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艳春[1]2011年在《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有效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世界上各国家上市公司包括财务、管理等各方面问题的曝光,充分暴露了公司治理中存在的缺陷。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上市公司相继出现财务问题,2007年的金融危机也暴露出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完善性,这引起了资本主义国家对上市公司治理的重新审视。而我国2010年的国美公司控制权之争也凸显出我国上市公司中存在的一系列公司治理问题。公司治理对于公司的重要性使得这一问题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资本市场的全球化也对公司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鉴于此,各国相继出台多项措施,以期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使得上市公司能够更有效地运转。如何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公司治理绩效,健全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第一部分引言,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阐述本文的主要研究思路和内容、创新点等。第二部分相关理论论述,阐述公司治理的相关理论,包括公司治理理论、公司治理结构理论和公司治理有效性理论。第叁部分实证分析,本部分是文章的中心,本部分主要运用定量分析,结合定性分析,根据样本,主要研究公司治理各因素包括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治理结构有效性,并根据样本数据研究各因素与公司绩效的关系,得出模型,进行分析。第四部分总结本研究的结论,并提出完善公司治理的相关建议。本文是基于公司治理相关理论,结合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采用样本数据和经验数据,通过定量和定性方法的结合,分析上市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这几个主要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性,探讨这四个因素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最终得出以下结论:(1)从股东大会的功能设计及其实现来看,我国上市公司的股东大会制度较为完善,运行也是有效的。但相对集中的股权导致了大股东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现象较为严重;(2)董事会制度设计趋于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已经普及,董事会规模也基本达到最佳规模为10人,但独立董事仍然没有充分发挥出独立决策和监督的作用;(3)我国上市公司监事会制度设计也趋于完善,职工董事所占比例较十年前有较大提高,但存在监事会与独立董事职责重迭问题,且法律规定监事会职责不够细化,监事会人员专业素质不够,加上监事会的“后置式”监督导致监事会监督作用弱化;(4)我国上市公司经理层仍然摆脱不了大股东控制或者董事会控制的局面,在从公司治理结构的另一角度看,高的激励约束机制有利于经理层职责的发挥,提高公司绩效。
李丹[2]2013年在《基于DEA模型的吉林省上市公司治理有效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公司治理作为一种经营和控制公司的制度安排,可以促进公司的监督与权力制衡机制以及激励约束机制的完善,保护公司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近年来,许多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问题不断凸显,同时也提醒了我们有效的公司治理的重要性。正确地进行公司治理评价是公司治理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会对公司治理的发展方向产生积极的影响,只有对公司治理的现状进行合理有效的评价与诊断,掌握公司治理的基本情况,才能及时发现公司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促使有关各方采取措施加以解决,由此进一步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提高公司治理的有效性水平。本文以吉林省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DEA方法中的多个模型对其进行公司治理有效性评价,主要从公司治理结构中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角度出发选择DEA模型的投入指标,从公司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成长能力出发选择模型的产出指标,运用CCR和BCC模型对样本公司进行了总体有效性分析,技术、规模有效性分析,投入冗余度分析和基于DEA分析结果的公司治理有效性评价,同时为给DEA相对无效的公司提供改革方向进行了投影分析,为比较治理有效公司的相对效率提出了使用SE-DEA(超效率模型)的方法。最后,对吉林省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并根据DEA有效性评价的结果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改善公司治理有效性的建议。
