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三产业比重国际比较的陷阱与出路_三次产业结构论文

我国第三产业比重国际比较的陷阱与出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比重论文,出路论文,陷阱论文,我国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102(2005)02-0053-07

关于第三产业发展,首要问题就是要判断目前我国第三产业的量到底够不够,发展水平如何,这是影响第三产业政策取向的关键性问题。许多学者通过对第三产业比重进行国际比较来判断这一问题。其中,主流研究方法是把我国人均收入水平(人均GDP)与国外一些国家相同经济发展阶段的产业结构(国际标准产业结构模型)相比较来判断目前我国第三产业总量的高低。国家统计局就是利用这种方法得出我国第三产业发展总量不足的结论。一些学者也从这一角度作过研究。例如,苏雪串(2001年)认为,“根据库兹涅茨模式,当人均GDP达到500美元的时候,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应是40%以上。在钱纳里模式中,人均GDP为600美元时,第三产业比重就应接近50%。世界银行的资料显示,1997年,低收入国家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的加权平均值为46%,下中等收入国家这一数据为46%。而中国1997年的人均GDP为860美元,属于下中等收入国家,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却只有29%,甚至低于同为发展中大国的印度(1997年印度的人均GDP只有390美元,而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却达43%)”。

另一种论证方法是直接比较法,即把我国第三产业比重与目前世界各国第三产业的比重相比,得出我国第三产业发展总量不足的结论。例如,陈文玲(2000年)认为,“1998年我国三次产业的增加值比重为18.0:49.2:32.8。第三产业的比重比低收入国家低10个百分点,比中等收入国家低近20个百分点,比高收入国家低近30个百分点。从三次产业就业人员比重看,1998年为49.8:23.5:26.7,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就更大”。

一、影响对第三产业比重定性判断的因素

从计量经济学的角度来说,三次产业变化趋势的国际标准模型实际上是用世界大多数国家三次产业变化的数据进行总合性分析得出的一般性规律或结论,反映的是三次产业比重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变化的一般规律或者大致趋势,但对于具体的某一个国家来说,这一规律并不一定适用。而且这一规律是单向不可逆的,即第三产业发展水平高,那么第三产业的比重则高,但第三产业比重高,不一定说明第三产业发展水平高。例如,我们不能因为一些工业非常落后的国家,如越南、蒙古、孟加拉国、印度和巴基斯坦200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38.7%、48.1%、51.0%、48.2%和50.2%(注:资料来源于《国际统计年鉴—2003》,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年版,表4-12中的数据。)均高于我国目前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就认为这些国家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比我国高。由于比重只是三次产业中各个产业总量的一个此消彼长关系,这些工业相对落后的国家,只是因为第二产业比重低,才使得第三产业比重相对较高,第三产业并非真正的高水平。再则,当今世界许多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都远远超过了这些国际标准模型的人均收入水平值。进入发达经济阶段,尤其是进入“知识经济”、“信息时代”以后,三次产业发展趋势的国际标准模型还没有权威的研究结果。因此对第三产业比重进行简单的国际比较,容易跌入国际比较的陷阱,产生较大误差。深层次看,这一误差主要来源于五个方面。

(一)汇率和通胀率选取的不同会影响对经济发展阶段的判断,从而影响第三产业比重值的确定

目前确定经济发展阶段的主要方法是考察人均GDP,如果进行国际比较,则必须对目前我国的人均GDP进行不同时点币值的换算。换算时会遇到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汇率;二是通货膨胀率。对于汇率,如果用官方公布的名义汇率换算,许多学者认为低估了人民币的币值,由此可能降低了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如果用平价汇率换算,则可能高估人民币的币值,由此会提高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再加上对通货膨胀率的判断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这样确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就会产生较大的偏差,对第三产业比重的国际比较也就会相应产生偏差。笔者根据二种不同的换算方式,对我国第三产业比重与国际标准模式进行比较,得出了两种不同的结论。

表1 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国际标准模式

三种研 人均 增加值比重 就业比重

究结果

GDP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库兹涅7045.8 21.0 33.2 80.3 9.210.5

