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经济学的中国化--论当代经济学的主要发展趋势_经济学论文

论经济学的中国化--论当代经济学的主要发展趋势_经济学论文

关于经济学中国化的问题——谈经济学在当代的主要发展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学论文,发展趋势论文,当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18年来,我国经济学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大理论突破。如何总结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揭示其发展趋势,即“中国经济学向何处去?”已成为经济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综合各方论证,笔者认为,经济学的中国化乃是经济学在当代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

一、经济学中国化的必然性

我们知道,经济学作为一门外来的科学在中国传播和演化已近一个世纪了,但其中国化的任务远未完成。当今在中国占主流地位的经济学说,应该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的经济学说体系。经济学中国化的必然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经济学中国化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马克思在严肃的批判和自我批判中创立他的经济学体系的,因而他的学说也是开放的、发展的,只有在发展中,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才能存在,也只能运用其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并解决问题,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所揭示和论证的主要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不可能为我们提供解决现实中国经济问题的现成答案。中国的特殊经济规律是什么,只能由我们自己来研究和论证。然而,那种因不能从经典著作中找出发展中国经济处方而发出的似乎很勇敢的“马克思主义过时论”,不过是不思进取的懒惰表现。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确遇到了挑战,甚至在某些人看来是陷入了困境。但这些并不在于它的创始,而在于后人未能对新的经济矛盾作出科学规定,相反,却满足于用前人已有的论断来演绎推论,结果造成许多牵强附会,使理论与实践之间出现了矛盾。现实中国经济的落后乃至目前经济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并非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所致,而在于没能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下揭示和论证中国的经济矛盾。因此,经济学的中国化,可以在揭示和论证中国经济规律的同时,进一步证实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尤其是我国的改革开放实践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为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

第二,经济学中国化是实现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中国经济现代化,是多少代中国人追求的目标。而中国人之所以认识现代化,并以此作为奋斗目标,是与经济学的传入与研究分不开的。正是由于经济学的传入,才使中国人看到自己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萌发了赶上并超过发达国家,走在历史前列的志向。

本世纪初,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设计的中国经济现代化指标,若只从生产力角度考虑,现在不仅达到,而且超过了,但我们并未因此而实现经济的现代化。原因之一是,孙中山先生的设计是以资产阶级经济学为指导思想的。50年代初,我们又以苏联的标准,设计出新的经济现代化蓝图,它的理论基础,就是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社会主义部分,基本上是照抄照搬。近年来,又有一些学者按照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假设、原理和公式,做出新的设想,并把当代发达国家的经济指标作为标准,仍有“西化”之嫌。

以外国的今天作为中国未来现代化的标准,以外国的经济理论来论证中国的经济现代化,是以前的一贯作法。这种作法是不可能真正理解中国的现代化的,也不可能科学地规定中国经济现代化及其实现途径的。中国经济的现代化只能由现实中国经济的矛盾来决定,也只能在对中国现实经济矛盾的系统研究中,由中国的经济学家作出科学规定及其实现途径。

“中国经济现代化”作为经济学所要论证的课题,本身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是由内在经济矛盾和规律制约的。也即按中国经济矛盾运动的内在规律,充分发挥现有资源、改革或调整生产关系的某些环节和方面,使之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使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环节相统一,从而达到现有条件下能够取得的最佳效益。说到底,中国经济的现代化,就是合乎规律的中国经济发展,而不是“外国化”。中国的资源、中国的历史、中国的社会、中国现代的人,这些就是中国经济现代化的根本条件或内因。外国成功的经验、外国先进的技术、外国的制度和政策,作为必要的借鉴、作为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由此说来,实现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关键,就在于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经济条件的认识,在于对现实中国经济矛盾的分析,在于对中国内在经济规律的科学规定。而这些问题,正是经济学中国化所要解决的。因此,经济学的中国化是实现中国经济现代化的理论基础或前提。只有在中国化了的经济学指导下,才能制定正确的方针和政策,使经济改革和建设顺利发展。