陈靖[3]2016年在《公司治理视角的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有效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上市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改革与发展之路,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均已上市,随着IPO注册制度的实行,势必将有更多商业银行成功上市。上市商业银行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显着、意义重大,但风险日趋复杂、加强上市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刻不容缓。基于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内在联系,考虑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现状,本文从公司治理视角集聚上市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研究范畴,探索其不同层面内控有效性的彼此作用,以及内控有效性与经营绩效的内在关系,旨在有效融合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探求上市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提升对策。本文首先梳理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理论,界定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内涵和结构,从委托代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和不完全契约理论叁方面阐述公司治理理论基础,从内部控制理论、风险管理理论和系统论叁方面构建内部控制理论基础,辨析上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关系。基于理论基础介绍,本文构建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依据现实性原则、真实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可度量原则和目标性原则,从公司治理视角定义叁个上市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有效性,即决策有效性、执行有效性与监督有效性,得到上市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有效性指标体系。本文选取20家上市商业银行为样本获取相关数据,以经营绩效的盈利性、安全性与流动性等指标作为被解释变量,以内部控制的决策有效性、执行有效性作为解释变量,以内部控制外部监督有效性作为调节变量,构建交叉项,通过回归分析,对于内部控制有效性对经营绩效影响的调节作用展开实证研究。论证了叁个内部控制有效性对上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影响的显着性,外部监督对于内部控制决策有效性与执行有效性所属指标的差异性调节作用。本文采用DEA评价、聚类评价和灰色关联评价叁个方法完成公司治理视角的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总体评价。分别得出以下结论:(1)DEA分析结果表明包括中国银行、浦发银行、徽商银行在内的10家上市商业银行非DEA有效,以及包括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在内的10家上市商业银行DEA有效。而且6家银行(30%)处于规模报酬递减状态,11家银行处于规模报酬不变状态(55%),另外3家银行(15%)处于规模报酬递增状态;(2)聚类分析结果表明,20家上市商业银行可分为四大类,即“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地方性商业银行”和“地方性商业银行”,并探讨不同类型上市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共性与差别;(3)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公司治理视角下的内部控制有效性指标中监事总人数和前十大股东持股等指标与经营绩效指标关联性更强。
陈会凡[4]2016年在《中国海诚股票期权激励有效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股票期权激励很久以来就被人们认为是一种长期性的激励机制,并且已经被西方经济发达的国家通过实践证明是有效的,它可以很好的处理存在在当今企业中的,由企业的经营管理的权利和所有者的权利的分离而产生的代理问题。在股票期权的有效性充分发挥的情况下,可以带动高层管理者的工作热情,鼓励高管努力工作,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自从我国引入股权激励制度之后,有大量的企业探索实施股票期权,但是由于我国企业股权结构、公司治理结构等方面的原因,股票期权激励运用的效果不够理想。本文主要研究中国海诚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海诚)的股票期权激励的有效性,结合股票期权的理论分析和中国海诚的实际情况,针对有效性分析的结果总结经验或者提出建议。本文以企业的经营业绩来体现股票期权的有效性,并且以财务会计指标衡量企业的业绩。通过横向和纵向的对比分析,得出中国海诚股票期权期权的有效性情况;针对以上的分析结果,作者结合中国海诚在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结构两个方面的现状总结原因;并基于以上的研究,为中国海诚进一步发挥股票期权的有效性提出建议,对于其他的企业同样具有借鉴意义。通过分析得出了如下的结论:中国海诚股票期权激励对经营业绩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作用发挥的不够理想。横向的分析中,当对比企业的总得分处于下降的趋势时,中国海诚仍为上升的状态,且排名靠前,但是中国海诚的发展能力和偿债能力的得分波动较大。纵向分析中,代表盈利能力的净资产收益率指标上升明显,但是代表其他叁个能力的指标时有下降或者波动。本文最后基于以上的分析,从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结构方面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郑晓玲[5]2009年在《上市公司股票期权激励有效性研究》文中指出为了使上市公司的股东和经理人的利益保持一致,股票期权激励制度得以运用。源于美国的股票期权激励在美国的实践中,既有硅谷高科技企业应用股票期权激励制度获得成功的案例,也有安然公司与股权激励有关的财务欺诈的丑闻,美国学界和实务界对股票期权激励制度进行了全面反思。