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黎芝[1]2000年在《三峡工程开发性移民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提出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等多方面的综合效益,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但三峡工程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是以复杂的移民问题的产生为代价的。百万移民安置事关三峡工程的成败和三峡库区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被喻为是一道“世界级”难题。 三峡工程实施开发性移民是我国政府提出的水库移民新观念,但开发性移民的理论尚处于探索阶段,因此,从理论上界定“开发性移民”的内涵,将有助于正确指导三峡库区开发性移民的实施。本研究认为,开发性移民的实质就是在促进库区生态环境良性演化的前提下,通过超前补偿和投入,启动开发性移民机制,合理地开发与配置资源,发展经济,扩展移民环境容量,为高起点安置移民创造条件,以使水库移民尽快达到或超过迁移前的生活水平。由于实施开发性移民将不可避免地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三峡库区原有的社会、经济及生态格局。为此,开发性移民要求把移民安置纳入整个三峡库区经济、社会、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体系。 环境容量研究是制定移民安置规划的基础。就可持续发展而言,移民安置不应使安置区的总人口数量超过该区的环境容量“阀值”,否则,会危及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三峡库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和经济发展潜势,本文提出的土地产值人口容量更能体现市场经济条件下移民环境容量的本质特征。运用此方法来确定三峡库区的移民安置量,将有助于库区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尽管三峡库区土地人口容量有限,但以土为本的大农业安置仍然是农村移民最稳妥的安置途径,因此,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库区国土资源,建立山地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对于扩大库区安置容量,保护和改善库区生态环境,促进库区移民的可持续安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移民安置补偿是移民重建生产生活体系的基础,也是启动开发性移民机制的资金动力。三峡水库造成的淹没损失大、类型多,因此,确定公平合理的移民补偿标准和补偿方式是保证开发性移民成功的需要.由于国力所限,国家给予移民的直接经济补偿不足,因此,实施开发性移民必须坚持多样化的前期补偿与后期扶持,实行移民补偿投资的“有偿”与“无偿”相结合。 不同的移民安置方式有不同的适应条件,正确选择移民安置方式是移民安置成功的关键之一。三峡库区环境容量有限,农村移民素质偏低且心态复杂,因此,对三峡工程移民应坚持多渠道安置与鼓励外迁安置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以土为本的大农业安置原则;坚持因人制宜的安置原则。 农村移民是三峡工程移民安置的难点,因此,三峡工程移民政策与管理体制的完善应该向有利于农村移民安置的方向倾斜。要使移民成为移民决策的主体之一,要实行移民补偿经费的移民法人立户制,要建立相对独立的移民监理制度,以保证三峡工程不同主体的合法权益和移民系统的高效运行。
李京蔓[2]2007年在《三峡移民工程中的政府开发性移民安置研究》文中认为举世瞩目的特大型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等多方面地综合效益,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但三峡工程的兴建涉及百万人的迁移与安置,预计到工程全部完工,搬迁人口约113万。人数之多,规模之大,为中外水利工程移民史上绝无仅有。百万移民安置事关三峡工程的成败和三峡库区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被喻为是一道“世界级”难题。然而,移民安置不仅仅只是一个人口“迁移”的问题,它涉及到移地、移境、移文化,是一种社会整体迁移行为,是一个人口“迁移——就业——致富”的动态组合过程;它要求实现“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复合目标,由此构成一个“人——自然——社会——经济”交互作用的动态系统。中央政府在总结以往水利水电工程移民的经验教训上,在三峡工程移民安置中提出了水库移民新观念,即开发性移民方针。开发性移民的实质就是在促进库区生态环境良性演化的前提下,通过超前补偿和投入,启动开发性移民机制,合理地开发与配置资源,发展经济,扩展移民环境容量,为高起点安置移民创造条件,以使库区移民尽快达到或超过迁移前的生活水平。在移民安置中,不同的移民安置方式有不同的适应条件,正确选择开发性移民安置方式是移民安置成功的关键之一。三峡库区环境容量有限,农村移民素质偏低并且心态复杂,因此,从开发性移民安置与库区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上,三峡工程移民应坚持科学的安置原则,采取合理的开发性移民安置的方式和途径,基本思路就是将移民安置与经济开发紧密结合起来,利用搬迁的机遇,实现本地区经济的发展,从而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使库区人民过上富裕的生活。目前,三峡库区移民搬迁的安置工作进展顺利,库区的经济开发已初见成效,然而开发性移民安置方针在执行过程中也常遇到一些问题,需要及时加以注意和解决。这就要求库区政府把三峡移民置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框架内加以整合,移民必须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须是能够促进可持续发展的。
沈建英[3]1997年在《研究开发性移民安置方式,探索三峡库区经济持续发展的新作——评《三峡工程移民与库区发展研究》》文中认为研究开发性移民安置方式,探索三峡库区经济持续发展的新作——评《三峡工程移民与库区发展研究》沈建英宏伟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中国当代建设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而这项跨世纪工程成败的关键就在于库区百万移民能否得到合理的安置。三峡库区移民现已成为世界瞩目的课...