茨模式

15036.1 28.4 35.5 63.7 17.019.3

(1958年

30026.5 36.9 36.6 46.0 26.927.1

美元)

50019.4 42.5 38.1 31.4 36.232.4

100010.9 48.4 40.7 17.7 45.337.0

10046.3 13.5 40.1 68.1 9.622.3

钱纳里、 20036.0 19.6 44.4 58.7 16.624.7

艾金通

30030.4 23.1 46.5 49.9 20.529.6

和西姆

40026.7 25.5 47.8 43.6 23.433.0

斯模式

60021.8 29.0 49.2 34.8 27.637.6

(1964年 100018.6 31.4 50.0 28.6 30.740.7

美元) 200016.3 33.2 49.5 23.7 33.243.1

3000 9.8 38.9 48.7 8.3 40.151.6

>30048.0 21.0 31.0 81.0 7.012.0

赛尔奎因和

30039.4 28.2 32.4 74.9 9.215.9

钱纳里模式

50031.7 33.4 34.6 65.1 13.221.7

(1980年100022.8 39.2 37.8 51.7 19.229.1

美元)200015.4 43.4 41.2 38.1 25.636.3

4000 9.7 45.6 44.7 24.2 32.643.2

资料来源:此表转引自郭克莎、王延中主编:《中国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及政策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年版,第6页。

1.按名义汇率换算,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与国际标准模式相接近。2002年我国人均GDP为8184元/人,根据2003年《中国统计年鉴》资料,2002年人民币对美元的年平均汇率(中间价)为8.277。如果我们假设美元的年均通货膨胀率都为2%,那么,将2002年我国的人均GDP转换为1958年、1964年和1980年的美元则分别为422美元、475美元和652美元。分别与表1的库兹涅茨模式、钱纳里艾金通和西姆斯模式、赛尔奎因和钱纳里模式三种模式相比较,可以发现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应该达到37%、48%、35%左右。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应该达到29%、35%、28%左右。而2002年我国第三产业的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分别是33.5%和28.6%,因此与之相比较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是略低于国际标准模式,但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则基本上与国际标准模式的水平差不多。

2.按购买力平价汇率计算,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都远低于国际标准模式。一些国际金融机构依据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对1.5到2.5元人民币。其中,世界银行发展报告(1998~1999)的1997年人民币对美元的购买力平价汇率是2元/美元;国内一些学者推算,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民币汇率大概在1美元对4到7元人民币之间。其中,易刚(1997)估算1995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是4.2元/美元。无论按那一种方法进行比较,以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民币汇率要明显高于名义汇率水平。如果我们折衷取2002年按购买力平价的汇率为3元/美元,年均通货膨胀率仍按2%计算,那么2002年我国人均GDP转换为1958年、1964年和1980年的美元则分别为1164美元、1311美元和1800美元。分别与库兹涅茨模式、钱纳里艾金通和西姆斯模式、赛尔奎因和钱纳里模式三种模式相比较,可以发现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应该分别达到41%、49%、40%左右。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应该分别达到37%、42%、35%左右。而2002年我国第三产业的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分别是33.5%和28.6%。与之相比较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均较大程度低于国际标准模式的水平。

可见,选择不同的汇率和通胀率进行换算所进行的国际比较,得出的结论就有很大差别,而且只要在这两种汇率之间任意选取一个汇率进行换算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另外,即使在同一种汇率和通货膨胀率换算情况下,不同的国际标准模式又有不同的结果,因此仅就第三产业比重进行国际比较还不能得出我国第三产业比重是高或是低的结论,起码可信度不高。

