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海峰:“心”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
文_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 唐嘉阳
人心即天心,天心即人心,心生万事万物。方今心学大盛,心学成了热门的话题和流行的学问,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首先便瞩目于心学资源。为此,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专访了深圳大学国学院院长、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景海峰,探讨心学这一课题。
景海峰:需要打开心学现代叙述与哲学诠释的视野,以期对“心”的观念在中国文化中所扮演角色的宏阔性、包容性和深刻性有一个更为全面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揭示出“心”在中国哲学思想中所具有的意义。(受访者供图)
“心”及心学
:如何理解“心”及心学的含义?
景海峰: “心”是什么意思?王筠在《文字蒙求》中说,“心,中象心形,外兼象心包络也。”许慎的《说文解字》如是解释,“人心也,在身之中。”朱骏声在《说文通训定声》中谓“心,形如莲蕊”,这强调了心的生发意义。
历史上对于“心”的认知和诠解,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学说,这些关于“心”的理论,如果概而言之,便都是心学。但这只是泛解,跟我们所要说的心学不是一回事。从历史的实境而言,狭义的心学是指儒家思想中的一种特定形态,是和儒学发展史联系在一起的。
“我是不明白,但我多希望你快乐些,不要总让人感觉冰冰冷冷拒人于千里之外。这么多年都过去了,你为什么还不肯放下她呢?”我把心里想说的话一股脑都说了出来。
从儒学的历史来看,“心学”这个概念的出现是比较晚的,现在常说的“陆王心学”或“阳明心学”,或者以心学与理学对举,实际上都是一个比较晚的说法。
宋明时代,心的学说融合了佛教的思想,义理更为精细化,哲思也更为深刻,具有了本体论的高度,“心即理”即是“本体心”。陆九渊、王阳明心学兴起之后,最主要继承的是孟子的路向,从道德讲心本体。后续的心学发展经历了复杂的变化,逐渐的狭义化了,变成了专指孟子一系,甚至成了陆王之学的代称。
:放在整个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脉流中,心学的发展脉络是怎样的?
景海峰: 的确,这就需要打开心学现代叙述与哲学诠释的视野,从宏观上将心学放在整个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脉流中来理解,也放在中西文化比较与互释的当代视野下来说明,以期对“心”的观念在中国文化中所扮演角色的宏阔性、包容性和深刻性有一个更为全面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揭示出“心”在中国哲学思想中所具有的意义。
“心”的多维理解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带来的不仅是新的技术和思维,它在改变我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改变了个人与组织、组织与客户、有形与虚拟世界的种种联系。组织边界、行业边界被打破,技术的变化催生出一个更加相互依赖、更加开放的世界。面对这样一个全新时代,组织的管理模式需要与时俱进,保持持续成长的关键是释放每一位人才的价值、改变领导的角色,从掌控者向伙伴转化,发挥领导力的作用,赋能于员工以及在组织中塑造互信透明的企业文化。
景海峰: 追溯历史渊源,心学得从孟子讲起。孟子讲“四善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个思想,主要是从一种道德视域来规定人、解释人,给人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开了中国古代心学最为重要的一种理路。可以说,孟子是中国心学文化、心学思想的鼻祖。
大、中型海岛以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对环保要求较高,煤炭运输成本高、污染排放大,因此不考虑发展煤电。为充分利用周边的油气资源,降低发电成本,综合运输成本及环保要求等因素,在自建电源方案中,推荐天然气电厂作为本地的主力电源。
第二个思路,就是从《管子》到荀子。《管子》“四篇”的“心”是从身体的机理和官能入手,提出智虑辨识之功是心所特有的能力。荀子讲“心之官则思”“心有征知”,解释“心”是从“知”或“智”的意义入手的,即心能够主动地去感知、了解、掌握和解释外部的世界。
本次调查使用自编问卷,内容设置上,在国内英语需求分析量表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选项设置为封闭式选项与李克特等级选项相结合的方式,为避免填写者态度不明确,在李克特等级设置上,采用了四级结构:非常同意、基本同意、不太同意和非常不同意,去掉了模棱两可的中立态度项,其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一、英语使用频率及主要用途,二、英文资料使用状况,三、英语对职业前途的影响,四、英语学习需求及途径。追踪访谈内容在此问卷基础上进行深入及延伸,主要包括了当前英文版及其翻译版资料的具体使用状况和存在问题以及从业人员英语学习需求两方面内容。
:如何用西方的观念来理解“心”?
