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发展性的高职课程考试评价模式研究_课程评价论文

基于发展性的高职课程考试评价模式研究_课程评价论文

基于发展为本的高职教育课程考试评价模式探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为本论文,高职论文,教育课程论文,评价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改革教育教学评价。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激励学生乐观向上、自主自立、努力成才。”[1]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2011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作了题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推动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讲话。讲话中指出:职业教育必须使所有受教育者具备终身学习的基础和能力,要为人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要在教会学生一技之长之外,也奠定其理论基础、技术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基础。[2]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教学既要满足学生就业要求,又要为学生职业发展和继续学习打好基础。

高等职业院校课程改革成效如何,要看高职学生身心素质与技能是否真正得到了发展;而要使高职学生获得充分而有个性的发展,必须改革传统的课程考试评价方法,使其真正回归到“促进学生发展为本”上来。[3]传统的考试评价方法虽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存在很多弊端,如重理论、重结果、重鉴别、重奖罚,比较枯燥,不太受学生欢迎。要改变这种局面,就要进行高职教育课程考试评价理念和评价模式的改革,将传统的鉴别奖罚式考试评价改变为以发展为本的考试评价。

一、以发展为本的高职教育课程考试评价改革的现实意义

以发展为本的高职教育课程考试评价更客观、全面、科学地体现了高职教育教学的理念、特色,促进了考试评价目标的达成,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发展为根本”的理念,强化了学生职业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了学生知识、技能、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以发展为本的高职教育课程考试评价,注重学生主动参与评价的全过程,注重形成性评价,以促进学生发展为评价的根本目的。评价内容和过程具有开放性,是以真实任务、真问题作为学习和考核内容,学生以拓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学习范围不再局限于教材、教室内,而能主动查阅大量课外资料、走进企业行业,走访业界人员,他们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该学什么,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课程考核评价变成了学生实现自我、完善提高、体现价值的活动,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各项能力,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考试评价的过程变成了提高学生能力的过程,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应用能力、技能操作能力、思维创新能力,促进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提高了学生职业核心能力。[4]考试评价的导向功能,促使学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重视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提高,从而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有利于推动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发挥考试评价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导向作用,带动教学改革工作。反之,只有全面推进教学改革,考试评价改革才能顺利进行。以发展为本的高职教育课程考试评价的主要评价内容是从事岗位所必备的职业能力和素养,通过量化和质性评价,可以全面分析学生知识、能力、技能、素质等情况,找出在教学实施中职业能力培养的不足之处,从而分析在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课程改革的方案和措施,使课程教学更加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四)有利于促进教师树立发展为本的考试观,提高教师教学和实践能力

教师通过参与课程考试评价的改革,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发展为根本”的高职教育教学观和考试观。在改革和实践中,教师会更清楚地知道,如何更好地教育和管理学生,如何才能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如何才能培养高技能人才,同时,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实践,也会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及时得到企业专家的帮助和指导,从而提高自身高职教育的理论水平及教学和实践能力。

二、以发展为本的高职教育课程考试评价的基本理念

(一)评价视角由面向过去向面向未来转变

传统的考试评价是受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和泰勒目标达成度模式的影响。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是把模糊的教育教学目标变为具体的、可操作的、方便于评价的目标。泰勒模式的核心是把实践结果与预定目标相比较,作出价值判断。他们的评价是建立在“科学实证主义”哲学观基础上的,重视的是评价信息的准确性、客观性,强调评价技术和方法的先进性、精密性,以获得最接近评价对象状态和事实的信息,可以凭借评价结论来奖罚评价对象。因此,这种评价的视角是面向过去的,采用的是“往日视角”。以发展为本的考试评价则不同,它虽然也审视评价对象的过去,肯定成绩,诊断问题,但完全是为了找到评价对象新的发展起点、发展方面和发展潜能。因此,以发展为本的考试评价的视角是面向未来的,所用的是“来日视角”,其建立在“建构主义”哲学观基础上,是对评价对象的一种培养提升的过程。

