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老工业基地衰退机制与改造途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工业基地论文,途径论文,机制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世界主要老工业基地的形成
英国的密德兰、兰开厦、约克厦、南威尔士等工业基地是英国的煤炭、铁矿资源的集中分布区,这些老工业区的煤炭储量约占全英煤炭总储量的85%以上。而且水陆交通优越,铁路网密集,拥有伦敦——格拉斯哥、伦敦——爱丁堡两条纵贯南北铁路干线及伦敦、利物浦、曼彻斯特等大型港口。从十八世纪中叶,英国在煤铁资源优势基础上,形成了煤铁采掘及钢铁、机械、化工、纺织等传统工业部门,工业布局集中于煤铁产地及水利资源丰富的地区。先后形成了伯明翰、利物浦、曼彻斯特、设菲尔德、纽卡斯尔、加的夫、伦敦等老工业基地。
鲁尔是德国最重要的老工业区、长期被称为“德国工业之引擎”。鲁尔区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其地质储量约2000亿t,占原西德煤炭总储量的75%,煤炭质量好,品种齐全。鲁尔区水陆交通条件优越。莱茵河纵贯全区,拥有以莱茵河为主,包括鲁尔河、利珀河、埃姆斯河在内的内河运输网。拥有杜伊斯堡等大小港口74个。杜伊斯堡——哈姆铁路干线横贯全区。铁路网密度极高,营运里程约达1000km。鲁尔区地处欧洲的交通路口,自古以来为欧洲东西联系的交通枢纽。鲁尔区邻近荷、法、比、丹、瑞典等欧洲发达国家,又邻靠德国的汉诺威——沃耳夫斯堡——扎耳茨吉特三角工业区和科隆——杜塞尔多夫工业区。
鲁尔区利用其煤炭、内外交通及地理位置等区域优势,以煤炭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为基础,建立了以煤炭、钢铁、重型机械、基础化工为主体的工业生产结构体系。鲁尔区生产了原西德全国90%的焦炭、30%的化工产品、集中了80%的钢铁生产能力,鲁尔区的工业产值曾占全国的40%以上。形成了以埃森、杜伊斯堡、多特蒙德、奥本豪森、莱茵豪森为主的鲁尔工业基地布局体系。
由新英格兰、大西洋沿岸中部、五大湖沿岸等14个州所组成的美国东北部区是美国最早形成的工业生产基地。
美国东北部工业基地具有丰富的煤铁资源,阿巴拉契亚山地煤炭资源量大、质量好,是美国最大的煤炭集中分布区及焦煤产区。苏必利尔湖西部沿岸蕴藏着丰富的铁矿(现富矿已趋枯竭)。五大湖是美国内河运输的主要组成部分,各湖间有天然水道和运河相通,是联系煤铁区的重要交通线,这为东北部煤铁资源开发提供了廉价的水陆运输。东北部大西洋沿岸拥有纽约、费城、波士顿、巴尔的摩等重要港口,对外交通联系十分便利。
从十九世纪末至本世纪六十年代,美国东北部成为全美国的煤炭、钢铁、汽车、机械、化工、纺织工业的集中生产区域。
从本世纪初,美国开始了对苏必利尔湖区的铁矿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并利用阿巴拉契亚山地的煤炭及五大湖的水运条件,形成了以匹兹堡为核心,包括底特律、克利夫兰、布法罗、巴尔的摩、费城在内的美国东北部钢铁工业基地。东北部地区集中了全美国约80%的钢铁产量。钢铁工业发展带动了东北部以汽车制造为主的机械工业发展。位于美国东北部铁路及五大湖区水运枢纽的底特律成为美国最大的汽车制造工业基地。位于大西洋沿岸的纽约、费城、波士顿等城市利用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及周围地区的农产品资源成为全美国的纺织、机械、食品、日用轻工品生产基地。
西方老工业基地的形成、发展历史说明:
区域优势是工业基地形成的客观基础,任何工业基地的形成必须依托于一定的区域优势。区域优势的强弱制约着区域工业生产要素的聚集程度及工业基地的发展规模。
区域优势直接决定了工业基地的劳动生产率、生产成本、产品市场价格及产品市场竞争能力的高低,进而决定了工业生产的生产利润及经济效益的高低,区域优势是工业生产基地赖以生存发展的支撑系统。
区域优势的构成状况决定了工业基地的结构类型及功能特点,区域优势的转变必然导致工业基地结构与功能的变化。
2 西方老工业基地的发展衰退
进入本世纪五十年代、英国、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老工业基地相继出现了发展迟滞,增长乏力等老工业基地严重衰退的问题,老工业基地发展衰退是世界各国推进工业化进程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