:偏狭化地理解心学,实不利于对心学的全面了解,对于发掘和弘扬中国心学文化中的真精神也构成了一定的障碍。
景海峰教授在孔学堂做讲座。(龙光斌 / 摄)
以上两条路向,可分别简称为“道德心”和“认知心”。它们都是儒家关于“心”的学说里非常重要的内容。
西方还有一个spirit,现在一般翻译成“精神”。在“心”里面也含具了spirit的意思,它强调的是人的一种超脱物欲和脱开物的羁绊的存在意义。
景海峰: 我们都知道,唐以后有所谓“三教”融合的问题,就是儒、释、道的相互激荡与交融,宋明理学正是在佛教的刺激下,吸纳了很多释、道的义理,才成功地复兴了儒家的思想和学术,而心学更是在融合各种文化因素方面达到了一个极致。因为在所谓“三教”中,佛教也讲心,道教也讲心,都接近于广义的心学。
景海峰: 在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中,有一个body,有一个mind,body是身体,相当于我们精神活动的一个机体或者基础,mind是理智或心灵,是人类所独有的能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心”。
“心”即生命体验
:为什么明代以后心学成了中国文化的主导力量或最为重要的文化形态?
西方还有soul,就是灵魂。通过对“心”这个概念深层意义的理解,我们又能隐隐约约地体味到它所包含的soul的一些意思。因为它是超越物相实存状态的,是精神的一种张扬与想象力,可以触及到另外的世界。
缺铁性贫血在6岁以下的贫血患者中占90%[2],这主要是由于疾病早期并无特异表现,家长难以察觉。此疾病与铁元素吸收障碍、摄入不足等均有直接关系,机体可见持续性铁元素缺乏,进而造成血红蛋白合成功能下降[3~6],影响细胞充盈程度,最终引发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同时,导致红细胞体积变化,可见其体积不均匀。地中海贫血则主要是因珠蛋白肽链合成障碍所致,根据其基因型可分为单纯性α地贫、单纯性β地贫、αβ复合型地贫。其中受基因缺陷影响,不同患儿珠蛋白肽链也不尽相同,故而患儿可能会出现不同临床表现,严重者可导致进行性溶血性贫血[4~5]。
:就个人而言,“心”意味着什么?
景海峰: 王阳明从17岁开始专注于理学所讲的“格物致知”,后来他又走了一段读书穷理的路,但读来读去也没读出个名堂来;后又痴迷于佛教、道教,但这些东西最后都没有跟他的生命追求、跟他要体验得到的东西达成一致,所以他又回到了儒家,千回百折,历经磨难,才得到了他人生的大彻大悟,创造出一种心学之境。
从王阳明看,这个“心”,既非格物穷理之心,也非佛道仙学之心,更不是死读书的知识之心,而是生命体验之心。这个“心”跟我们每个生命个体的独特性连在一起,融贯在我们活动的具体性当中。这个“心”是活泼泼的,是生机无限的,所以“心学”是体验之学,是生命的学问,它实际上是我们生命的各种阅历、各种体验的不断积累与聚合,是一个无穷无尽的过程,只有在漫长的多种多样的情景状态之中,我们才能去体会这个“心”、去寻找这个“心”,这个“心”也才能够找得到。
王阳明之所以伟大,除了“致良知”的哲学之外,他的事功也非常突出,所谓立德、立功、立言集于一身,肩负了巨大的社会责任。包括像谭嗣同、梁漱溟等,他们的那种“大丈夫”气概和“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之所以为世人所景仰,就是因为他们把这些东西转化成了一种现实的、活生生的生命的力量,所以才显得那么了不起。
寺庙园林不同于皇家园林专供君主享用和私家园林属于私人专用,宗教目的旨在“普渡众生”,对来庙敬香者、瞻仰者、游览者,不管其贵贱贫富、男女老少、雅逸粗俗,一概欢迎,不会拒之门外。这一宗教性质决定了其带有开放性和公共游览性质。自古以来,举行宗教活动或节日庆典时的寺庙都会对公众开放,任人们前来烧香敬佛、祈祷祭祀或是游园赏花。宋代汴京的相国寺是公布新进士的场所,更是百姓进行交易和娱乐活动的中心,《东京梦华录》称:“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由此可见,寺庙深受百姓们的欢迎,也成了最普遍的大众化园林,此时的寺庙园林一定程度上具备了现代公园的性质。
(责任编辑 / 袁燕)
标签:阳明心学论文; 景海峰论文;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