(二)全球性产业优化布局结果会影响我国产业结构与国际标准模式的一致性

随着“地球村”发展趋势日渐加强,各国生产已经日益溶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潮中。在保障各国经济安全的前提下,依据各国比较优势进行全球产业布局是经济一体化的结果和发展趋势。根据2003年《国际统计年鉴》的资料,2000年全世界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为3.9:29.8:66.3。在这一产业结构下,各国产业结构有所不同既合理,又正常。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产业发展的国际比较优势更多地集中在制造业,因此我国第二产业还会有一个较大程度的增长,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是合理的。以之相反,我国第三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相对较弱,存在较大的比较劣势。近年来我国第三产业存在较大的服务贸易逆差,正是对这一劣势的反映。2002年我国服务进口为465.28亿美元,服务出口为397.45亿美元,服务贸易逆差为-67.84亿美元。其中,运输,保险服务、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电影音像、咨询、广告宣传、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逆差。如果我国第三产业进一步开放,估计服务贸易逆差还会进一步扩大。因此,如果与国际标准模式比较,我国会因第三产业发展的国际比较劣势而极难达到国际标准模式的水平。根据2003年《国际统计年鉴》资料,2000年我国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为16.4:50.2:33.4。可见,我国第二产业比重高出世界平均水平20.4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比重则低于世界平均水平32.9个百分点,实际上在某种程度反映了我国产业结构从世界范围内考虑其布局所具有的合理性。如果考虑到国外第三产业发展相对发达的情况,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比重相对较低是合理的。当然到底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低到多少才算是合理,目前还没有一个可以接受的结论,但从这个角度来看,直接将我国第三产业比重与国际标准模式相比较可能会得出矫枉过正的结论。

(三)不同国家发展体制不同会影响第三产业产出值的计量

第三产业不同行业之间存在较大的体制差异,既有公共服务,又有非公共服务;既有垄断性行业,又有非垄断性行业;既有营利性单位,又有非营利性单位。在我国,体制因素对第三产业比重的影响往往不被重视,实际上在进行国际比较时这一因素不能不考虑,因为不同国家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的发展体制有较大差别,会影响这些行业增加值的计量,从而影响第三产业比重值的大小。

影响第三产业产出计量最大的体制因素在于营利性与非营利性经营体制的差异。因为营利性行业与非营利性行业增加值计算有较大差别。其中,营利性第三产业单位的增加值主要是营业收入与中间投入(外购产品和服务)的差,因此营业收入决定了这些营利性行业增加值的大小。而非营利性第三产业单位的增加值(注:非营利性单位的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其中,总产出=劳动者收入+职工福利费+公务费+修缮费+业务费+其他费用+物价补贴+预算外支出+固定资产虚拟折旧;中间投入是在从事其业务活动中消耗的物质产品和服务,具体包括办公费、水电费、邮电费、公用取暖费、燃料费、修理费、租赁费、低值易耗品、材料费、印刷费、书报费、运输费、仓储费、保险费、养路费、宣传广告费等。)主要是劳动者收入与日常费用的差,因此劳动者收入的高低决定了这些非营利性部门增加值的大小,即劳动者收入水平越高,增加值越高。由于这些非营利性行业的收入一般以工资收入为基础,工资外收入难以计量,因此在本来就被低估的情况下加上从业人员对个人总收入的隐瞒,从而进一步降低了非营利性行业的增加值。我国许多事业单位(非营利第三产业单位)都普遍存在个人工资收入与个人总收入不一致的情况。与之相反,国外许多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因此在我国作为非营利性发展的行业,在国外则作为营利性的行业经营。这样,这些以营利性方式经营的行业的增加值一般会高于作为非营利性方式经营的行业的增加值。因此如果直接将我国第三产业比重与国际标准模式比较,不考虑经营体制不同的因素,那么我国会因为非营利性第三产业的行业多于国外而难以达到国际标准模式的水平。

为了考察因体制问题导致我国对非营利性第三产业增加值的低估量,笔者运用投入产出表,对我国营利性第三产业与非营利性第三产业的增加值与日本进行了比较,结果如表2。

表2 中、日两国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比较(%)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营利性 非营利性①

