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化:教师的必备素质_师范生论文

职业化:教师的必备素质_师范生论文

专业精神——教师的必备素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质论文,精神论文,教师论文,专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实施素质教育需要有高素质的教师,高素质的教师需要有较强的专业精神

意义

许多人士指出,必须要把教师工作视为一种不可替代的专业,而非职业或行业。这种理念的确立,有利于社会大众对教师的认识和尊重,也有利于正确的“教师观”的形成,更有利于教师培养和任用中“反专业”现象的克服。

那么,教师专业素质从其本质的内容结构上看,应当包含哪些方面呢?我们认为,应当包含专业知能、专业道德(伦理)和专业精神三个方面。专业知能是教师应当具备的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教书育人的能力;专业道德是教师言行的道德规范和伦理要求;专业精神则是教师在信念、追求上充分表现出的风范与活力。专业知能是教师专业的基础;专业道德是教师专业的准则;专业精神则是教师专业的动力,这三个方面在教师专业构成中是缺一不可的。但长期以来,人们对教师问题的研究,几乎都集中在对教师应具备的知识、能力以及道德要求的探讨上,而对教师应当具备的专业精神有所忽视。

实质上,教师专业精神在教师专业构成中不仅有其相对独立的地位,更有其独特的作用和意义。首先,教师专业精神可以确保教师专业价值与功能的充分发挥。专业精神可以促使教师弥补在专业知能和专业道德方面的不足,使教师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功能。其次,教师专业精神可促进教师个人的成长与完善。教师专业形成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教师不断社会化的过程。有研究表明,那些有成就的教师,在工作中自始至终表现出一股令人振奋的精神力量。而那些成绩平平,甚至无所作为的教师,总是缺乏精神活力,有一些还表现出一种精神衰竭的特征,诸如经常垂头丧气、愁眉苦脸;心情烦躁、易发脾气;怨天尤人、常发牢骚;狂妄自大或妄自菲薄等。再次,教师专业精神是影响学生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是一种教育性的精神交往。教师对学生除了知识与道德的影响外,还有非常重要的精神影响。如果教师在其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专业精神,能够“感动和激发学生的良心和智慧”,而“学生如果能时时感受到教师精神力量的召唤,那么教师就会成为学生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物”。此外,教师专业精神是树立教师良好形象,提高自身社会地位的重要手段。教师形象是“精神形象”、“文化形象”。因此,教师专业精神不仅是以一种朝气、一种活力而构成教师形象的重要特征,而且是一种自尊自信、自重自强的行为表现,促使教师时时保持良好的专业形象。

但是反观现实,我们看到教师专业精神正趋衰微。从我国情况看,由于教师待遇低、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以及社会转型时期价值多元性和功利取向的明显增强,使得一些教师消极懈怠,把专业工作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或一种可以应付的例行公事的工作。对此,一些人已发出了重振“师道”的呼吁。从西方发达国家的情况看,许多人士对教师缺乏专业精神也有所批评,认为今日教师学历虽已普遍提升,经济待遇也相当可观,但一般教师的专业精神并未随之显著地增强。因此,他们明确强调:“当我们谈论未来教育的发展时,必须要重视激发教师的使命感和专业精神”。由此可见,今天我们重视探讨教师专业精神,不仅有其理论价值,更有其现实意义。

内容

从教师专业性质和专业化过程的特点来看,现代教师应当具有的专业精神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一)敬业乐业精神。“敬业”是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专业工作发自内心的热爱和崇敬。任何一个做教师的人,首先应当对教师专业有清晰而独特的了解和认识,怀有强烈的尊严感,方能建立起坚定的专业信念,也才能对社会的各种评价做出正确的、理性的判断。

“敬业”还需“乐业”。“乐业”就是教师对自己专业工作表现得兴趣盎然、心甘情愿。一个人一旦投入教师专业,就需不为物欲左右,不为名利所动,做到淡泊明志,宁静有为,由“敬业乐业”而获得人生之乐。

(二)勤学进取精神。教师是教育者,同时也应当是学习者。只有不断学习,积极进取,才能真正成为知识和文化的化身,也才能担当起培育英才的重任。尤其是现代社会的发展,新观念、新知识、新理论不断涌现,教师几乎每天都面临着一个新的世界。只有不断勤奋上进,把学习当作自己工作乃至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才能适应时代要求。否则,“如果学生对教师在知识方面产生怀疑,那么师生之间赖以建立多种关系的基础就会消失。这时候,教师也就不成其为教师了”。