为了解决我国上市公司缺乏长期激励的问题,股票期权激励制度被引入到了中国。尽管2006年我国已开始了规范性股票期权激励的实践,但发挥股票期权激励有效性的条件还不充分,理论界和实务界对经理人股票期权和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的特性还缺乏足够深入的了解。文章从上市公司经理人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的角度研究股票期权激励的有效性,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研究了经理人股票期权的脆弱性和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的不稳定性,理论上分析了影响股票期权激励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并检验了美国和中国股票期权激励的有效性,最后文章提出了提高股票期权激励有效性的对策。在绪论、文献回顾之后,文章的主体内容包括:资本市场的有效性是从股票期权激励制度设计的理论前提条件之一,文章对资本市场的有效性与经理人股票期权激励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从效率市场假说和有效市场的分类可知,理论上要求在应用股票期权激励时,公司股价是公司基本价值的反映,股价业绩指标作为经理人薪酬激励中的业绩考核指标是必要的。但在实际中,大市、行业因素、单个公司情况都能影响上市公司的股价,如果股价偏离公司基本价值,对持有期权的经理人的努力工作程度和产出业绩就难以判断,也影响持有期权经理人的股权薪酬的实现。经理人股票期权作为一种长期激励工具使用,其具有不同于市场上可交易期权的特征,其只能是看涨、只能接受,其损益的下限是零,正的收益是无限的。经理人股票价值中的时间价值部分推动经理人努力工作、提升股价而获取更大的期权收益。用布莱克—斯科尔斯等模型计量的股票期权价值是针对风险中立的投资者的,而对于以人力资本投入工作、其财富非多元化的风险厌恶型的经理人来说,其认可的股票期权价值低于布莱克—斯科尔斯等模型计量的股票期权价值。如果公司按布莱克—斯科尔斯等模型计量的期权价值授予给风险厌恶型的经理人,而没有进行风险溢价,就可能存在激励不足。由于股价的对数正态分布的特征,在波动率增加和时间区间拉长的情况下,股票期权进入贴水状态的可能性越大。在股票期权进入贴水状态或风险厌恶型经理人对期权价值打折扣后,激励强度下降,经理人股票期权脆弱性显现。经理人股票期权的自身特性及现实中资本市场有效性的不足,导致了经理人股票期权的脆弱性,经理人股票期权脆弱性成为实践中股票期权激励机制偏离理论设计轨道的重要诱因。公司治理的有效性也是理论上实施股权激励制度的前提条件之一,文章系统地分析了董事会治理机制、独立董事制度、经理人市场治理机制、公司控制权市场治理机制、声誉机制、产品市场竞争机制与经理人薪酬激励之间的关系,当其它公司治理机制与薪酬激励机制不能协调运作时,股票期权激励的有效性就难以顺利实现。由于公司治理的有效性不足,使得现实中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的运行背离理论设计轨道成为可能。当经理人股票期权出现脆弱性的表现时,为维持或恢复股票期权激励,公司治理有效性不足的上市公司及其经理人可能通过其有关行为来“管理激励”,股票期权激励机制运行的不稳定性最终影响到股票期权激励的有效性的发挥。基于以上内容,文章构建了一个股票期权激励有效性的理论研究框架,解释了股票期权激励失效的原因和动态路径。资本市场的有效性不足是外因,公司治理有效性不足是内因,当经理人股票期权表现出脆弱性时,公司通过再定价或再授予期权等行为来管理激励,结果导致实践中股票期权激励机制偏离理论设计的轨道,最终难以通过股票期权激励将股东和经理人的利益保持一致,即股票期权激励有效性缺失。20世纪90年代美国股票期权激励快速发展,在美国大牛市的高峰期时,也有大约叁分之一的股票期权处于贴水状态,经理人期权脆弱性明显。有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美国上市公司通过再授与期权、再定价等行为来管理期权脆弱性。根据样本研究,从1年以上的更长的周期里看,公司股票业绩与公司期权授予数量(价值)之间呈现出一种V型关系,即无论公司股票回报率是上升还是下降,公司股票期权授予数量(价值)都是在增加,这与理论设计中的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的运行轨道相背离。美国股票期权激励的经验研究证实了美国的实践中经理人期权的脆弱性和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的不稳定性的存在,股东和经理人的利益变动不一致,说明了美国股票期权激励的有效性缺失。自2006年度我国上市公司开始了规范性股权激励的实践,我国具备了实施股票期权激励的一些有利条件,但也存在一些可能影响股票期权有效性的不利条件。文章以我国已实施股票期权激励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通过实证研究表明,其股票期权薪酬对公司业绩没有显着性回归关系,已实施股票期权激励的上市公司的股票期权的贴水比例也较高,并且激励强度对股票回报率的变动也不敏感。在样本期间,无论上市公司股票回报率是上升或下降,经理人股票期权的总价值都是在上升,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已实施股票期权激励的上市公司的股票期权激励机制具有不稳定性,导致股东和经理人的利益变动不一致,股票期权有效性缺失的研究得到了实证支持。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之后,为防范现实中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的不稳定性,提高股票期权激励的有效性,提出了有关股票期权激励方案的设计建议,设计内容包括:由于经理人风险态度的异质性,就有必要有多样性的、激励成本相同的股权薪酬方案可供经理人加以选择;在股票期权薪酬方案中,将主观业绩指标和客观业绩指标适度结合来考核经理人业绩,有助于适应环境的多变性;由于资本市场的有效性不足,可以考虑相对业绩指标及指数化、附加业绩条件型股票期权的应用,以过滤掉经理人难以控制的市场、行业因素,也避免了公司及经理人管理期权脆弱性的可能;在股票市场波动率较大时的股票期权激励方案的设计与实施要灵活处理,以避免将来可能产生的与激励机制的偏离。为提高我国上市公司股票期权激励的有效性,加强我国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和规范性建设是重要内容,文章提出了与股票期权激励有关的、加强对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行为的监管和违规处罚方面的内容,以及增强股权薪酬信息的透明度和股东参与决策的能力,重视股权激励上市公司合规性监管以防止股权激励的负面作用,严格规范市场中介机构在股权激励机制运行中的作用等对策建议。加强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也是提高股票期权激励有效性要做的重要工作,在优化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基础上,针对我国上市公司的情况,重点要加强董事会治理机制和独立董事作用的发挥,改善监事会的职能,外部公司治理机制中的控制权市场治理、经理人市场治理、产品市场治理等也需要进一步完善。