产业分类 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

中国 日本中国 日本中国 日本中国 日本

增加值比重19.47 2.35 52.32 37.18 21.41 43.06

6.80 17.40

增 劳动者报酬88.04 15.60 44.43 49.54 42.84 52.47 78.09 73.63

加 营业盈余

5.05 61.17 23.81 27.54 19.76 27.33

4.43 12.83

值 固定资产折旧

3.97 19.46 14.23 14.52 20.25 16.13 15.71 10.65

构 生产税净额 2.9417.5217.15 1.77

成间接税 5.54 8.93 5.87 3.25

误差调整-1.77-0.52-1.80-0.39

① 根据《1997年度中国投入产出表》笔者把我国第三产业分为营利性和非营利性两大块,其中,营利性第三产业包括货物运输及仓储业、邮电业、商业、饮食业、旅客运输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非营利性第三产业包括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科学研究事业、综合技术服务业、行政机关及其他行业。当然这些行业中也存在一些营利性与非营利性的交叉性质,但大体上可以进行这样的分类。在日本的投入产出表中,非营利性第三产业实际上是社区、社会和人个服务,包括:公共行政管理和国防,卫生及相关类似服务,社会和相关社区服务,娱乐和文化服务,个人和家庭服务,国际组织。这些部门与上述我国的非营利性第三产业基本一致,但并非完全等同,因此笔者将其定义为“非营利性第三产业”,实际上这些部门在日本不是完全按非营利性经营的,只是为了与我国的非营利性第三产业相对比,因此取这一名称。

资料来源:日本的投入产出表来源于OECD组织提供的1990年现价投入产出表;中国的投入产出表来源于《1997年度中国投入产出表》。

表2结果显示,我国非营利性第三产业单位的增加值中,营业盈余和生产税净额的比例分别为4.43%和1.77%,分别低于日本8.44和1.48个百分点,也就是说,非营利性第三产业在日本的盈利能力和税收提供能力均高于我国,说明我国的非营利性第三产业在日本按营利性方式经营的程度比我国高。另外,我国非营利性第三产业的劳动者报酬占了增加值中的78.09%,高出日本4.46个百分点,反映了我国非营利第三产业的增加值是以劳动者收入为主体的特点。总体来看,我国非营利性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6.80%,低于日本10.6个百分点。当然我们不能完全得出是因为体制的不同导致我国对非营利性第三产业的增加值被低估了10.6个百分点的结论,但上述结果表明,因为体制不同而导致我国第三产业比重被低估的情况是存在的。因此不考虑体制因素,片面将我国第三产业比重与国外标准模式相比会产生较大的误差。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国非营利性第三产业的发展重点在于体制改革,而并非是以往强调的量的增长。

实际上,这一体制原因也是我国第三产业投入与产出不对称的最大原因。从1997年开始,我国对第三产业投资(包括基本建设投资和更新改造投资)超过了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成为投资进入的主体产业(见表3),但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并没有因此而有较大程度的提高。笔者认为这与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的发展体制不同有较大关系。从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来看,对第三产业的投资主要投入到基础设施行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以及非营利性行业:“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影视业”和“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其中,投入到基础设施行业由于存在较大的投资时滞性,其投资效果要若干年才能体现出来,因此增加值并没有产生较大的量变。而投入到非营利性行业,其增加值产出只是用劳动者的工资收入来计量,虽然这些年我国的非营利性部门的工资水平不断上升,但还是赶不上投资增长的速度,因此投资与增加值产出产生了不对称的现象。如果我国非营利性第三产业的体制还不改革,即使投入得再多的资金,其增加值产出量也是不大的。

(四)统计制度的不健全会低估我国第三产业的产出值

第三产业生产的是非实物服务产品,看不见,摸不着,因此统计难度相当大,加上原来对第三产业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第三产业的瞒报、漏统问题严重,可以说因统计造成对第三产业总量的低估在我国是比较严重的,具体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表3我国三次产业以及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的基本建设投资与更新改造投资的和(%)

资料来源:此表是根据2003年《中国统计年鉴》的表6-10和表6-22的资料整理得到。

1.刻意瞒报与无心漏统并存。第三产业中的许多行业具有“零、散、碎、小”的特点,特别是居民服务业中的理发、美容、沐浴、洗染、修理等行业都难有健全的营业额记录制度,统计只是靠抽样调查和企业主自报,经营者为了避税而瞒报是必然的。还有,一些行业如餐饮、娱乐(歌舞厅、游戏厅、游乐园、夜总会)、公路水路运输、零售商业等虽然具有一定的规模,有相对健全的营业记录,但由于管理疏漏,加上消费者领取发票的意识不强,为了避税,这些行业也存在明显的瞒报现象。

