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的成因及现状分析论文_陈晓庆

学困生的成因及现状分析论文_陈晓庆

陈晓庆(海北州第二高级中学)

中图分类号:G62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19)07-198-02

实践证明,任何一个教学班,由于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个性素质的不同,从而决定了学生的认知过程、认知结果也不相同,便形成了“好、中、差”三类生,后者在学习中出现困难,通称为“学困生”。我认为,有的放矢的“补差”方法是“分层教学,分类辅导”。这一方法源于“因材施教”的原则。几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们了解到学困生的差距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这些学生已掌握的知识零乱,缺乏系统性。第二,识记的知识有误或不完整,导致错误的应用。第三,不会用联系的观点展开思维,使认识过程产生障碍,这样常此的不良循环,阻碍了学困生观察力、理解力、记忆力的提高,从而导致成绩的落后。

一、学困生的成因

1、社会原因分析

(1)生活环境的影响

我校地处临村县城,学生主要来自农村,因此农村的生活环境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着极大的影响。

(2)文化环境的影响

我县周边村社以传统种植业和牧业为主业,全县范围内没有图书馆,没有阅览室,除了电视、网络还带着点儿文化气息外,在这里看不到一处高雅的文化娱乐场所。对孩子来说,这也是一种享受,既不用动脑,又不用费力,久而久之,这些沉迷于电视机前的孩子是书没读好,眼睛倒近视了。从调查中我们发现,学困生中有95%以上的孩子,他们的业余生活就是看电视,玩电脑,很少看书,更别说与别人交流读后感了。

2、家庭原因分析

(1)家庭关系欠和谐

1)父母离异

家庭,本应是幸福的港湾,本该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摇篮,随着社会的急剧变革,越来越多的家庭发生裂变,走向解体,“对于学生(孩子)来说,父母离异带来的创伤仅次于死亡。”(心理学家李?索克语。心理阴影很难抹去。这种家庭的孩子成为学困生也就不足为奇。

2)留守生家庭

学困生中,有四分之一是留守学生。缺少父母关爱,心态失去平衡,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是他们成为学困生的原因之一。

父母不在家,爷爷奶奶的溺爱导致他们养成了不好的习惯,是留守生成为学困生的原因之二。

3)暴力或吵架家庭

这一类家庭虽不多,但给孩子造成的影响是深重的。特殊家庭对子女学习的影响不容小视,由此产生的学困生占学困生总数的10%。

(2)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1)溺爱型家庭:这类孩子学习不刻苦、不坚持,听不进老师和同学的劝告,不接受别人的帮助和督促,长此以往就在不知不觉中成了学困生。

2)放任型家庭:这一类家庭在农村尤其多,有的家长干脆对老师说:“我孩子学不进去算了,总有他一碗饭吃。”

3)压力型家庭:父母对子女的成绩期望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还美其名曰“没有压力哪来动力”,使孩子谈学色变,心理压力大,恐惧。无休无止的补课,使学生对学习丧失兴趣,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3、学校原因分析

(1)学困生,应试教育下的悲剧。

1)学校入学年龄把关不严。部分入校学生年龄不满六周岁,智发育不足,学习有困难,强行被家长送入学堂,结果成了学困生。

2)学校留级制度的取消。学生的成绩不如人意,一种是先天智力不足,另一种是起步没学好知识。可现行的教育制度不允许留级,因而部分学生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都在学困生的行列中前行。

3)学校奖励制度不完善。学困生在每个学校存在,每个学校也采取了一系列方法,让科任教师转化,让班主任辅导转化,但教师付出没有回报,又得不到学校的肯定,久而久之,教师就会失去信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学困生,教师忽略掉的丑小鸭。

1)教育方法失当,“激”出的学困生。部分学生站在学困生边缘,需要教师的耐心鼓励,而教师把他们等同于优生,一味地赶他们向前跑,跑不动,教师就呵斥、讽刺、用语言刺伤学生,使学生产生对抗情绪,厌学,导致学生滑入学困生的队伍,如在学校的问卷调查中,学困生明确写出厌师的话语。是教师伤害了他的自尊、自信。

