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部五省地区经济发展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发展论文,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部五省地区包括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该区地处中国腹地,可以承东启西、接北进南、吸引四面、幅射八方。从战略地位上说,该区域以占全国9%的土地,创造了全国18.5%的国内生产总值,承载了全国25.9%的人口,已经成为全国能源、原材料、主要初级产品和主要农副产品的生产和输出基地,成为我国客货运输的主要集散地和中转换装中心,在国民经济发展全局中,发挥着举足轻重又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历史回顾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简要历史回顾。
从区域经济布局来看,建国前夕,全国70%以上的工业集中在面积不到全国国土12%的东部沿海地区,而占全国面积88%以上的中西部工业,所占比重却不到30%。建国以后,党和国家一直把处理沿海与内陆的发展关系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对待。从“一五”到“八五”40年间,大致经历了两大战略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即“一五”到“五五”25年间,实行了以发展中西部经济为重点的区域经济政策,通过重要项目和大的建设工程的倾斜布局以及大规模的“三线建设”,使中西部地区初步形成了比较坚实的冶金、化工、重型机械、发电设备、军事工业、能源工业等重要工业基地和铁路、公路交通网络体系。据有关资料提供,“四五”、“五五”时期,国家在中西部的基建投资占全国投资总额三分之二以上。截止1978年,中西部地区工业总产值在全国所占比重已由建国初期的30%上升到40.2%。第二阶段,从“六五”到“八五”15年间,实行了以东南沿海经济发展为重点的区域经济政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全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提出了沿海发展战略,在政策和资金的投入上对东南沿海地区实行了倾斜,极大地促进了东南沿海地区的发展,并且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中西部内陆地区的发展,但也出现了地区发展差距再度扩大的趋势。东部与中西部的工业总产值比例从“五五”时期的“六四开”,拉大到接近“七三开”。这种发展差距,使得区域经济矛盾日益突出。
(二)中部五省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在未来十多年中,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同在,基本环境和条件有利于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首先,从国际宏观环境看,未来一段时期世界经济稳定增长及其国际化、区域化和集团化趋势日益明显;各国普遍看好中国市场和经济发展前景;西太平洋地区将进一步走向区域化、一体化,并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与繁荣。这些背景表明,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走向,既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所决定的,也是历史大势和国际宏观经济环境之所趋;既增加了我国在国际上的回旋余地,也为我国扩大开放,大力引进资金和技术,推动经济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国际环境。
其次,从国内宏观背景看,党的十四大、十五大都提出了“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的指导方针,这标志着“九五”到“十一五”时期,我国将进入区域经济发展新阶段。“九五”时期以来,全国宏观生产力布局与区域开发的总体态势正在发生明显的战略转换,开放开发的重点已经逐步由沿海向沿江、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和拓展。国家一方面开始注重和强调按产业政策进行合理的地域分工和协作,把地区倾斜与产业倾斜有机结合起来,以发挥各个不同地区的优势,实现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另一方面开始注重沿江地带和沿铁路主干线地区的开发。变单一轴线开发为多重轴线同时开发,从而大大促进了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推动了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此外,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在大量引进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先行发展一步之后,已经开始进行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变革,从而有可能将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及一般加工工业向中西部转移,这又为加强地区间的联合、协作,为中部地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提供很好的机遇。
但是,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未来15年加快中西部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距的历史进程中,国家考虑的是必须以保护东部沿海应有的良好发展势头为前提,而不可能以放慢东南沿海的发展为代价来换取中西部的加快发展。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所需资金、人才和生产资料等投入,主要依靠市场机制来解决,而不能、也不会用“一平二调”的手段“调东补西”。政策和投资的重点倾斜不能也不会超过协调发展的“度”。中央提倡先富起来的沿海地区支持中西部地区,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强有力的统一领导下一定会起到很好的作用,但总体上讲,这种支持和帮助主要是建立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之上,而不可能搞行政命令、变相摊派调拨。在未来15年的区域经济发展中,既要维持东部沿海地区快速发展的态势,又要缩小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一项很艰巨的任务,是中部地区加快发展的一个严峻挑战。
二、加快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一般战略
(一)实施不平衡发展战略,握紧拳头办大事,集中力量保重点。
生产力的发展具有继承性和加速性的特点,在基础条件较好的地方,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对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要比在条件差的地方投入同样的人力、财力、物力,效果来得更快、更好,这是继承性的表现。在经济总量大的地方,发展的机会和潜在能力也大,内在的促进效应往往呈几何级数增长,这是加速性的表现。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往往由于经济、政治、思想观念以及社会等诸多原因,不可能同时把所有地方建设得很好,而是在某些城市、某些地方、某些方面,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和领导精力优先加以发展,然后再带动整个地区、整个国家的发展。这已为许多发达国家的实践所证实。由于人、财、物等条件的限制,也只能贯彻握紧拳头办大事、集中力量保重点的原则,先解决好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和关键问题。对于一个省、一个地区来讲,在发展经济时,必须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保证重点,即对优势产业要重点发展,重点地区要优先发展。过去我省经济发展比较慢,一个深刻的教训就是“散”,生产力布局分散,资金投放分散,领导精力分散。想把所有的事办好,所有的地方发展好,结果欲速不达。
