距南宁市约30多公里,位于左江下游的一个凹头处,三面环江,犹如一个半岛。明清时,越南与广东的贸易商品——以农产品为主经由左江运往珠江,路经此地,由于水势放缓,岸线凹曲,便在此停靠休息。久而久之,来往的商船也到岸边,相互交换所需,形成了集市。随着水路行走的商人索性定居于此,开辟家园。
探访扬美古镇现存的代表性建筑和节点,可以从中窥得这座古镇生长的脉络:
古码头
(1) 江面上壶口岛对面有8座建于明清时期的古码头,从南到北分别为新街埠、大湾埠、细湾埠、金马埠、那晚埠、云梯埠、杜屋埠、龙船埠,越南到广东的货物均通过这里中转。从前水运最兴盛的时候,整个沿岸灯火通明,无日无夜,操着各种口音的商人和船员砍价吆喝,十分热闹。
(2)金马广场
金马埠边上有一块20米见方的空地。从前货船到达后,因为码头紧张,不能长时间停留,货物在此暂时卸下,等待换船。精明的商人利用机会在空地上贩卖食物和生活物品,并且交换新奇的特产玩意儿。
(3)金马街
由金马广场向南形成一条主要的集市街,称金马街。它是金马广场的延续,延续了经营商品的功能。金马街上有五叠堂,建于清朝嘉庆年间,此户善于做豆食,物美价廉,远近闻名,一直保留下来。不同于临江街,金马街的商业氛围及其浓厚,临时小摊点遍地都是,不仅是扬美居民生活必需品的销售点,也是对外贸易的聚集地。
(4)三界庙
大湾埠旁有一座三界庙,庙中祭祀三界众神。文革时遭到破换,现仅存遗址。据传是扬美最古老,规格最高的建筑。靠山临江而建,占地近千平方米。最初是用于祈求水路平安的庙宇,后来扬美居住人数增多后,赋予更多公众生活的内涵,如唱戏、兼作私塾。
(5)临江街
在金马埠和大湾埠之间有一处长约300米,宽3.8米的街道,建于明清时期,目前保留完好,名为临江街,是一街两向的住宅区。相较北边的金马埠和龙船埠的荒凉景象,临江街无论从规划布局、建筑形象、环境用料都高出一个档次。这还要归功于旁边的三界庙。古人力所不及,认为福祸由神明决定,尤其在水上讨生活直面自然的人家,更为虔诚,深信越接近神明越得庇佑,因而有实力的人家纷纷选择三界庙周边建宅,使得临江街地块水涨船高。
古闸门。
(6) 道光年间扬美处于最繁盛的时代,建造古闸门主要是防范土匪强盗,在每道古闸后面都留守着古镇的民兵,甚至在有的闸门之间建有哨所,以供非常时期轮夜值守。当所有闸门都关闭时,任何人无法进入古镇。
(7)黄氏庄园
黄氏庄园是临江街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群,这座于乾隆年间修建的庄园带着浓厚的中原建筑气息,属于外来扬美定居的富庶大户。
(8)梁氏宗祠
扬美北面有大片的居住区,与临江街不同,这里没有种规整的城镇街巷模式,更像自然形态的村庄。在区域中心现存有梁氏宗祠,据考建于清代,梁氏在北宋时迁入广东顺德石蜡,其4世孙梁孟坚又迁至福建宁化石壁乡,在此之后,这一支梁氏开始在闽粤发展繁衍。或许是扬美梁氏的起源。这些家族族群与扬美的富庶商人各据一端,有互不干涉之意。
2.1以府治为主要成因的古镇布局——芦圩古镇
芦圩古镇,又称宾州古镇,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宾阳县,虽有江流,但非主要运输水口之上,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是当时广西贫瘠的山区地域中极少的平原,人口南迁进入桂中的首选地,因而成为古代宾阳境域州、郡、县治地所在地。
芦圩古镇有现存较为完整的古街道,位于旧县城遗址的南面,宾阳人称其为“南街”,其余旧址已基本破坏殆尽,因而笔者以南街为主要对象,同样探访现存的代表性建筑和节点,来寻找芦圩古镇的生长脉络(图2):
思恩府试院
(1) 乾隆六年,右江道行署改建为科举贡院思恩府试院。咸丰八年(1858年)世乱而毁于寇。同治四年(1862年),知府熊寿山与邑绅陆生兰、蒋承周等筹款重建,规模如旧。据资料记载,思恩府试院“三年两试”以及“科考、岁考”,应试生员即驻考于此。知府考核宾、上、迁三县之士亦以试院就考设试棚仅2000余间。由思恩府试院可以看出芦圩古镇所处的政治文化地位。
二铺庙
(2) 翻修过的神庙,规模较小,应为土地庙的扩建,现为炮龙节开光点之一。
(3)街道
南街的街道,两侧为民居,形态呈现明显的城镇街巷模式,各家对街道开门,小开间大进深,彼此相连。现状青砖已被拆除,变成水泥画白线,偶有一两间坊间店铺,销售生活日用品和当地小吃。
(4)宝水江和南桥
宝水江也曾做运输之用,虽然江面宽度不大,但将南街和北部断开,以往需要摆渡才能通行,像一条天然的护城河,官衙建立在其北边,另三面环绕护城桥。明洪武六年,知州筹建南桥[4],才使得南北联系起来。南桥形制朴素,但十分牢固耐用,是芦圩古镇唯一保存良好的明代建造物。
黄家大屋及后院
(5) 芦圩古镇内多为广东梅县、南海移民,以卢、李、黄三姓为主。南街上混居着一般百姓和富绅大家,黄家大屋是现今保存良好的富绅之家代表。
2.3结论
