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将道德教育与语文教育进行有效衔接与资源整合,不仅能够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教育职能,还可以使学生在道德教育课堂中的情感得到进一步熏陶,从而帮助学生养成乐于助人、关爱他人和热爱生活的良好习惯。这是语文课堂教育的本质回归,也是语文教育与道德教育进行有效融合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新课改 语文教学 德育
语文课是思想和情感的载体,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除了培养学生诚实、守信、责任、勤勉等品质外,有效融合德育教育,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对知识的探究精神。众所周知,初中学生年龄小,认知水平受限,价值观不够成熟,除了学习文化知识外,还需要教师加强对他们的引导和道德教育,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在学生心灵深处,从小就烙下“美”、“真”、“善”、“坚强”、“勇敢”、“正直”、“执著”、“高尚”等良好的道德品质。
一、确立教育教学目标
1.文言文中德育目标的确定。(1)让学生学习古代爱国英雄的事迹,挖掘爱国主义精神。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是歌颂古代爱国英雄的典范作品,是展现爱国主义精神的光辉画廊。“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直至流放还眷顾祖国心系怀王“存君兴国”的任大夫;面斥秦王“完璧归赵”的蔺相如;国难当头、挺身出使“诟虏帅”、“数逆贼”,为“将以有为”而忍辱负重、九死一生至死不渝的文天祥;“誓当城为殉,拔刀自裁”宁死不屈的史可法。他们这种忠于祖国、忠于人民而不惜自我牺牲的精神,是千百年来被人们所纪念所传颂的根本所在。对于今天的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之升华到自觉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高度,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我们祖国之所以屡遭灾难而始终没有倒下去的强大精神支柱。今天,随着爱国主义教育的不断深化,这种精神与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使这一最深厚的感情更加广泛、更加持久、更加牢固,这也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巨大凝聚力和向心力。(2)结合古人对雄伟河山的赞美,增强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杏花春雨的江南秀美、泰山日出的阳刚之美、黄山苍松的奇特之美、长江三峡的雄壮之美等等,让学生置身于美景之中,接受美的熏陶,荡涤心扉,心旷神怡,排除污秽杂念,萌生健康情操。同时,教育学生无论走到哪里都要对祖国魂牵梦萦,让祖国的山水在自己的心里流淌,紧紧地把热爱祖国与热爱家乡联系在一起,让爱国主义教育落地生根。(3)认识历史,了解英雄人物的生活面貌。文学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好多文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生活的真实面貌,道出了人民的心声。陈胜、吴广揭竿起义推翻暴秦的悲壮;“安得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感人;“适彼乐土”的对自由的向往;《林黛玉进贾府》中林妹妹“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残酷生活,都是学生认识历史、了解历史的典型材料。在认识历史的同时,从而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通过历史这面镜子,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必不可少的材料。(4)加强道德修养。德为立身之本。古人那种“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信条,也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优秀材料。《为学》中那穷和尚的“立志有为”;《愚公移山》中愚公的“子又生孙,孙又生子”的不畏艰难等等,都可以作为培养学生道德情操的生动材料,把握好这些材料,进行深入浅出的挖掘,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现代文教学中德育目标的确定。(1)要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就必须让其了解中国的过去。教师要利用语文教材,让学生记住国仇家恨,且不说“华人与狗不准进园”的告示怎样刺痛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包身工》里那些“呻吟在锭子上的冤魂”、那些尝尽人间风雨沧桑的骆驼祥子、那位临死时灵魂都得不到安宁的祥林嫂、那位令人啼笑皆非的阿Q等等,让我们看到旧中国劳动人民血泪淋漓的悲惨一页,这是帝国主义封建专制压迫下的必然产物。通过对人物的了解,树立了这面旧中国的镜子,让新时代的学生懂得美好生活来之不易,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坚定信念。鉴古知今,学生通过了解新中国诞生的苦难历程,会由衷地敬佩为新中国的成立和建设而血泪拼搏的英雄们。比如我们熟知的王二小、刘胡兰、赵一曼、黄继光、邱少云等等,从他们身上看到了爱国主义精神的真正内涵,使学生懂得哪些人才是中国的真正脊梁。通过新旧对比,立意更深,信念更坚,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国家,树立为祖国未来的发展贡献力量的信念。
二、德育目标的实施办法
语文教学大纲规定“思想品德教育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语文课的德育教育不同于政治课,应“看菜吃饭,量体裁衣”,适度而来,恰到好处。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思维功能,通过想象、感知、理解、情感渗透等各种思维活动,让学生在接受赏心悦目的语言文字熏陶中认识真理与情感。面对那些德育目标明显的课文,可单刀直入,凭借对课文词句篇章的理解,缘文释理,阐发德育内容。
总之,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无处不在,在语文教学中要探微知故,化平淡为神奇,用不同的语言风格,异彩纷呈地给学生以知识、以智慧、以启迪、以濡染。在自觉与不自觉中培养学生高尚的精神品质、正确的是非观念、科学的人生态度、严谨的治学方法,将德育的涓涓细流汇入浩瀚如海的语文知识之中。
论文作者:杨巧玲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9年11月总第19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4
标签:学生论文; 德育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道德教育论文; 祖国论文; 这是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教育学》2019年11月总第19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