黄红华[6]2014年在《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文中指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环境的变化使企业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大,现代公司最基本的管理工具和方法-内部控制,是提高企业风险管理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近年来,国内外公司财务丑闻和破产事件的发生表明企业内部控制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引发世界各国对内部控制的反思,也引起了我国政府和企业的重视。长期以来,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推动企业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于2008年5月正式对外公布实施,为我国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2010年五部委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为我国企业“如何建设、评价内部控制效果等”提供了具体的指导。至此我国形成了内部控制“1+3”体系。配套指引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基本建立了符合我国国情和企业现状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我国也成为了像美国和日本一样要求对本国企业实施全面内控审计的国家。为了企业能够顺利建成内控规范体系,证监会将上市公司日常监管范畴扩大到内部控制建设,财政部等五部门也制定了实施时间表。截止目前,虽然我国并没有强制要求创业板上市公司对内控进行自我评价并对外公布自我评价报告,但是在创业板全面推行内部控制指引是历史的必然。因此,笔者以2010年我国《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出台及五部门制定的内部控制实施时间表为背景来展开研究。为了使文章更具条理性,笔者分别从理论和实证角度来组织文章。在理论分析部分,笔者理清公司治理、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的概念和内涵后,界定了内部控制有效性。COSO报告以及多数学者是以内控目标的实现程度来定义“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而我国内控评价指引却着重从内控的设计和执行是否有效来衡量内控的有效性。笔者通过研读内控评价指引和审计指引并结合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具体情况,指出内部控制有效性是指内部控制对合规目标、财务报告目标、经营目标和资产安全目标的实现提供的保证程度。其次,为了使实证研究有理可依,一方面,笔者以契约论与委托代理理论为理论源头,并结合信号传递理论、激励理论,分析了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内在关系。另一方面,笔者从治理结构的各个层面分别分析了公司治理结构是如何作用于内部控制的,夯实了文章研究的理论基础。在实证研究部分,笔者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并根据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治理提出了文章的假设: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内部控制有效性与股权集中度呈负相关关系,股权制衡度越高,内部控制有效性越高,年度股东大会股份出席率越高,内部控制有效性越高,高管的持股比例越高,内部控制有效性越高;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内部控制有效性与董事会实际规模呈倒“U”型关系,独立董事比例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呈正相关的关系,设立审计委员会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呈正相关关系,年度内董事会召开会议的次数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呈负相关的关系,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时,内部控制有效性会降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监事会总人数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呈正相关的关系,年度内监事会召开会议的次数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呈正相关的关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高管薪酬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呈正相关关系,受到证监会或证券交易所等部门谴责并仍留任的高级管理人员比重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呈负相关关系,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员工占全体员工的比例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呈正相关关系。