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科技资源与对外科技合作政策研究_科技论文

俄罗斯科技资源与对外科技合作政策研究_科技论文

俄罗斯的科技资源及对外科技合作政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技合作论文,俄罗斯论文,政策论文,资源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359.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411(2007)03-0098-(04)

俄罗斯科技资源丰富,尽管由于前苏联解体后多年的政局不稳和经济衰退,整体科研实力遭受了一些挫折,但凭借前苏联时期蓄积的雄厚基础和国家所采取的一系列保存科技潜力的政策措施,俄罗斯基本保留了一支在质量上仍居世界前列的科研开发队伍,并在众多科技领域保持了世界领先地位。

根据2000年的统计数据,俄罗斯共有科研机构4089家,其中研究院所2603家、占63.6%,设计局360个、占8.8%,勘探设计研究院97个、占2.4%,试验工厂30家、占0.7%,高校387所、占9.5%,科研生产企业289家、占7.7%,其他科研机构323家、占7.9%;共有研究开发人员80余万名,其中在科研单位就业的占29%,在企业界65%,在高校4%。

俄罗斯科研人员的素质极高,2003年85.8万名科研与开发人员中,受过高等教育的占59.2%,受过中等教育的16.2%,其他占24.2%。从研究的领域来看,1998年共有41.7万名研究人员(其中有1万名博士和8.5万名副博士),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占总人数的24%,从事工业技术研究的占63.6%,从事医学研究的占3.8%,从事农业研究的占3.3%,从事社会科学的占3.3%,从事人文科学的占1.9%[1]。

俄罗斯作为拥有如此大规模科研队伍的国家,在世界上屈指可数。因此,其他国家甚至包括西方发达国家都对俄罗斯的科技资源非常重视,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吸引俄罗斯科技人员去他们那里工作。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科学技术领域更需要与其他国家合作;因此,研究俄罗斯的科技资源状况及对外科技合作政策,有利于促进中国与俄罗斯的科技合作,推动中国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一、俄罗斯的科学研究体系

俄罗斯国立科学研究体系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部分是基础研究体系,包括俄罗斯的国家级科学院5个:俄罗斯科学院(含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俄罗斯农业科学院、俄罗斯医学科学院、俄罗斯教育科学院、俄罗斯建筑科学院,军方的有军事科学院和军事医学科学院,民间学术团体约70余个。第二部分是应用研究体系,包括俄罗斯政府各部门下属的专业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高技术创新单位、俄罗斯联邦主体(各个州或直辖市)下属的结合地方特色的应用研究单位。第三部分是高等院校科学研究体系,据俄罗斯联邦教育部统计,俄罗斯现有各类高等院校1889所。这些高等院校的一大批工科院系和实验室也都在从事着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研究,其中仅直属俄罗斯教育部的研究所就有28所[2]。

俄罗斯科学院现有9个专业学部、3个地方分院、14个地区科学中心,构成单位总计为464个(2003年),包括科研院所、科研辅助部门、设计院、科考船队、地球物理观测站、出版社等,人员编制为114885人,其中科研人员为54501人,院士456人,通讯院士679人,外籍院士167人[3]。

俄罗斯从1993年起实行“国家科学中心”体制,国家科学中心是国家的重点科研单位,现有58个,相当于我国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科学中心所从事的科研开发计划和纲要全都是针对国家级科学技术和关键工艺的优先方向而展开的,有13个最主要领域,包括核物理与原子能、化学与新材料、生物技术与病毒学、生物医学、光学与光电子、机械制造与汽车制造、造船业、电子技术与能源、信息学与仪器制造和机器人技术、冶金、植物育种、建筑、海洋与气象和水文水利[4]。十多年来,俄罗斯国家科学中心不仅在发展商新技术和实现产业化方面为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也在国家的扶持下度过了自身发展的最艰难时期。随着俄罗斯国家经济走出衰退的谷底,并从2000年开始了恢复性增长,作为俄罗斯国家级重点科研院所的俄罗斯国家科学中心不论是在科研生产实力,还是在技术装备和人员待遇上都迎来了发展的新时期。

2004年4月俄罗斯总统普京成功实现连任,并随之开始了政府机构改革,俄罗斯教育部与科技部合并,成立了新的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部。在这一轮改革中科研机构实行转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科研单位的私有化及股份制改造被提上日程。由于这一改革不仅关系到俄罗斯国家科技体制的发展走向,而且也不可避免地关系到许多国家科学中心的命运,所以引起了各界的极大关注。如何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探索一条适合本国的科技发展之路是俄罗斯科研体制改革深入之后必然要面对的问题,也是俄罗斯国家科学中心当前所面临的最大现实问题。