从本世纪五十年代末期,鲁尔工业基地开始步入艰难的发展困境,集中表现为主导产业衰落,经济增长乏力,失业率高涨。1957—1968年原西德全国的国民生产总产值增长47.8%。而鲁尔工业增长仅为80%,作为主导产业部门的煤炭工业,1958—1971年,鲁尔工业基地关闭了40%的矿井,1970年比1985年煤炭产量减少了45.8%,企业大量倒闭,人才、资金大量外流,环境污染严重,工业生产投资环境日益恶化,经济效益锐减,鲁尔工业基地在原西德经济发展的地位明显下降。
美国东北部工业基地,曾作为美国现代经济的发祥地,进入本世纪六十至八十年代,经济增长速度明显落后于西南部及南部的“阳光地带”。匹兹堡地区钢铁工业产品在全国市场占有率由50年代的25%,下降到80年代的12.4%。波士顿地区90%的纺织工业企业倒闭或迁往其它地区。底特律汽车工业受到日本汽车工业的强烈冲击,出现较高的失业率。作为老工业基地,人口、产业、企业的高度密集带来严重的“城市病”,使老工业基地的生产成本过高,经济效益明显下降。
曼彻斯特、伯明翰、利物浦、考文垂、威尔士等英国老工业基地曾作为英国纺织、煤炭、钢铁、机械等传统工业的集中分布地区,从本世纪五十年代开始,这些老工业基地逐步走向衰退。煤炭开采业的衰退程度最高。从60年代到现在纽卡斯尔地区关闭了93.4%的煤矿。威尔士地区煤矿就业人数由1921年的27.1万减少到八十年代的2.5万人。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英国的钢铁工业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50%,设菲尔德、斯肯索普等老钢铁工业基地的产量本世纪七十年代比五十年代下降了50%。
英国不仅传统工业发生严重衰退,而且本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航空、电子、汽车、船舶等现代工业生产也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衰退状况。在西方发达工业化国家中,英国老工业基地发展衰退程度最高,老工业基地改造变化的幅度最小。
3 西方老工业基地衰退的主要原因
3.1 区域优势的转变是西方老工业基地发展衰退的一个主要原因
区域优势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一方面是工业基地生产要素的变化。当老工业基地的资源利用及传统产业发展到了一定规模,资源储量日趋衰竭,包括原料运费在内的营运成本超过一定极限,必然会使区域优势丧失,出现老工业基地发展规模和速度的衰退。
西方老工业基地的产业结构主要是以资源产业部门为主,经过长期的开采,资源储量大幅度的减少,资源质量下降。美国五大湖地区的铁矿资源储量明显减少,富铁矿储量已近枯竭,资源优势已明显让位于美国西部地区。同时,美国五大湖地区的钢铁工业技术增长缓慢,老工业基地设备陈旧,工艺落后,生产效率低,产品生产成本较高。而美国西部地区新兴的钢铁工业基地不仅具有较好的资源条件,并且技术先进,能耗低,生产效率高。美国东北部老工业基地生产成本是西部钢铁工业的2—3倍,其钢铁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开始落后于西部新兴钢铁工业基地。另一方面,老工业基地的发展往往导致企业布局过于密集,而出现人口过剩,失业率升高,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染严重等一系列问题。使老工业基地投资环境恶化,投资吸引力下降,资金、人才外流,必然导致老工业基地的发展衰退。人口过剩及高失业率,环境恶化是西方老工业基地衰退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3.2 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
从本世纪五十年代开始,随着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煤炭在西方国家能源、原材料消费中所占比重逐渐降低。在原西德,煤炭在一次性能源消耗中的比重从1950年的88%逐渐降到1972年的32.3%,化学工业原料也由煤炭转向以石油、天然气为主。而使煤炭生产出现市场销售危机,导致煤炭工业的严重萧条。煤炭工业又是西方老工业基地的主导产业部门,煤炭工业的萎缩必然导致老工业基地经济增长的衰退。
3.3 产品市场竞争能力的下降