另外,第三产业中大量的非正规就业,包括临时就业、小时工(钟点工)就业、季节工就业、短期合同工就业、劳务派遣就业、单一服务项目就业等实际上都没有一个健全的统计制度,漏统肯定存在。还有许多农民农忙时在家务农、农闲时进城打工的第三产业就业统计也存在问题,因此这部分第三产业也存在漏统的情况。

2.对新兴服务行业反映滞后。随着技术进步和人们需求的变化,新的服务产品不断出现,许多新兴服务行业不断形成并成为一个独立的服务行业,但我国对这些行业的统计工作存在滞后现象。例如,我国对物流、网上购物、电信增值业务等新兴行业不仅统计工作跟不上,甚至还没有健全的工商、税务登记制度。1997年北美产业分类体系(NAICS)首先对第三产业中新兴行业的统计做出了反映。该体系已经从原来SIC的10大产业分类改变为20大产业分类。其中,第三产业的11个一级分类,扩展为15个,标志着许多新兴第三产业已经被官方统计的认可。我国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国家标准(GB/T4754-2002)修订工作已经完成。新标准大量充实了对第三产业新兴活动的统计,新增加了“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国际组织”六个门类。可见,新产业分类标准对许多第三产业新兴行业给予了统计上的肯定。估计实施新的统计标准后,会一定程度提高对第三产业统计的完整性,从而保证统计数据更具真实性。

3.管理体制造成的漏统。在我国,大量所谓非营利性事业单位中开展的营利性业务也没有进入增加值统计的范畴,产生低估现象。例如,科研部门业余为企业进行的科研服务,教育部门办的许多培训性质的课程班、研修班,文化部门的“走穴”性演出,医院许多的创收性业务,体育部门办的学习斑等等都没有纳入正规的统计范畴,或者统计不够全面。更为严重的是,这些部门大多数都是利用国家财政投入建设的场地、购置的设备和名誉(无形资产)进行创收,收入却归个人或者小集体所有,实际上是另外一种形式的国有资产流失。本文暂且不讨论这一问题,仅从统计低估的角度来看,我国因对非营利性第三产业的营利性业务统计不健全,会一定程度低估第三产业的增加值。

上述三个统计方面的因素总合起来对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低估的影响是严重的。我国曾经对1991年和1992年的第三产业进行过普查,普查后的结果与原来《统计年鉴》的结果有差异。如果按原来《统计年鉴》的数据,1991年和1992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是28.7%和27.9%,普查后的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33.4%和34.3%。比分别原来提高了4.7个和6.4个百分点。可见,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被低估了5个百分点以上。2004年国家统计局也开展经济普查工作,结果如何尚不知道,但可以预测,第三产业总量肯定会有所提高。笔者估计提高的程度约在3个百分点左右。因此对一个并非真实的数据进行国际比较,其结论肯定会产生误差。

(五)不同经济发展阶段服务产品的异质性,影响第三产业国际比较的意义

比较应该是两个同质的东西相比才有意义。对第三产业比重进行国际比较,应该是在服务产品相同的第三产业之间的比较。也就是说,第三产业的技术水平、产品质量、产品种类等要基本一致才有比较的意义。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技术的进步,第三产业除了量的变化外,其内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服务产品的种类、技术含量、服务质量、服务形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世界许多先进技术,包括信息技术、通讯技术、运输技术、网络技术、电化教学技术、医疗技术等都渗透到第三产业的各个层面中,特别是电脑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运用,对第三产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催生新的服务产品,裂变新的服务行业。网络电话、网上购物、远程教育等都是原来第三产业中所没有的内容,现在都已经广泛出现了。因此,把现在的第三产业比重与以前的国际标准模式相比较,实际上已经是两个不同质的第三产业在进行比较,并非具有百分之百的可比性。正如我们不能将现在的消费水平与古代的消费水平相比较一样,毕竟现在平民百姓普遍拥有的看电视、玩电脑、乘飞机等消费都是以前宫廷生活也没有的。国际标准模型反映的是当时服务产品内涵,经过几十年发展,第三产业的服务产品在不断的创新和发展,即使在同一比重下,其内容也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对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的比较,不仅要比较量的变化,还需要对第三产业的质量水平、新兴服务产品的数量、第三产业技术进步程度、第三产业标准化程度、第三产业的规模等进行比较,通过对第三产业进行全方位的国际比较,我们才能够真正发现我国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与国际水平的真实差距,才能为我国第三产业发展找到努力的方向。