(二)基础设施建设适度超前是中部地区加快发展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进入九十年代,中部地区对加快发展、缩小地区差距的呼声很高,加上总体上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长期以来,基础设施滞后的矛盾日显尖锐,因此优先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势在必行。但是,基础设施建设必须遵循适度超前、阶段发展、协调推进的原则。现在强调适度超前,实际上是对过去重视不够的一种补偿。阶段发展是基本建设的普遍规律,当基础设施滞后状况得到改善并达到适度超前时,必须把主要资金、工作重点转到发展实业上。否则基础设施建设的经济效益无法得以释放,作用和价值无法体现。协调推进是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总和,是使有限的投资发挥最佳效益的基本要求。中部地区资金十分紧张,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既要坚持适度超前、阶段发展的原则,更要注意并且保持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基本协调,以避免旧的“瓶颈”制约消失后,新的“瓶颈”又立即出现,同时求得用最少的投资获得最大的产出。
(三)要把县域经济的改革和发展摆在重要的战略位置。
县域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城市化程度不高,绝大部分的人口居住在县级以下,县域经济的发展对地方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县域经济又是城乡的结合部,是放活小企业的主战场,县属的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乡镇企业是县级财政的支柱,加速中部地区开发和发展,更要把搞活县域经济与推进农业产业化、放活国有小企业改革、乡镇企业改革、小城镇建设、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等有机结合起来,使县域经济成为中部地区经济发展一个重要的增长极。
(四)培育和发展金融市场是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
资金是制约发展的硬件,增加信贷资金的投入对促进后进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也许比科技进步更重要,因为科技成果的转化,先进技术的推广和运用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加快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最大难题是资金短缺。加快培育市场体系,特别是金融市场,这是不可忽视的,唯有加快金融市场的发展,拓宽融资渠道,增加信贷资源,才能保证各项建设任务和开发项目得以顺利进行。
三、加快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
(一)要把扩大利用外资作为加快发展的突破口。
加快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最大难题是资金短缺。解决资金短缺问题,应该在自力更生的前提下,加大开放和招商引资的力度。我们要把利用外资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突破口,第一,要按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发展和适度超前的原则,在优化投资硬环境上下功夫。第二,要大力加强法制建设和文化道德建设,优化软环境。第三,要研究并且尽可能快地扩大中西部地区利用外资实行优惠政策的某些决定权。比如可否考虑,按照治理与开发相结合,单项开发与经济综合开发相结合的原则,允许中西部地区与外商联合或外商独资开发山、水、矿产资源。再比如,可否考虑,允许中西部地区可以放宽对外批租土地的问题。第四,建议中央在中部地区条件和基础较好的省会城市适当放宽外国来华办银行的审批条件,其目的是要更好地增加招商引资的吸引力。总之,一定要在政策上、做法上有所突破,在条件上尽快地加以改善,千方百计地多引入资金,加快中部地区经济发展。
(二)要把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形成规模效应作为加快发展的支撑点。
从整体上看,加快中部地区经济发展,还必须依托已有的资源优势。对优势产业要重点发展,加快发展,并且要尽可能地形成规模,产生效应,使优势产业真正地起到经济发展的支撑点作用。中部地区的资源优势,比较突出的是农业资源和矿业资源。农业方面,一要抓结构调整,二要抓产业化建设。农业结构调整,首先要坚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如果能够做到生产出来的农产品既优又特,那么创名牌,形成拳头产品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产品也就有名气了。农业结构调整要坚定不移地走农业产业化的路子,加强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同时,还要依靠与农业有密切联系的龙头企业联系千家万户,在经营中形成稳定的网络,实现生产和市场的对接,实现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以改变历来农产品的产供销脱节和加工转化增值率低而导致的比较效益差的状况。工业方面,要在全国统一规划下,依托矿业资源和能源的优势,加大开采力度,提高加工深度,建设以多种有色、稀土金属冶炼、盐化工、石油化工、煤化工为主的重化工业基地以及以水泥、装饰材料为主的建材工业基地。工业结构的调整,一定要走出一条对资源进行综合利用、深度加工、多层次增值的发展路子来,既促进工业自身量的发展也达到质的提高的目的,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的提高。
(三)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和乡镇企业,培植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中部地区个体私营经济和乡镇企业发展较慢,这是与东部沿海地区拉大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党的十五大,江总书记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从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这两个层次上突破了姓“公”姓“私”的疑惑,不但对公有制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作了科学的解释,而且也确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地位,从过去的“补充论”转变为“共同发展”论,从而为我们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提供了思想和理论的武器。中部地区完全可以而且也必须放手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和乡镇企业,并且把个体经济和乡镇企业发展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使之成为名符其实的加快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加快中心城市的建设,带动中部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综合发展的产物。从城乡分离到城市与乡村的相互融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现在中部地区有一部商品经济意识较强的乡镇,他们正在抛弃过去那种为追求行政亲和力而将机关所在地设置在乡镇区域中心地点的做法,而逐步搬迁到交通方便,能与乡镇企业或集贸市场形成相互依托的适当地点,这样做为的是追求乡镇经济发展的聚合力,我们应该予以支持。加快中部地区经济发展,也必须在农村逐步实现城镇化的同时,集中力量完善中心城市的功能,用城市的现代化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而带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