在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衡量上,分别从内部控制的四个目标选取变量,通过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内部控制有效性综合得分,并以内部控制有效性综合得分作为文章的被解释变量。选取代表公司治理结构显着特征的指标为解释变量。选取355家创业板上市公司2010—2012年度的截面数据为样本,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变量间的相关性分析以及多元回归分析,探索创业板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影响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的程度有多大。研究结果发现:在其它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董事会会议频率、两职合一、高管人员年薪总额均与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呈不显着的负相关关系;在其它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股权制衡度、年终股东大会股份出席的比例、设立审计委员会、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员工占全体员工的比例均与内部控制有效性显着正相关;在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董事会实际规模、独立董事占比、被谴责仍担任高管人员所占比例与内部控制有效性显着负相关与内部控制效率显着负相关;在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管理层持股比例、监事会规模、监事会会议频率与内部控制有效性不显着正相关。针对研究结论,并结合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具体情况,笔者深入浅出地分析了结果形成的可能原因,并从公司治理结构的视角提出了提高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政策建议。首先,适度降低家族成员的持股比例以防止股权失衡,同时引入机构投资者以调整企业的股权结构;当然,企业还应当完善股权制衡机制,适度加强大股东之间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水平,建立合理制衡的股权结构。其次,适度地控制董事会规模,提高董事会人员的综合素质;通过竞争机制从外部引入董事以提高外部非家族董事的比例进而达到优化董事会结构的目的;真正做到从源头上保证独立董事实质上和形式上的独立性,同时建立独立董事的专家数据库以避免沦为“人情董事”或“花瓶董事”,提高独立董事的素质以发挥独立董事对内部控制的作用。再次,公司在适当扩大监事会规模的同时严格监事的选任程序、任职资格审查并督促监事不断学习新知识,改善知识结构,提高监督能力。最后,充分发挥股权激励的作用,健全高级管理人员的激励机制,重视管理层的诚信和道德,提高人力资源素质。文章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第一,在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衡量方面,笔者选择内部控制目标变量后,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筛选出影响内部控制效率和效果的主要因素并计算内部控制有效性综合得分,以其综合得分为解释变量,避免了以内控不同目标为解释变量给学者带来结果不一致的困惑。第二,本文以创业板上市企业2010-2012年的数据为研究对象,由于前人主要是以主板和中小板为对象进行研究,而以创业板公司的数据为样本来研究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研究较少。而文章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关于如何衡量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目前学术界也没有定论,而且考虑到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现状,笔者无法获得我国创业板市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综合得分,故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到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综合得分。第二,笔者在选择解释变量时仅考虑了内部治理,但外部治理对内部控制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实证过程中没有考虑外部治理情况也会导致研究结果不精确。第叁,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创业板上市企业公司,而对于其他非上市企业,由于笔者资源的有限性,难以获得非上市企业的相关数据,评价结果可能会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第四,文章是以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整体为研究视角的,并没有细化到各个行业,研究结论可能不适用于所有的行业。