(三)开拓创新精神。“教育即创造”是人们公认的原理。在现实的教育活动中,教育对象千变万化,学生个性千差万别,时代发展对人的要求又日新月异。教师要把一个个活生生的独特个体从蒙昧状态培养成社会所期望和需要的人才,绝不是靠按照某种程式的机械劳动可以完成的,而是要靠高度的创造性的劳动。因此,教师的专业工作,不允许教师墨守陈规,也不允许教师一味地固执于个人经验,而要求教师敢于借鉴,勇于开拓,依据变化的情况,不断寻求适合教育对象的教育方案、方法和手段,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更科学、更完善,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风格。

(四)无私奉献精神。教育工作是非常细致、艰巨和复杂的,教师所付出的劳动,是任何量化的手段所无法准确计算的,这必然要求教师对教育工作保持一种无私的奉献精神。这种精神的表现,就是教师尽可能淡化功利思想,不斤斤计较物质享受,不迷恋于世俗浮华,不对个人利益患得患失,一切以“育人”为上,全心全意,把知识、智慧、爱心、时间乃至生命奉献给教育事业,奉献给每一个学生。

(五)负责参与精神。教师的角色职能决定了教师必须有高度的负责精神和参与精神。负责精神所指有二,一是教师要有高度的教育责任感,对每个工作环节一丝不苟,对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认真负责,尤其是对差生,更要倍加爱护,不可随意淘汰放弃;二是教师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关心国家发展,捍卫民族文化,伸张社会正义,力辟歪论邪说。这种负责精神又必然要求教师具有积极的参与精神——参与学生生活,参与社会生活。前者易被教师认识和强调,而后者则常被教师所忽视。有研究表明,一般教师对了解社会现象、关心社会发展、解决社会问题、改善大众生活习惯等,并无多大兴趣。有许多教师恪守清高,通常不愿介入社会是非,也尽量避免外界“干扰”,保持“中立”,被称为社会的“陌生人”。这也是社会大众不了解或不理解教师的重要原因之一。实质上,教师是全体国民中的知识群体和文化精英。在一个时代中,教师是时代的前驱;在一个社会里,教师是社会的导师,因而教师又素有“国师”和“全民之师”的称号。教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对社会生活关心参与,对社会现象评论批判,对社会理想不懈追求,会构成一种潜在的、巨大的、动态的社会变革力量。尤其是现代学校的社会功能日趋增强,教师与社会的联系也更加频繁,这种力量越来越显得重要。

培育

(一)教师待遇与教师专业精神培育。教师待遇包括教师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这是教师专业社会地位的标志,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客观基础。较高待遇能增强教师的形象意识,维护教师专业尊严,因而有利于专业精神的提高。从我国实际来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师待遇有明显提高。但从总体情况和各种纵横比较来看,教师的经济待遇还是较差的,这主要表现在工资收入低、生活和工作条件差、实际困难较多等方面。尤其是近年来出现的随意克扣、拖欠教师工资问题,使教师基本的生活权利无法保障,严重地挫伤了教师工作积极性。正因为如此,现有许多教师不能安心从教,或消极应付,或在外兼职,或另谋出路。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能谈得上提高教师的专业精神呢?因此,我们应该提倡教师“安贫乐道”,但不可对教师的思想境界提出存理灭欲式的不切实际的要求,而应下大决心,花大气力,改善教师的经济待遇,特别是对拖欠教师工资这个最令教师“心寒”的问题依法予以彻底解决,使教师获得安定的生活和工作条件。这样,必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教师的专业精神,使教师以加倍的努力回报社会。