(二)评价价值取向由鉴别奖罚向促进发展转变

传统的考试评价是以能够鉴别评价对象优劣、高低,以便于实行奖罚为目的。这种评价中评价对象总是处于评价过程之外,也不可能引起多数人的关注。而以发展为本的考试评价关注的是每个人的发展,是以促进评价对象发展为目的,是一种依据发展性目标,诊断过去和现在,及时反馈和调整,促进评价对象发展的形成性、过程性评价。并不是以评价结果作为奖罚依据,而是提倡和坚持在宽松的环境中促进每个人主动、积极地发展,从而实现评价对象的发展性目标。

(三)评价主体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变

传统的鉴别性考试评价是单一主体的评价,即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评价的结果乃至奖罚,导致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有时也会造成师生关系紧张。而在发展为本的考试评价中,评价主体是多元化的,可能有教师、评价对象、同学、企业行业的指导人员。评价机制有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企业评价和社会评价等。因此,这种评价更全面、更到位,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评价模式由封闭性向开放性转变

传统的考试评价具有封闭性特征。课程开发时确定了课程目标,然后进行教学实施,最后对照标准组织考核。考核标准是预先设定的,考核方式主要是命题考试,主要考查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考试限定时间,在教室进行,评分根据标准答案。考试在本质上是发现学生偏离预设规范和标准的程度,带给学生的感觉是失败和否定。这种封闭式的考试评价适合稳定、静止的社会系统,而在今天我们处于急剧变化的国际国内环境,需要一个开放的教育,能够带来活力和变革的教育,让学习变得富于创造而不是机械的传授。课程的教学和评价应该是开放的。发展为本的考试评价具有开放性。(1)内容的开放性。评价内容不拘泥于评价对象的知识、技能和能力,还会特别关注评价对象的态度、情感、价值观、人格,道德、审美、创意创造等素质的健康发展,是以真实任务、真问题作为学习和考核内容,这是任何一份书面试卷都包容不了的职业能力大检验。评价的内容是公开的,学生可以全面了解评价内容和标准,按着标准进行自评、互评,提高学习和评价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责任感。(2)过程的开放性。评价过程是在开放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和评价都是学生自主活动的过程。允许学生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包括图书资料、网上资源、从企业社会获取信息,向教师和其他能够提供有用帮助的人员进行咨询、校内外的实验或技术业务实践条件等,主动寻找和利用这些资源完成任务。(3)标准的开放性。由于发展为本的考试评价的内容具有开放性,因此,它的考核评价标准也具有开放性。对评价对象的态度、情感、价值观、人格、道德、审美、创意创造等素质的考核,不可能事先设定统一标准,考核评价的真实任务和真问题是可以用多种方案、多种方法来完成和解决的,也不可能制定统一的评价标准。对此应该抱开放的态度。[5]

三、以发展为本的高职教育课程考试评价模式的初步探索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通过改革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手段、评价标准,构建新的与高职教育目标相适应的考试评价模式,以利发挥考试评价的激励与反馈作用,达到促进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在此认识基础上,我们通过分析传统的考试评价模式与发展为本的高职教育课程考试评价模式在功能、目标上的不同,通过数年的考试工作实践,摸索出了几种有效的基于发展为本的课程考试评价模式。

(一)“真实项目式”

在教学中将企业的真实项目引入课堂,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对学生项目或解决真实问题的表现进行考核评价。它要求学生实际“做”,判断学生是否能有效地使用所学知识、技能来完成复杂任务的能力及完成任务过程中的态度、情感、人格等职业素养培养情况。笔者所在学院影视动画专业的专业课程考试就是采用这种模式,教师导入校内动漫企业正在或已经生产和开发的商业项目,将项目按照制作流程分解成若干个单元的学习情境,按照工作过程循序渐进地组织教学与实践,学生通过完成他所接到的典型工作任务,来完成该课程的学习并获得岗位相关的知识和职业技能。评价引入企业的标准和评价机制,实施项目式的考评,即按项目水平、项目效率、返修程度、整体效果等分项考评学习的效果和实际动手能力,这部分占总成绩的70%,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学习态度的考评,占总成绩的30%。评价方式有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和行业专家评价。