二、俄罗斯的科技优势

俄罗斯的科技优势主要表现在基础研究、高新技术领域;在军工与航天技术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近几年,在医药与生物技术方面,民用技术方面都有很大发展。具体而言:

首先,在基础研究方面,俄罗斯从前苏联继承了世界一流的科学,与其媲美的只有美国科学。近几年来,尽管困难重重,俄罗斯仍基本保持了其整体科技的完整性,并且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数十项世界级科研成果,完成约5000个研究课题,如俄罗斯科学院在微电子和毫微电子、电光绘图新工艺、高温超导、化学、天体物理、超级计算机、分子生物学、气象等领域所取得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在核激光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等等。这些都表明在面向21世纪的科技角逐中,俄罗斯仍然是实力较强的国家。

其次,在高技术研究方面,由于过去的积累和各方面的努力,俄罗斯在很多领域仍然保持着先进的地位,有许多原创性技术。据俄罗斯工业科技部调查,在当今世界决定发达国家实力的50项重大技术中,俄罗斯就有12~17项技术领域可与西方发达国家一争高低,如航空航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在当今世界决定发达国家实力的100项突破性技术(电离子技术、生物工程、等离子体技术、原子能、复合疫苗、航空航天技术、新材料等)中,俄罗斯有17~20项居世界领先水平,另有25项经过5~7年的努力,可以达到世界水平[5]。

第三,由于俄罗斯科技潜力大部分集中在国防系统,在军工和宇航技术领域,无论在宇宙研究和开发方面,还是在各类尖端武器的研制方面,俄罗斯都保持了与美国并驾齐驱的能力。近年来,俄导弹、战机等武器家族中新秀辈出,同时俄罗斯还积极参与了国际空间站的建造,并通过参加国际空间站合作,分享尖端科研成果,俄罗斯还计划在条件成熟时实施开采月球核燃料氦-3和深入探测火星的计划。在核能开发方面,俄罗斯核能发电已经占总发电量的12.4%,俄专家还设计出了移动式核电站,开发出了可以把核裂变能量变成激光的超大功率激光装置。

第四,在医学和生物技术领域,俄罗斯医学家开发出治疗艾滋病的新药物“福斯法济特”以及已通过动物实验的防癌疫苗和用过氧化氟乳状溶液制成的人造血浆;培育出的转基因羊所产的奶中含有制药的重要原料——天然凝乳酶;利用基因法治疗血友病和关节炎也获得了初步成功。

第五,经过10年市场经济的磨炼,不少俄罗斯的民用技术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如“煤浆的管道运输”、“生命保障系统”以及计算机技术等。近几年,俄罗斯国家科技创新优先发展的方向,是信息—通讯技术和电子学、航天和航空技术、新型运输技术、有前景的武器、军事和专用技术、生产工艺、生命系统技术、生态和自然资源利用、节能技术。

2003-2006年俄罗斯国家级重点创新项目有11项,分别是:普通工业用新一代密实消防材料的技术研究和批量生产;纳米仪器和设备的研究与工业开发;稀疏可控组成气态介质中纳米结构研究和纳米结构变态研究仪器;扫描探头显微术和激光光谱术合成综合仪;聚合物和生物系统合成法最佳化用纳米技术基础综合装置;生物技术研究和基因改良农作物良种培育种子的工业化生产开发;国家有竞争力的红外技术用超前矩阵光电组件的研究和生产开发;生产发动机燃料用新一代催化剂和催化工艺研究及工业开发;使用次生纤维的新型高质量纸板生产工艺的研究和工业开发;单机容量超过200兆瓦的高效水煤气能源系列装置的研究和工业化生产;二次提高最重要试验特性的结构金属材料工艺研究和工业生产开发;合成电解质晶体及其制品的工业发展研究[6]。

三、俄罗斯的对外科技合作政策

俄罗斯将开展国际科技合作政策视为国家科技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兼顾国家安全利益、对外政策和对外经济方针的同时,通过国际科技合作可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和变革俄罗斯科学体系。在对外科技合作过程中,俄罗斯的政治、经济进程影响着国际科技合作的各项政策。