戢琨[4]2016年在《开发性移民投资对库区区域经济促进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移民是人类发展的重要活动,因水利水电建设而产生的水工程移民是人类移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水利移民大国,从新中国建立,历经70余年,建成各类水库(水利工程)9万余座,搬迁移民2600万人。湖北是水工程移民大省,有包括三峡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在内的大中型水工程移民220万人(未包括小水库100万人),占全省农村人口10%。在各个时期,湖北广大移民群众顾全大局,牺牲自我,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水工程移民问题的本质是经济,核心是利益协调,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带有强烈计划色彩的人口迁徙。因此,在这一特定条件下,研究中国的水工程移民问题应该从制度开始,诺斯认为,制度变迁决定了有效的经济增长,本文依托诺斯制度变迁理论通过研究水工程移民各阶段移民安置政策、补偿制度的合理性和制度依赖,以及打破制度依赖的动因。并对现在实行开发性移民政策对湖北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以及宜昌市的计量模型研究,展现开发性移民制度通过对区域发展的促进,从而带动移民个人发展取得的成就,并证实在计划体制与市场同在的环境下,开发性移民制度对于区域增长的有效促进作用。最后通过研究目前政策的制度依赖,并为打破路径依赖提出制度创新建议,促进新的制度供给,从而实现水工程移民利益相关方的“帕累托最优”。本文一共分为五部分:第一章为导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目的、意义、研究方法、以及制度变迁理论、水工程移民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的文献综述、结构安排以及本文创新之处。第二章使用定性分析方法,主要使用诺斯制度变迁理论,力图通过建立库区区域经济增长与水工程移民制度变迁的分析理论框架,通过研究水工程移民国内外政策变迁,尤其是国内水工程移民的制度变迁,得出制度因素是导致库区经济差距和移民生活水平差距的主要来源。最后对现在实行的开发性移民制度的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开发性移民投资对于库区重大促进作用研究和移民的发展重要意义,证实开发性移民制度尤其是后期扶持制度符合卡尔-希克斯改进,对受损地区以及收益地区的利益平衡起到了非常重要作用,而恰恰是这种利益平衡所带来的制度变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把水利设施建设以及非自愿移民这种行为变成区域发展的契机,通过开发性移民投资达到区域发展和移民个人利益的协调统一。第三章定量分析开发性移民制度以及开发性移民投资对于湖北库区区域发展及移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作用。重点是2006-2014年数据,开发性移民投资(主要是后期扶持投资)在促进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移民生活水平,健全医疗、住房、教育等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用数据说明开发性移民制度的确能够促进库区区域经济发展,提升移民生活水平,达到区域协调发展,实现移民安居乐业,是现有体制下制度变迁的良好模板,以及在现有国情下政府尤其是移民部门在实施政策、协调利益中能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第四章使用回归模型,选取典型城市宜昌市作为标本,选取2008年至2015年宜昌市移民投资总资金、分项资金、投资资金年度变化率的分析,对比该地区GDP、财政收入、农村居民收入和城镇居民收入增长情况,建立了对应的回归方程。通过结果证实开发性移民资金的投入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拉动作用。并通过分析得出相对于开发性移民投资的补偿性投资,后期扶持投资有更强的“造血”功能,对区域经济发展、移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更大,更符合当下供给侧改革的思路。第五章结论及建议。通过对前几章的总结,结合政策变迁、开发性移民资金相关分析,对现有的开发性移民政策的不足和有待进一步研究之处提出建议,并希望继续通过制度变迁实现制度创新,找到水工程移民的“帕累托最优”之路。
