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活动教学的教育观_生活教育论文

论活动教学的教育观_生活教育论文

论活动教学的教育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4-6917(2006)07-0161-05

所谓活动教学,是指一种在活动课程思想引导下,旨在克服传统教学中单一的采用抽象的符号形式学习的弊端,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学习兴趣,把感知学习与实践操作融合在一起的教学思想和方法,是一种实践性、探究式、综合型的教学模式。

总结前人的观点,活动教学有以下基本的教育理念。

一、课程观

杜威认为:“学校科目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1]活动教学主张独立开设“活动课程”,倡导“课外活动”和学生“闲暇活动”,主张在学科课程中渗透、融入活动课程因子、要素,以使学科教学“活动化”、“实践化”、“生活化”。

活动教学认为,学科课程内容要面向自然、社会、生活、历史、心灵、经验、文化,强调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实践来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二、教学观

活动教学认为,传统的学科教学目的往往比较单一,即传授静态的书面知识。活动教学无论是活动课程模式、课外活动模式、闲暇活动模式,还是学科教学中渗透的活动模式,都以活动为中心、发展为目的,其教学目的往往是多元的、整体的、综合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全面素养的提高。它不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而且还进行思想教育、审美教育。它不仅重视学生的认知目标、技能目标的达成,而且还十分重视学生情感目标的实现。

活动教学认为,学科教学内容除了传授间接经验(知识)外,还应重视直接经验、即时信息的学习;不但要学习陈述性知识,而且还要学习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不但要学习单科、分科知识,更要跨学科、跨领域地学习综合性知识。由于活动教学主张以学生现实生活、社会生活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并以此对专题、问题、课题、话题进行研究、探讨、教授、学习,因此,教学内容呈现专题性、问题性和生活性。由于活动教学的内容贴近学生实际、社会实际、学校实际、乡土实际,因而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形成问题意识和探究思想。

活动教学认为,教学的环境应是开放的。这既表现在活动时间的开放性上,又表现在活动空间的开放性上。可以说,活动教学中的活动不受时间限制,特别是利用学生休假闲暇时间开展的活动和课外活动;活动教学中的活动也不受空间的限制,它不但可以在课堂、学校中开展,而且还可以在家庭、社区、大自然中开展。这样,自由开放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了广阔的天地和学习的机会,使学校的教学真正走上了开放式的“大教育”的轨道。

三、教材观

活动教学认为,现有的教材以学科为中心,按知识逻辑顺序编写,较少考虑学生的心理顺序及活动的展现形态,不适合学生学习。因此,活动教学主张调整、改造、补充现有教材或重编教材,以适应活动教学的需要。

活动教学教材观的主要观点有:

1.非学科中心。教材可以专题、问题、课题、话题、主题、项目等为中心编制设计,凸显生活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

2.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并重。由于学科教学是在工业化时代产生的,因而十分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学习。活动教学也强调科学知识的学习,但更强调人文教育,主张让学生在人类文化的熏陶感染下提高全面素质,以适应当代社会迅速发展的需要。

3.贴近学生生活。活动教学主张教材以学生兴趣、需求、个性为逻辑起点,遵循儿童认知规律、心理发展逻辑,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大量增加教材的即时信息和直接经验。

4.教材内容多以“活动”方式呈现,以便教师进行活动教学。活动教学主张教材编制突出实践、探索、创新,强调以问题解决方式、课题研究方式、活动实践方式、实际操作方式等进行教与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学习观

活动教学认为,学生学习过程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

1.设计主题。这是师生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设计策划活动主题、项目、专题、课题、问题、话题、论题的阶段。每次活动均需活动主题,活动主题犹如活动的灵魂、统帅、核心,需要精心设计。活动主题可先让学生动议,设想一个活动主题、方案,然后再与教师商讨决定。

2.准备活动。除了具备活动主题、实施方案外,活动教学还应具有充分的准备活动。准备活动可从以下三方面考虑:一是物质准备,应有的设备、设施、工具、材料要到位;二是心理准备,学生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和良好心态,以防半途而废;三是寻求家庭、社区、学校的配合,齐心协力完成任务。