2)教学节奏快,掉队的学困生。现在的状况下,教师为了赶进度完成教学任务,在有限课堂教学时间内拉着学生跑,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渐渐地掉了队,成了学困生。班上提问也是优生抢答,其他的当听众就过了,学困生就产生了。

3)教师缺乏耐心,弃下的学困生。部分学生本身条件不错,但教师不愿花精力为学困生补课,放弃了这些可能有所发展的学生。

4)作业过多,拖垮的学困生。现在虽然明令减负,但社会家庭学校都关注学生的分数,不练不行,不做不行。机械地抄写词语,反复训练,甚至强迫学生背诵优秀英语作文应考,书山题海打倒了部分学生,使他们加入了学困生的行列。

4、学困生自身原因分析

(1)智力因素造成的学困生。

人的智商有高低,能力有强弱。人与人智力、能力不仅有差异,而且差异很大。

(2)身体因素导致的学困生。

有些学生身体有残疾,无论是先天性的还是后天性的,无论是程度深的还是程度浅的,这种残疾都会成为他们学习过程中的障碍。

(3)动力因素导致的学困生。

1)懒惰而成的学困生。高年级学生表现在学习上不肯用功,思想上不求上进。只图安逸自在,“玩”字当头,“混”字领先。怕动脑筋,缺乏吃苦精神。

2)厌学而成的学困生。

厌学的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完全不在状态中,必然成为学困生。

3)自卑心理造成的学困生。他们的自卑可能源于家庭,可能来自于学校。在学校如果因犯错受到批评,埋怨、训斥,常处于“气”的环境和氛围中,他们就会产生自卑心理。问题得不到解决,形成恶性循环。

二、学困生现状分析

1、学困生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从评价标准的区别来看,我们对学困生的认定也可能是失准的或是偏激的。受传统的教育观念和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我们一定程度上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的高低来衡量学生学习的成败,忽视了孩子身上的多方面的潜能。目前的教育制度虽然在不断地进行改革,但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评价机制和培养模式,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依靠考试成绩这一单一的评价标准,出现大批的学困生也就在所难免了。

2、学困生都是可以转化的

从多年的从教经验中我体会和观察到,学困生除了少部分学生智力低下,反应迟钝外,大部分学生的认知、理解能力正常,有的甚至智力超群。事实证明,学困生在一定的条件下都是可以转化的,作为肩负教育重任的广大教师,要树立信心,不懈怠,不放弃,力争不让一个学困生掉队。

3、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长期的、艰巨的

1)从学困生形成的因果关系来看,那些将学困生都是由学校和老师造成的指责是不完全科学的,也是不负责任的。因此,对部分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进行长期的、细致的工作。另一方面,小学生的心智没有发育完全,自控能力较差,在教育过程中容易出现反复,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要无私地奉献出“三心”---爱心、细心、耐心。

2)从教师的工作来看,要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教师本身首先要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教育机智。其次,教师要针对班级内学困生的不同情况,开展大量的、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如个别谈心,集体帮扶,社会实践,竞赛,个别辅导等。工作战斗在教学一线的老师都有深切的体会,那就是教学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学困生身上,学困生的成绩提高了,班级的整体成绩也就提高了。然而,由于地域教育滞后、生源差、班级生数多等客观因素的存在,许多教师往往感到力不从心。有的学生你紧一点,他就写一点,你松一点,他就不写;有的学生在我的鼓励下,好一阵,坏一阵;有的学生隔三差五的,逮着机会就偸一回懒。你忙着做这一部分学生的工作,另一部分学生就又躺下了。感到黔驴技穷。这充分说明了学困生的转化工作的艰巨性。

论文作者:陈晓庆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7月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5

标签:;  ;  ;  ;  ;  ;  ;  ;  

学困生的成因及现状分析论文_陈晓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