梁福庆[5]2005年在《浅谈三峡移民人权保护与库区可持续发展》文中研究指明长江三峡水库移民1993年正式实施,到2003年底累计搬迁安置城乡移民84.65万人,占三峡水库计划总移民人数113万人的74.91%。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三峡移民人权保护,在移民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大力实施开发性移民方针,依法移民熏全力保障移民的财产补偿权、劳动就业权、居住生活权、特殊人群权益以及社会政治权利,有力地促进了三峡库区经济、社会、移民、环境的全面进步和可持续发展。
何燕生[6]2002年在《三峡工程与可持续发展》文中指出采猎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路径。80年代以来,中国已经逐渐确认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目标体系和行动计划。中国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并不是国外理论的“冲击——反应”的结果,而是对中国现实的直接回应,是一种“内源式”的自发形成。中国政府已经于1994年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人口、环境、资源之间的协调关系得到了高度重视,而且越来越多地落实到了不同的地区、产业、部门和项目上,即不断地得到了细化和具体化。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就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在的战略性项目选择。 三峡工程的设想由来已久,论证工作纷繁复杂,历时数十年。综合各方面的意见,三峡工程中遇到的地质稳定性问题、泥沙淤积问题、水文条件问题等,都可以通过一定的工程技术措施加以解决,不会影响到三峡工程本身的可持续利用。 三峡工程是综合治理长江和开发长江资源的特大工程,在防洪、发电、航运等方面具有巨大的综合效益,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第一,三峡水库的修筑,将从根本上解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防洪问题。半个世纪以来,长江全流域已经建成大中小型水库4.8万座,修筑堤防近4万公里,但面对1998年大水,仍然左支右绌,造成严重灾害。原因就是这些水库几乎都在支流,在干流上缺少一座具有较强防洪能力的水库。所以,三峡工程的首要出发点就是防洪,对解除中游华中地区洪涝威胁具有重要作用。第二,三峡将成为世界最大的发电站,可以显著地缓解我国的能源紧缺状态,并且改善能源结构,减少污染。“长江滚滚向东流,流的都是煤和油。”流经长江三峡的江水,如不加以利用,就相当于每年有5000万吨煤或2500万吨原油白白流入了大海。三峡工程的建成,将使长江水电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为长江下游的经济发达地区提供充足的清洁能源。第三,三峡工程的航运效益显著。长江上游的西南地区交通运输困难,使这个地区的发展受到制约,三峡工程兴建后,将在很大程度上扭转这种局面,使我国生产力布局趋于合理,有利于内部资源的比较优势的发挥,加快内部开发,消除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最终增强国民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任何一项在的工程都会对环境产生影响,甚至因大规模的人力行为而破坏了自然的和谐状态,破坏了发展的可持续性。在许多国家,受工程影响的人群和社区经常表达他们对工程的反对意见,甚至采取激进的方式阻止工程的开工建设。水坝的建设就经常受到反对,一些反水坝的非政府组织已经协商把每年的3月14日定为“国际反水坝日”。三峡工程规模宏伟,对自然的改造的范围和力度都是前所未有的,因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总体说来,三峡工程带来的环境收益重要体现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而对三峡库区的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造成了许多不利影响。库区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水土流失、排污(水质污染)、泥沙淤积和生物多样性的损失,有人甚至担心三峡水库将变为一潭死水。这意味着,对于库区居民而言,三峡工程具有很大的外部性。为此,本文认为在中国现有体制下,三峡工程所影响的社区和人群的利益表达缺少足够的渠道和力度,政府在决策和实际操作中必须要主动地对三峡工程带来的环境问题的严重性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且需要采取适当的政策措施,把部分外部收益内部化,弥补库区居民所受的各种利益损失。。 三峡过程开工以来出现的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加以切实解决。