3.参与活动。参与活动就是活动实施开展的过程,就是师生、生生合作完成任务的动态进程。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教师要起主导作用,做好参谋;学生要起主体作用,积极主动、自觉地参与活动,以使自己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在这一阶段,由于活动的形式不同,因而实施过程也不尽相同,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因事制宜。总结以往的经验,活动教学可采取以下不同的学习方法,如探究发现法、问题探讨法、调查研究法、实验试验法、参观考察法、文献查阅法、设计制作法、实际操作法、言语交流法、社区服务法、网络搜寻法、访谈法、表演法、游览法、创编法、竞赛法、游戏法、体验法、鉴赏法、训练法、合作法,等等。

4.展示成果。由于活动教学的形式多种多样,活动的结果、成果也不一样。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四种基本形式:(1)作品展览。作品为设计、制作、创作的成果,可以通过展出、发表或出版,以反映活动教学的成果。(2)汇报和演出。汇报和演出是文体活动、社区服务、游戏旅游等活动的表现形式,通过向老师、家长、同学、社会汇报或演出,达到教育自己和他人的目的。(3)调查报告、科学报告、学术论文。调查报告、科学报告、学术论文都为活动教学的书面语言形式。(4)论文答辩。为检查学生的真实水平,还可通过论文答辩。

5.总结反思。活动教学通过成果的展出、演出、报告、答辩后需进行必要的总结、评价和交流。一方面,学生可以客观公正地评价此次活动全过程,肯定成绩,增强信心;另一方面,学生可以总结经验、教训,为下一次活动提供宝贵经验。此外,还可通过交流的方式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五、教师观

活动教学认为,教师是活动课程的开发者。教师既要对“国家课程”进行“二次开发”,又要开发新的“校本课程”,还要开发“课外活动课程资源”。

教师是教材的研究者。“教师作为教材的研究者”强调的是教师不但要知道活动教学教什么、怎样教,而且更要思考为什么教的问题。简言之,教师不应成为教科书的奴隶、教学参考书的“传话筒”,教师应有自己的观点、思想、独特理解、审美情趣、教学个性,参与课程的开发和教材的编制。

教师是学生学习实践的指导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习过程的合作者,学习困难的帮助者。

六、学生观

活动教学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活动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选择权、决策权和发展权。

在谈到教学活动的主体性时,郭元祥指出:“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他们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方案和活动结果呈现形式,指导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包办代替学生的活动。”[2]这表明,活动教学突出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自觉性和亲历性,强调学生主动实践、积极探究、亲历活动。这一特点符合“新课标”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教育理念,是教育教学走上民主化、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全球正逐步跨入信息时代,我国也逐渐迈入知识经济时代。时代要求每个社会成员具有健全的价值观和负责的生活态度;具有创造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善于和他人共同生活、工作,与环境和谐相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了21世纪学生应具备四种基本素质,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基础教育课程如何改革?中小学教学应怎样进行?这是现实的问题。笔者认为,在目前我国以学科教学为主的教育体制下,不仅要开设专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更重要的是提倡、推广学科教学“活动化”的教学模式。因此,活动教学模式是顺应时代要求、顺应“新课标”的需要而产生的,积极提倡、推广活动教学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时代意义。

首先,活动教学有利于纠正传统应试教学的思想偏差。应试教育以分数为目标,考什么教什么,不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和发展需要,一切以考试大纲为标准,严重扭曲了学生的人格,违背了教学原则。活动教学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一切以儿童的发展需要为标准,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获得全面发展。因此可以说,活动教学可以成为改变应试教育局面的突破口,可以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其次,活动教学有利于改变学科教学的传统教学方式。传统学科教学重知识教授,重教师口头传授,较少考虑学生的主动建构。“新课标”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倡导教学就是与学生“平等对话”。活动教学的教育思想符合“新课标”的教育理念,有利于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利于新型教学模式的建立。

再次,活动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主体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活动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凸显整体性、研究性、活动性、亲历性、开放性、主动性、生成性和创新性等特点,主张书本与生活联系、学科与学科整合,积极拓宽教学领域、丰富学习资源,重新建构新型评价模式,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收稿日期]2006-03-06

标签:;  ;  

论活动教学的教育观_生活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