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变电系统的日常运转过程中,构成电气误操作事故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是一些人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人为控制变电系统常因操作失误、任务安排的不合理和心理素质差等原因造成电气误操作,加上变电系统的设计阶段可能有很多设计不合理的情况,为后期的运行埋下安全隐患。
关键词:变电运行;电气误操作;事故
一、电气误操作涵义
因各种原因导致的违背标准操作程序的行为方式,就是电气误操作。例如:带接地线(刀闸)合闸、带电挂(合)接地线(刀闸)、误拉合断路器、非同期并列、带负荷拉合隔离开关、误入带电间隔等,均属于电气恶性误操作。某种意义上来说,误操作事故都是随机且突发的,但在实质上其是可预防的,想要对误操作事故进行研究,则寻出其背后的通常规律与共同原因是最重要的。
据美国相关研究统计,每年全国休工8天以上的事故中,96%都与人不安全行为有关,91%与物不安全状态有关。日本每年全国休工4天以上的事故中,95%与人不安全行为有关,8%与物的不安全状态有关。通过上述数据不难看出,事故的发生,与人和物的不安全因素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则需要对电气误操作事故的原因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与探索,进而给出针对此的改善措施。
二、电气误操作发生原因
2.1运行管理方面原因
缺乏健全、严谨的规章制度,引发误操作事故。变电运行人员在进行倒闸操作时应严格按照各项规程进行,若这些规章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必然会增大实际操作人员的操作随意性,给电气误操作埋下隐患。如缺乏健全、严谨的操作监护制度、巡视检查制度以及交接班制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造成操作人员无章可循、无法可依,极易引发变电运行电气误操作事故。因此,应重视建立健全变电运行各项操作规章制度。不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在制定了完善的操作规章制度后,若相关操作人员不能严格执行,也起不到有效防范各类电气误操作事故的目的。电气操作人员不按具体操作规程作业,主要表现为对操作监护制度执行的不坚决、不严格,如漏操作项、随意无票操作、监护人监护的不认真,操作人走错间隔,为省事操作中强行解锁等。缺乏完善的防误闭锁装置,也易引发误操作事故。
2.2值班人员技术水平差
不熟悉设备、专业理论知识不足、缺乏操作经验等这些因素综合造成了值班人员技术水平差。变电运行值班人员不熟悉设备,是我们常见的误操作事故发生原因。为此,变电运行值班长,应及时督促值班人员熟悉设备,尤其要熟悉那些新投入设备与经常变更的设备,还有那些不经常操作的设备。变电运行操作人员,只有非常熟悉操作设备,才能更好的防止实际操作中发生误操作事故。操作人员专业理论知识的不足,也易引发误操作事故,如我们在日常工作中,经常见到的YH反供电事故。再者操作人员缺乏操作经验也易引发误操作事故。特别是对于那些刚入职的新员工,由于缺乏实战经验,在实际操作中很容易出现手忙脚乱,引发操作安全事故。
2.3操作人员自身人为因素
引发误操作值班人员的自身工作态度情况也易引发电气误操作。即使有很完善的技术规程,值班人员也有较高的技术水平,但值班人员没有良好的工作态度,缺乏稳定的工作情绪,也易引发误操作事故。值班人员责任心不强,不认真、细心操作,也易造成误操作事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变电站电气误操作的防范措施
3.1健全变电站操作管理体系
为保证变电运行安全性,对电气误操作事故进行有效防范,应当在变电站原有操作管理制度体系的基础上不断加以优化完善,并将制度体系严格落实到行动中,确保变电运行过程中电气操作流程的规范性,操作行为的可靠性。输变电企业若想要对极易导致电气误操作的潜在因素加强管理,就应当结合这一内容对变电站操作管理制度体系进行完善和补充,切实提高变电站操作管理制度体系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为变电运行电气操作各项行为的顺利开展提供可靠制度依据。与此同时,为对电气误操作事故进行有效防范,应当明确变电运行电气操作实际工作中的岗位职责,对岗位操作SOP进行科学合理的检验和评价,便于变电运行电气操作人员能够准确把握工作内容,并以相关检验与评价具体结果为标准和依据开展后续操作,从而保证变电运行电气操作各项工作的顺利高效开展,更好的满足变电站相关管理标准。变电站一线操作具有一定复杂性和特殊性,为降低电气误操作事故的发生几率,保证变电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应当采取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变电运行一线电气操作情况进行监督和管理,强化一线电气操作人员的岗位意识、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切实对变电运行电气误操作事故进行有效防范。
3.2加强客观因素的检查与完善
为降低变电运行过程中电气误操作事故的发生几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当明确电气误操作的客观因素,以便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保证变电运行电气操作的规范性和可靠性。相关调查研究表明,电气误操作的客观原因与工具、解锁钥匙以及操作路径等因素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就工具因素来看,在变电运行电气误操作过程中,一旦操作杆或绝缘手套受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电气操作质量,甚至引发电气误操作事故。为有效防范电气误操作事故的发生,提高变电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当对可能影响电气操作质量的多项客观因素加以全面分析和有效控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保证电气操作的工具完好无损,并操作工具进行规范使用,定期对电气操作具体情况进行检查和巡视,并切实保证电气操作的安全性和规范性。
3.3对主观因素所引发的电气误操作进行有效防范
在变电运行过程中,为有效降低由于主观因素所引发的电气误操作事故的发生,提高电气操作的规范性和可靠性,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实行“以老带新”的模式,促使电气操作新员工在最短时间内适应岗位工作,熟悉变电站运行条件下的设备性能、结构、原理等实际情况,并能够在老员工的指导和监督下进行独立的电气操作,切实保证电气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为有效防范电气误操作的发生,应当针对电气操作人员进行规范的业务培训和基本功演练,并在技术改革与创新后电气操作技术与设备的实际变化情况及时开展培训和教育,确保全部电气操作人员能够准确把握电气操作技术的实际应用形式,并对电气操作新设备进行安全规范操作能够基于操作要领自觉开展强化练习,进一步强化电气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全面提高变电站电气操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技术能力,最大程度上降低电气误操作事故的发生几率。
结语
电气误操作,会在一定程度上会对电力安全产生负面影响,特别是恶性误操作,严重时还会导致电网稳定性遭受破坏,引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事故。纵观电力系统的全部误操作事故,其中主要以变电站误操作事故为主,且屡禁不绝。为此,对变电运行误操作的原因进行分析,明确其规律贵在,杜绝事故的发生,已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李道鹏,石卓.变电运行电气误操作事故原因及防范措施[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2]董丽珍.变电运行电气误操作事故原因及防范措施[J].电子制作,2013.
论文作者:孟宪明
论文发表刊物:《电力设备》2017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8
标签:操作论文; 电气论文; 事故论文; 变电站论文; 人员论文; 原因论文; 因素论文; 《电力设备》2017年第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