翟浩[7]2008年在《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有效性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20世纪末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和本世纪初美国安然公司、世界通信、施乐等一系列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的曝光,公司治理问题逐渐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焦点。学者们大多从利益机制和管理能力的视角来探讨提高公司治理绩效的方法,而对如何测度公司治理的有效性问题,尤其是运用模型来测评的研究较少。本文以化工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DEA模型,对化工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治理有效性进行评价;通过分析影响公司治理有效性的相关因素,提出改善公司治理有效性的可行途径。本文的结论和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叁个方面:第一,本文运用DEA模型测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的有效性,这是治理有效性测评方法上的新尝试,有效解决了治理指数测评法权重人为确定的难题,并且对于非治理有效的公司,指明了完善方向。第二,本文对67家样本公司,应用C~2R模型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这些样本公司治理的有效性达到71.64%,与行业实际情况相近。同时,对于DEA有效的48家样本公司,利用二次评价方法,再次进行了相对有效性评价,得出了其相对效率值排名,最终得出了全部67家样本公司的治理有效性排名;第叁,利用C~2R模型对19家非DEA有效的样本公司进行了投入冗余率和产出不足率的分析,得出了它们在治理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公司治理有效性的途径:(1)建立股权集中条件下的利益相关者制衡机制,适度降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2)加强董事会治理,保持适当规模和提高运作效率:(3)强化监事会的独立性,明确独立董事和监事会的分工;(4)完善股权激励机制,保持适度持股比例。
郑丽婷[8]2017年在《嵌入在社会关系网络下管理者声誉的影响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初爆发全球CEO "声誉危机"后,管理者声誉受到了学者和业界的空前重视。考虑到中国人情社会的客观事实及特殊的公司治理制度,简单照搬国外理论框架无法准确刻画国内管理者声誉的内涵、作用机制等。随着信息化时代的社会逐渐由等级体系向扁平化体系转变,社会关系网络无处不在,其利弊影响也错综复杂。本文考虑管理者所处的外部环境,构建了嵌入在社会关系网络下管理者声誉理论模型,分析了管理者声誉的形成、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利用中国上市公司数据,从企业经营绩效、风险承担水平和公司治理有效性叁大方面探讨管理者声誉对企业的实际影响,故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本文参考Tadelis(2002)的声誉模型,考虑管理者的道德风险,构建嵌入社会网络的声誉机制的代际模型。从社会关系网络嵌入性角度研究管理者声誉的形成、影响因素与作用发挥。理论结果表明:由于社会关系网络为企业带来的包括融资渠道、信息传播、投资者信任和市场影响力等多方面的便利,显着提高企业成功的概率;同时,企业成功经营的记录也能为代理人积累更多的社会资本,社会关系网络与声誉形成了良性互动;嵌入在社会关系网络的声誉机制能为企业代理人发挥更好的激励作用。(2)企业经营绩效方面。不同于以往文献,文章利用倾向评分匹配的方法,有效解决样本"内生性"问题。利用2005-2012年间我国上市公司面板数据,从政治关联这一特殊的社会关系网络视角出发研究发现:①不同所有制的企业中管理者声誉的来源有显着差异,其中国有企业管理者声誉依赖于政治关联,而民营企业主要靠良好的经营成果。②利用事件研究法,发现管理者奖项的获取对企业在短期内存在负的异常收益;利用混合回归研究发现,管理者声誉能显着提高企业的长期经营绩效。(3)企业风险承担方面。管理者的社会关系网络不仅仅与其声誉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在声誉影响企业风险承担中也发挥着显着作用。本文利用2005-2014年间中国沪深两市上市公司面板数据,研究管理者声誉对企业风险承担水平和结构的影响。主要结论有:①管理者声誉能够对企业风险承担水平起到显着的降低作用。②在探讨企业风险承担结构中,声誉通过降低企业非系统性风险来降低企业的整体风险。而提高的系统性风险部分,既可以通过市场化组合套期保值,也能够提高企业的市值,优化了企业的风险结构。③利用中介效应模型,研究发现社会关系网络在管理者声誉对企业风险承担水平的影响中发挥着显着的中介作用。(4)公司治理有效性方面。本文利用2005-2014年沪深主板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从企业投资决策、企业违规行为和管理者变更叁个方面来研究管理者声誉对公司治理有效性的影响。采用面板Logit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回归发现:①投资决策方面。无论采用直接度量方式还是间接度量方式,管理者声誉能够显着降低企业的非效率投资,其中,民营企业中管理者声誉能够显着抑制企业的过度投资的,而国有企业管理者声誉对其过度投资行为的影响并不显着。②企业违规行为方面。拥有高声誉的管理者会显着降低企业违规行为发生的可能性。③管理者变更方面。在企业发生违规行为被稽查处理后,拥有高声誉的管理者更容易构建管理者职位壕沟,降低公司治理机制的有效性,从侧面论证了声誉的社会资本属性。④两种声誉的度量结果都显示,社会关系网络在管理者声誉对企业公司治理有效性影响机制中发挥着显着的调节作用。基于上述理论与实证结果,本文得到以下政策启示:①尽快出台职业经理人的相关管理条例,为职业经理人市场的有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②深入推进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减少政府对国有经济主体的行政干预(特别是高管任命和薪酬管制),逐步形成以经营业绩为导向的市场化激励制度,将大大降低企业高管的道德风险和权力寻租空间。③将企业管理者重要社会关系网络纳入监管范围,建立风险承担导向的管理者薪酬考核制度,实现管理层与股东在企业风险承担上的利益统一。④完善法律基础配套设施,加强社会诚信制度建设,构建良好的公司治理外部环境。
