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基本训练能力提高质量--关于高考第一轮复习的几点建议_高考论文

夯实基础 培养能力 提高素质——对高考第一轮复习的几点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夯实论文,几点建议论文,素质论文,能力论文,基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考复习是一项系统的学习工程,一般分三轮复习。第一轮按基本概念基本理论-非金属-金属-烃-烃的衍生物次序复习,着重于完善中学阶段化学知识结构,学会分析问题,使知识运用灵活,达到考试目标中“了解”和“理解”能力层次要求;第二轮注重知识的综合与应用;第三轮主要是查漏补缺。扎扎实实搞好第一轮复习是关键。下面就第一轮复习工作结合我们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建议,供参考。

一、依据考纲课本,活用高考试题

《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依据,自然就成了教师高考复习教学的依据,学生复习应考的指针。首先,复习内容应以《考试说明》规定的知识点(有人统计一共有374个知识点,474个考点)为准。不宜随意扩充复习内容,特别是大学化学的有关内容。其次,在复习过程中的各知识点的难度控制上,应当以考试要求中的“了解”、“理解”、“综合应用”来界定,也要参考《考试说明》中对“容易题”、“中等题”、“难题”的划分,使复习既全面要求,又突出重点。再次,《考试说明》还应是教师选题的依据,防止出现追求“偏、难、怪”解题倾向,从而增加复习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使复习工作有的放矢。

课本是学生复习的蓝本。日常复习不能脱离课本,应在课本上下功夫,找出每个考点在教材中的落脚点,指导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探究、思考、质疑等取得知识解决问题,培养自学能力,挖掘教材内在的规律,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

化学高考命题已趋于科学化、规范化。有人统计历届高考题中反复考查的“热点”就有27个。如阿氏常数及其应用,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氧化还原反应分析,离子共存,判断离子方程式正误,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pH值的计算,溶解度计算,化学式的计算,溶液浓度计算,有机物同分异构现象,有机物结构推导,反应速率与平衡移动,键型与晶型等。因此,研究高考试题特别是近五年的试题,活用高考试题,就是抓住了“本”。要善于吸取别人的研究成果或经验应用于教学中。我们在高三复习一开始就将近12年的高考题(含试测题)按知识点、知识链、知识块、重要题型分别进行分类。第一轮复习时,应充分发挥基础试题在巩固“双基”中的作用,重点训练学生的审题、析题、解题的习惯和能力,解题后在适应范围内加以变换、改造和延伸,以达到“基础知识熟练化”的要求。例如复习离子反应中的离子共存问题时,我们将高考试题编拟成两组,第一组为前几年考题,第二组为近几年考题,按“练习-评讲-归纳-再练习”的程序进行。发现第一组练习错误率很高,在评讲时引导学生逐一分析离子不能共存的原因,写出所有离子方程式,总结归纳后再练习第二组时,正确率很高。事实证明,精选历年高考题及试测题是最好的训练方法,让中下水平的学生反复做透中等难度以下高考题特别有效。

二、优化复习方法,提高复习效率

复习的主阵地在课堂,学生依然是教学的主体。调动学生复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提高复习效率的前提。对平时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让他明白过去的基础不太重要,立足目前内容,选择基本习题,让他反复练,使他完全掌握。能得分才能使学习变得有趣,有趣才会有干劲。当然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主要依靠教师对教学系统的合理设计。

众所周知,学生掌握双基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既有阶段性和层次性,又是同步协同的。针对第一轮复习的不同内容,采取相应的复习方法。如基本概念的复习要使学生深刻理解概念的涵义,把握其外延,常用归类法(如物质组成、结构分类及变化,化学用语等),类比法(如元素与同位素等)、辩证法(如氧化与还原,纯净物与混合物等),延伸法(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等),综合训练法(将重要概念,易混淆概念习题化,在应用中加深理解和掌握)。

元素化合物知识复习,以元素化合物为中心,以实验为基础,以理论为指导,以应用求巩固,以计算求能力。全方位渗透,立体化思维。可将每章分成若干知识单元(也可抓住某个重要知识点),每一单元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包括知识和能力要求),以课本基本内容为起点,适当拓宽与辐射,精心设计阶梯型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参与讨论的机会,使学生自我解惑。

化学实验的复习应注重实验技能的培养。对每个实验,在深入理解原理的情况下,弄清其操作点、观察点、思考点和描述点。说理要清楚,表达要准确。有机复习在整理知识后可增加小专题讨论和变式训练,挖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渗透重要的化学思想,优化思维品质。如运用转化(化归)思想、对称性原则和分步取代法可将各类有机物同分异构体的书写从无序变成有序。以烷烃及其衍生物为例,根据的关系,欲写丁基的结构简式可先写出丁烷的异构体再依次去掉几种不同的氢。R─X,R─OH,R'─CHO,R'─COOH的同分异构体数均与其烃基数目相同。求苯的二氯、一溴取代物同分异构体数可转化为二氯取代物(3种)→利用对称性,逐一用溴原子取代→三元取代物(6种)。有机不饱和度(Ω)是揭示

有机物化学式与结构内在关系的桥梁(化学式?结构),中学教材虽不作要求,但如果教学

中引入这一概念并加强应用,无疑将使有机化学的学习变得更加有趣和容易,复习中可作专题讨论。化学计算是难点,一般融合在其他各部分内容的复习之中。

无论按哪种方式复习,一定要讲练结合,注重实效,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突出思路教学,重视思维训练。

三、养成良好习惯,全面提高素质

每年的高考都会有相当多的考生,因为审题不慎、表述不清、化学用语不规范而严重失分。这与考生的智力因素关系不大,主要原因在于平时养成的不良习惯未得到纠正,缺乏严格的训练。在平时的复习教学中可采取以下措施:第一、解题格式力求规范,书写工整、清晰,平时测试评分时扣卷面分。第二、强化对电子式、化学式、离子方程式、有机物结构简式、有机反应方程式等化学用语的教学,坚持不懈地进行训练,归纳常见错误,分析错因,治标治本。第三、培养良好的解题习惯,包括审题、析题、答题习惯,平时解题力求思路完整,体现过程,计算力求结果准确。第四、抓住试卷分析这个关键的环节,讲评不仅要讲方法,还要有针对性地对出错的原因、习惯性错误、心理因素等诸方面进行分析、评述。

另外,学生在总复习阶段面临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考试成绩不理想等都会增加其焦虑感,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多一些鼓励和正面暗示,帮助树立信心,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使其保持稳定的情绪和旺盛的斗志。

值得注意的是复习教学同样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一步到位”不可取。有时我们教师自己欣赏的课堂教学设计,学生感觉未必良好。因此,教师要经常了解学生的接受情况,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进度,改进教法,加强课后分层辅导、个别辅导、学法指导,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所提高。

标签:;  ;  

夯实基本训练能力提高质量--关于高考第一轮复习的几点建议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