(二)“岗位角色式”

在课程教学中,按专业学生未来职业岗位和专业技能形成的特点,分成若干工作小组,模拟岗位规章制度,以组为单位组织教学和考评,教师和学生分别在教学和考评中扮演不同的角色。笔者所在学院主持与播音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拟制片人制”下的考试采用的是这种模式,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课学习和行动小组,如配音组、综艺组、朗诵组、新闻组、出镜记者组、述评组、礼仪主持组等特色组和普通组,形成“制片人团队”,教师担任“准制片人”角色,学生担任“准员工”角色。课程考评参照媒体岗位及节目播出考核标准,建立节目审听制、绩效考核制、模拟工资制等过程考核机制。将考核分为平时节目作品占70%,期末考试占20%,态度与述职占10%。

(三)“学练演评式”

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和专业特点,开发专业综合实训任务,学生和教师在任务的平时训练中“学”和“教”,以及考评,任务完成汇报演出时对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进行考评,“教、学、练、演、评”为一体。笔者所在学院的影视艺术系的《戏剧作品排演》、《台词》、《影视剧人物独白、对白》、《歌舞排练》、《歌曲演唱》等课程采用了这种考试模式,该系每个学期都有演出任务,教师把演出任务按照剧组模式下发,剧组有严格的工作制度和考评制度,学生达到以现场(课堂)教学学习表演知识、以排练活动培养表演技能、以演出实践锻炼角色创造能力、以考核评价促进职业发展。教师以学生塑造人物形象或表演情况和撰写的创作心得体会以及工作态度、团队意识、艺术素养等情况对学生进行考评。我们针对艺术类专业的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偏重专业能力的学习与训练的特点,对影视艺术系表演类专业英语课程也进行了这种考试模式的改革,学生分组分项目进行英语情景剧的学习和排练,学期结束以一台演出的形式进行成果汇报评价,大大调动了学生学英语的积极性,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四)“课题任务式”

这种考试模式适合于有制作结果(作品、论文、报告等)的教学项目的考试。它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完成一个课题任务,学生完成课题任务的过程是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独立完成实际任务的过程,并且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还要继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自己的能力。每门课程可以安排2-3次课题任务评价,内容覆盖课程标准中规定的所有成果,它的考核结果在课程总成绩中所占比重的分配以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学习目标或学习成果为依据。笔者所在学院电视节目制作专业、摄影摄像专业、广播电视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出版与发行、编导、市场营销等专业的专业课程都是采用的这种考试模式。[6]

(五)“以证(赛)代考式”

有些课程的综合评价可以引入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技能竞赛制度,实行“以证(赛)代考”,以证书成绩代替课程期末考试成绩,以技能竞赛成绩代替综合实训成绩。笔者所在院《计算机应用基础》、《大学英语》、《外贸单证实务》、《证券投资分析》等课程实行了“以证代考”;《网页设计与制作》、《文字录入与排版》、《公关礼仪》、《电视摄像创作》、《体育》等课程实行了“以赛代考”。

(六)“企业考核式”

学生在校外实习实训期间,由企业的指导教师利用车间、操作间对学生进行生产性考核,除了考核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外,还对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进行全方位的考核。笔者所在学院2009级文秘专业、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第五个学期有二分之一的时间在企业实习,计算机多媒体专业的学生第五个学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企业实习,实习结束由实习单位对学生进行评价,然后教师按实习单位的评价意见,结合校内学习阶段的考核、学生交的实习体会等,给出课程综合成绩。

标签:;  ;  ;  ;  ;  ;  ;  

基于发展性的高职课程考试评价模式研究_课程评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