第三,经济学中国化是使经济学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繁荣中国文化的必然要求。中国文化是人类古老文化中的一个庞大组成部分。几千年来,中国文化曾一度在世界上居领先地位,只是近百年才落后于西方的。现代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是从西方引进的,经济学也不例外。当然,中国历史上有着丰富的经济思想,但由于各种原因并未演化成学说体系。由此看来,经济学作为一门外来的科学如何演化成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就成了摆在当代中国人特别是经济学家面前的一大课题。中国文化要发展,经济学也要发展,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使经济学在中国化的过程中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才是中国经济学工作者的历史责任。如果以为自己学了“西学”就可以不要中国文化,中国人只要学会翻译和解释西方经济学就可以摆脱落后,那不仅无助于中国文化的发展,也是不懂经济学性质的表现。

中华民族作为人类的伟大民族之一,不能长期靠教条式地使用外来学说指导本国经济建设。经济学的中国化不仅为解决中国经济矛盾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而且也将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而影响其他国家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严格的地域之分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正在弱化,经济国际化、经济文化一体化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无论中国还是西方,凡是有价值的科学成果,都已被异地应用、改造和发展,学术上的融通已成为时代的潮流。从经济学中国化来看,绝非什么“中体西用”或“西体中用”的问题,而是在揭示和论证中国现代经济矛盾中,如何发展经济学、丰富中国现代文化的重大课题。如果我们实现了经济学的中国化,那么,就填补了中国文化尚缺的一块空白,也为世界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二、经济学中国化的主要内容

经济学的中国化,并不是摈弃外国人在这门科学上做出的成就,更不是放弃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而另起炉灶,按照我们的“国粹”方式,建立起一套儒家的、墨家的、道家的或什么家的经济学体系,也不是清除经济学已有的科学概念和术语,另创一套新名词。经济学的中国化,是在承认和继承这门科学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指导下,批判地吸收其他学派的科学成就,发掘和继承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和学术方法中的精华,对中国现实经济矛盾进行专门的、深入的、系统的研究,揭示并论证其中的客观规律,指导中国经济的改革和建设,进而充实和发展经济学。经济学中国化这一趋势,可从以下几方面内容中体现出来。

第一,方法论创新。经济学有没有充实完善的方法论,不仅是其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而且是它能否得以顺利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必要条件。这是因为,经济学在前进发展过程中,当它对经济学方法论加以完善或革新时,就常常孕育着新的研究领域或新的理论内容的诞生,推动着经济科学的不断进步。经济学发展的历史表明,任何经济理论的革命首先是方法论的革命;经济学的发展首先取决于方法论的创新。在我国近几年经济学改革中,学术界越来越关注经济学方法论问题了。当然,经济学几百年所形成的方法,特别是马克思的科学抽象法,从一般意义上说,对于经济学的中国化仍是必要的指导原则,但是一般并不能代表特殊,经济学在中国化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新问题,在方法论上也应具有自己的特殊性。

当前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一种转轨经济,即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经济,并且它在中国还是发展中的经济,所以研究者既要关注转折中的社会经济关系,又要揭示过渡条件下的发展规律。基于这种理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已革了过去“教条主义”的命,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向。诸如,经验的、实证的方法,以把握正在发展变化的经济现实;理论的、规范的方法,以认识和预见过渡和发展的趋势;历史归纳法,以克服照搬照抄解决中国问题。又由于经济学的研究必然包含比改革以前更为丰富的内容,而不再仅仅是抽象规律的集合,它必定会比以往有更为严谨多样的方法支撑,例如,逻辑的、数理的、统计的乃至社会学的和人类学的方法,而不仅仅注意哲学的思辨。