其一是三峡清库工作进展缓慢,库底大量的污染物尚未清理;其二是沿江排污仍然严重,情况比预想艰难。这两个门题如义得个利及时何效的解汕,将对今鹰们_i峡水冲水质尸‘uy跳纠响。 、峡卜;mv义迎刊灯卜\足移〔Ju从1门万移K的女艾和阶女发展,比二峡I{;1本H注设史人艰珊。’。以V的汁仕L枪u不向们廷,-0吹【*/实】」-了厂发性枪K。这对丁促进汗厂农业发展和整个经济纠闪叫拌,加伙冲卜城锅化小伐部起判了积极什川。们就口前的现状而言,距可待续发展趴(还有川-十咐I。离。扰们研犬认为,二峡咋IR移K既!士足}补偿,更应着眼丁发展,把补偿’J发展何机巳‘;八,小仅仗趴〔*引卜丹发项门的成果,而D经炒阵厂经济能够保持待续性人队保恃S引〔十}人水十小阶低,只足亡的现实仟务和最低要求,砌们引/经济能够持续性发展,A>2它的而终I]的。阶卜枪K一定丝走。引}过发展之路——捌〔女首、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__丸卜缺 小。人 只仑如此,才。。I能达训“移得山、稳得住、逐步能致寓”的日标。
黄东东[7]2008年在《中国工程性移民法研究》文中指出大规模经济建设导致新中国产生的5 000多万工程性移民,历来是矛盾冲突的高发群体。开发性移民是现阶段中国工程性移民法的基本原则,但开发性移民理论与实践距法治境界仍有相当距离。补偿标准偏低、补偿范围较窄,安置方式难以保证移民生活水平不降低,后期扶持存在不具操作性和范围不足等,成为矛盾的焦点。应当改变以公权为基础构建起来的规则体系和规范实践,重构中国工程性移民法制体系。
易成栋[8]2000年在《再论三峡库区开发性移民》文中认为三峡库区应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下,以生态经济为区域发展目标,使人地关系协调发展,随着客观形势转换,库区环境容量缩小,要求坚持开发性移民方针,并作战略调整,积极外迁。
程军, 陈绍军, 陈宇航[9]2018年在《开发性移民再定义及其中国实践模式》文中认为在中国,开发性移民的概念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纳入到国家政策体系中。探讨开发性移民概念的提出与演变过程,结合现阶段开发性移民的核心要义,对开发性移民的概念进行了再思考,即开发性移民是一项移民经济社会系统重构的过程,具有以补偿性移民为开发基础,以资源输入为开发前提,以扶持活动为开发载体,以实现移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等4个特征。基于中国的开发性移民实践,对开发性移民技能培训、社会保障、效益分享、留地安置、长效补偿、创业扶助的6种实践模式进行总结。
陶景良[10]2001年在《论三峡工程开发性移民的补偿原则和扶持政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8 4年 ,国务院决定三峡工程水库移民实行开发性移民方针。开发性移民方针的重要原则之一 ,就是对因水库蓄水而被淹没的公私财产进行补偿的原则。对三峡水库移民的补偿分为新旧差价性补偿、适当发展性补偿和动态增长性补偿三种类型。实践证明 ,开发性移民方针是能够使水库移民“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方针。对三峡水库移民的补偿 ,不仅补足了受淹没的公私财产的损失 ,而且还考虑了适当的发展 ;加之国家给予的一系列优惠政策 ,维护了移民的合法权益 ,为移民提供了改天换地、发展经济的大好机遇
参考文献:
[1]. 三峡工程开发性移民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 伍黎芝. 华中农业大学. 2000
[2]. 三峡移民工程中的政府开发性移民安置研究[D]. 李京蔓. 重庆大学. 2007
[3]. 研究开发性移民安置方式,探索三峡库区经济持续发展的新作——评《三峡工程移民与库区发展研究》[J]. 沈建英. 经济评论. 1997
[4]. 开发性移民投资对库区区域经济促进作用研究[D]. 戢琨.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2016
[5]. 浅谈三峡移民人权保护与库区可持续发展[J]. 梁福庆. 水利发展研究. 2005
[6]. 三峡工程与可持续发展[D]. 何燕生.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2
[7]. 中国工程性移民法研究[J]. 黄东东.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2008
[8]. 再论三峡库区开发性移民[J]. 易成栋.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0
[9]. 开发性移民再定义及其中国实践模式[J]. 程军, 陈绍军, 陈宇航. 水力发电. 2018
[10]. 论三峡工程开发性移民的补偿原则和扶持政策[J]. 陶景良. 水力发电. 2001
标签:行政学及国家行政管理论文; 移民论文; 经济学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