综上所述,扬美古镇以古埠码头为开端,沿左江呈线性布局,北面是早年迁入的先移民,南面是因水运生意定居的后移民,不同族群各据一方,中间为商业通道,布局自由,稍显凌乱,其中又带有自发的秩序,体现了以商业活动为主要成因的桂中古镇布局特点。
相较于扬美古镇,芦圩古镇的布局有明显人为的规划,府衙为于北端的轴心上,与孔庙和三联街组成内城,被护城河与城墙环绕,南街属于外城,设纵向直街,沿街布置城镇街巷式的房屋,体现了以府治为主要成因的桂中古镇布局特点。
3 桂中古镇的民居建筑特点
扬美古镇和芦圩古镇同在桂中,除了成因不同带来的规划布局迥异,二者的建筑风格也截然不同。
3.1扬美古镇民居建筑特点
扬美存留的明、清一进民居在布局上基本相同,坐西朝东三开间带前檐,左右四房,脊檩向里2-3檩处有神楼将进深一分为二,前为厅堂,后置粮仓,有门与后院连通。只是明代木材较宽裕,用抬梁式的7柱木框架,清代则为两侧山墙承重。
现留存完好的建筑群黄氏庄园坐南朝北,大门朝西,进入后到达前院,南侧有倒座,紧邻墙外池塘,倒座东面有一小门通外。东侧有厢房三间,均为一厅四房。中路一、二进前有檐廊,也是一厅4房,之间有庭院,两侧开门,西出巷道,东毗厢房。二进后为仆妇用房,整个平面形成工整的长方形。前院和中庭的进深与屋高几乎为1:1,与广府的三间两廊天井式布局差别较大,有齐鲁之风。
3.2芦圩古镇民居建筑特点
芦圩古镇民居均处于巷道系统中,普通民居皆有两进,两进之间与侧檐廊围合出一个天井,进深较小,对应地面上有方形凹洞,与广州西关民居相似。最具代表性的黄家大屋分为四进,一、二进为客厅,和普通民居一样有天井,且进门后左侧有土地神位嵌于墙上;三进为正堂,四进为厨房,后门开向池塘。整个布局皆为广府三间两廊式,两廊还有侧门与左右两座布局相同的陪屋的两廊相连。左右两路乃自家居住,中路是招待贵客用的。据文献记载,芦圩古镇有大量来自广东的移民,因而这里的建筑带有浓重广府风格。
但是芦圩古镇的民居却又不是纯广府的,尤其是一般百姓居住的房屋布局还留存了壮族人民的生活特点。门后侧墙堆放杂物,后有一房,向走廊开门,老年长辈居于此,天井周围是家庭活动的中心,厨房和饭厅安置在这里,有的还保留原始的火塘,体现壮家以火最为家庭核心的特色。二进右后还有一房,给子女和小辈居住,这与壮族民居的布局皆不谋而合,甚至可以说是在广府外壳之下的壮族生活内核。
3.3结论
纵观扬美古镇和芦圩古镇建筑风格的迥异,从源头上来看是由其移民群体决定的。
扬美古镇的移民尽管是顺着珠江水系而来的商客,却是以山东移民为主。这些汉人移民独立性高,不但与壮族交往甚少,内部族群之间还会划地而居,采用闸门等方式封锁街道,拒绝外人。因此尽管建筑装饰带着岭南特色,布局却是中原齐鲁之风。
芦圩古镇大量移民来源于广东地区,同时由于地理因素,这片平原原本还生活着大量的壮族原住民,两个族群在府治管辖下安稳混居,使得芦圩的建筑带有汉壮高融合的特点。
图1黄氏庄园平面图2黄家大屋平面(上)芦圩一般民居(下)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4 结语
通过对扬美古镇和芦圩古镇的探索与研究,笔者认为,桂中古镇有其独特的研究价值。其一,百越地区地处偏远,古时便是山高皇帝远的流放之地,它的布局形态有很高的自由度,成因较为单一,对追溯区域发展史有重要的意义;其二,由于广西的民族繁多,遍布全区,在民族融合地,建筑风格会发生一些奇妙的反应,给把握新时期地域特色建筑设计创造许多灵感。
参考资料
1.袁少芬.汉人的壮化[A].国际汉民族研究[C].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128-136.
2.http://www.wangjiwang.com/Temple/Distributed.aspx?fn=%e6%a2%81#i
3.http://www.china.com.cn/market/nann/437044.htm
4.宾阳县志[M].南宁:广西僮族自治区档案馆,1961.
5.http://www.lovegx.cn/
6.刘彦才.壮族民居[J].建筑论坛,1994-2001:10-12.
7.吕俊彪.多重向度族群认同的地方性表述[J].青海民族研究,2008,4:32-36.
8.李红.广西沿海“院落式”[J].钦州学院学报,2009,10:27-29
9.李岚.芦墟:一个古镇的历史厚度[N].南国早报,2009-04-27(41)
论文作者:莫莉珊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8
标签:古镇论文; 广西论文; 金马论文; 民居论文; 布局论文; 壮族论文; 临江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2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