一方面西方老工业基地的企业布局密集、地价昂贵、劳动价格高,另一方面老工业基地技术增长缓慢、产品技术含量低、性能差,使产品生产成本高,质量差,老工业基地与新兴工业基地相比较,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下降。美国东北部的汽车工业,英国的电器工业,德国鲁尔区的钢铁工业受到了作为新兴工业国——日本同类工业生产扩大市场占有率的严重冲击。
到目前为止英国老工业基地仍然处于衰退状况,其中主要的原因是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低下。
3.4 产业结构的单一化
西方老工业基地的产业结构比较单一,产业结构高度集中于采掘工业及原材料工业,单一的产业结构呈现出明显的“刚性”,而缺乏较好的弹性,使产业结构脆弱,当主导产业部门受到市场冲击时,工业基地很快就陷入整体困境。五十至七十年代西德工业基地生产高度集中于煤炭工业和钢铁等原材料工业,煤炭的销售危机和钢铁制品市场竞争能力的下降,使鲁尔工业基地迅速陷入困境。
3.5 产业布局畸形发展
西方老工业基地产业布局过度集中大中城市及资源产地,带来用地紧张、地价昂贵、交通拥挤、环境恶化、基础设施发展滞后等一系列问题。
4 西方老工业基地衰退的机制分析
4.1 区域优势转变与老工业基地的衰退
工业生产布局规律表明,区域优势是工业基地赖以生存的客观基础,任何类型的工业基地都是在特定的区域优势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并随着区域优势的转变而发生变化。
区域优势是指某一地区客观存在的有利于产业发展与布局的区域有利因素。区域优势理论源于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地域分工学说(绝对优势)和大卫·李嘉图的国际分工理论(相对优势)。区域优势理论认为,每个地区具有生产某一特定产品的绝对有利或相对有利的条件,即区域生产优势。如果每个地区(或国家)根据自身优势发展特定产品生产,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地区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工业生产基地作为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的空间表现形式,它赖以形成发展的客观基础是区域优势。市场经济体制下,依托于区域优势,工业生产才能取得原材料、技术、生产成本、产品市场销售价格的区域优势,从而获得区域比较经济利益。任何工业基地必须始终依托于区域优势,才能保持旺盛的增长力。
区域优势由区位条件、资源与社会经济条件、历史基础与产业发展现状等三部分要素所构成。这些要素的特点和性质制约着工业基地的发育类型,这些要素的优势制约着工业基地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
区域优势是一个动态系统,随着区域社会环境的改变,区域优势的要素构成及各种要素的优势度不断发生变化,工业基地必须随着区域优势的转化而及时地调整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向。
从本世纪五十年代以来,西方老工业基地出现的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工业布局过于密集、劳动力价格高、生产成本增高等问题表明老工业基地发展所依赖的区域优势对工业生产发展的支持度明显下降,区域优势的弱化使老工业基地地区生产优势及产品生产成本优势丧失,从而带来产品市场竞争能力的下降及产品生产市场优势的丧失。最终导致老工业基地生产萎缩,经济增长迟滞。
4.2 产业结构有序演变规律与西方老工业基地的衰退
老工业基地衰退是世界各国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所必然出现的客观事物。
任何产业部门都经历着形成、发展、成熟、衰退的变化过程。产业衰退是指部门的增长呈现出有规则的减速。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指出,任何高速增长的工业部门发展到成熟期以后,增长速度将逐步减弱。
工业基地作为产业部门的空间聚合体,随着主导产业部门的衰退,受波及效应作用,与主导产业部门前、后向联系的产业部门也随之衰退,使工业基地陷入衰退的困境。
地区工业结构主导产业部门的演变经历着以资源、劳动密集产业为主—→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为主—→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变化过程。