陈超[9]2014年在《公司股票期权计划的激励性和有效性研究—理论与个案》文中指出自中国加入WTO以来,上市公司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为了能在激烈竞争中取胜,股票期权计划成为深受上市公司亲睐的长期激励方式之一。本文在以往学者和专家对股票期权计划相关理论和实施效果的研究基础上,结合已经实施股票期权计划的上市公司的实践,主要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并结合文献研究方法、对比分析方法等其他方法,选取了北京双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作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双鹭药业的股票期权计划的激励性和有效性,包括计划实施的内外部环境对计划激励性和有效性的影响、计划本身的激励性和有效性以及计划实施的效果。通过研究,得出股票期权计划发挥激励作用的成功原因取决于计划实施的内外部环境、计划本身的激励性和有效性以及上市公司高管层的努力程度。建议从完善计划本身和内外部治理环境叁个方面进行改进股票期权计划。本文的研究成果和创见:一是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对我国上市公司股票期权计划的激励性和有效性进行探索;二是采用了2002-2012年的数据进行研究,可信度更高;叁是在案例分析之前,提出了案例分析的标准和方法,以及案例的分析框架;四是结合本文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给出了测度激励性和有效性的指标;五是在股票期权计划实施前后业绩指标对比时,用大量的图表对数据进行了分析,论证充分;六是全面地提出了股票期权计划相关环境建设的建议,有利于今后股票期权计划的进一步推广。
刘斌[10]2010年在《股权结构、高管薪酬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研究》文中提出内部控制有利于提高提高公司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可以进一步理顺经营机制,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内部控制制度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的建立和完善离不开公司治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公司治理是内部控制的基础和保障,有效的内部控制也是完善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的重要手段,有利于保障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合理的股权结构直接影响到企业各要素的配置效率和公司控制权的安排,影响到内部控制制度是否能够科学的制定与有效的执行。上市公司的高管层既是公司治理的执行者,又是内部控制的制定者,他们的态度直接决定了内部控制在公司中是否能有效的执行。合理的激励手段能够解决股东与高管层之间委托代理问题,促使其通过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以提高公司的经营效率。因此,股权结构、高管薪酬与内部控制效率密切相关。本文主要探讨了股权结构、高管薪酬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首先,阐述了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关联性与互动关系,特别分析了股权结构、高管薪酬与内部控制的作用机制;再次,本文利用2008年深市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实证检验了股权结构、高管薪酬对内部控制效率的影响,得出结论: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并不完善,存在较多缺陷;保持合理的股权集中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股权制衡度有利于提高内部控制有效性,且这一效应在存在控股股东的非国有控股的企业中最明显;提高高管持股比例与有利于提高内部控制有效性;最终控制人性质、高管薪酬规模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不显着,但国有控股公司的薪酬规模激励效应要高于非国有控股公司。最后,基于实证结论,并结合我国上市公司在内部控制建设中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基于经济学视角的探讨了股权结构、高管薪酬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的关系和相互之间的作用机制,这有助于丰富内部控制理论体系。其次,从实证角度检验了股权结构与高管薪酬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并从这两个方面提出改进措施,这有助于在公司经营过程中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有效性研究[D]. 褚艳春. 中国海洋大学. 2011
[2]. 基于DEA模型的吉林省上市公司治理有效性研究[D]. 李丹. 东北林业大学. 2013
[3]. 公司治理视角的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有效性研究[D]. 陈靖. 华南理工大学. 2016
[4]. 中国海诚股票期权激励有效性分析[D]. 陈会凡. 河北经贸大学. 2016
[5]. 上市公司股票期权激励有效性研究[D]. 郑晓玲. 苏州大学. 2009
[6]. 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D]. 黄红华. 西南财经大学. 2014
[7].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有效性的实证研究[D]. 翟浩. 北京化工大学. 2008
[8]. 嵌入在社会关系网络下管理者声誉的影响机制研究[D]. 郑丽婷. 浙江大学. 2017
[9]. 公司股票期权计划的激励性和有效性研究—理论与个案[D]. 陈超. 苏州大学. 2014
[10]. 股权结构、高管薪酬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研究[D]. 刘斌. 重庆理工大学. 2010
标签:企业经济论文; 股票期权论文; 内部控制论文; 公司治理结构论文;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论文; 公司治理理论论文; 治理理论论文; 有效市场论文; 员工激励机制论文; 声誉风险论文; 内部控制缺陷论文; 投资论文; 经济论文; dea论文; 经理人论文; 监事会论文; 中国海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