第二,体系革命,这是经济学中国化的一个重要环节。揭示中国经济特殊矛盾规律的经济学,其成果也将以理论体系的形式表述和概括。改革开放实践的深入和中国经济带有周期性的发展,迅速拉大了传统经济学与现实实践的差距。面对来自实践和理论上的双重冲击,中国经济学正在酝酿着一场大变革。经济学家们正致力于重建中国经济学的探索,尽管这种探索是艰难的、长期的、有争议的,但从总体趋势看,苏联教科书的范式将被放弃,“两部分制”将被突破。因为:(1 )建立新体系的基本条件已具备,表现在我们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明确了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从而有了科学的经济概念及其规定;(2)原有经济学体系中的一系列概念、 范畴有相当一部分属于中性的,无法冠以制度属性,区分为姓“社”姓“资”;(3 )经济学的理论研究除了社会基本经济制度外,还应包括经济体制、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这些重大理论观点的突破和进展,不仅涉及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而且涉及资本主义研究。我们研究社会主义,既要阐明这种制度的优越性,又要探讨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以及体现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规律的具体实现形式;研究资本主义,既要揭示其制度的本质和弊病,又要借鉴其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的经验与教训。这种既有特定制度属性的经济范畴,又有共性的经济范畴的纵横交织的理论思想,显然会受到“两部分制”体系的束缚。因此,理论发展的结果迟早将会突破“两部分制”,形成根据思想和观念已达到的新水平,建立适宜概念运动在现阶段的论述体系,而不仅仅限于编教科书上。

第三,具有独创性和先进性。随着方法论和体系的变化,中国经济学将会呈现出独创性和先进性。其独创性在于中国经济建设实践的独特性,在中国经济建设中出现的许多问题是中国特有的,特别是新体制中“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二者的结合,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具体表现等问题,需要中国经济学解决,这在经济学史上是前无古人的探索。中国经济学的先进性在于,它能吸纳世界经济理论研究的优秀成果,在思想观念的更新上,在现代知识的容量上,在运用数理分析、信息收集和处理技术等先进手段、方法方面,在未来经济学家的培养模式、规格要求方面以及在其他许多方面经过经济学人的努力必将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世界的经济学中间赢得自己的地位。

由于中国经济学的独创性和先进性,致使它面临着“以社会主义建设为中心”的理论任务,它要遵循“三有利”原则,为改革开放发展服务,为探索理想的产权制度、企业制度,为经济运行机制的根本转变,为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和国际市场接轨的市场体制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为系列新兴经济学科和应用经济学科提供基本理论和方法论的支撑。

第四,借鉴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精华使其本土化。在中国经济学发展趋势当中,人们越来越注意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关系问题。对西方经济学科学性、庸俗性的判断,已直接制约着中国经济学的发展方向。正确对待西方经济学,已成为中国经济学完善、发展和创新的一个关键所在。在经历了对西方经济学的全盘否定——全盘接受——述而不作的过程后,经济学的研究必将本土化。经济学研究的语言、工具和方法本应是国际化的,而研究内容却应是本国化的。事实正是如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大量借鉴了西方经济学的有用成份。现在,无论是经济学教科书、经济学著作或论文,还是中央的有关文件,都使人很容易地看到过去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经济或西方经济学所特有的那些名词概念,如:“股票”、“资本”、“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价格”、“失业”、“贫困人口”、“市场经济”等等。西方经济学的概念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概念,一道同时用来作为研究社会主义经济的分析工具。尽管这是属于对问题的表述方式,但人们毕竟从中看到了西方经济学在中国本土化的趋向。

需要指出的是,当代各派经济学说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经济问题需要研究,即资源有效配置以及以生产资料所有制(西方经济学叫财产权利)为核心和决定因素的资源产权关系。尽管如此,作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继承和发展的中国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之间的确存在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关系。一方面,在研究资源如何有效配置上是统一的、相联系的,特别是在都主张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情况下,共同之处将会更多;另一方面,根源于资源配置方式与资源产权关系之间深刻的内在联系,都主张市场经济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分,其对立仍是存在的,也是不容抹煞的。

总之,中国经济发展的特殊性与复杂性要求经济理论研究者必须熟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状,了解国际经济关系的变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更深刻地把握现实,正确地分析发展趋势,科学总结理论思路。我们确信,有中外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可资借鉴,有经济理论研究成果和不断丰富的研究方法可资利用,再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中国经济学的研究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就,实现经济学的中国化。

标签:;  ;  ;  ;  ;  ;  ;  ;  

论经济学的中国化--论当代经济学的主要发展趋势_经济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