地区工业化变化过程实际上是工业基地主导产业部门不断更替及工业结构不断演进的连续渐进过程。
任何工业基地都是形成、成长、成熟、衰退不同发展水平产业部门的空间聚合体;从时间上看,这些不同发展水平产业部门的变化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不同时期的工业基地的主导产业部门应是相互衔接的。
当工业基地主导产业A进入成熟期后将被主导产业B所替代,当主导产业B遇到市场饱和,资源储量枯竭,技术增长达到极限时被新的主导产业部门C所替代,工业基地主导部门依次更替,在时序上形成主导产业链条,从而实现工业基地产业结构的有序演变。如果工业基地在时序上没有形成一个主导产业链条,当现实主导产业进入衰退时,没有及时形成新的主导产业,工业基地必然出现走向衰退。
西方老工业基地工业生产以传统工业部门生产为主,采掘工业、原材料工业占绝对比重,产业结构具有强烈的资源依赖性、初级性和低层次特点。煤炭、钢铁、纺织等主导工业部门受到资源短缺、市场饱和、技术增长潜力枯竭等因素的制约,主导产业部门发展由成熟走向衰退,然而航空、电子、生物、计算机等技术密集型工业部门没有及时地发展成为工业基地主导部门,工业基地缺乏具有增长活力的主导工业部门,工业基地在时序上没有形成主导产业链条。日本的横滨、京都等老工业基地从本世纪六十年代一直保持较高的工业增长速度,其主要原因是六十年代开始将主导工业部门由轻纺工业转向重化工业,七十年代末及时地将主导工业部门从重化工业转向电子、通讯、生物等高新技术产业,使老工业基地保持稳定的增长速度。西方老工业基地应根据区域优势的转变及时地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的主导产业部门,使主导产业部门有规律地替代,形成完整的主导产业链条。
西方老工业基地衰退的实质是产业衰退和结构老化的问题。老工业基地改造和振兴的关键在于调整产业结构。
5 世界主要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基本途径
首先,重新认识老工业基地的现实优势,确立新的主导产业部门。美国东北部老工业基地抓住高校众多、科技力量雄厚的优势,在波士顿地区建立了美国第二个“硅谷”,发展了数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计算机、新材料、光导通讯、精密机械等高新技术产业部门一跃成为主导部门,给传统的老工业基地注入了新的活力。
其次,拓展产业领域,改变单一的产业结构,增强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的弹性。鲁尔工业基地在煤钢生产的基础上发展汽车、电子、纺织、食品等新的产业部门,使鲁尔区原来较为单一的产业结构,转变为以煤钢生产为基础,机械、化工、电子、纺织等多部门相结合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第三,加强对传统工业部门的技术改造,实现传统产业生产的现代化。美国东北部老工业基地加强了对汽车、钢铁工业的技术改造,大幅度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传统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第四,大幅度压缩地区比较优势完全丧失、增长潜力枯竭的传统工业部门。美国和英国的老工业基地压缩了纺织、食品、普通机械等夕阳工业,使生产要素转向高增长的产业部门。
第五,逐步调整工业布局,严格控制老工业城市的发展规模,引导新建企业和老工业企业向城市边缘地带迁移,在不发达地区开拓新的工业中心,逐步改变老工业基地工业布局过于密集的状况。美国东北部纽约等特大工业城市工业企业大量迁往城市边缘,城市中心则成为科技、文化、金融中心。八十年代以来,英国在伯明翰、曼彻斯特等城市周围建立了20多个新的工业园区。
第六,建立组织机构,制定老工业基地改造规划。原西德成立了鲁尔煤管区开发协会(KVR),1960年该机构编制了鲁尔区第一个总体发展规划,提出了以煤钢为基础,发展新兴工业,调整工业结构,消除环境污染的规划目标。美国经济开发署(EDA)专门负责老工业基地的开发。
第七,制定支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有关政策。政府向老工业基地提供低息贷款,用于老工业基地的技术改造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政府拨专款用于改造老工业基地的公共设施,以改善老工业基地的投资环境。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