综上所述,仅通过第三产业比重的国际比较还难以判断我国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是够还是不够,对第三产业比重进行国际比较的结论还需结合我国实际进行深入的分析,否则通过简单地进行国际比较得出的结论,反而影响了我们对第三产业发展现状的判断,给政府决策带来负面的影响。

值得引起重视的是,我国对第三产业比重进行的国际比较研究,不仅在国家层面上进行,许多省、市、自治区,甚至更小的地方在研究第三产业发展问题时也对第三产业比重进行国际比较,由此引发了许多问题,特别是工业相对发达的珠三洲、长三角地区,近年来第三产业比重不仅不升反而下降,引起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普遍认为这些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低了。实际上这些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并不低,但因为工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严重影响了第三产业比重的上升,而产生了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低的一种假象,我们更不能简单地认为这些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落后了,甚至是倒退了。

二、如何判断我国第三产业是否存在量的不足

既然第三产业比重的国际比较存在这么多问题,那么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衡量我国第三产业发展是否充分。比较简单又切实可行的方法是用服务产品价格指数来判断第三产业供需平衡关系。下页表4是1994-2000年我国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产品价格指数变化情况。

从表4可以看出,从1994-2000年我国实物产品与服务产品的价格变动有较大差异。其中,农产品收购价格总指数从1994年开始连续三年放慢了上升的幅度,并从1997年开始连续四年低于100,反映了我国农产品供给大于需求的情况。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指数从1994年开始也连续三年放慢了上升的幅度,并且从1997年开始连续三年低于100,虽然2000年有所回升至102.8,但2001年和2002年又跌到98.7和97.8。可见,工业品供给大于需求的特点也是明显的。

表4数据还显示,服务项目价格总指数虽然从1994年开始连续三年放慢了上升的幅度,但从1998年开始又止跌回升。更为重要的是,从1994-2000年,服务项目价格总指数都在100以上,即服务产品价格连年增长,反映了服务产品从1994-2000年都一直处于需求大于供给的状态。具体来看,从1994-2000年我国各种服务的价格一直都呈稳定上升趋势,除了电讯费价格指数在1999年低于100以外,其他年份各项服务产品的价格指数都高于100,说明第三产业中的各项服务产品都存在需求大于供给的状况。其中,以学杂保育费上升的程度最高,估计这与我国近年来提出教育产业化,特别是高等教育实行收费制的发展战略有较大关系。医疗保健服务费的价格指数也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估计与我国公费医疗体制改革有密切关系。总之,服务项目价格总指数连续八年保持大于100的结果,反映了我国服务产品价格呈稳步上升的态势,实际上表明我国服务产品处于需求大于供给的状态,而且服务需求一直保持强劲上升态势,但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存在不同程度的供需不平衡。可见,第三产业发展空间是巨大的,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不仅切实可行,也非常必要。

表4 1994-2000年我国农产品、工业品、服务产品价格指数(上年=100)

资料来源:本表数据根据2001年度《中国统计年鉴》第九章表9-8、表9-10、表9-12的数据整理得到。

应该说明的是,一些服务产品价格的上升并非真正反映了该服务产品有效需求的增长,而只是价格拉动服务需求的上升。例如,一些高等教育收费的上升,实质上并非完全是高等教育有效需求的增长,许多穷人家的孩子上大学是在削减了其他方面的开支后来保证这种高等教育的需求,有的家庭甚至连基本的生活需求也被教育需求替代了。因此,价格指数也不是能够完全准确地反映第三产业供需平衡状况的指标。

标签:;  ;  ;  ;  

我国第三产业比重国际比较的陷阱与出路_三次产业结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