(二)师资培养与教师专业精神培育。教师在教师专业上的成长,自师范教育阶段即以开始。这个阶段具有明显的专业定向性质,对培育教师专业精神具有重要意义。从国际师范教育发展的新趋向看,那种倾力于教学技能训练的“能力本位”的师范教育,逐步被着眼于全面培养的“情感性”师范教育所代替。正如美国学者拉莫斯所言:“如果师范教育只重视专业角色中的智能的培养,而不把道德的、精神的培养作为主要的和本质性的部分,那末师范生就没有领悟教师专业的全部含义并对之作出体认和判断,这种师范教育是残缺不全的。应当把师范生严格的道德陶冶和精神培养当作师范教育的重要方面”。这种认识,也应当是我国师范教育改革所重视的。由于多种原因所致,我国师范院校没有优秀的、稳定的生源,许多师范生并不是怀有献身教育的动机进入师范之门的。加之师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专业训练等方面存在诸多缺陷,有相当一部分师范生经过几年培养走向工作岗位时,专业精神准备仍是严重不足。因此,在我们的师资培养过程中,要十分重视师范生的专业精神培养。首先,要考虑全面实行单独招生制度,并对考生进行必要的基本特质测验,保证每个师范生具备做教师的初步精神素质。其次,师范院校要处理好一般课程、专业课程和专门学科课程的关系。目前尤其要重视加强教育专业课程,不仅要增加这类课程的时间比重,而且要扩展内容,除了开设“教育学”、“教育史”等课程外,还要增设“中外教育家评传”、“教育与师道”、“教师修养”等课程,使师范生对教师专业形成深刻的认识,强化他们献身教育的志趣。再次,师范院校要狠抓自身的教师队伍建设,使每个教师具有强烈的、坚定的专业精神。如果“教师之师”缺乏应具备的专业精神,师范生会对教师专业产生“如此而已”的印象,这对教师专业精神的培育是极为不利的。

(三)教师进修与教师专业精神培育。教师进修实质上是教师的发展机会,是保证和提高教师专业地位的重要途径。如果说师资培养是全面性的,那么教师进修则有专门性质。这种专门性的进修活动,不仅可以提高专业知能水平,而且有激发教师专业精神的作用。我国《教师法》已把“参加进修或其他方式的培训”作为教师应享有的一项权利规定下来,但要真正实现还需要做很多努力。目前的实际是,许多教师有进修学习的愿望,却由于机会和条件有限而不能遂愿,影响了他们的积极性。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制订激励措施,调动教师接受进修教育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采取有效措施,为教师提供多途径、多形式、多层次的进修机会和条件,真正使进修成为全体教师的权利。

(四)学校管理与教师专业精神培育。学校是教师施展才华、实现理想的重要场所。有关教师专业社会化的研究表明,教师任职服务的学校对教师专业精神的形成具有重大的影响。一个优良的教师,不只是师范院校培养的,而是由师范院校和中小学共同培养的;不良的教师,也不全是师范院校的问题造成的,中小学校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从保持和加强教师专业精神角度看,中小学校管理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也有许多工作可做。最主要的是:首先,学校要倡导良好的尊师风尚和良好的文化环境,使教师觉得自己在学校中有地位、有价值,进而形成尽职尽责的信念;其次,学校管理者要以人文组织模式的观点调整策略,改变领导方式,努力做到能够维护教师利益,关心教师疾苦,听取教师意见,帮助教师进步,真正使教师感到学校属于自己;再次,要充分尊重教师的专业权利,科学公正地评估教师劳动,相信教师的智慧和能力,鼓励教师借鉴创新,支持教师从事多种专业活动,真正把教师的专业自主性发挥出来,教师的专业精神也就有了其存在的基础和意义。

(五)个人修养与教师专业精神培育。以上几方面都有各自重要的作用,但教师专业精神的培育还需要教师个人的修养与努力,即教师要通过不断自我省察、自我调节、自我促进来保持和加强专业精神。在我国良好的师道传统中,有许多大儒先师们的诸多修养经验,可以成为现代教育借鉴的财富,教师自己也可以不断学习、思索、总结修养的规律和方法。但无论如何,教师要通过修养提高自己的专业精神水平,有两个大问题必须解决。一是教师要能够明确认识到教师专业既具有社会价值,同时也具有个人价值。二是教师要能正确看待物质享受与精神追求的关系。教师固然离不开物质享受,但教师劳动是精神劳动,教师对精神享受的追求永远高于对物质享受的追求。同时还应认识到,物质享受求之于外,而精神追求操之在已。社会要不断改善教师待遇,教师更要追求自己精神上的富有。有了这些正确的理念,教师就会增强修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通过不断实践培植起一种坚定的精神信念和力量,使自己的思想达到一定境界,使自己的心理保持自信健康状态。这样,就不会轻易地在一些误解、挫折、失败等逆境中变得消沉苦闷,也不至于轻易地因计较某种利益而怠业弃业。

标签:;  

职业化:教师的必备素质_师范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