俄罗斯对外科技政策的基本发展方向是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科学方面制定国际合作计划。基础研究方面重点发展同工业发达国家的国际合作,挖掘现有的基础科学潜力,在国际一体化、基础科学劳动分工与协作方面稳固地位,参与解决共同课题的项目,执行全球性的项目和计划等等。如通过应用俄罗斯科技成果,解决生态环境、能源、21世纪的交通、全球气候的改变、艾滋病、全球性信息网络建设等等课题。在应用科学研究方面,俄罗斯首先注重在重点发展领域,同西欧国家、美国、日本、中国、东南亚国家的合作[7]。

在发展同新兴工业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合作方面,俄罗斯将不断扩大同中国、印度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科学领域的合作,如高能物理、材料学、激光技术、计算机和软件产品、生物技术、海洋科技等。一方面吸收新兴工业国家的物质资源和金融资本,以本国科研中心为基地,促进在俄建立国际科技组织,在俄培养别国的科技人才。另一方面,与新兴工业国家开展合作,在这些国家的自由经济区组织科技工业生产,促进俄罗斯高技术、科技产品和服务的出口,并吸引必要的投资,共同走向国际市场,最终实现俄罗斯技术的产业化。

从国外对俄罗斯的技术需求来看,国外最感兴趣的是俄罗斯基础研究领域和军工综合体的研究与设计和制造成果,尤其是在俄具有传统优势的航天航空、火箭技术和制造工艺。此外,西方还对俄军工综合体中先进的军民两用技术非常注意,如:图像处理、程序保证、航空摄影、材料(合金、耐热材料、装甲防弹钢板)、动力装置、焊接、超导技术、振荡装置、航空和流体动力管道试验等。

四、中国对俄罗斯的科技需求及对策研究

从中国对俄罗斯的科技需求来看,主要是通过引进人才和技术,着力解决在那些国家重点科技公关项目、863项目、攀登计划、火炬计划、星火计划等国家科技发展计划和军工科研计划的项目和课题。这些项目几乎涵盖科学技术的所有领域,而其中有些领域,西方发达国家不肯与我国合作,或者干脆就对我国实行技术封锁;通过与俄罗斯的科技合作,我国在相关科技领域研究水平提高了10~20年,有的一跃赶上世界先进发达国家的水平。中俄科技合作项目起点高、科技含量高,而相对成本却比较低,目前已经进入高科技产业化及创新合作阶段,中俄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科技合作分委会中还成立了专门的“中俄创新工作小组”,以推动中俄在技术创新领域合作的不断发展[8]。

今后,为推动中俄科技合作的进—步发展,政府必须运用创新思想,积极探索以市场化方式改革现有的对俄罗斯的科技合作工作:

首先,要建立国际人才网,开展网上国际人才洽谈。同时完善和更新专家数据库、项目数据库、成果数据库。特别是着力解决国外优秀专家找不到需求、需求单位找不到合适专家的矛盾,建成立足东北三省、面向全国的对俄罗斯科技合作信息平台。

第二,要采用灵活方式,扩大引进俄罗斯人才的途径,引进人才与技术要注重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探索用股份制方式引进人才与技术,政府、单位和外方分别作为股东,参与利益分配。俄方研发能力强,商品化产业化能力弱,我方商品化、产业化的能力和条件强于俄方,因此,这也正是中国与俄罗斯科技合作、互惠互利的关键。

第三,要充分利用东北三省现有的中俄科技合作基地、中俄科技园等科技合作平台。国家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实现东北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战略举措。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尤其是引进先进而实用的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有效手段之一。这些平台以东北三省科技人才优势作保障,以引进俄罗斯的先进技术、优秀人才为手段,以先进的高新技术项目为重点,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为契机,最终实现科技成果的商业化、产业化、国际化,进而推动东北经济的快速发展。

第四,改善软环境,建立多渠道的资金投入机制。要吸引高级人才,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加强软环境建设,尊敬外来专家学者,给外国专家提供优良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开放现有科研基地、教学基地、实验基地,保护其知识产权和合法利益,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对那些急需的高技术人员要高薪聘请,通过一些奖励措施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9]在引进国外专家的资金筹措上,除了积极争取国家资金,要建立项目单位、社会及个人相结合的多层次、多渠道投入机制,用于引进国外高层次、高水平的专家,支持振兴东北重大项目的发展。

[收稿日期]2006-06-30

标签:;  ;  ;  

俄罗斯科技资源与对外科技合作政策研究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