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铜仁市碧江区第十五完小 554300
摘 要: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师在课堂上要针对小学生的心理,转变以往的“灌输式”教育方式,选择适应学生学习的教育方式。这样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当学生有了兴趣才会充分发挥自己创新潜能。
关键词:创新能力 培养 小学语文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1943年就发表了《创造宣言》,就强调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和“解放儿童的创造性,以从事创造工作”,而当前国家在新《大纲》的“教学目的”中明确提出: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的迫切需要。作为一名基础教育工作者,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把每一堂语文教学课,都演变成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主战场,把培养创新能力作为教学核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自学能力,让课堂充满着跳跃的音符,创造的活力。那么究竟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融洽师生关系,营造创新氛围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课堂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情感交流的过程,创造一种融洽、宽松、友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心理放松的情况下形成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促进学生积极思维、驰骋想象,敢于标新立异。反之,如果课堂气氛过于严肃,就会抑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阻碍学生思维发展。为此,在教学中,我常采用微笑教学,以情育人,关心、信任每一位学生,和他们建立一种平等、友好的合作关系,在学习上为其师,在生活上为其友,让学生亲近你、信任你。为使学生忘却师生的界限,教师就要尊重学生的意见,要注意课堂用语,多说商量、激励式的语句,如“你可以将这句话的意识说给大家听吗,我们知道你一定能行!”“不要紧张,慢慢说。”等。建立了这种亲切的师生关系,学生就愿意学、愿意问,这就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激发学生质疑欲望,激活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重要,他是一个人具有创造潜力的重要标志。”所以教师要大胆鼓励学生敢想、敢疑,发挥创新潜能,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例如在讲授《狐假虎威》前,可极力渲染老虎的王者地位以及狐狸的弱小,通过情境的创设,容易引起学生“为什么凶猛的老虎乖乖地听从狐狸摆布”的疑问。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引领学生探索,引导创新思维
在当前语文教学中有这样一种现象,有一部分学生上课记笔记,提问看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忘笔记,这种习惯,凝固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呆滞,缺乏灵活性。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特点,经常引导学生对某些观点、理论等问题进行争辩,教给学生思维方法,既有求同思维,又要有求异思维,使学生的思维真正活跃起来。例如,在教学《草船借箭》时,我提出了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如果三天之内江上没有大雾,诸葛亮草船借箭计划落空了,事情结果会怎样呢?如果鲁肃事前把诸葛亮的妙计告诉了周瑜又会怎样呢?学生们热烈讨论,各抒己见,教师及时给予鼓励,为学生铺设求异途径,引导学生多角度、灵活地观察、分析问题,有效地发展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找准思维训练结合点,锻炼创新思维
心理学理论认为,创造性思维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头脑中独立创造出新事物的心理过程,是创造力的心理要素,它表现为思维的独创性、发散性、积极性等方面的特征。将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设计相应的目标和训练方法,可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笔者在实践教学中从三个方面着手:
1.克服“从众心理”,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从众心理极其普遍,容易抑制学生的创造思维。教师要帮助学生打破这种“人云亦云”的心理定势,提倡并鼓励学生不唯从教材,不迷信教师,不谋求唯一正确答案,为学生提供表现和创造的机会,在争论中求异,在评判中创新。
2.转变“单一思考模式”,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发散性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特征,在教学中为使学生思维更深入、理解更透彻、运用更灵活,而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更多角度思考问题,求得多种设想和答案。为此,在日常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因素,经常进行思维发散训练。
3.满足“自我肯定的需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心理学认为自我肯定的要求被满足,会充分调动起积极性。在课堂上,学生的有些想法表面看起来有悖常理,但进一步思考,常会发现其中的道理,教师对这些想法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要我们教师时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挖掘一切有利因素,坚持不懈地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尽可能多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实践,必能使创新教育与创新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结出丰硕的果实。
参考文献
[1]顾黄初 顾振彪 《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社会科学文件出版社,2001年。
[2]李汉潮 《小学语文教材的历史演变及思考》.现代教育论坛,2009年,11期。
[3]王新洪《做一个创新型语文教师》.教育教学论坛,2010年。
论文作者:杨通敏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6年4月总第20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7
标签:学生论文; 思维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创新能力论文; 教师论文; 心理论文; 创造性思维论文; 《素质教育》2016年4月总第202期论文;